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怡
【辯論技巧】
辯論中的詢問環(huán)節(jié),也有以下幾個稱呼:質詢、盤問、攻辯?!氨P問”是從各個角度進行盤查,旁敲側擊,看對方是否閃爍其辭;而“攻辯”是不斷發(fā)問,尋求矛盾之處;“詢問”在更多時候是中性的。很多真理,正是在這種一對一的、強行的交鋒中產生的。
其次,質詢是讓觀點充分呈現。好的質詢更多是在聽,而不是在說,對事實本身的詢問,其實也會有很強的攻擊力。像專業(yè)的心理學調查問卷中,會有同類問題反復出現,像 “你享受順境嗎”“在順境時你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這些同類問題反復出現的原因就在于把無效的問卷給篩選出去。
最后,好的質詢是“明晰的問題+認真的聆聽”。你提出問題,要讓觀眾知道你在問什么;你回答問題,也要好好聽清對方在問什么。我們不是正面直接暴力地拆解掉整篇立論,而是找到其中的縫隙,從中切入進去;我們不是要大費周章地證明對方是錯的,而是認真聆聽,切中肯綮。
【群眾發(fā)言】
1.你的成長途徑教會了你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糖心梅:我們不必感謝苦難,而應感謝那個在逆境中頑強生長的自己。
2.你覺得身處逆境應該用什么心態(tài)面對?
仙人掌:分享一下我面對困難的“六不”:不退縮,不放棄,不害怕;不勉強、不自責、不強求。
3.你覺得身處順境會不會承受不住大一點兒的打擊?
糖心梅:承受能力是要看逆商,順境不一定逆商就不高,反而可能會更自如。我有朋友就是這樣,因為個人能力,因為生活環(huán)境,因為可利用的資源,她都不用多久就能輕松解決難題,生活一點兒不受影響。
4.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自己的成長途徑是順境還是逆境?
豬臻本臻:我選順境。身邊的長輩太重男輕女了,就連我考上市區(qū)的高中都有人嚼舌根。這種偏見把我和自卑捆綁在一起。所以很希望身處順境,起碼不會被這些東西過多地影響。
一顆橘子:逆境,我從小被父母保護得很好,朋友說我很天真,其實是愚蠢。家里出事之后我扛不起一點兒擔子,任何一點兒小風小雨都會把我打敗。如果可以,我不想在溫室里成長。
【結論】
苦難本身不值得歌頌,值得感謝的是堅信浪浪山外是海、是自由,并為此行動的你。而順境里成長的孩子,也不會是溫室的花朵,他們會站在父母肩上,看得更高更遠。我們每個人都會向著未來,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