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世元,肖樸夫,崔茂蕾
(1.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 102206;2.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2206;3.頁巖油氣富集機理與有效開發(fā)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2206)
常規(guī)水力壓裂技術在致密油氣儲層改造中存在著水資源消耗巨大、黏土礦物遇水膨脹傷害儲層等一系列問題[1-2]。作為一種清潔壓裂技術,CO2壓裂不僅有利于減少溫室效應,而且可以提高CO2的利用,具備回收容易、對儲層損害小、儲層無污染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一種很有潛力的頁巖油氣開發(fā)技術[3-4]。但CO2是一種弱溶劑,一般不能溶解于分子量高、極性和離子化合物,而且由于黏度低導致攜砂性較差、濾液容量大、壓裂性能差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有效提高CO2的溶解能力和黏度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5-6]。
目前研究的增稠劑主要分為含氟聚合物、碳氫化合物聚合物和含硅聚合物。含氟聚合物類增稠劑溶解及增稠性能較好,但成本高、環(huán)境污染嚴重等缺點也制約了其現(xiàn)場應用[7];低分子碳氫化合物的溶解性好,但增稠效果差,長鏈高分子碳氫化合物在共溶劑條件下可溶于CO2,但助溶劑對地層的影響不容忽視[8];含硅聚合物依賴于助溶劑和CO2之間路易斯酸氫鍵的形成,以及助溶劑與硅氧烷的相似相容性以提高溶解性,其內(nèi)聚能低,經(jīng)濟性好,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H绾螌崿F(xiàn)聚合物分子之間的作用和聚合物-CO2之間相互作用的平衡,是未來聚合物增稠劑發(fā)展的重要方向[9-11]。目前,對含硅聚合物的合成設計有多種思路,比如引入親CO2單體,增加聚合物在CO2內(nèi)的溶解度等。Du等[12]合成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增稠體系;O’Brien等[13]制備了以蒽醌-2-羧酰胺作為封端基的PDMS增稠劑;Wang等[14]分兩步制備了環(huán)氧封端的PDMS;沈愛國等[15]在聚甲基倍半硅氧烷的支鏈上接枝聚醋酸乙烯酯,均大大改善了共聚物在CO2中的溶解度。此外,還有將親CO2單體和疏CO2單體共聚,在增加CO2溶解的同時,通過氫鍵或締合作用提高CO2的黏度。本文提出一種硅酮聚合物的制備新思路,將親CO2短鏈引入聚合物主鏈分子間,形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這樣既能提高聚合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增加聚合物溶液黏度,又能保證足夠的聚合物-CO2相互作用,增強在CO2內(nèi)的溶解能力。本文研究了增稠劑硅酮聚合物和儲層參數(shù)對增稠液體CO2黏度和流變性的影響,分析了流變性發(fā)生改變的內(nèi)因。研究結果為CO2增稠劑的分子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八甲基環(huán)四硅氧烷(98%)、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97%)、四甲基氫氧化銨(25%)、甲苯(99.8%)、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95%),西格瑪奧德里奇(上海)貿(mào)易有限公司;氯鉑酸(8%),阿拉丁試劑(上海)有限公司;CO2,純度99.99%,北京京高氣體有限公司;潛江坳陷頁巖油巖心,泥質(zhì)白云巖,層位為潛四下韻律段,通過劈裂得到人工裂縫,并在裂縫中填充粒徑為0.074 mm(200 目)的石英砂,巖心參數(shù)如表1所示;油樣來自現(xiàn)場原油。
