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3世紀英格蘭逐出法外研究

2023-07-18 09:51:24戴瑤玲
經(jīng)濟社會史評論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王權(quán)出庭英格蘭

摘? 要:13世紀前,英格蘭逐出法外是一種嚴懲暴力犯罪的地方慣例。它主要用于剝奪犯下嚴重罪行的逃犯受王國法律保護的權(quán)利。到13世紀,為應對此時大量罪犯出逃而不出庭接受審判的困境,這一地方慣例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环N強迫逃犯出庭的王室司法程序。這種轉(zhuǎn)變一方面體現(xiàn)了英格蘭王權(quán)在司法實踐上對地方社會的倚重,即王廷仍然選擇讓郡法庭判決逐出法外;另一方面,英格蘭王權(quán)并未真正地放棄對逐出法外的控制,通過總巡回法庭和復于法內(nèi)程序一直對其施加影響,從而盡可能地控制和穩(wěn)定地方社會。13世紀英格蘭逐出法外的新發(fā)展體現(xiàn)了英格蘭王權(quán)和地方社會在維持法律效力和社會秩序方面的相互制衡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13世紀 英格蘭 逐出法外 復于法內(nèi)

逐出法外(Outlawry)是中世紀英格蘭國王用于懲戒犯罪和控制社會秩序的重要法律措施。在英格蘭,Outlawry一詞來源于斯堪的納維亞語Utlaga,意為“在法律之外(Outside the Law)”。自盎格魯ˉ撒克遜時期開始,逐出法外主要判決于那些拒不到庭之人或逃避司法審判之人。被逐出法外者(Outlaw)會喪失所有的社會關(guān)系和權(quán)利,不受任何王國法律的保護,而成為一種人人可以隨意將其獵殺的動物。據(jù)說因為一名被逐出法外者的原始價格與一匹狼的價格一樣,所以他被視為掛著狼頭的野獸(Let him bear the wolfs head)。

起初,逐出法外主要由地方法庭控制。隨著各種擴張王權(quán)舉措的實施,英王也開始加強對逐出法外的改革和控制。到13世紀,它正式成為刑事訴訟中一種用于迫使逃犯出庭應訴的王室司法程序,而后也被用于某些民事訴訟中。雖然在這一過程中,逐出法外的判決仍然由郡法庭來進行,但英格蘭王權(quán)通過總巡回法庭(General Eyre)和赦免被逐出法外者的復于法內(nèi)(Inlawry)程序來加強對逐出法外和地方社會的控制。因此,逐出法外的不斷革新體現(xiàn)了英格蘭王權(quán)與地方社會在司法治理中的相互支撐和牽制。

對中世紀英格蘭逐出法外現(xiàn)象,國內(nèi)學界尚無專文研究。歐美學界雖長期探索,但對其研究主要從法律史角度探討其起源、運作機制和衰落原因,缺乏其對英格蘭王權(quán)發(fā)展影響的考察。當司法體系無法迫使逃犯按時出庭時,才會對其處以逐出法外的判決。據(jù)此,像T. F. T.普拉克內(nèi)特、F. 波洛克、F. 梅特蘭和莫里斯·基恩等學者將逐出法外視為英格蘭法律脆弱的表現(xiàn),認為其無法有力地控制社會和確保正義。像H. R. T. 薩默森和安東尼·穆森等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逐出法外并不是對法律軟弱的承認,而是一種“真正的、足夠的懲罰”,對識別罪犯和交流罪犯信息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從逐出法外這一法律史角度來切入英格蘭王權(quán)和地方社會相互制衡關(guān)系的這一論點,學界還是比較稀缺的。因此,本文試圖從英格蘭王權(quán)和社會運作的角度,分析為何英格蘭王權(quán)要將逐出法外司法程序化;逐出法外對英格蘭王權(quán)治理地方社會有何益處;為何王權(quán)通過總巡回法庭和復于法內(nèi)程序試圖主導它,卻又將其管轄權(quán)賦予郡法庭。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考察,筆者期望可以透視英格蘭王權(quán)運作對地方社會的倚重程度,推動深入理解中世紀英格蘭王權(quán)運作機制。

一、13世紀以前的英格蘭逐出法外

逐出法外作為一種習俗在英格蘭的起源是未知的。目前,學界普遍認為英格蘭的逐出法外是由9至10世紀入侵英格蘭北部的丹麥人所引入。作為盎格魯ˉ撒克遜時期的一種法律措施,它在英格蘭最早出現(xiàn)于《阿爾弗雷德法典》中。此時的逐出法外與流放(Exile)和放逐(Banishment)難以區(qū)別,且不具備完善的正規(guī)程序。此時,一名成年男子因以下幾種情況可能被逐出法外:四次藐視百戶區(qū)權(quán)威之人、沒有領主統(tǒng)轄之人、犯下殺人和盜竊等罪行之人以及身陷政治斗爭之人等。國王會剝奪這些人受王國法律保護的權(quán)利以及沒收他們的全部財產(chǎn),并且任何人可以隨意殺害他們而不負有法律責任。

