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著名民族學者李纘緒

2023-07-06 14:05:05宋炳龍
大理文化 2023年7期
關(guān)鍵詞:白族云南省

宋炳龍

大理洱源,歷史文化悠久,它有著特殊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標山蒼翠,直插云霄,茈湖清澈,明亮如鏡,山美水美,人杰地靈,孕育出一代代文化名流,他們在文化領(lǐng)域像璀璨的明星發(fā)出奇光異彩,傳承著國粹文化,啟迪著后來之人。

李纘緒(1933—2016年)的一生是為中國民族文化,以及云南民族文化作出極大貢獻的一生。他曾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民族文學雙月刊《山茶》雜志社社長、主編、高級顧問。還兼任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顧問等職。先后兩次被評為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1986年和1997年兩次受到國家民委、文化部、中國社科院、中國文聯(lián)的聯(lián)合表彰。1989年,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稱號。1992年被選為中共云南省第五屆代表大會代表。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6年4月,獲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文聯(lián)頒發(fā)的“云南文學藝術(shù)成就獎”。同年9月,獲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委員會、云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老專家”稱號。同年10月,獲“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2009年,獲世界民間藝術(shù)家最高獎“金飛鷹獎”。

少年時代

李纘緒先生1933年農(nóng)歷五月七日出生在洱源縣茈碧湖邊官營村的一個白族家庭,當時正是社會動亂期間,生活條件艱苦。他8 歲讀小學,早晚還要幫助家里做些雜活。一邊做活計一邊還要看管妹妹。而且在插秧與收割季節(jié),還要到田里勞動,從小便學會了種莊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云南地下黨中,洱源縣的地下黨組織成立得較早,李纘緒的母親便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當時李纘緒還不清楚地下黨是什么?但是從母親身上感受到了這個地下黨,一定是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定是為窮苦百姓好。

在讀書之余,夏天,他把牛趕到茈碧湖邊吃草。湖邊荷葉如碧、荷花飄香、茈碧花綻放,是一個美麗的水鄉(xiāng),令人心曠神怡。他喜歡去湖邊的蘆葦叢中尋找野鴨蛋,常常一天能撿到幾十個野鴨蛋。餓了就采水里的小野藕充饑,那味道又嫩又甜??墒沁@樣天真的日子不長,很快就被國民黨保安團打亂了。

1949年5月,洱源縣組建了地下組織,成立了洱源縣工作委員會。5月6日,洱源縣委領(lǐng)導武裝暴動,洱源縣國民黨常備隊大隊整編為滇西北人民自衛(wèi)軍第三支隊,并且建立了第三支隊黨的特別支部委員會,直接領(lǐng)導這支武裝。到了11月份,武裝斗爭極其尖銳復雜,國民黨保安團占據(jù)了洱源城南一帶,對地下黨員進行清剿。

因為李纘緒的母親是共產(chǎn)黨員,隨時會受到國民黨搜捕。她把李纘緒兄妹二人分別躲藏到三個地方。她說,我們?nèi)缸佣阍谝黄?,如果被國民黨抓到,全家人就抓完了,如果我們分別在三個地方躲藏,即使他們抓了我們兩個還有一個,還可以堅持斗爭到底。她讓李纘緒隱蔽到茈碧湖里邊的蘆葦蕩深處,那里蘆葦叢又密又茂盛,在湖外面即使用機槍掃射,也難得掃射進去。加之,外地來的國民黨兵不識水性,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李纘緒在茈碧湖邊的蘆葦蕩里躲藏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有時連飯都吃不上,挨餓是平常的事情。有一天晚上,一個親戚家殺了一只雞,請李纘緒家母子到他家吃飯。到了晚上,已經(jīng)夜深人靜。他們吃完飯以后,他的母親認為他們(指國民黨)不會發(fā)覺,就帶他們回家睡一晚上,誰知道就有人給國民黨通風報信。天才麻麻亮,他家的大門已經(jīng)被國民黨的人撬開了,大門的正中間架著一挺重機槍對準屋里。李纘緒聽到撬門聲,知道一定是國民黨來抓他們了。便馬上起床躲到牛圈旁邊的谷草堆底下,扒開谷草縫,露出眼睛,看到國民黨的人把他母親捆起來帶出了大門。不大一會,李纘緒就聽見外面一聲悶聲悶氣的槍響。他想,完了,他們把我的母親槍斃了。急得他不知如何是好,眼淚奪眶而出,又不敢出去打探。但是,過了二十多分鐘,他的母親回來了。母親說,有個老憨兵的槍走火了,被駐扎在村里的一個國民黨軍官聽到,便出來看,到底是共產(chǎn)黨的槍響還是國民黨的槍響?當國民黨軍官看到李纘緒的母親被捆綁在村子里邊的大柳樹上,原來是自己的部隊干的事情。他指著那些兵罵了以后,就叫當兵的把李纘緒的母親解開繩子放了。

因為李纘緒家是國民黨監(jiān)視的對象。有一天早上大概六點多鐘,李纘緒起來趕著牛要去山上放牧。剛出門就見6個國民黨兵扛著槍從對面的巷道走來,他們當中還有一個保長。這個保長的身份很特殊,他原來是共產(chǎn)黨的村長,國民黨來了,還來不及任命,就沿用村長當了保長。李纘緒認為躲不過了,就喊了那位保長一聲。保長就用白族話告訴李纘緒:“快跑?!眹顸h兵聽不懂白族話,李纘緒便放棄了牛,轉(zhuǎn)身溜到深林里邊,才逃過了一劫。