表1 巖心參數(shù)
Haake Viscotester iQ 流變儀,德國賽默飛世爾公司;Vindum 高精度注入泵,美國Vindum 工程公司;回壓閥,美國Core Laboratories公司;CO2增稠劑流變評價裝置由增壓系統(tǒng)、混合系統(tǒng)、溶解系統(tǒng)、溫度壓力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穩(wěn)流系統(tǒng)和黏度測量系統(tǒng)組成(圖1),北京華盛海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核磁共振測試系統(tǒng)為自研裝置,恒定磁場強度為0.235 T、共振頻率為10 MHz。
圖1 CO2增稠劑評價裝置示意圖
1.2.1 CO2增稠劑的制備
采用開環(huán)聚合和硅氫化反應制備CO2增稠劑,合成過程如圖2 所示。將43.5 g 八甲基環(huán)四硅氧烷、3.6 g 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倒入含有10 mL甲苯的化學合成反應釜中,再加入0.025 g四甲基氫氧化銨后關閉反應釜。在110 ℃下通氮氣保護,進行開環(huán)聚合8 h。待反應結束后,調(diào)節(jié)體系溫度至145 ℃,真空干燥去除甲苯、四甲基氫氧化銨和低分子化合物。將初級產(chǎn)品和6.5 g 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倒入三頸燒瓶中,在82 ℃下攪拌25 min。然后將0.35 mg氯鉑酸作為硅氫化催化劑滴入三頸燒瓶中,將系統(tǒng)溫度調(diào)至97 ℃,硅氫化反應4 h。此實驗中需過濾分離氯鉑酸,并用真空蒸餾操作去除低沸點的雜質(zhì),最終得到目標產(chǎn)物。通過調(diào)節(jié)溫度和催化劑濃度,采用懸浮聚合方式控制產(chǎn)物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
1.2.2 流變性能評價
流變評價裝置氣體鋼瓶中的CO2通過增壓泵進入增壓裝置,隨增稠劑一同注入溶解系統(tǒng),待系統(tǒng)壓力穩(wěn)定后即充分溶解,制得CO2增稠液體,然后進入穩(wěn)流裝置進行黏度和毛細管壓力的測試。按式(1)計算表觀黏度:
式中,η—流體黏度,Pa·s;τw—壁面剪應力,Pa;γw—表觀剪切速率,s-1;D—毛細管直徑,m;Δp—毛細管壓力差,MPa;L—毛細管長度,m;v—增稠液體CO2的流速,m/s。已有研究表明,含增稠劑的CO2流體為非牛頓流體,其黏度和剪切速率呈非線性特征[16]。常用稠度系數(shù)(K)和流變指數(shù)(n)來描述其流變特性,Sun 等[17]用冪律模型公式[式(2)]發(fā)現(xiàn)lgτw與lg(8v/D)之間呈現(xiàn)出線性關系。n表示線段的斜率,lgK(3n+1/4n)n表示截距??筛鶕?jù)這個線性關系來計算K和n。
1.2.3 核磁共振驅(qū)油評價
核磁共振技術是一種快速、無損獲取頁巖孔隙中流體數(shù)量的方法,主要獲取存在于巖石孔隙中流體的氫核磁信號,轉(zhuǎn)化為T2弛豫時間譜圖,再將其反演從而得到含氫流體在不同孔隙中的分布。通過對比實驗前后的核磁共振T2譜圖,計算可得巖心驅(qū)油效率和動用孔隙范圍。核磁共振T2譜圖與毛細管壓力曲線均能表征巖石的孔隙結構,且二者也具有相關性,其孔隙半徑與核磁共振橫向弛豫時間T2值的關系為:
式中,Rc—巖心孔隙半徑,μm;C—橫向弛豫時間和孔隙半徑的轉(zhuǎn)換系數(shù),ms/μm;ρ2—橫向表面弛豫率,μm/ms;Fs—孔隙形狀因子;T2—橫向弛豫時間,ms。