隨著不斷趨于統(tǒng)一的王權(quán)和不斷完善的王國立法,逐出法外逐漸從一種小規(guī)模的地方性措施發(fā)展到應用于整個王國的措施。10世紀末,丹麥人重新侵入英格蘭。此時,卡努特(Cnut,1014—1035年在位)建立起了一個囊括丹麥、挪威、瑞典和英格蘭的大帝國。在他統(tǒng)治時期,逐出法外才被推廣到整個英格蘭,開始成為一種國王的特權(quán)。但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基于地方郡法庭和百戶區(qū)法庭的一種法律行動。而且它在丹麥統(tǒng)治時期(Danish Period)發(fā)展為英格蘭法律程序的一個明確部分,并一直沿用至近代。

盎格魯ˉ撒克遜時期英格蘭的逐出法外可能是與仇恨和復仇有關(guān)聯(lián)的一種永久性驅(qū)逐。在當時,宣布逐出法外是一種可以讓復仇沖動在法律和社會中得到認可的方式。只有國王才能向被逐出法外者提供和解,并將其重新納入王國的法律保護中。但是,在約克郡,伯爵或郡守也可以召回他們所驅(qū)逐的任何被逐出法外者,并向其提供和平。這可能是因為約克郡遠離威塞克斯王室權(quán)威的中心,而完全依靠王室權(quán)威對被逐出法外者的赦免是不現(xiàn)實的。

1066年諾曼征服后,威廉一世(William I,1066—1087年在位)開啟了由諾曼人統(tǒng)治英格蘭的新王朝。此時,逐出法外依然主要適用于那些多次未能出現(xiàn)在王室法庭中的被告、那些不能或不想為罪行作出補償之人,以及那些未能履行社會職責之人。一旦這些人被逐出法外,他們會像以前一樣被追捕和剝奪財產(chǎn)以及置于他們領主和任何法律程序的保護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剝奪被逐出法外者的所有財產(chǎn)在此時期合法化了。

然而,為了鞏固新生政權(quán),除保留盎格魯ˉ撒克遜時期英格蘭逐出法外的這些基本特征外,威廉一世結(jié)合諾曼底公國相關(guān)統(tǒng)治政策,進一步優(yōu)化了英格蘭逐出法外的實踐模式。在諾曼底,公爵們有權(quán)以叛逆罪之名將反叛的貴族們放逐出境,但這只是暫時性。在他們受到懲罰和做出補償后,流放之人會被允許返回公國。這不僅能夠展示公爵們的權(quán)力,而且一旦他們準許被放逐的臣民們返回,就能得到這些人的認可和服從。在諾曼底,這種放逐方式往往等同于逐出法外。威廉一世將這種較為暫時且促進和解性的實踐版本帶到英格蘭,逐漸改變了盎格魯ˉ撒克遜逐出法外判決的永久性特征。

逐出法外的這種延續(xù)和革新是因為盎格魯ˉ諾曼時期英格蘭王權(quán)尚未足夠強大。在諾曼征服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英格蘭一直沒有專門的王室司法機構(gòu)。同時,英格蘭地方社會一直存在著領主與領主法庭、郡守與郡法庭以及地方民眾和百戶區(qū)法庭等地方自治權(quán)力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王公共權(quán)威的增強。諾曼諸王一直都在努力強化王權(quán),為將地方機構(gòu)納入國王的嚴密監(jiān)控做準備。為此,他們迅速地根除了地區(qū)性的逐出法外。然而,宣告逐出法外的權(quán)威并不直接屬于英格蘭王室,它仍然是由郡法庭持有的一種正式權(quán)力。國王仍然僅是封建宗主,其對地方社會的治理也多放權(quán)于郡法庭和領主法庭。故而,逐出法外在盎格魯ˉ諾曼時期英格蘭的郡和百戶區(qū)中繼續(xù)作為地方法律的組成部分。

直到12世紀中后期,亨利二世(Henry II,1154—1189年在位)通過一系列司法改革措施極大地擴張了王室司法管轄權(quán)。由此,地方司法管轄權(quán)受到了抑制。他通過總巡回法庭、公訴陪審團(Jury of Presentment)和棄國宣誓(Abjuration of the Realm),進一步塑造逐出法外的新形式,以使國王在地方法庭運作中獲得最大利益。

第一,國王有計劃地在規(guī)定時限內(nèi)委派巡回法官到諸郡開設總巡回法庭,聽審其轄區(qū)內(nèi)的所有民事和刑事訴訟。此時的郡法庭越來越多地受到總巡回法庭的管轄,而巡回法官也被納入郡法庭逐出法外的程序中。

總巡回法庭要求郡法庭記錄下被逐出法外者的名字和財產(chǎn)狀況,并呈報給巡回法官,以確保其財產(chǎn)完全歸國王所有。據(jù)1166年《克拉倫頓敕令》的規(guī)定,郡守負責在郡法庭中記錄其郡內(nèi)所有逃犯的名字,然后送至巡回法官審閱;這些逃犯會在整個英格蘭被搜捕,并且國王會沒收他們的動產(chǎn)。1176年《北安普敦敕令》進一步規(guī)定,巡回法官要按照王國的習俗,調(diào)查離開王國的人;除非他們愿意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回來,在國王法庭上受審,否則將被逐出法外;被逐出法外者的名字應在復活節(jié)和米迦勒節(jié)時送交財政署(Exchequer),并在那里送交國王陛下。梅麗莎·薩托尼認為《北安普敦敕令》給予逃犯們返回英格蘭進行自救的一段時間,而這是法律程序日益規(guī)范化的一種產(chǎn)物。