李纘緒在青少年時代就堅定要跟著共產(chǎn)黨走,全家人的命是與共產(chǎn)黨連在一起的。因為當時國民黨正在搞清鄉(xiāng),越清越細,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如果云南再遲解放一個月,李纘緒全家就可能被殺光了。那個時候,李纘緒家還有個任務,就是要給地下黨組織送情報。國民黨知道他們家是個聯(lián)絡站,工作不能停止,又不能回避,行動遲早會被抓住。李纘緒認為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自己以及他的家人。

扎根民間 ?發(fā)掘瑰寶

1940年至1948年,李纘緒在城北五充在讀小學到初中。他初中讀完的時候,以為學業(yè)完成了,就可以回家務農(nóng),幫助母親做農(nóng)活,減輕她的一些負擔。但是,老師對他說:“還要考高中呢?難道還有高中你不知道?你要繼續(xù)考高中,你是班長,要帶頭參加考試?!?/p>

隨著云南的解放,李纘緒的小學、中學時期,就在顛沛流離中結(jié)束了,1952年考上大理喜洲五臺中學讀書。上學期間,每個星期六都要回家背下一星期的伙食。從家里到學校有40多公里的路程,全部是走路,大多數(shù)時間穿不起布鞋,只能穿草鞋。

1955年,到了考大學的時候,當時部隊到學校招考空軍飛行員,他經(jīng)學校推薦、政審,參了加初試。正當他打開試卷第一頁時,校長就來對他說:“你先不要考了,回去問問你媽,征求一下她的意見,看她同不同意你報考軍事院校?!崩罾y緒聽了校長的話,放下考試卷子,一口氣跑了四十多公里路回到家里,向他的媽媽說明了情況,得到媽媽的同意后,第二天一早,他又跑回到學校里,接著就與參加報考軍事院校的同學一起到了昆明。當時他沒帶任何書籍,一心一意就是去讀軍校。在昆明等待二十多天后又接到通知,叫他們不參加軍事院??荚嚵?,參加全國的統(tǒng)考。

本來李纘緒要報生物系。他認為自己是從農(nóng)村來的,學點對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知識,畢業(yè)以后回家改良農(nóng)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產(chǎn)量。當時種一畝水稻才收獲兩三百斤(市斤)稻谷,產(chǎn)量不高。如果把產(chǎn)量提高了,老百姓就可以吃飽飯。但是他一本書也沒有帶到昆明,報考理工科把握性不大。如果報考中文系,考文科沒有什么公式、計分標準,總不至于交白卷吧。所以報考中文系的原因,是他的高中語文老師水平比較高,教得比較好,他自己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有這個信心。他又考慮到家里貧窮,讀其他的大學連生活費都沒有,而昆明師范學院的費用是國家全包,讀書期間生活費全供,畢業(yè)就分配當老師,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所以,他三個志愿報昆明師范學院(現(xiàn)云南師范大學)中文系。雖然,能否考上,他也沒有多少把握,但是壓力不大,考試前一天睡得很好。進考場以后,他覺得很輕松,作文題是“怎樣做一個大學生”。第一場考試的試題做完以后他又檢查了一遍。監(jiān)考老師說:“同學們,時間還有15分鐘,不要忙,檢查一下再交卷?!睂嶋H他已檢查完了。第一場考下來,他已經(jīng)有了信心,第二場、第三場……考得都不錯。二十多天就收到錄取通知書。

當李纘緒接到通知書的時候,他的身上只有5毛錢,僅可以吃兩餐飯。如何辦呢?距離開學還有十多天時間。拿到錄取通知書,他就高興地去學校報到。報到處說:“雖然還有十多天才開學,但你可以提前報到,注冊完畢就有飯吃了?!崩蠋熃兴葘憘€字條,到教務科拿了號,編在了第幾桌幾號。同時還發(fā)給他一件棉大衣。他從小到大沒有穿過棉大衣,穿到身上感到很暖和。他看見有的同學有棉衣、有手表。他對一個同學說,他的家里比較窮,穿不起棉衣,戴不起手表。同學對他說,我們窮得太寒酸了。李纘緒說,我們是來讀書的,比的是成績,不是比吃穿。他就是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

昆明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傳承的大學,是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大留給云南人民的一份厚禮。原來稱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西南聯(lián)大撤回北京以后,唯獨師范學院整體留在了云南。誕生于戰(zhàn)火中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僅僅存在了八年,卻被譽為中國最牛的一所大學,也有人稱它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大學”。一位外國學者甚至認為:“西南聯(lián)大的歷史將為全世界學術(shù)界的追憶與推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宗遺產(chǎn)”。西南聯(lián)大的文化傳承、學術(shù)水準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貢獻是不可多得的。特別是教學方式比較獨特,如一年級的七門課程,先是考察,然后是口述??疾炀褪亲鲎鳂I(yè),口述是試前先抽題目,準備考試時回答。如果死記硬背就要出附加題。復習時一定要融會貫通,弄懂。有的人參加考試一個小時就出來,有的兩個小時也出不來,學習考試都比較靈活,考的是能力。

西南聯(lián)大留下來的陳曉華老師,對李纘緒的影響較大,印象深刻,他的教學取于書本中又不在書中。他的講稿往往會提前四五天就發(fā)給學生,又在課堂中提出新問題,啟迪同學們深入思考。他懂英語和法語(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就是他翻譯的)。他講課的講稿李纘緒一直保留著,對李纘緒后來做學問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啟迪作用,可惜“文化大革命”時燒毀了。

