文/張錦渭 編輯/戊己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是上海長寧區(qū)對口幫扶縣,一次我與同事從上海前往金平縣采訪了一座新建的小學(xué)和一所衛(wèi)生院后,返滬途中在歷史文化名城建水停留了兩天。
建水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市215千米。建水古稱步頭,亦名巴旬,唐元和年間在這里筑“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明清兩朝為臨安府府治所在地,距今已有1 200多年歷史。
建水是祖國西南邊陲文物古跡較多的縣之一,全縣有古寺廟近百座,古橋50余座,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國家級重點(diǎn)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走在建水,古風(fēng)遺跡隨處可見,讓人難以忘懷。
文廟位于縣城中路北側(cè),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占地114畝,規(guī)模及建筑藝術(shù)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有“金碧壯麗甲全滇”之譽(yù)。
文廟主要建筑有一殿、二廡、二堂、三閣、四門、五祠、五亭、八坊,保存較為完好,尤以先師殿“三絕”名冠中外。先師殿殿堂高大雄偉,裝飾華貴,未施任何驅(qū)蟲藥物卻蚊蟲不侵。殿堂歷經(jīng)千年而一塵不染。偌大庭院,更無一排水溝道,但無論大雨傾盆或陰雨連綿,總是雨停院干,從不積水。四棵中金木柱穿屋頂而出2米,歷數(shù)百年風(fēng)吹、日曬、雨淋而不腐。西明倫堂前的榕柏共生古樹,有“萬將軍抱白小姐”之譽(yù)。
位于縣城東門的朝陽樓,被人們習(xí)慣稱為“小天安門”。該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至今已有630余年,至今完好無損。朝陽樓占地500余平方米,高25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樓正面懸掛清代云南著名四大榜書之一的“雄鎮(zhèn)東南”巨匾,每字2米見方,春夏秋之季,萬千紫燕巢于檐下,終日繞樓飛鳴,呢喃之聲不絕于耳,蔚為壯觀。
燕子洞位于城東30千米處林木掩映的峽谷中,每年初春,數(shù)以萬計的大白腰雨燕從南洋群島飛來,在這里筑巢孵卵。燕子洞有旱洞、水洞之分,旱洞自明末清初開辟為游覽地以來,一直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煙火勝地;水洞全長5千米,地下河穿洞而過,洞高40米~50米,洞寬30米~50米,最大洞廳達(dá)2萬平方米。燕子洞每逢3月21日舉行“迎春燕鐘乳懸匾”慶典,8月8日舉辦采燕窩節(jié),各地游客專程趕來目睹舉世罕見的凌空鐘乳懸匾,采燕窩絕技更是讓游人拍手叫絕。
朱家花園是建水城內(nèi)一坐規(guī)模巨大、有地方特色的居民建筑,建于清末,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主體呈“縱三橫四”布局,房屋鱗次櫛比,計有大小天井四十二個,形成“迷宮式”的木構(gòu)架建筑群,為國內(nèi)罕見。
位于縣城西約2千米的雙龍橋,初建于清乾隆年間,當(dāng)時為三拱木橋,道光初年續(xù)建十四孔,與原三孔連接,橫跨于南盤江支流的瀘江河,本地人又稱十七孔橋,整座橋梁由數(shù)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148米,橋面寬5米。
雙龍橋兩端現(xiàn)存兩座樓閣,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宏偉壯麗,人們還可以欣賞樓內(nèi)的藝術(shù)佳作,上有鏤空花卉、鳥、獸、游龍、神像以及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以及神話傳說,是融橋梁建筑科學(xué)性和造型藝術(shù)性為一體的佳作。
位于城西南三四千米的拜佛山山頂?shù)奈墓P塔,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呈八面體,為青石砌成的實心石塔,塔高31.4米,正好與塔基周長一致,造型奇特別致,因形如文筆而得名。
建水有戰(zhàn)國至西漢時代的古墓葬群,唐代的古驛道、宋末指林寺及元代古窯址、明代臨安衛(wèi)城、清代的土司衙門等,境內(nèi)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同胞,不同的住房、服飾、待客、婚嫁別具一格。
當(dāng)你走在建水,洞、橋、樓、塔到處可見,不愧有“古建筑博物館”和“民族博物館”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