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
摘 要 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一課一得”的策略,教師要熟悉教材,了解學情,熟練方法,教學目標不宜多,要簡化;教學內容不能貪多求全,應大膽取舍,要精化;教學切入口要選擇恰當,教學中心不能被掩蓋,要強化;課堂教學效果要盯住重點,要優(yōu)化。這樣,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一課一得? 簡化目標? 精化內容? 強化中心? 優(yōu)化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課一得”教學理念,即一堂課理解一個問題,明白一個道理,掌握一種方法。實踐證明,運用“四化”法是實施“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基于學情,簡化教學目標
一篇文章教學目標過多,所有知識點一一涉及,學生會應接不暇,教師教得支離破碎,知識如同浮光掠影,學生學得云里霧里,訓練如同蜻蜓點水。設定目標的主要原則是學情,依據(jù)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來制定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具體分析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狀況和當下需求,并結合教材特色有所取舍。
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一課要教的知識點很多。要品味詞語和句子,要品析文章標題、結構、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表現(xiàn)手法、文章主題、語言風格等。顯然,所有內容都詳細講,要耗費不少時間,想一課多得,結果難求一得。我這樣設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索作者在塑造人物中滲透的思想情感;
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了解人物事跡和作者情感變化。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阿長平凡而偉大的精神。
之所以這樣設立目標,是基于初一學生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態(tài)度不夠準確,于是以此為重點,要求學生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如阿長說話睡覺的習慣、教作者說話做事的規(guī)矩、講述長毛故事。從兒童偏激而又幼稚的眼光看,作者當時確實不喜歡阿長。但阿長對作者的點點滴滴都表現(xiàn)出真摯的關愛,她用樸實的言行傳承著中國傳統(tǒng)的吉利文化,她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教育孩子從小有教養(yǎng)。后來她想方設法買繪圖的《山海經(jīng)》一事,讓作者受到震撼,萌發(fā)出敬仰和懷念之情,作者情感發(fā)生極大轉變。學生從阿長的形象描寫中,學習到一位普通農(nóng)村婦女對孩子樸實真摯的愛。
如果不簡化教學目標,勢必造成目標多、任務多、著力點分散的現(xiàn)象。
二、刪繁刪雜,精化教學內容
確立教學目標后,教師要根據(jù)設定的目標大膽刪削龐雜的內容,選擇重點內容來教學,有舍才有得,否則難于做到一課一得。精化教學內容,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考慮。
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不需教。如學習《岳陽樓記》,不再訓練學生翻譯方法,講述翻譯六字方針:留、刪、補、換、調、變;也無需再講“抓住名言警句來疏通文意”的學習內容,因為這些過去已經(jīng)訓練了,學生懂得,只需課堂適當檢測即可。
前置任務能完成的不需教。如學習《桃花源記》時,課前布置了幾個學習任務,一是借助課文批注和工具書理解實詞和虛詞的用法,翻譯課文;二是揣摩作者寫自己游覽桃花源時一路作了記號,為何返回時就找不到原路了,南陽劉子驥聽聞后也去找,無果而病終。這些內容在學生預習時了解,課堂無須再處理。教學重點就可以放在層層設疑的寫法和評價陶淵明的政治理想方面就行了。
課堂必須教的要教。如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手法靈動的變化美,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美,句式和諧勻稱的建筑美,意象組合的繪畫美。這些內容單憑學生理解會有障礙,教師可引領學生總結精彩獨特的語言形式,品味意象的深刻內涵,把握作者抒發(fā)的情感。
關聯(lián)課文知識的要教。如學習《范進中舉》,為了加深學生對范進中舉發(fā)瘋原因的理解,有必要補充與課文相關的知識。如封建社會考試的等級制,考試內容的設置,不同級別中榜學子進入仕途的官職等。這樣能豐富學生的認知。
拓展文本資源的要教。有些課文單學一篇不足于落實教學目標,可以向課外讀物拓展。如學習《壺口瀑布》,若只學這一篇,學生對游記散文的寫法理解不深,可引入作者的《壺口瀑布記》、王充閭的《讀三峽》,學生比較閱讀后發(fā)現(xiàn):寫景都生動形象,語言富有詩情畫意。但觀察立足點靈活變化,描寫或宏觀,或微觀,或選點。有的在寫景中融入豐富的歷史典故,增加了人文內涵。拓展比較,學生對游記散文獲得了較全面的認知。
刪削龐雜,精化教學內容,能保證教學重點的高效實施,保證學生的一課一得。
三、選準入口,強化教學中心
閱讀教學要做到“一課一得”,要找準一個小巧的教學切入口,通過切入口直奔文章要探究的中心。切入口的準確選擇起著一發(fā)牽而全身動的作用。如果開篇繞山繞水,會錯過學生精力最集中的黃金時刻,以致神倦意疲,耽誤“一得”的高效訓練。切入口要依文而定,靈活選擇,內容上可以是某個關鍵詞句、矛盾詞句、文章情感、結構線索、人物形象等;位置上可以是標題啟思、首句引領、中間開花、尾句逆溯。下面談兩個常用的方面:
標題切入。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題目切入:題目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作者把百草園稱為“樂園”,有什么依據(jù)?請用簡要詞語概括三味書屋的生活,并說說得出這樣結論的理由。這幾個問題能作為課文的綱領,導引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中心句切入。中心句是文章的重點句,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從中心句切入能深入到對文章內容的具體理解。如執(zhí)教《蘇州園林》可以這樣切入:課文哪句話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總特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生閱讀課文后不難找出總特點和四大“講究”、三個細微之處的內容。接著再問:作者按照什么順序、運用什么說明方法介紹的園林建筑?最后再探析:園林設計師們?yōu)楹我幪幾非笞匀恢ぃ?/p>
選準教學切入口,教學過程能做到“不枝不蔓”,強化教學中心,能保證一課一得的高效實現(xiàn)。
四、突出重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著眼學習的角度和效果,學生的習得應突出三個重點:
一是語言。語文教學,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是根本目的,如朱自清的《春》語言非常精彩,在描寫景物中有多種感官參與,有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實寫和虛寫。作者善于摹形繪態(tài),動靜結合,景情融合。指導學生品味描寫景物的精彩語言,并運用文中的語言技巧來進行微寫作,就能在語言上有所得。
二是教化。語文具有教化功能,教學中要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人文關懷”等予以關注。如教學《岳陽樓記》,既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也要欣賞文章的文化價值、文學價值,更要注重教化價值。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心憂天下的開闊胸襟,樹立為祖國富強而奉獻一切的偉大抱負。
三是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能力很關鍵。語文學習方法很廣泛,如理解詞義,概括文章內容和主題,品析人物形象,分析語句的生動優(yōu)美等。方法要在文本學習中去獲得,而不是教師簡單地灌輸,貼標簽。
[作者通聯(lián):濟南市長清區(qū)樂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