第二,亨利二世時期,公訴陪審團成為總巡回法庭處理暴力犯罪的一個常規(guī)程序。公訴陪審團由郡內(nèi)各百戶區(qū)和村莊選派的代表構(gòu)成。其司法職責之一是向巡回法官報告威脅地方安全的陌生人、已知曉的罪犯和被逐出法外者。同時,要讓巡回法官注意到某個罪犯的壞名聲,最終對一名罪犯是否仍然可以待在地方共同體和英格蘭施加影響。當然,公訴陪審團也會因隱瞞、藏匿被逐出法外者的名字而被宣判有罪。除了由公訴陪審團提起公訴,個人也可以親自對暴力犯罪進行起訴,這在當時被稱為私訴(Appeal)。通過這種程序,嫌犯也可以被逐出法外。需要明確的是,針對暴力犯罪而言,無論是公訴還是私訴,都需要先在郡法庭進行訴訟備案,而后才能進入國王法庭。如果這些逃跑的嫌犯們沒有在郡法庭被提起任何暴力犯罪的指控,他們是不能被逐出法外的??傊?,公訴陪審團給王室官員提供了一種合法的渠道來發(fā)現(xiàn)地方社會中的被逐出法外者。那些受到指控的嫌犯會由郡守隨即逮捕,交巡回法官審判。

第三,作為對逐出法外的一種補充,此時期將棄國宣誓正式納入王國的法律中。在中世紀英格蘭,那些受到呼叫追捕(Hue and Cry)的逃犯往往可以逃進圣所(Sanctuary)進行安全躲避。所謂圣所主要指的是經(jīng)祝圣的修道院和教堂兩種類型。每一座神圣的修道院和教堂都是一處避難所,而它們對那些躲進此處的罪犯或他者有特殊的人身庇護權(quán)——任何人不能強行帶走或傷害這些受庇護者。到亨利二世時,《克拉倫頓敕令》規(guī)定,庇護被準許持續(xù)40天。如果在此期間犯罪者承認罪行,但選擇不出庭應訴,那么他可以起誓他將離開并且永不返回英格蘭,是為棄國宣誓。此后,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返回英格蘭,他將會成為被逐出法外者??梢哉f,此時的棄國宣誓是一種“自愿的逐出法外”。它既是對逐出法外的補充,也是對逃犯的一種仁慈的驅(qū)逐。

綜上所述,這些改進逐出法外的措施均強化了英格蘭王權(quán)對地方社會秩序的控制,確保了違法犯罪者被檢舉和拘捕。這是英格蘭王權(quán)在全國范圍內(nèi)重塑社會秩序的關(guān)鍵因素。與此同時,總巡回法庭對被逐出法外者財產(chǎn)沒收的強化,有利于增加王室的財政收入,使國王獲益。可以說,亨利二世對逐出法外的改革明確了其在英格蘭法律史上的發(fā)展方向和重要意義,為13世紀將其納入王國的司法體系奠定了基礎。

二、13世紀的英格蘭逐出法外

經(jīng)過亨利二世司法改革,英格蘭國王法庭(Kings Court)將郡法庭和封建法庭的司法管轄權(quán)收攏于王室司法管轄中,從而促進了王室司法管轄權(quán)的擴張和國王法庭的分化。王室法的發(fā)展使普通法(Common Law)得以產(chǎn)生。普通法的基礎是英格蘭各個地方的習慣法。在國王法庭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它逐漸地將地方上某些典型的司法慣例作為王國的法律標準,并再由巡回法庭推廣到整個王國之中。不同地區(qū)的地方慣例都逐漸趨于統(tǒng)一,王權(quán)被提升到首要地位。雖然普通法有利于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司法體系,但又在某種程度上對王權(quán)加以限制。

由于普通法的運作機制讓貴族和郡民參與到國家和地方社會治理中,這就激發(fā)和培育了其自身的權(quán)利意識。因此,地方勢力逐漸地在司法制度上與英格蘭王權(quán)建立起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這也意味著貴族和郡民具有限制王權(quán)膨脹的反叛力量。1215年,英格蘭貴族發(fā)動了反抗約翰王(King John,1199—1216年在位)專制暴政的叛亂,最終導致了《大憲章》(Magna Carta)的誕生,英格蘭王權(quán)由此開始正式受到限制。西德尼·佩因特指出,《大憲章》體現(xiàn)了一種封建主義的特征,即不惜訴諸戰(zhàn)爭來維護其法律習俗的至高地位:“如果一名封臣藐視了其領主法庭的決定,那么他的封臣們會拿起武器反抗他;如果一名領主侵犯了封建慣例,那么他的封臣們會起身反抗他”。這種封建主義特征使13世紀英格蘭充斥著貴族反叛運動。

在經(jīng)歷了約翰王統(tǒng)治末期的戰(zhàn)亂后,為了加強對地方社會秩序的控制和對暴力犯罪的預防,13世紀的英格蘭國王們繼續(xù)效仿亨利二世的做法,通過總巡回法庭和棄國宣誓進一步完善逐出法外的運作機制。最為重要的是,不斷完善的普通法司法體系使逐出法外在英格蘭司法領域中有了新的創(chuàng)制。