陳曉華講的文藝理論對李纘緒的啟發(fā)比較大。他除了講馬克思、高爾基的文藝理論觀點,還講毛澤東的文藝理論觀點。當時心理學教育學都是蘇聯(lián)的,指導我國研究文藝理論就要懂這些人,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托爾斯泰等等。他們的觀點主要是現(xiàn)實主義的,尊崇現(xiàn)實看問題的方法。另外,也重視中國的矛盾、魯迅等人的現(xiàn)實主義。為此,李纘緒養(yǎng)成了以現(xiàn)實主義的觀點來寫理論文章的習慣。

1958年,毛主席發(fā)出了一個號召:要采風,就是要采集新民歌。那個時候正當“大躍進”,在生產(chǎn)運動中產(chǎn)生了很多新民歌。由省委宣傳部、省文聯(lián)組織了7個調(diào)查隊。這7個調(diào)查隊是由昆明師范學院的大四學生、云南大學的大四學生以及老師組成,分布到了紅河、文山、西雙版納、德宏、楚雄、大理、麗江7個地方,全名叫做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調(diào)查隊,李纘緒被分在楚雄。他在楚雄的彝族地區(qū)深入調(diào)查了半年時間。由此,在這個偶然的機會里走上了研究民族民間文學的道路,同時也獲得了研究的方法。

當時要求下去采風的人要“三同”,就是與貧下中農(nóng)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勞動,晚上才有時間收集采訪。那時候沒有電,照明工具是一盞馬燈,老百姓家沒有照明工具,只有松明照亮。在晚上開座談會、個別采訪的時間,如果馬燈沒有煤油就用蠟燭,蠟燭點完了用手電筒,手電筒沒有電池就用松明火照明。早上起來,臉上黑的,鼻孔是黑的,吐出的口痰也是黑的。因為松明火燃起的火煙不僅熏黑了他們的臉,那些火煙也被他們呼吸到了肺里。

李纘緒住進老百姓家的那天晚上,坐到桌子邊吃飯,發(fā)現(xiàn)甑子里面的飯,就像鋸木粉粉,也不知道怎么吃。李纘緒問房東老大爹這個怎么吃,老大爹說盛著就吃了。不吃肚子餓,吃了肚子脹,吃下去屙不出來,原來吃的是芭蕉根,這樣吃了將近一個月。李纘緒他們的糧食拿給了主人家,叫主人做了給小孩子吃一點。那時的小孩子太可憐了,面黃肌瘦,肚子撐得像皮球一樣。主人家非常感激他說,要是沒有他們住到家里,3個小孩可能要丟去喂豺狗了。后來,在李纘緒采訪結(jié)束,回到縣里,就把這個情況向縣委書記匯報了。書記說,糧食有的是,那里的道路相當遠,路難走,不通馬幫,糧食運不進去。縣委書記的話是真實的,李纘緒有親身體會。確實,那個路相當難走,莫要說馬幫,人走都困難??磥頃浺彩菦]奈其何?。≡诶罾y緒向書記反映情況的時候,他的同伴急得悄悄地拉扯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能講。待他說完了以后,他的同伴把他拉到半邊,對他說,你不怕打成“右派”呀!這時李纘緒才感覺到自己太莽撞了。

那個縣委書記是南下干部。他聽了李纘緒的反映以后,就親自到李纘緒他們住的地方調(diào)查情況,并迅速把倉庫里的糧食運送到了那里,解決了群眾的饑餓問題。

李纘緒他們先調(diào)查采訪了一個公社,寫了調(diào)查報告,把這個民族的歷史、風俗、民間的代表作品分類清楚,又到另外一個公社。3個縣調(diào)查了9個月。就用這樣的原始操作跨入了田野考察。他們考察的第一個縣是楚雄,經(jīng)過大過口再到山里,那里的山相當高,峽谷也相當深。可以與對面山上的人說話,但是要到對面的山上就要走半天的路。一上一下,不小心跌下深谷就難以活命了;上山也是一樣,用手抓住石頭或者樹木,抓穩(wěn)了慢慢地爬。幸好,李纘緒從小到山上砍柴,習慣了走山路,但走起來還是很累。他們隊里有幾個來自城市的學生就太可憐了,腳上磨起了血泡,血泡破了像針扎樣的疼。反正爬上一兩里,見了稍微平坦的地點就要躺下休息一會。晚上睡下像死了一樣,艱苦是不必說了。各人的行李不是背著就是挑著。李纘緒不僅背自己的行李,還要幫一個副教授背行李。那個副教授空身走都走不動。他在途中休息的時間,就睡在草皮上說,哎呦,李白沒有到過這樣高的山,要是李白到了這里,就會寫出比《蜀道難》還漂亮的詩了。

李纘緒他們到的地方叫做八哨區(qū)黨委。到了那里去區(qū)黨委匯報,然后聽區(qū)里安排,要求住在寨子里邊最窮的群眾家里。住哪一家倒是無所謂,最主要的是安全問題。

李纘緒住在中心寨,其他同志住在偏僻的小村。在晚上,他們來找李纘緒匯報白天收集的情況,或者李纘緒去聯(lián)系他們,都要走一兩公里上坡下坎、曲曲折折的山路,不小心還會摔跤。

當時的情況是十分艱苦,那年大年三十晚上,李纘緒回到公社來吃晚飯,伙食堂留下給他一缽頭牛肉,熱乎乎的很好吃。吃完以后才知道當?shù)氐娘L俗不吃死牛、死豬,牲畜死了以后要埋掉。公社的人發(fā)現(xiàn)隊里埋了一頭小牛,便馬上扒開泥巴把死牛刨出來過年。

