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璇
(黔西南州人民醫(yī)院,貴州 興義 562400)
川崎病是兒科臨床常見的一種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1],全身血管炎癥、急性發(fā)熱、皮疹等是其主要特征。該病好發(fā)于5 歲以下兒童群體,患兒發(fā)病時臨床癥狀通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若不能及時治療,可發(fā)生冠狀動脈病變,導致多種心血管疾病發(fā)生,部分病情嚴重者甚至會死亡[2],故需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來控制病情。現(xiàn)階段,臨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對此病患兒進行治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且具有抗炎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但小兒長期服用該藥,會對肝腎功能造成一定損傷,不利于其健康成長。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藥物,具有較強的抗感染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可提高川崎病的治療效果。本文對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黔西南州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 例川崎病患兒進行研究,旨在探討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的療效及對患兒免疫功能、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黔西南州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 例川崎病患兒,按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0 例、15 例;年齡最小的3 個月,年齡最大的5 歲,平均年齡(3.38±1.43)歲;病程最短的1 d,病程最長的7 d,平均病程(5.28±1.51)d。觀察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8 例、17 例;年齡最小的5 個月,年齡最大的5 歲,平均年齡(3.46±1.35)歲;病程最短的1 d,病程最長的7 d,平均病程(5.47±1.42)d。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連續(xù)發(fā)熱5 天以上,且存在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臨床癥狀,符合川崎病的診斷標準[3];年齡≤5 歲;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者;有先天性心臟疾病者;有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合并臟器損傷者;合并多種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對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患兒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生產(chǎn)企業(yè):沈陽奧吉娜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051,規(guī)格:100 mg×48 片/ 盒)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10 ~17 mg/kg/ 次,3 次/ 日,飯后服用。在服用3 天退熱后,可逐漸減量至3 ~5 mg/kg/次,1 次/ 日,飯后服用。治療6 ~8 周。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丙種球蛋白(生產(chǎn)企業(yè):浙江??瞪镏破酚邢挢熑喂荆鷾饰奶枺簢帨首諷20053074,規(guī)格:2.5 g/ 瓶)靜脈輸注,用藥劑量為2 g/kg/ 次,1 次/ 日,治療1 日。
(1)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純涸谥委? ~8周后,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C 反應蛋白(CRP)、心肌酶譜、白細胞計數(shù)(WBC)等指標均恢復正常,即為顯效;患兒在治療6 ~8 周后,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且C 反應蛋白、心肌酶譜、白細胞計數(shù)等指標均明顯改善,即為有效;患兒在治療6 ~8 周后,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且C 反應蛋白、心肌酶譜、白細胞計數(shù)等指標均無改善,即為無效。(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2)對比兩組患兒的免疫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兒的空腹靜脈血,每次抽取2 mL,以3000 r/min 的速度離心處理10 min 后獲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濁法測定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并進行對比。(3)對比兩組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情況。兩組患兒均在治療前后進行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或CT 造影檢查,應用冠狀動脈Gensini 積分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如下:無異常計0 分;直徑減小<50% 計1 分;直徑減小≥50%且<75% 計2 分;直徑減小≥75% 且≤99% 計3 分;完全閉塞計4 分;總分值為0 ~20 分。根據(jù)冠狀動脈Gensini 積分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輕度損傷(1 ~7 分)、中度損傷(8 ~13 分)、重度損傷(≥14 分)。(輕度損傷例數(shù)+中度損傷例數(shù)+重度損傷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冠狀動脈損傷發(fā)生率。(4)對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藥物性皮疹等。
本次研究應用SPSS 21.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94.29%)比對照組患兒的總有效率(71.43%)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前,觀察組患兒的IgG、IgA、IgM 水平分別為(9.26±1.38)g/L、(1.98±0.64)g/L、(2.68±0.64)g/L,對照組患兒的IgG、IgA、IgM 水平分別為(8.79±1.09)g/L、(1.83±0.57)g/L、(2.74±0.69)g/L。兩組患兒治療前的IgG、IgA、IgM 水平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IgG、IgA、IgM 水平分別為(11.56±2.65)g/L、(2.42±0.75)g/L、(1.34±0.35)g/L,對 照 組 患 兒 的IgG、IgA、IgM 水 平 分 別 為(10.38±1.74)g/L、(2.11±0.54)g/L、(1.52±0.41)g/L。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IgG、IgA 水平均比對照組患兒高(P<0.05),IgM 水平比對照組患兒低(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g/L,±s )
表2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g/L,±s )
組別例數(shù)IgGIgAIg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59.26±1.3811.56±2.651.98±0.642.42±0.752.68±0.641.34±0.35對照組358.79±1.0910.38±1.741.83±0.572.11±0.542.74±0.691.52±0.41 t 值1.7932.4971.1742.2500.4282.240 P 值0.7640.0140.2440.0270.6700.028
觀察組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8.57%)比對照組(28.57%)低(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例(%)]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詳情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例(%)]
川崎病是一種常發(fā)生于5 歲以下嬰幼兒群體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目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細菌感染、免疫系統(tǒng)異常、冠狀動脈血管炎等與川崎病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系[4]。川崎病患兒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持續(xù)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皮疹等,病情嚴重者可發(fā)生休克、冠狀動脈破損等并發(fā)癥,若治療不及時,可誘發(fā)獲得性心臟病,從而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成長,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治療川崎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手段。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的一種鎮(zhèn)痛解熱藥物。該藥除具有鎮(zhèn)痛、解熱作用外,還具有抗炎、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血液呈凝固狀態(tài),進而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減少感染的發(fā)生[6],有助于改善川崎病患兒的臨床癥狀。但有研究指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兒,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胃潰瘍等不良反應。近年來,丙種球蛋白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有研究表明,在川崎病治療中應用丙種球蛋白可取得較好的效果[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采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患兒,其總有效率比單獨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兒高(P<0.05)。上述結果表明,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丙種球蛋白是一種人免疫球蛋白,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可有效減少細菌和病毒感染的發(fā)生[8]。將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使用,能有效發(fā)揮抑制細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有效控制其病情。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患兒,其IgG、IgA 水平均比單獨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兒高(P<0.05),IgM 水平比單獨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兒低(P<0.05)。說明采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的免疫功能。這主要是因為,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使用可有效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提高患兒的免疫力。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患兒,其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比單獨使用阿司匹林的患兒低(P<0.05),說明采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這主要是因為,丙種球蛋白能夠封閉血管內(nèi)IgG 的Fc受體,阻斷患兒血管表面的免疫性炎癥反應,進而可減少冠狀動脈并發(fā)癥的產(chǎn)生,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率[9]。除此之外,本研究的結果還顯示,采用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患兒與單獨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在川崎病的治療過程中,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的安全性良好。這主要是因為丙種球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漿通過低溫乙醇法分離提取,并經(jīng)過病毒滅活處理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制品,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使用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在本次研究中,有2 例患兒采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情況,這可能與藥物的輸注速度過快或患兒自身的身體狀況有關。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的療效顯著,能夠增強患兒的免疫力,降低其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風險,促進其康復,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