首先,這種新的創(chuàng)制與此時期形成的普通法“重罪”(Felony)概念緊密相連。13世紀之前,對受到嚴厲懲罰的暴力犯罪沒有形成清晰的法律概念,只是被籠統(tǒng)地包括在王座之訴(Pleas of the Crown)中。13世紀“重罪”概念的出現(xiàn),使得這些罪行在法律體系中有了很明確的概念分類和規(guī)定。普通法中的“重罪”主要指以前那些違背“王之和平”(the Kings Peace)的嚴重罪行。譬如,謀殺(Homicide)、殺人(Murder)、縱火、搶劫、強奸、重傷致殘(Maiming)、致傷(Wounding)、夜盜(Burglary)和偷盜(Larceny)。此時,叛逆罪(Treason)可能成為與重罪并列的一種嚴重罪行。犯下這些重罪的嫌犯需要出席法庭接受審判,否則他們就面臨被逐出法外的風險。

根據(jù)成書于13世紀30年代的英格蘭法律著作《布萊克頓》的記載,如果重罪嫌犯在五個月內(nèi)被連續(xù)五次傳喚出席郡法庭后而終未出庭,并且當時的司法體系通過任何其他方式均不能找到他時,那么根據(jù)王國法律的要求,在第五次召集的郡法庭上,他會正式地因缺席法庭而被逐出法外。如此重復的提示是為了確保每個人知道誰是嫌犯、誰是被逐出法外者以及要對誰實施呼叫追捕。一般而言,只有在巡回法庭召開后,催促缺席被告出庭的命令才會被下達。而且,在不同巡回法庭之間,嫌犯只有在被重罪起訴或被拘捕后才需要出庭。因此,自13世紀開始,逐出法外已經(jīng)局限于那些被指控犯有重罪或叛逆罪的被告在被強制出庭卻未能出庭的訴訟中。此時,它正式發(fā)展為一種用于迫使人們出庭應訴且兼具懲罰性的王室司法程序。

在《國王法庭卷宗》(Curia Regis Rolls)和《巡回法庭卷宗》(Assize Rolls)的記錄中,重罪嫌犯在正式被逐出法外前只有三次機會出現(xiàn)于郡法庭。如果他們沒有在合法的傳喚次數(shù)內(nèi)如期出現(xiàn)于郡法庭,那么就可能會被判為逐出法外者。譬如,在1224年林肯郡的一樁謀殺案中,一名嫌犯在三個不同郡法庭被連續(xù)傳喚,均未出席郡法庭。國王法庭判決,讓最近的郡法庭根據(jù)王國的法律將其逐出法外。一般而言,逐出法外的流程在郡法庭需要四個月時間完成。但是,如果在不同巡回法庭開庭期,逐出法外的流程可能需要四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由此,國王法庭可能考慮到連續(xù)四次的傳喚會耗時過長,而選擇在具體實踐中盡可能縮短次數(shù)。故而,若逃犯在三次傳喚后不出庭,他就可能會被逐出法外。

除了在規(guī)定傳喚次數(shù)內(nèi)不到庭,13世紀英格蘭判決逐出法外還需要同時滿足如下條件:第一,公訴陪審團或個人在郡法庭提起犯罪指控的訴訟,且該訴訟沒有被中斷或被放棄,直至完成所有程序,被告都未出庭;第二,在總巡回法庭到來后,郡法庭需要有巡回法官的命令或擔保,才可宣布逐出法外的判決;第三,需要由巡回法官和督察官(Corner)進行調(diào)查,以確定逃跑的罪犯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而國王不可以憑借自己的意愿隨意將某人逐出法外;第四,必須在郡法庭或倫敦市法庭(Hustings at London)中實施逐出法外。

例如,休伯特·德·伯格(Hubert de Burgh)曾是約翰王麾下的首席政法官(Justiciar)。在亨利三世(Henry III, 1216—1272年在位)幼年執(zhí)政時期,他曾任國王的監(jiān)護人和首席大臣(Chief Minister)。亨利三世成年掌權(quán)后,于1232年成功撤銷了休伯特首席政法官的頭銜,并以叛逆罪將其驅(qū)逐出英格蘭。由此,休伯特成為了一名逃犯。隨后,他曾短暫停留在埃塞克斯郡的某一教堂中避難。當時,根據(jù)國王的命令,他被從教堂中拖拽出來,拴上鐐銬并被帶到了倫敦塔。這次違背圣所庇護權(quán)的事件導致了倫敦主教親自出面干涉,從而使得休伯特很快又被帶回到了教堂中。然而,休伯特最終向國王屈服,選擇走出圣所并接受審判。1232年11月10日,他被判處監(jiān)禁于迪威齊斯的城堡。隨后,休伯特又策劃越獄。1233年末,亨利三世命令威爾特郡守將休伯特及幫助他越獄的同伙一并判決逐出法外。根據(jù)王國的法律與習俗,這些控訴會不停地從一個郡法庭起訴到另一個郡法庭,直到他們被逐出法外。1234年5月,在格洛斯特郡舉辦的大議會(Great Council)商討了休伯特的逐出法外案件。這次會議確認了一項原則,即除非巡回法官已經(jīng)進行了調(diào)查,并且公訴陪審團的公訴書(the Presentment)或個人私訴的結(jié)果認定這名逃犯有罪,否則國王下達的逐出法外令是完全無效的。因此,休伯特案件中的逐出法外判決變得無效,而此案中所有被逐出法外者得以恢復他們的土地及其與國王的良好關(guān)系。該事件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即國王被明確禁止在適當?shù)姆沙绦蛑馐褂弥鸪龇ㄍ?。從中可以看出?3世紀不斷發(fā)展的普通法司法體系又為逐出法外的運作設立了排斥特權(quán)干涉的規(guī)則,使其成為一種拒絕屈服于國王意志的司法舉措。因此,在判決逐出法外前,司法官員必須調(diào)查判決逐出法外的原因是否真實,核實清楚罪責。