第二天,李纘緒要到另一個彝族寨子去,需要發(fā)一個電報回單位。到了郵電所看見工作人員水平差,發(fā)電報也發(fā)不來。他就幫他們的忙,不多一陣就把電報發(fā)完了,他們非常高興。時間大概到了下午兩點多,李纘緒問郵電所的人,他要到的地方今天是否走得到?他們說來得及。李纘緒就出發(fā)了。到了半路,那些路全是上坡路,太陽已經(jīng)落了,他有些害怕。但是走到了半路上,返回去是不可能了。只好鼓起勇氣往前走,結(jié)果到了那里,已經(jīng)是晚上十點多鐘。那個時候要找吃找住,就要先找生產(chǎn)隊長,說明了你是從哪里來的,來做什么。拿出介紹信,隊長才安排你吃與住。隊長說,吃是沒有問題,住嘛,沒有床。李纘緒說,就跟你住了,隊長同意了。吃完晚飯,他就與隊長同睡一張床上。睡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李纘緒在洗臉的時候,感到右邊的眉毛上有點東西,拿下來一看,是一個大虱子。才想到昨天晚上的被子上有虱子,因為虱子趕新鮮,聞到生人的氣息,它就馬上來了。床上的虱子大多數(shù)爬到了他身上。他又不好意思在他們家里看虱子,就怕他們多心。只好到了僻靜處,太陽熱乎了才把衣服脫下來找虱子。

后來,李纘緒到牟定的滇中銅礦。那里剛好是在大煉鋼、鐵、銅。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李纘緒他們?nèi)颗帕税?,工作是搬運礦石、拉風箱鼓風。睡的是草棚,吃是吃得飽的,就是累啊。兩個人推車,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邊推,一車礦石大約有兩三百斤重,推著十分費力。實在累得不行,像全身骨架都散架了,只要屁股一著地就睡著了。李纘緒與共同推車的同事就商量好,他在前邊拉的時候,李纘緒在后邊扶著車睡,他睡一會了又到前邊拉,這樣替換著睡。前邊拉這個人特別費力,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氣,一步一步往前挪動。當時,州委書記王文玉經(jīng)常來召開黨團員大會,還沒有說上十多句話,下面就有人打呼嚕了。上千人的會,會場上一片呼嚕聲。

雖然在這樣嚴酷的條件下,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新民歌。新民歌都產(chǎn)生在工地上,村子里的是傳統(tǒng)民歌,基本都收集得差不多了。李纘緒認為來到這里還是值得。突然,全國要在滇中銅礦開一個煉銅現(xiàn)場大會,說鄧小平、薄一波要來。礦部便安排砍些樹木,搭棚子蓋講話的講臺,還找了很多花花草草掛在講臺邊上,貼上一些新民歌。還沒有等到開會,這個棚子就垮掉了。大家慶幸,幸好是現(xiàn)在垮掉,要是等鄧小平、薄一波來了,上臺講話才垮,壓在里面,就闖大禍了。

當時掀起了批判厚古薄今的文化運動,報紙、雜志、廣播天天批。徐嘉瑞就提出了“古今并重”的口號,古代的要收集,畢竟古代的有幾千年歷史,當代的才有十來年,古代的多,現(xiàn)代的少。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膽量就不敢搞文字工作了。當時,李纘緒他們把所到的地方,從古到今的故事、民歌都收集起來,大多數(shù)是傳統(tǒng)的東西,新的東西少。采風結(jié)束后,由李纘緒負責編寫《楚雄州彝族文學簡史》,要列入建國十周年大慶獻禮書目。其他人都回去了,只有他留下修改《簡史》。最后,全省的7個調(diào)查隊,挑出三部《簡史》,一部是德宏傣族《文學簡史》,一部是張文勛編的《白族文學史》,另一部是李纘緒編的《彝族簡史》。三部《簡史》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已經(jīng)通過了,清樣已經(jīng)校對好,準備出版時突然經(jīng)濟大下馬,就擱置下來,沒有出版成。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李纘緒編寫的《楚雄州文學史》才受到楚雄州文化部門的重視,前來拜訪李纘緒,李纘緒才把油印稿交給他們。

就是這個偶然的機會,使李纘緒踏入了民族文學研究的大門。1959年,李纘緒于昆明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yè)。在畢業(yè)分配時全院開大會,副省長來作報告,報告完以后由他頒發(fā)畢業(yè)證書,他念到哪一個人的名字,哪一個人才到臺上領(lǐng)取。那時候師資缺乏,李纘緒認為讀師范學院,是要回去教書的,所以他的志愿是回大理一中教書。待到宣布的時候有一個叫李贊富去大理一中,李纘緒被分配到省委宣傳部。散會后,李纘緒到學生科去問,認為是學生科弄錯了。李纘緒他們班上有兩個人,一個是李贊富,一個是李纘緒,他認為自己才是分配到大理一中的那個。學生科說,沒有錯,就是你被分配到省委宣傳部。他就稀里糊涂地去省委宣傳部報到了。

辛勤耕耘 碩果累累

李纘緒認為,那個時候采風,方法笨是笨一點,但都是親身感受,親眼所見。以后他對民間的采訪,都要親自到田野調(diào)查。后來,他經(jīng)常對研究人員講,書本上的知識很重要,它是前人積累的知識。但是搞民族文化這個東西,只有在群眾之中才能抓到實在的東西。從1958年開始,直到現(xiàn)在,李纘緒遇到不懂的東西就到民間去深入調(diào)查,養(yǎng)成了腳踏實地的習慣。

1959年至1963年,李纘緒在中科學院昆明分院文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大部分工作時間就在田野考察,只要云南有一個民族的地方,他的這雙腳都踏遍了。

