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小區(qū)里停著一輛車,前保險杠是裂開的,右前門是凹陷的,一塊后視鏡是碎的,車身滿是劃痕,還有一個后胎似乎在漏氣……看這車車型并不舊,該是五年前才上市的車子。
那天遇上車主,是個中年人,他正在換車胎,后備箱開著,那只準備換上去的備胎還是嶄新的。但他總是套不進,于是我走過去幫他,順便感嘆了一句:“你這車子要是花個幾千元整修一下,像輛新車。”他自我解嘲:“就是一個代步車,懶得去管它。三年前剛買來那陣,天天洗,像伺候孩子似的……”
想起來我也是如此。我剛買新車那陣,車身锃亮,賞心悅目,我不允許車身積有灰塵。那時,我?guī)缀跆焯煜窜?,洗一次,就會發(fā)現車身上多了幾條細微的劃痕,于是自己買了磨砂蠟,慢慢地修復??墒乾F在呢,滿車身都是細細的劃痕,我既沒了那份專注,也懶得去修復了。
人一旦對某種事物產生疲勞感和遲鈍感,就會漸漸漠視其使用價值之外的美感,并對之失去新鮮感。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感受,譬如剛搬進新居的時候,窗明幾凈,但如果不養(yǎng)成整理居室的好習慣,幾年后家里準會像大學時代的宿舍樓,亂七八糟的——但你早已習慣了,早已忘記了入住新居時的那種美好。
“習慣”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叭松糁蝗绯跻?,何事秋風悲畫扇”,熟悉和習慣可以讓我們“初見”人與物時的美好感覺慢慢消失殆盡。其實,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了美,也許我們于舉手投足之間,就可以讓它變得更美,但許多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
我平時用來代步的還有一輛電動自行車,騎了多年,塑料配件好像都散架了,騎起來很響,也懶得去修。前幾天,電池壞了,我將電動車拖到小區(qū)門口的修車鋪。待我逛了一圈回來取車,師傅把一輛車推到我面前,我都不敢相信那是我的車——車身上的灰塵洗掉了,一些配件更換了,像新車一樣。
生活就像我的那輛破舊電瓶車,它的“面目可憎”,它的無味無聊,是因為你對之喪失了新鮮感,習慣于接受現狀,不愿意改變。
去年環(huán)衛(wèi)工人節(jié),杭州一家媒體為環(huán)衛(wèi)工人策劃了一場“換裝秀”,平時穿著工裝的阿姨們走進了影樓,化了淡妝,穿上了時尚漂亮的衣服……光影藝術讓她們的容顏和氣質煥然一新,你根本不會想到這些被日曬雨淋的環(huán)衛(wèi)女工還有這樣美麗的一面。這種視覺對比的沖擊,讓人感慨萬千。
現在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詞:“儀式感”。因為生活太容易使人陷入疲勞甚至麻木狀態(tài),那么儀式感就是一種戰(zhàn)勝它們的力量。儀式感是對平常日子的升華,更是對生活本身的升華。它讓日子變得不同,它讓你知道,工作和生活應該是這樣的,而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蛟S,儀式感就是對人對物始終保持一個“初見”時的心情,是解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之難題的有效方法。
著名童話《小王子》中,有一段小王子與狐貍的對話。小王子問:“什么是儀式?”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焙傔€建議小王子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fā)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現在再來讀這段對話,真的讓人回味無窮。關于如何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狐貍的這段話,似乎替代了一切語言。
(卡拉奇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