另外,由于中世紀英格蘭法律的特殊性,只有自由人中的成年男性才受法律所保護,而未成年人和女性并不具備法律身份。因此,逐出法外對未成年人和女人無效。但是,當一名女性犯下重罪而逃跑時,她很可能被剝奪法律保護(Be Waived),并且被視為受到遺棄之人。這是專門針對女性的一種逐出法外。

在13世紀的英格蘭,為了受害人能夠獲得適時的公正,逐出法外依然是迫使罪犯出庭的終極手段。而重罪嫌犯們面對到庭審判的不確定性,選擇缺席法庭或者逃跑,最終被逐出法外。在當時,這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司空常見的現(xiàn)象。以薩里郡為例,在1235年的巡回法庭卷宗中,101名嫌犯中,84人被宣判有罪并被逐出法外;在1255年的巡回法庭卷宗中,73名嫌犯中,50人被宣判有罪和被逐出法外;在1263年的巡回法庭卷宗中,227人被指控犯有罪行,122人未能出庭,其中的116人被宣判有罪,被沒收財產(chǎn)以及被逐出法外,其余6名潛逃者被判無罪,準許返回,但仍要沒收財產(chǎn)。

其次,逐出法外發(fā)展到13世紀中后期,已經(jīng)超出刑事訴訟的范疇,開始出現(xiàn)于民事訴訟中。這一新創(chuàng)制也是得益于此時期普通法在民法領域的擴張,并使之成為擴張王室司法管轄權(quán)的一種有效策略。在民事訴訟中,它也是用來迫使被告按時出庭的一種法律措施。不太為人知的是,逐出法外最早是通過侵害訴訟(Actions of Trespass)的形式進入民法領域的。在亨利二世時代,諸如像斗毆、毆打和致傷等較輕的且不違背“王之和平”的罪行,一般是由地方領主和郡守管轄。隨著重罪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此類較輕的罪行在13世紀逐漸被歸為侵害行為(Trespass)中。隨后,侵害行為開始把對人身和財產(chǎn)的傷害結(jié)合起來,用來泛指那些侵害他人權(quán)利和財產(chǎn)、致人損害的不法行為或犯罪行為。這使其成為一種兼具民事法律訴求和刑事法律訴求的形式。這些侵害行為也正是此時開始被納入國王法庭的管轄范圍并制定了相應的司法程序,新的訴訟類型——侵害訴訟——從而得以形成和發(fā)展,并再次促進了王室管轄權(quán)的擴張。

在逐出法外被引入民事訴訟以前,讓被告出庭的傳統(tǒng)方式是傳喚(Summon)——擔保拘押(Attachment)——人身拘押(Habeas Corpus)——財產(chǎn)扣押(Distraint)。針對有財產(chǎn)的被告,如果他們一直缺席法庭,那么他們的財產(chǎn)就會被扣押,來迫使其出庭。但那些擁有地產(chǎn)和動產(chǎn)之人有時也寧愿被扣押財產(chǎn),而不愿出庭應訴。因此,在民事訴訟中,被告缺席法庭也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而針對沒有財產(chǎn)的被告,他可以輕而易舉地逃過法庭的搜捕,因為上述那些方法對他基本都無效。為此,13世紀50年代,國王法庭制定了適用于侵害訴訟的逐出法外程序,即將拘捕令狀(Writs of Capias)和催促被告出庭程序(Exigas)結(jié)合在一起。當被告未按法庭程序按時出席法庭時,國王法庭會先簽發(fā)財產(chǎn)扣押令狀給郡守,讓他扣押缺席被告的財產(chǎn),以確保其出庭。但是,如果郡守在執(zhí)行這個令狀時發(fā)現(xiàn)被告沒有任何財產(chǎn),那么他需要返還這個令狀給國王法庭,來說明他無法通過這種方式拘押被告。然后,國王會簽發(fā)拘捕令,當簽發(fā)三次拘捕令逮捕被告都失敗時,被告就會被置于逐出法外程序中。不過,這種民事上的逐出法外不會造成生命或肢體上的損失,而僅僅是沒收財產(chǎn)、終身監(jiān)禁或進行棄國宣誓。同時,這一措施給被告充足的機會與國王講和,找到擔保人,向針對他的指控屈服或扭轉(zhuǎn)這個程序,以恢復其自身的和平。