1962年,云南省文聯(lián)黨組決定修改《白族文學史》(初稿,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大理調(diào)查隊編,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指定李纘緒為修改小組組長。秋天,由李纘緒起草了修改提綱,經(jīng)省文聯(lián)黨組同意后,修改組對大理、洱源、劍川3縣的白族文學進行了專題調(diào)查。然后,與和鴻春合作,編印了《云南民族文學史料》1至8集。

1963年,《白族文學史》初稿修改組對麗江白族、蘭坪系拉瑪人、怒江白族支系勒墨人的文學進行了調(diào)查。編印《云南民族文學資料》9至18集。其中第11至14集,是李纘緒特為修改《白族文學史》(初稿)而編印。這套資料,不僅在國內(nèi)學界受到好評,還流傳到當時的蘇聯(lián)、波蘭、日本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qū)。

文化大革命中期,李纘緒在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工作。當時在省文聯(lián)的民研會兼職副主席。他收集的一些情歌(民歌)被當成毒草,說是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砸爛文聯(lián)以后,用部隊來接管文聯(lián)。1968年,李纘緒被打成了舊人員,整到彌勒縣的東風農(nóng)場勞動改造,在那里燒磚燒瓦。那里氣候炎熱,夏天氣溫到38℃。一開始那段時間還是相當困難的,它不像農(nóng)村那樣,而是按照勞改人員的管理辦法,完全軍事化,早上6點起床,8點準時勞動,中午12點吃飯,兩點準時出工,中間沒有休息時間。晚上開批斗會,把那些干部整來捆綁,跪著,讓人揭發(fā)他們的錯誤。幸好李纘緒是三代貧農(nóng),他是搞民間文學的,雖然把情歌部分看成了黃色的、資本主義的。但是,那個時候把其他的看成是人民的東西。

1969年,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提出了團結(jié)路線,各方面的人都要團結(jié)。走團結(jié)勝利的路線。在學習會議上,李纘緒發(fā)言說:黨中央提出“團結(jié)勝利”的路線,是團結(jié)在黨中央、毛主席周圍,不是團結(jié)在哪一伙人周圍。雖然管教的人聽了不高興,但是他們把李纘緒沒有辦法,鉆不到他的空子。因為這樣,他們就懷恨在心,后來開大會,他們就把李纘緒叫到臺上,突然問他與彭荊風的關(guān)系。李纘緒才感到問題嚴重了,他便一概否認說,誰是彭荊風,我不認識他,只知道他是作家。他們拿李纘緒沒辦法,只好不了了之。因為彭荊風原來被劃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開始,又以“反革命”將他逮捕。如果李纘緒與彭荊風掛上鉤,他就是“反革命”了。

1969年的秋天,突然通知李纘緒到省革命委員會的宣傳組(今天的省委宣傳部)報到,他就匆匆忙忙地提了洗臉工具到了昆明。第二天到省委宣傳組報到,工作組的副組長接待了李纘緒,他對李纘緒說,要李纘緒去麗江采訪七林旺丹,文章要寫成通訊。時間是8天來回,這個任務壓力是大的。李纘緒的同伴是云南日報的一個編輯。當時從昆明到麗江的公路全部是土路,又彎曲又窄,客車從昆明到下關(guān)要跑3天。那個領(lǐng)導還客氣地說,本來要派車送你們?nèi)サ模F(xiàn)在一下子車子派不出來,我已經(jīng)給你們買好了客車票,你們到了麗江先去軍分區(qū)報到。

李纘緒他們到了麗江找到了軍分區(qū),吃了晚飯,軍分區(qū)就派車連夜送他們到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到了多彩雪山腳下,那里有個衛(wèi)生所,所里的赤腳醫(yī)生還是全國勞模,是個藏族女醫(yī)生。在衛(wèi)生所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吃了酥油茶糌粑面就上山了。多彩雪山的海拔有3000多米,李纘緒他們從山腳一直爬坡,到了東旺公社,七林旺丹已經(jīng)出來迎接。當時七林旺丹是東旺公社的黨委副書記兼東旺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因為他要到昆明開會,就簡單地與李纘緒他們交談了一些。通過交談,李纘緒對七林旺丹說:我要看看你的槍傷。七林旺丹這個人很謙虛,不居功。當?shù)厝苏f,他從來不讓別人看他的槍傷。七林旺丹不讓李纘緒看,李纘緒說,不是你的槍傷好看,我才要看,是因為我要寫你的報道,事跡樣樣要真實,我才要看,我要對你負責呢。他才把肚子上的槍傷給李纘緒看了。第二天,他就到昆明開會。七林旺丹還是東旺大隊的民兵大隊長,1952年就被評為全國民兵英雄。

李纘緒他們第二天到東旺大隊去。那個路實在難走,爬了半天,才爬到半山腰,那里有一個大巖洞,如果過夜還可以在里面睡覺。巖洞里用干樹疙樁焐住一個塘火,火上燒著一個大銅鍋,鍋里有開水。李纘緒他們便用開水打酥油茶,吃了酥油茶,在離開的時候,又把鍋里的水加滿。這是規(guī)矩。不管什么人來到這里用了水,在走的時候必須把水加滿。到了山箐里邊坐著休息,幫李纘緒他們馱運行李的趕馬人把鋪蓋行李拿出來掛在樹上,當走的時候,他們也就跟著走了。李纘緒感到奇怪,以為他們拿忘記掉了。因為要到東旺住幾天的,馱馬上不但是有行李,還有伙食。就問他們,東西掛在哪里呢,怎么拿忘記了?趕馬人說,不是,我們還要回來的。李纘緒說,當心被人家拿走呢!他說,不會。