首先,將造縫后的頁巖樣品放入在線核磁夾持器中,采用分子真空泵抽真空72 h(真空度為10-5mbar)。然后,把原油注入夾持器內(nèi),在壓力50 MPa(遠高于實驗壓力)、溫度50 ℃下飽和一周,使頁巖巖心完全飽和,連續(xù)監(jiān)測和記錄核磁共振T2譜,直到T2譜曲線不再變化,認為巖心已飽和完畢,測定巖心飽和油的初始T2譜曲線。最后,在50 ℃下,以恒定的低流速連續(xù)注入超臨界CO2或者增稠劑CO2流體至巖心中,通過回壓閥控制出口壓力保持在15 MPa,連續(xù)記錄T2譜,直到T2譜曲線不再變化,結束實驗。
在15 MPa、50 ℃下,增稠劑(相對分子質(zhì)量16 000)加量對CO2增稠液體的黏度和流變性能的影響見圖3。為了提高增稠劑在液態(tài)CO2中的溶解度,按照甲苯與增稠劑的體積比為3∶1 加入甲苯。隨著增稠劑含量的增加,CO2增稠流體的密度增加,網(wǎng)格結構更加致密,導致黏度上升。一般來說,增稠劑含量越高,增稠后的CO2流體的黏度越大[18]。由于極性相似,甲苯和有機硅增稠劑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在CO2和甲苯分子之間存在一個C—H···O 鍵,CO2也會形成路易斯酸堿對,和支鏈的親CO2基團結合在一起,這些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硅酮聚合物-CO2的立體網(wǎng)狀結構。當增稠劑加量為0.5%時,剪切后的黏度變化幅度較小,說明未形成有效的立體網(wǎng)狀結構。當增稠劑加量大于1.5%后,形成緊密網(wǎng)狀結構的聚合物分子鏈的數(shù)量增加,表現(xiàn)為稠度系數(shù)突然增大,說明系統(tǒng)中的氫鍵呈指數(shù)增長,主鏈之間也會相互纏繞形成緊密結構,而破壞這些結構需要大量能量,剪切作用難以破壞。此外,系統(tǒng)中CO2分子被形成的聚合物立體網(wǎng)狀結構所捕獲,從而表觀出整體黏度的增加。
圖3 增稠劑加量對流體黏度和流變性能的影響
在15 MPa、50 ℃下,增稠劑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對增稠CO2流體的黏度和流變性的影響見圖4。隨著增稠劑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增加,增稠CO2流體的黏度也不斷增加,但增幅較小。此外,流體黏度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加呈輕微降低趨勢,相比增稠劑加量而言,其降幅較小。在CO2、甲苯和增稠劑之間可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網(wǎng)狀結構,讓硅氧烷聚合物分子整體表現(xiàn)出良好的鏈柔韌性。通過黏度與剪切速率的曲線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增稠CO2流體為具有剪切變薄特性的冪律流體。從圖4(b)可見,隨著增稠劑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增加,流體稠度增大,流動性得到很好的控制。
圖4 增稠劑相對分子質(zhì)量對流體黏度和流變性能的影響
增稠劑物性參數(shù)對CO2壓裂液流變參數(shù)的影響見表2。在各參數(shù)取值范圍內(nèi),增稠劑加量和相對分子質(zhì)量對黏度的影響基本相同,但流變指數(shù)相差甚遠,說明所合成的增稠劑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是影響流變性的最大因素,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表2 增稠劑物性參數(shù)對增稠CO2流體流變參數(shù)的影響