例如,在1315年的圣海拉雷節(jié)開庭期(Hilary Term),約克圣母瑪麗亞教堂的教長牧師(Dean)皮克林的羅伯特用侵害令狀(Writ of Trespass)起訴兩名男子和一名牧師(Chaplain),指控他們用武力搶走了他儲存的谷物。關(guān)于這兩名男子,郡守回應說,他們已被拘押。關(guān)于這名牧師,郡守回應說,他不能被找到。因此,羅伯特請求王座法庭(Court of Kings Bench)發(fā)布了拘捕被告的拘捕令。由于第一次拘捕令未得到執(zhí)行,他再次請求王座法庭重新發(fā)布了拘捕令。隨后,因為之前發(fā)布的拘捕令都未得到執(zhí)行,他又多次請求王座法庭發(fā)布了拘捕令。最終,王座法庭簽發(fā)了催促被告出庭令狀(Exigi Facias),以迫使這名牧師出庭應訴。此令狀要求郡守在郡法庭連續(xù)五次傳喚被告出庭應訴,而五次后仍不出庭者,他就會被逐出法外。在該令狀簽發(fā)后,這名牧師出現(xiàn)在了王室法官面前,并找到了擔保人。雖然他向郡守遞交了一份中止訴訟令狀(Supersedeas),但由于與原始版本之間存在差異,郡守繼續(xù)按照催促被告出庭令狀的要求進行訴訟程序。最終,這名牧師被逐出法外。在圣海拉雷節(jié)后的第十五天,郡守將催促被告出庭令狀返還到王座法庭中。后來,牧師出現(xiàn)并申訴對其逐出法外判決有誤,但因其被逐出法外者的身份被國王下令逮捕和囚禁。其他兩名被拘押的被告也聲稱自己無罪。這名牧師隨后得到了國王的特許狀,并且被釋放了。

民事訴訟中的逐出法外可以迫使被告出庭,相比擔保拘押和財產(chǎn)扣押等措施效率更高。除侵害訴訟外,根據(jù)1285年的第二次《威斯敏斯特法令》第11條款,逐出法外進一步被用于報賬之訴(Actions of Account)。到14世紀,它又被應用于債務之訴以及請求返還動產(chǎn)之訴中。

最后,為了糾正逐出法外導致的某些司法不公現(xiàn)象,此時期英格蘭國王通過將其獨有的赦免權(quán)司法化,從而創(chuàng)造復于法內(nèi)程序來對逐出法外進行直接的介入。這一新創(chuàng)制又進一步強化了英格蘭國王對地方社會的控制。

在13世紀的英格蘭,國王的赦免是承蒙皇恩的大赦(Pardon de Gratia or Pardon of Grace),由國王自行決定。在亨利三世時代,國王赦免權(quán)被正式制度化,主要用于謀殺案中。而恢復對被逐出法外者的法律保護亦是一種王室特權(quán),有且僅有國王有權(quán)赦免一名被逐出法外者和使其重新獲得“王之和平”的庇護,是為復于法內(nèi)。因此,這一程序使得一名罪犯在被逐出法外后仍然有機會重新進入王國法律的保護中。據(jù)《布萊克頓》記載,一名被逐出法外者被赦免后,國王會向王國內(nèi)的所有人發(fā)布一道赦免令:

國王致意所有看到這一赦免令的官吏和臣民。因有人指控A犯有刑事罪行(關(guān)于殺人、傷害、搶劫等罪行),他被逐出法外?,F(xiàn)請你們知曉我們已經(jīng)赦免了A的逃跑行徑和曾對他實施的逐出法外判決。我們將會命令上述A在王國內(nèi)獲得我們永久的和平,條件是只要有人想要起訴他,他就得出庭應訴。

對被逐出法外者的赦免令通常由郡守在郡法庭或巡回法官在總巡回法庭公布。這些法庭會邀請有異議的上訴人出庭及發(fā)表其對被赦免的逐出法外者的意見,而被逐出法外者要帶著他的赦免令出庭應訴。這也是他獲得赦免令的必需條件之一。如果無人上訴,那么郡守和巡回法官才可以正式赦免他,并讓他重新獲得穩(wěn)固的“王之和平”。即便被逐出法外者獲得了正式赦免,他的案件仍可能會被重審或有人對沒收的財產(chǎn)有爭議,但這是非常少見的。

自13世紀中期開始,這樣的赦免令必須由巡回法官在總巡回法庭公布方才有效。它可以幫助被逐出法外者澄清現(xiàn)有的身份,使其獲得法律的保護。例如,羅金漢姆的杰弗里是一名在拉特蘭和北安普敦郡擁有地產(chǎn)的騎士。1251年,他因殺害了彼得·勒·埃斯科特被囚禁,后來國王赦免了他。1252年,他的赦免令在拉特蘭郡法庭上被宣讀。在此次法庭上,沒有任何人前來質(zhì)疑他為自己的謀殺罪所做的辯護。但是,他的赦免令必須在1253年9月拉特蘭郡的下一次巡回法庭上被確認。那時的杰弗里因參戰(zhàn)未能出席巡回法庭。盡管他的親屬向巡回法庭出示了他的赦免令,但巡回法官們?nèi)孕冀芨ダ飸撘驓⑷吮恢鸪龇ㄍ狻?/p>