那個時候是農(nóng)業(yè)學大寨,大隊成立了突擊隊,有三八婦女隊、民兵隊。李纘緒他們到了那里,看見那些大寨田全都是石頭砌成的田埂,一片連著一片,就像梯子一樣,一層一層往上延伸。每丘田的田埂矮的有五六尺高,高的有一丈多高。看了從心里佩服,感動極了。李纘緒就向突擊隊的人員訪問,問七林旺丹出工參加造田沒有?問到一個個都說,具體有多少個工,我們記不得,但是只要他在家,都來挖大寨田的。李纘緒問,開大寨田的主意是哪一個出的?他們回答說,是七林旺丹。李纘緒問,那個朝陽路是哪個建議修的?他們回答說,七林旺丹。李纘緒問,他參加挖路沒有?他們回答說,只要在家,他都來挖的。他們還有一個發(fā)電廠。李纘緒問,發(fā)電廠是哪個提出來建的?他們說,是七林旺丹提出來的。東旺最出名的是大寨田,田里的泥巴都是從別處搬進去的。然后是朝陽路,他們那里很封閉,交通不便,人與人之間很少往來。朝陽路修建好了就可以與村寨溝通,方便了群眾。七林旺丹還建設了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把偏僻的住戶遷移到了一起。雖然全部像碉堡一樣的新草房,但是規(guī)劃得還算規(guī)范。看到了他們改天換地的那種精神,相當感人!

李纘緒他們在那里調(diào)查結(jié)束后,寫完了通訊稿又回到麗江軍分區(qū),讓軍分區(qū)的負責同志過目。

七林旺丹成為民兵英雄的事跡經(jīng)過是這樣的:他們那里有一個藏族土司叫做汪學鼎,是藏族奴隸主。他在解放以后還當過云南省政協(xié)的副主席。七林旺丹當過汪學鼎的奴隸,他與汪學鼎比較熟悉。解放軍有一個連隊住在東旺,另外還有一支汪學鼎的武裝。解放軍住在那里實際就是為了盯住他,防備他搞政變。因為汪學鼎與西藏也有關(guān)系,他的勢力很大。突然之間,他的武裝就把解放軍的連隊包圍起來了,我們的黨組織得到了這個消息,就派七林旺丹與另外一個人來給解放軍報信,搬救兵。事情很湊巧,這個人是汪學鼎的親信,走到半路上,兩個人坐下吸煙休息的時候,七林旺丹根本想不到與自己去報信的人是汪學鼎的人,所以毫不防備。那個人是帶著槍的,七林旺丹不知道。兩人剛坐下,那人就突然拔出槍來,給了七林旺丹一槍。七林旺丹力氣很大,他把那個人按倒,繳了他的槍,把那個人打死了。這時七林旺丹的腸子都已經(jīng)流了出來,他解下身上藏族人的那種兜肚緊緊地勒住肚子,一路走的走,爬的爬,硬是把信送到了解放軍那里。解放軍有了防備才沒有受到損失,救了解放軍一個連隊。七林旺丹就以這一件事情出了名。1962年就成為了民兵英雄,出席了中央民兵英雄表彰大會,中央軍委頒發(fā)給他“全國民兵英雄”獎狀。

李纘緒他們按時完成了寫七林旺丹的通訊,回來以后就把稿子寄到《人民日報》,幾天就見報了?!度嗣袢請蟆愤€加了新華社電,這樣的新聞稿全國各大報刊都要轉(zhuǎn)載。所以,第二天,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報紙與《解放軍報》都全文轉(zhuǎn)載了。當時,任何文章都不能落作者的名字,所以落款是:人民日報記者、人民日報通訊員。后來,這篇文章《人民日報》還出了單行本,后邊的一小段還選入初中課本。

就因為這篇報道,后來,七林旺丹被譽為“雪山雄鷹”?!拔幕蟾锩敝性沃泄苍颇鲜∥N纣惤匚谝粫?,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兼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委第一書記?!拔幕蟾锩焙笕蔚蠎c藏族自治州政協(xié)副主席。是中共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

從麗江回到省委宣傳組,李纘緒要求回五七干校。省委宣傳組不準他走,說什么,要開學代會了。“學代會”就是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代表大會的簡稱。因為寫七林旺丹的《雪山雄鷹》打響了,他們叫李纘緒改的其它稿子有《雨露民兵營》,保山的《父女練武》,講的父親是民兵連長,女兒是先進民兵的故事。

民族文學的先行者

李纘緒在省委宣傳部,主要工作是給省委起草重要報告、文件。

到了1979年,分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云南省文聯(lián)黨組的決定,參加籌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云南分所和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為3人籌備組人員之一。10月,由李纘緒領(lǐng)隊,率領(lǐng)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納西族、景頗族、拉祜族、傈僳族、普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歌手,赴北京參加全國少數(shù)民族歌手、詩人座談會,受到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萬里、班禪、賽福鼎等中央領(lǐng)導人的接見。11月11日,《云南日報》發(fā)表《山歌唱到北京城》。11月21日,赴北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華國鋒、葉劍英、彭真、萬里、鄧穎超、班禪、賽福鼎等中央領(lǐng)導人的接見。11月30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我是怎么培養(yǎng)歌手的》,并配發(fā)報社的短評,充分肯定云南培養(yǎng)歌手的經(jīng)驗。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共云南省委批準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云南分所,李纘緒任所務員。

因為李纘緒是主管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工作,是副廳級待遇。才開展工作一年多,當時胡喬木兼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院長。他來云南搞調(diào)研時,來到民族文學研究所與李纘緒座談。李纘緒向他匯報了工作。胡喬木說,你們才搞了一年多就做出了成績。廣西、內(nèi)蒙、新疆、西藏都聽見你們云南民族文學研究所要出版一本書,希望你們給他們提供經(jīng)驗。