由圖5 可見,增稠CO2流體的表觀黏度隨溫度的升高呈分段式的降低。當溫度為50~70 ℃時,不同壓力下的黏度均小幅下降,降幅為15.93%~21.35%,壓力越高降幅越小;當溫度為70~85 ℃時,黏度大幅降低,與70 ℃時相比,不同壓力下的降幅為39.51%~46.26%,且壓力越高降幅越大。溫度會降低聚合物鏈網(wǎng)狀結構的穩(wěn)定性。當處于低溫時,分子鏈間相互纏結形成復雜的三維網(wǎng)狀結構,并形成氫鍵,阻礙了CO2分子的流動,表觀黏度變化較小。隨著溫度的升高,網(wǎng)狀結構和氫鍵被破壞,導致表觀黏度急劇下降。
圖5 不同溫度和壓力下增稠CO2流體的黏度變化曲線
當溫度相同時,逐漸提高增稠劑CO2流體的壓力,體系黏度逐漸增加。當溫度在70 ℃以內(nèi),12 MPa 下增稠劑CO2流體的黏度相比10 MPa 時高6%~10%,黏度變化不顯著;當壓力超過12 MPa以后,體系黏度大幅提升,相對提高20%~32%;壓力增至18 MPa時,黏度最高能提高40.12%,表明新型硅酮增稠劑在高壓下的增黏效果更顯著。從機理上分析,增稠劑分子間距離隨著壓力的增加而減小,更易形成緊湊的多重網(wǎng)狀結構,同時聚合物鏈的自纏繞更緊密,給電子基團與CO2之間的氫鍵逐漸增加,從而導致增稠劑的表觀黏度增加。
由圖6 可見,實驗所用巖心的核磁共振譜圖均有明顯的雙峰特征,且雙峰之間存在明顯的間隔。在1 μm附近的右峰為裂縫孔隙,而左峰為巖心基質(zhì)孔隙。從核磁共振曲線看,二者巖心的孔隙結構和孔隙分布范圍保持一致,可作為平行樣巖心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實驗前后巖心的T2譜圖可以看出,超臨界CO2驅(qū)的總驅(qū)油效率為28.70%,而增稠CO2流體的總驅(qū)油效率為40.93%,提高了12.23%。從不同孔隙的原油置換率來看,超臨界CO2在裂縫孔隙中的置換率為37.90%,而增稠CO2流體的置換率為46.19%;超臨界CO2在基質(zhì)孔隙中的置換率僅20.03%,而增稠CO2流體在基質(zhì)孔隙中的置換率為31.52%,增稠CO2流體在基質(zhì)孔隙中仍能保持較好的置換率。從核磁結果可以看出,無論采用超臨界CO2驅(qū)還是增稠CO2流體驅(qū),采出的原油主要來自裂縫孔隙,CO2通過溶解、擴散和萃取作用能攜帶出部分0.02 μm以上的基質(zhì)孔隙中的原油。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增稠CO2流體不但可以提高裂縫孔隙中的驅(qū)油效率,而且能更大幅度地提高基質(zhì)孔隙中的原油動用效率,且能有效動用0.01 μm 以上的孔隙內(nèi)原油。這表明增稠CO2流體在進入裂縫孔隙后,仍然能維持較好的空間網(wǎng)狀結構,提高流動阻力,擴大壓裂波及范圍,讓CO2能進入更深、更多的孔隙中,從而提高驅(qū)油效率。
圖6 CO2驅(qū)(a)和增稠CO2流體驅(qū)(b)前后的T2譜圖
提出制備硅酮聚合物的新思路,在聚合物主鏈分子間引入親CO2短鏈,評價了該聚合物對CO2壓裂液的增稠效果,對比高壓下和超臨界CO2流體的驅(qū)油效率,研究了增稠劑加量、增稠劑相對分子質(zhì)量和儲層參數(shù)對增稠液體CO2黏度和流變性的影響。
當增稠劑加量大于0.5%時,可形成緊密網(wǎng)狀結構的聚合物分子鏈,表觀黏度逐漸增加。隨著增稠劑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增加,流動性得到很好的控制,即相對分子質(zhì)量越大,黏度越大。增稠劑加量和相對分子質(zhì)量對黏度的影響基本相同,但流變指數(shù)n相差甚遠。增稠劑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對流變性的影響更為顯著。增稠CO2流體的表觀黏度隨溫度的升高呈分段式的降低,當壓力超過12 MPa 后,體系黏度大幅提升。相比超臨界CO2驅(qū),增稠CO2流體的驅(qū)油效率更高,可動用更小基質(zhì)孔隙中的原油,表明合成的新型硅酮增稠劑可適用于深層高壓頁巖儲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