被逐出法外者在重新獲得法律的保護后,其身份是全新的。他們只有現(xiàn)在和未來,而過去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于他們身上:既喪失了動產(chǎn),也不再享有繼承權(quán)。但如果因以下情況被逐出法外,他就會獲得國王的赦免令來使其之前的判決變得無效,這樣他就可以恢復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第一,某人在郡法庭之外被逐出法外或者郡法庭傳喚少于五次,他就被逐出法外;第二,在沒有任何證人出庭作證的情況下,郡法庭就某人被逐出法外,或者在有證人作證的情況下,未成年人被逐出法外;第三,某人已經(jīng)在一個郡法庭被人指控一樁搶劫案并且出庭應訴后,又在另一個郡法庭以同樣的理由被另一個人不斷指控;第四,被指控之人在被逐出法外之前,就被收押于監(jiān)獄中,進而導致無法出庭應訴;第五,被指控之人所涉案件中聲稱被殺之人安然無恙地歸來,但此前當事人因膽小害怕不敢出庭;第六,在沒有任何邪惡意圖和預謀的情況下,某人意外地殺死了一個人;但王國法律不會寬恕那些有預謀的殺人犯。

例如,在1228年薩里郡的復活節(jié)開庭期(Easter Term),被逐出法外者紐厄納姆的約翰因獲得這種赦免而在國王法庭上尋回了被杰弗里·德·薩伊和他妻子瑪格莉婭占有的爭議土地。約翰曾在威斯敏斯特法庭(the Bench at Westminster)被指控犯有搶劫罪,并出庭應訴。當時他在被判無罪后離開了國王法庭。由于同樣的搶劫案,他后來又在約克的郡法庭被宣布逐出法外。這一次的逐出法外導致其無法按時到威斯敏斯特法庭出庭應對與瑪格莉婭關(guān)于其寡婦產(chǎn)(Dower)糾紛的訴訟。因約翰的缺庭,瑪格莉婭獲得了該案涉及的爭議土地。約翰又到國王法庭上訴,王室法官認為此前約克郡對其逐出法外的判決是不公正的,因為同一罪行在不同法庭被指控,而前一次還被判定無罪。因此,國王法庭赦免了對約翰逐出法外的判決,并且恢復了其對爭議土地中的合法占有。

復于法內(nèi)為被逐出法外者的重生提供了一種和解的途徑:讓國王寬恕他們的罪行,讓他們重新獲得王國法律的保護。借助于這樣的途徑,英格蘭國王們在地方社會的威望也得以增長。

三、從逐出法外看英格蘭社會權(quán)力的制衡

13世紀英格蘭逐出法外對于先前制度的繼承和創(chuàng)制是行之有效的。其有效性源于對中央和地方(郡)司法機構(gòu)的雙重依賴,體現(xiàn)了英格蘭王權(quán)和地方社會在司法權(quán)力上的相互制衡。英格蘭諸王一直力圖通過改進司法體系來強化中央集權(quán)和控制地方社會,但就逐出法外而言,它最終并未被王權(quán)完全掌控,而是仍然依賴地方郡法庭。甚至,威廉·博蘭得認為,“郡法庭對逐出法外所擁有的司法管轄權(quán)遠超于威斯敏斯特法庭的權(quán)力”。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從司法程序上來看,自盎格魯ˉ撒克遜時期開始,郡法庭一直都是逐出法外的執(zhí)行者,而這早已作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地方慣例被世代沿襲,直至13世紀徹底將其變?yōu)槠胀ǚㄋ痉ǔ绦虻囊徊糠帧U纭恫既R克頓》所述,郡法庭對于完成逐出法外判決具有極大的重要性:首先,一樁指控即將被逐出法外者的訴訟必須存在于郡法庭,這是實施逐出法外判決的起點;其次,巡回法官已經(jīng)對即將被逐出法外者是否有罪的調(diào)查做出批示或者提供了擔保,這是逐出法外判決公平性的保障;最后,只有在郡法庭宣布的逐出法外判決才有效,而在其他任何場合都無效,這是為了讓地方社會中更多的人知道誰是被逐出法外者和誰是危害他們和平之人。

第二,因為當時英格蘭的社會制度無法使國王及其法官擁有足夠的警備力量來預防犯罪和逮捕逃犯,而必須依靠由郡守和郡法庭掌控的十戶聯(lián)保制(Frankpledge)和呼叫追捕等力量來上報外來陌生人和抓捕罪犯。在這種社會系統(tǒng)中,每個地方共同體都可以向所有成員強加秩序和忠誠,同時對所有可能擾亂和威脅內(nèi)部和平的外人保持關(guān)閉。這是逐出法外得以實施和發(fā)展的基礎。

村民們必須對外來的陌生人時刻保持警惕,并且在一看到可疑之人時就立即做出反應。他們要隨時準備離開一切去追捕罪犯,甚至參加法庭的調(diào)查和詢問。地方官員們還需要在法庭上將調(diào)查來的罪犯信息宣揚出去,讓整個郡的人都和他們一樣對其進行識別和逮捕。逐出法外就成為了懲罰這些抓不到的逃犯的最好方式,而它的運作也是需要十戶組內(nèi)的村民和地方官員的配合來保證的。但該體系也存在弱點:一是十戶聯(lián)保制下保戶能力有限,一旦罪犯過多,無力應對;二是,特權(quán)和官員瀆職容易削弱這一制度的效力。

