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震方
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頒給了一部叫做《鄰居的窗》的影片。在這個故事當中,女主角是一位需要照看三個孩子的中年主婦,從客廳的窗戶她可以窺探到對面樓鄰居的生活:夫妻間的激情、節(jié)日里的派對……
窗子的另一邊,自己和丈夫需要為了工作和生活而忙碌,照看三個孩子讓女主角心力交瘁,丈夫在工作時一瓶又一瓶灌下啤酒,女主角忍不住吐槽“對面的鄰居似乎不用工作,每天睡到中午才會起床,然后在晚上召開派對”。鄰居的生活讓女主角向往、羨慕,她總是忍不住張望,甚至專門買了一個望遠鏡。圣誕節(jié)的時候,女主角一邊給孩子喂奶一邊拿著望遠鏡張望著鄰居家中的晚會,每個人都拿著香檳,愉快地交流、擁吻。強烈的對比使得影片達到了情緒的臨界點。
一次和丈夫在天臺談心的時候,女主角告訴丈夫,自己同樣渴望被愛撫和擁抱,給孩子喂奶讓自己的乳房像被獵犬撕咬過一般疼痛,“對面鄰居的生活讓自己想起了回不去的20歲”。丈夫則回答說,每次希望纏綿的時候最先睡去的都是她,她甚至從來沒有注意過工作在讓自己加速衰老、頭發(fā)變白,“你并不是唯一一個失去了20歲的人”。
朋友圈就像影片中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我們能夠看到別人正在過著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想象一下,當你為了考研而晚上十點半離開圖書館時,看到朋友圈里的朋友正在陳奕迅演唱會的現(xiàn)場,當你為了一個工作offer而四處奔波的時候,看到朋友圈里的同學正穿行于歐洲的各個城市之間。無形之中的比較難免讓人心生疲憊和焦慮,這時候,有些人會選擇關(guān)閉朋友圈,“一勞永逸”。
“朋友圈焦慮”,是最近幾年時常會被提及的話題,被視作一種同輩壓力的體現(xiàn)。同輩壓力指“因為渴望被同伴接納、認可、肯定,為了避免被排擠,于是選擇違背自己的意愿所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朋友、同學、同事甚至社交媒體上的網(wǎng)紅博主都可以成為同輩壓力的來源,不管自己是否和對方“感情很好”。同輩壓力被細分為從眾型同輩壓力和競爭型同輩壓力,前者“要求你不要掉隊”,后者“迫使你出類拔萃”?,F(xiàn)如今,社會的競爭壓力和社交媒體的放大器功能使得同輩壓力變得更加明顯。同輩壓力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想法,降低我們的幸福感。一位豆瓣用戶在帖子里提到,每次看到朋友圈里別人過得很好的時候,自己就會“心跳加快、手心出汗”。
甚至朋友圈點贊都變成了一種社交行為,“自己發(fā)了一條朋友圈而點贊寥寥的時候,就恨不得趕快刪掉,因為大家好像并不關(guān)心我發(fā)的這件事情”,點贊則是在“維系社交關(guān)系,意味著我沒有嫉妒你”。
在這樣的社交關(guān)系之下,有朋友將點贊這一行為視作一種現(xiàn)代人的“寒暄”,她將其解讀為“其實對方可能也沒有那么真心實意,在看到你過得好的時候給你點贊作為祝福或者贊許”。她覺得這樣的線上社交充滿了虛幻的感覺,“如果是好朋友的話有什么事情或者贊美也會跟你私聊分享的”。她因此關(guān)閉了朋友圈,回避這樣的社交關(guān)系。
身邊一位朋友每次看到朋友圈有消息提醒都會趕快點進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其實是別人點贊了自己之前點贊過的朋友圈,“就連這條朋友圈被大部分人點贊,而我的沒有被點贊,我都會覺得是不是這個人比我更受歡迎、人緣更好”。生活中,這位朋友便是一個容易糾結(jié)的人,但“朋友圈似乎在放大這種焦慮和糾結(jié)”,盡管他也知道這樣的心態(tài)并不正常。為此,他選擇了關(guān)閉朋友圈,結(jié)果是,偶爾他依然會點進那些比較“在意”的人的朋友圈。
當然,就像那位朋友即便關(guān)閉了朋友圈也忍不住去“窺視”別人的生活一樣,關(guān)閉朋友圈這一舉動并不意味著自己跳脫出了焦慮。同輩壓力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克服同輩壓力,需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地看待身邊人的生活。在那篇豆瓣文章之下,有人用自己的故事勸解發(fā)帖人,“曾經(jīng)我也試著追趕朋友圈里別人的生活,每天時間安排細致精確到小時,然而過了半年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更喜歡每天做的事都隨性而為,鍛煉、看書一定需要計劃嗎?我這樣又有哪點不好呢?每天還是會有收獲”。
同輩壓力成為人們焦慮來源的根本原因在于優(yōu)績主義。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一書中提到,優(yōu)績主義認可個人成就,讓人們相信只要憑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夠得到比較好的社會地位和財富。但是當個體對某些結(jié)果、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感到迷茫和焦慮時,內(nèi)心往往渴望一個相對明確的標準,因此有些人會認為“我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從“窗子”中看到的他人成為活生生的“標準”。
因此,一定程度上,同輩壓力其實能夠促進人向著某一目標生活而努力,但當壓力變成了人們焦慮的根源,則意味著社會的整體價值導向出現(xiàn)了偏差,“優(yōu)績主義的觀念殘酷地忽視環(huán)境、機遇、資源等其他因素對個人成就的影響,合理化了既存的社會不平等,讓輸家面對贏家時產(chǎn)生更深刻的劣等感”。況且,一扇“窗子”中能夠看到的生活畢竟是片面的,朋友圈也只是他人生活的一個切面,在朋友圈里人們更樂于將生活中好的事情分享出去,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的脆弱、孤獨和問題放在大家面前。
在《鄰居的窗》的結(jié)尾,對面樓的那位男主人因為患了癌癥,最后的日子只能躺在床上。在一個臨近萬圣節(jié)的日子,女主角看到對面樓的那位男主人去世了。她下樓,遇到了那位女主人,卻在交談中意外發(fā)現(xiàn),這位女主人也在窗戶里窺探過自己的生活,并因為自己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和健康的丈夫而羨慕不已。
所以重點并不在于遮住“窗子”,而在于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窗子”內(nèi)外的生活。
(楓林晚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