自從李纘緒調(diào)到民族文學研究所,大部分工作時間就在田野考察,只要云南有一個民族的地方,都被他的這雙腳踏遍了。他不是走馬觀花、開著車子繞一圈,而是下去至少就是一個月、兩個月時間,調(diào)查了解,搞培訓班,培養(yǎng)骨干。

1980年,民族文學雙月刊《山茶》雜志創(chuàng)刊。李纘緒先任編輯部主任,1982年至1994年又任主編,整理傣族敘事長詩《吉達和萬拉》,發(fā)表于1980年第4 期《民間文學》雜志。

1982年,李纘緒與和鴻春整理的納西族民歌《金箏之歌》,獲云南省民間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

從李纘緒主管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工作以來,在民間文學領(lǐng)域培養(yǎng)了一大批民間文學工作愛好者。他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田野考察,下去調(diào)研至少就是一兩個月甚至幾個月時間。主要的工作是去搞培訓班,培養(yǎng)骨干。骨干培訓好了,遍地撒網(wǎng),到處都有人做民族文化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家。當時全國要搞3套集成:民間歌謠集成、故事集成、諺語集成,這是全國的重點項目,是民族文學重中之重的項目,也是國家民委重點支持項目。云南省有二十幾個民族的3大集成,任務很重。因為李纘緒曾經(jīng)在楚雄搞過田野考察,積累了經(jīng)驗,他便到17個地州去講課,教學員到田野考察,教他們怎樣采風。學員寫好了文章,他還要給他們每人修改一遍。修改后就在《山茶》雜志上發(fā)表。所以,培養(yǎng)了很多民間文學骨干,什么文化館長呀,文化局長、副局長呀,全省有很多都是這樣的培訓走出來的。第一次辦班,其他幾個州是辦1個班,他在大理辦了4個班。全省16個地州的費用都是他們自己出,大理的費用是民族文學研究所出。在其它地區(qū)看來,李纘緒還是有點偏心。

在大理辦的第一個班,采取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李纘緒帶學員到大理州洱源西山考察,因為西山富有民間文學,能夠保證參加的人都有收獲。這次參加洱源西山田野調(diào)查的有楊美清、施立卓、張明曾、景宜等。結(jié)果是大豐收,收集了100多個故事。當時,有的人才去了三四天就說,西山?jīng)]有特色,急著要到其他地方。李纘緒就問他們,你們一天下去每人最少可以收集5首民歌,你們收集到了沒有?他們說,比這還多。

西山的民歌遍地皆是,學員們覺得不稀奇。如果沒有李纘緒把他們要搬家的思想打消掉,不繼續(xù)堅持收集下去,那么這些民歌就在歷史的潮流中不斷淘汰,最終就會消失掉了。那一年,李纘緒帶領(lǐng)學員們收集的西山民歌有1000多首,他選了較好的200多首刊載在了《山茶》雜志上。李纘緒為云南省的民間文學收集整理,培養(yǎng)了更多的民間文學工作者,為及時搶救民間文化免遭流失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83年,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學所設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云南版),李纘緒任負責人。5年間,云南先后出版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加嶺傳奇》、傣族古典詩論《論傣族詩歌》《傣族文學討論會論文集》《西南少數(shù)民族風俗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學簡史》《傣族古歌謠》《白族文學史略》《阿詩瑪原始資料集》《機智人物故事選》等20余種圖書。

1984年,李纘緒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任命為全國《格薩爾》工作領(lǐng)導小組成員,《白族文學史略》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云南版)出版。他還到保山舉辦民間文學講習班,培訓民間文學骨干。

1985年,李纘緒審改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加嶺傳奇》,準備公開出版。在中甸(香格里拉)舉辦《格薩爾》藝人培訓班。

1986年,李纘緒赴北京參加《格薩爾》工作表彰大會。因在該英雄史詩的“發(fā)掘工作中作出優(yōu)異成績”,受到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社科院、中國民協(xié)的聯(lián)合表彰,授予榮譽證書。他主編的《白族神話傳說集成》(全國三套叢書之一),獲云南省三套集成一等獎。到曲靖舉辦民間文學講習班,培訓民間文學骨干。

1987年,李纘緒到玉溪舉辦民間文學講習班,培訓民間文學骨干。

198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華民族風俗辭典》,李纘緒任編委,特邀撰稿人,云南詞條審稿人。

1989年,李纘緒與日本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君島久子到大理、德宏考察。另外,與美國加州大學合作完成《中國云南省白族文化田野考察》項目。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李纘緒“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稱號。

1990年4月2日至5日,主持民族文學研究所與臺灣省淡江大學中文系在昆明聯(lián)合召開的“中華民族文化海峽兩岸學術(shù)討論會”,致開幕詞《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在會上提交了《白族本主文化簡論》。會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華民族文化海峽兩岸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栋鬃逦膶W史略》獲1978至1998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研究成果優(yōu)秀著作獎?!?/p>

1991年,《白族文化》(專著),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庫”。由君島久子翻譯為日文,改名《白族文學簡史》。4月,中國文聯(lián)和云南省文聯(lián)在昆明召開“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shù)國際研討會”,李纘緒在會上宣讀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論文。論文收入《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shù)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992年,負責國家級昆明海埂旅游渡假區(qū)民族村總體設計和白族村的具體設計,于3月8日開始營業(yè)。