第三,因為被逐出法外者往往來自地方社會并且威脅著地方共同體的和平,所以地方法庭成為實施逐出法外的最佳場所。由于威脅其安全,任何村民都不愿意接受這些被逐出法外者進入他們的共同體。因此,逐出法外有助于移除那些危險因素,而受到地方社會的認可。地方社會中可能還存在著一種習慣性的復仇情緒,這也阻止了被逐出法外者再恢復其法律身份而重新進入原來的共同體中。另外,窩藏逃犯和被逐出法外者是一種更為嚴重的罪行,犯下這種罪行之人會受到和被逐出法外者一樣的懲罰。

第四,雖然13世紀英格蘭國王對被逐出法外者的財產(chǎn)處罰力度加大,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郡法庭來實施這些處罰和獲取沒收的財產(chǎn)。根據(jù)《布萊克頓》的描述,成為被逐出法外者意味著他們喪失了所有已經(jīng)獲得或即將獲得的權(quán)利以及已經(jīng)證明或即將證明合法的權(quán)利,而他們占有的財產(chǎn)會全部充公,并且他們的繼承人無法繼承其任何遺產(chǎn)。其中,被逐出法外者所保有的土地會立即被沒收到國王手中。在國王持有一年零一天后,郡守要確保這些土地歸還給被逐出法外者的直屬領主。而國王和巡回法官只有通過郡守、郡法庭和公訴陪審團才能獲取這些被逐出法外者的名單和財產(chǎn),以及落實相關(guān)具體措施。這在當時已成為普通法司法程序的一部分。為此,英格蘭國王繼續(xù)讓郡法庭持有報告那些被逐出法外者的名單和財產(chǎn)的權(quán)力,以便從中獲得穩(wěn)定的財富收入。

第五,由于逐出法外嚴重侵害了一些被國王驅(qū)逐的英格蘭大貴族的利益和安全,他們開始設法限制國王隨意使用逐出法外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1225年重新頒布的《大憲章》第29條規(guī)定:“除非根據(jù)他的同僚的合法判決或根據(jù)王國的法律,任何自由人在未來都不應被逮捕、監(jiān)禁或剝奪其自由保有地產(chǎn)、特權(quán)或自由習俗,也不應以任何其他方式被逐出法外、流放或迫害,我們也不應攻擊他或派任何人攻擊他?!边@是對1215年《大憲章》第39條的重申和肯定,以期維護貴族和自由人的權(quán)利不受侵犯。此后,英格蘭國王在逐出法外中的權(quán)力受到嚴格限制,更不可能直接控制它,而他只能在郡法庭的名義下干預這一程序。大憲章的這一條款也說明了即便是國王也要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律原則,不能任意對自由人施加處罰。這是對“王在法下”思想和“普通法至上”思想的深化。

綜上,中世紀英格蘭王權(quán)對地方的司法治理很大程度上倚重郡法庭和地方基層組織的協(xié)助,也比較重視對舊有慣例和制度的沿襲。直到1272年國王亨利三世統(tǒng)治末期,國王依賴郡法庭將違法者驅(qū)逐出英格蘭王國的做法依然在司法慣例中根深蒂固。與此同時,這也體現(xiàn)出來普通法司法慣例及其塑造下的社會結(jié)構(gòu)對王權(quán)的限制和消解。但是,普通法不是貴族和郡民用來對抗王權(quán)的工具,而是期望英格蘭王權(quán)可以在法律和人民的約束下不斷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在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后,普通法所吸納的地方司法管轄權(quán)使得國王、貴族和郡民之間逐漸形成特殊的力量對比,確立了各自更加明晰的司法管轄權(quán)邊界,并促進了英格蘭特殊的王權(quán)秩序的形成。同時,由于普通法是由英格蘭眾多的古老慣例匯聚而成,這加深了英格蘭民眾對王國之法的敬重之情。當普通法的法律至上精神成為了英格蘭的政治靈魂時,人民對法律至高無上地位的信仰必然再一次深化了王在法下的觀念,強化英格蘭王權(quán)的有限性特征。由此,英格蘭社會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倘若國王意欲更改任何一條普通法既定法律原則,那么每一名英格蘭人都會認為這是在剝奪自己的生命”。逐出法外在13世紀英格蘭的演進歷程強化了這一觀念,并推動了普通法精神對英格蘭王權(quán)秩序的塑型。

本文作者戴瑤玲,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博士后,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天津? 300387

(責任編輯? ?孫曉明)

猜你喜歡
王權(quán)出庭英格蘭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for long gap discharge streamer-leader system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吐蕃王權(quán)研究海外學術(shù)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淺析赫梯國王維護王權(quán)統(tǒng)治的監(jiān)管措施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拉加德出庭
英格蘭十大怪異景點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7
副省長出庭應訴體現(xiàn)了權(quán)力的謙卑
鑒定人出庭經(jīng)驗談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扁親信為“外交案”出庭
汾西县| 化隆| 舞阳县| 襄樊市| 乐平市| 扶余县| 尼玛县| 昌邑市| 石泉县| 留坝县| 洪湖市| 根河市| 安龙县| 石楼县| 安陆市| 栾城县| 滁州市| 吉木乃县| 新昌县| 潜江市| 黄石市| 乌苏市| 无锡市| 宜丰县| 昌乐县| 高密市| 榆树市| 临海市| 公主岭市| 常州市| 宜君县| 松潘县| 钟山县| 卢湾区| 广河县| 南丹县| 永清县| 县级市| 滦平县| 贺州市|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