1993年,主持拍攝6集電視學術(shù)專題片《白族本主文化》(云南電視臺播出)。

1994年,主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項目《中國云南省大理地區(qū)大本曲說唱故事調(diào)查》。帶領(lǐng)課題組到大理、洱源縣進行大本曲的實地調(diào)查和拍攝影視資料片,撰寫調(diào)查報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木卡拉親自到大理驗收,對項目完成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大本曲有關(guān)資料和影視片被教科文組織收藏。

1994年退休后,于1995年,應臺灣省中國文化研究所邀請,7月,赴臺灣省參加“魯凱族口傳文學研討會”。國臺辦指定為大陸代表團團長。

1996年,出席在蘭州舉行的第五屆《格薩爾》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在會上宣讀的論文《古代歌頌藏漢友誼的不朽詩篇——讀〈格薩爾王傳·加嶺傳奇〉》,會后收入《中國〈格薩爾文庫〉》。

1997年,因“搶救《格薩爾》英雄史詩工作中有突出貢獻”,受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lián)、中國社科院聯(lián)合表彰,頒發(fā)榮譽證書。

1999年1月13日至15日,云南省委宣傳部和云南省社科院召開“云南建設文化大省研討會”,李纘緒提交的論文《適應時代潮流的戰(zhàn)略決策》,會后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云南民族文化》。2月初,到大理參加白族學會年會,在會上作《談談建設大理的特色文化》的即席發(fā)言?!对颇厦褡逦幕笥^叢書》(任副主編、主編叢書中的《白族文化大觀》)出版,并獲得1999年中國圖書獎。《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現(xiàn)代科學文庫》。

2000年4月,由李劍飛、辛臣演唱,張?zhí)戾a等記錄,李纘緒、張?zhí)戾a整理的白族“打歌”體創(chuàng)世紀《人類和萬物的來源》(白、漢文對照),載于奚壽鼎、張霞主編,云南民族出版社的《白族民間長詩選》。

2003年,李纘緒任副主編的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重大項目、國家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的分課題《中國歌謠集成·云南卷》(上、下)、《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云南卷》(上、下)、《中國諺語集成·云南卷》,歷時10余年完成,由中國ISBN中心出版。

2004年,李纘緒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辭典·白族卷》(費孝通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大辭典系列》)的分課題,屬國家民委和教育部“九五”重點項目。收入8000條的大型綜合辭典,歷時8年完成,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獲云南省第十二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著作《民族文化新論》,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2007年,李纘緒主編的《當代云南白族簡史》,從3月啟動,到2011年完稿,經(jīng)3次修改,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9年,著作《人類和萬物的來源》入選《云南少數(shù)民族古典史詩全集》(上卷),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年,主編的《中國民俗大系·云南民俗》由學苑出版社出版。

2012年,整理的白族民間敘事詩《放鷂曲》(又名《串枝連》)和《采花歌》入選《云南少數(shù)民族敘事長詩全集》(中卷)。

從1986年到2013年,李纘緒任云南省民族學會白族研究委員會(前身為昆明白族學會)會長,為弘揚白族文化,組織在昆明白族同胞舉行了26屆“中國(昆明)白族三月街民族節(jié)”。

李纘緒先生在任職和退休期間,還兼任云南省社會科研究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副主任、評委,云南省編輯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列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副主席、顧問,現(xiàn)任云南省民族學會白族研究委員會會長,云南省社科院離退休專家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云南省南詔大理研究會顧問,及其它文藝、出版團體的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

先后兩次被評為云南省社科院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1992年選為中共云南省第五屆代表大會代表。1989年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稱號。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6年和1997年兩次受國家民委、文化部、中國社科院、中國文聯(lián)的聯(lián)合表彰。2006年4月,獲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文化廳、云南省文聯(lián)的“云南文學藝術(shù)成就獎”。同年9月,獲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委員會、云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的“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老專家稱號”。同年10月,獲“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2009年,獲世界民間藝術(shù)家最高獎“金飛鷹獎”。2010年,執(zhí)筆整理的敘事詩《采花歌》,選為中國20世紀民族經(jīng)典作品。2010年9月,執(zhí)筆整理的白族“打歌”體史詩《人類和萬物的起源》入選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他的事跡,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民間文藝家大辭典》《世界民間藝術(shù)大師大辭典》《近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英名錄》《中國各民族英杰》《中國民間文藝家詞典》《中國藝術(shù)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shù)界名人錄》《中國出版人名詞典》等10多種詞典。

李纘緒先生于2016年12月31日與世長辭。他的逝世不僅是我們云南省民族文化的損失,也是國家民族文化的損失。他在那個激情熱血的時代實踐先行,用自己的心血為我們的民族文化事業(yè)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豐富的著作給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厚禮。

猜你喜歡
白族云南省
云南省安寧市老年大學之歌
民國初期云南省議會述論
白族扎染技術(shù)的傳承與發(fā)展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02
對云南省“農(nóng)危改”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云南省瑞麗市老年大學之歌
《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今日民族(2017年1期)2017-02-15 05:27:42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樂(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近31年來云南省潛在蒸散量的時空演變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綜述
郴州市| 嘉义市| 锡林浩特市| 奎屯市| 馆陶县| 府谷县| 修武县| 杨浦区| 屏山县| 宁晋县| 南丰县| 达州市| 峨边| 石林| 斗六市| 定州市| 乌鲁木齐县| 应城市| 大田县| 海阳市| 贵溪市| 临清市| 双流县| 六枝特区| 丘北县| 武宁县| 五寨县| 秦安县| 天门市| 大兴区| 武鸣县| 平陆县| 荆门市| 马龙县| 和平县| 临洮县| 肃宁县| 青岛市| 青阳县| 诏安县|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