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潮州竹枝詞承載和傳播著潮州民眾創(chuàng)造和積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記述潮州歷代名賢名跡、物產(chǎn)商貿(mào)飲食、節(jié)慶信仰禮俗、府城風貌市俗等文化象事,再現(xiàn)了潮州特別是清代潮州作為府城的民俗文化,具有引導行為規(guī)范、優(yōu)塑文化人格、整合凝聚文化心理的民俗作用,以及對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方向、非遺活態(tài)文化傳承路徑的啟示和對外宣傳的功能。
關鍵詞:潮州竹枝詞;潮州民俗文化;文化傳承與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23)02-0017-08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2.003
竹枝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殊形式。作為來自民間歌謠的詩體,竹枝詞“含思宛轉”“直而不野”,除了有可供欣賞、借鑒、繼承的文學藝術和美學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史志民俗文化價值。“不同的文化,是不同生命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保?]8竹枝詞“志風土而詳習尚”,反映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風土物產(chǎn)人情世態(tài),是特定時期某一地區(qū)的社會生活縮影和生命存在的表現(xiàn)形式,承載著地方歷史文化,“可補志乘之缺,可備采風之選。同時,各地竹枝詞中紀錄了很多第一手民俗學的資料,可供研究者參考”[2],“竹枝詞”也被稱為“民俗詩”[3]?!懊袼资敲耖g文化中帶有集體性、傳承性、模式性的現(xiàn)象,它主要以口耳相傳、行為示范和心理影響的方式擴布和傳承。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它的主體部分形成于過去,屬于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但它的根脈一直延續(xù)到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或民族民眾的生活繼續(xù)向前發(fā)展和變化”[4],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傳承性。
本文試圖從民俗學的角度,通過對潮州竹枝詞的觀照,復原古代潮州特別是清代潮州府城的日常社會生活,探析古俗和今俗的關聯(lián),以理解和辨析潮州文化的內(nèi)在特性、文化邏輯以及傳承與變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以期“溝通古今,以明了今天的日常生活”[5],進而探求如何挖掘和利用潮州竹枝詞這一獨特詩體中的文化價值,更好地傳播、開發(fā)和發(fā)展潮州文化。
竹枝詞源自中唐,從宋代以來,多加地名為題,突出其地域性和地方文化特色。至清代,竹枝詞創(chuàng)作達到全盛,功能和題材領域也得到了充分拓展,除記述風土、抒發(fā)情感的功能外,紀事功能得到突出和強化,與地方志、筆記的結合進一步緊密,很多竹枝詞甚至承擔起地方志的功能,詳細記述一地歷史、地理等情況。清代以前竹枝詞未涉足的領域,如對婚俗、科舉、戲曲等題材的描寫,這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作品。[6]潮州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也在清代達到高峰,清代潮州本地文士或到潮之文士自覺地創(chuàng)作潮州竹枝詞,并引以為時尚。鄭昌時在《韓江竹枝詞序》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壬戌孟夏,予道韓江游曹溪明府傅公署。公時方以竹枝詞試士?!保?]420樂鈞在《韓江棹歌序》也言棹歌“既博、既麗,斯為盛矣。輒仿其體,著《韓江棹歌》百首,耳目所及,參以記載天時、地理、民風、物產(chǎn)……庶以風時平人,樂海濱豐庶之象,風之正變旨之勸懲,抑或有取焉!”[7]423可見潮州竹枝詞創(chuàng)作在清代非常盛行,詩人創(chuàng)作的目的也非常明確。
文中“潮州竹枝詞”是指自宋代到清代記述和描摹潮汕地區(qū)名賢名跡、風土物產(chǎn)、生活習尚、禮俗人情、歷史沿革等的竹枝詞,包括別稱“韓江竹枝詞”“鳳城竹枝詞”“韓江棹歌”“潮州雜興(竹枝體)”和“嶺南竹枝詞”中寫及潮州者,以及潮州現(xiàn)在各地竹枝詞,如“西湖竹枝詞”“黃岡竹枝詞”等。潮州、潮州府自隋朝至清朝的行政區(qū)域是指現(xiàn)在廣東的潮汕地區(qū),清雍正十一年(1733)潮州府共轄8縣,即海陽、揭陽、潮陽、蓮陽(澄海)、洪陽(普寧)、葵陽(惠來)、饒陽(饒平)、茶陽(大埔),直至清乾隆三年(1738)后,潮州府仍轄潮汕9縣,咸豐八年(1858)辟潮州府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為通商口岸。因而,清代潮州竹枝詞實際上包括上述清代潮州府轄區(qū)的各地竹枝詞,即潮汕地區(qū)竹枝詞。清代一些寫及潮州風土習尚的詩作也歸入“潮州竹枝詞”中,但不包括現(xiàn)當代新竹枝詞。
潮州竹枝詞多散落于各種文獻中,方志如吳穎《潮州府志》、饒鍔《潮州西湖山志》、饒宗頤《潮州志》,清代筆記如鄭昌時《韓江聞見錄》、俞蛟《夢廠雜著》、林大川《韓江記》,和詩家別集總集如樂鈞《青芝山館詩集》、徐乾學《憺園集》、龔澄軒《花箋錄》。現(xiàn)存整理過較為集中的作品文獻有:芳信編《潮汕竹枝詞百首》、嶺海詩社選編《潮汕竹枝詞》,王利器等編《歷代竹枝詞》、丘良任等編《中華竹枝詞》等也有所收錄,限于筆者所見,現(xiàn)存選編整理較完整較有影響的還是鐘山、潘超、孫忠銓編《廣東竹枝詞》,它基本上把宋代至清代民國絕大部分的潮汕竹枝詞囊括其中,為潮州竹枝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資料。遺憾的是,完整的歷代潮州竹枝詞的整理和收錄專集尚付闕如,有待后人完成。
一、潮州竹枝詞的民俗文化傳承
(一)記述民眾心中先賢,彰顯潮州文化、群體心理和文化精神特質的積淀與形成
潮州文化源自中原傳統(tǒng)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質,并逐漸積淀傳承,成為今天內(nèi)涵深厚豐富的文化,這與歷代貶潮蒞潮文化先賢帶來中原文化與潮州本地先賢對文化的融合發(fā)揚分不開。竹枝詞中記述憑吊的人物,是當?shù)孛癖娦目趥鲹P的人物,反映著該地域的群體心理特質和深層的潮州文化精神。
韓愈到潮才八月,山水都姓韓,對潮州的影響可謂大矣。韓愈以民為本的儒家思想,為民辦事的精神,特別是帶來中原的耕種方法、興辦教育,影響深入民心,潮汕地區(qū)民間自古有“讀書人都是韓文公學生”的說法。歷代潮州竹枝詞傳達著對韓愈的感念之情。
惆悵昌黎去不還,小亭牢落古松間。
月明夜靜神游處,三十二峰江上山。
(宋·劉允《韓山》)[7]419
侍郎亭下草離離,春色相逢萬事非。
今日江山當日景,多情直擬問斜暉。
(宋·陳堯佐《韓山》)[7]419
韓愈與陳堯佐驅鱷為民除害,清末海陽令陳坤有詩盛贊:
鱷溪溪惡鱷魚肥,驅戮誰明恩與威?
前有昌黎后堯佐,至今江上爛霞輝。
注:意溪舊名惡溪,又名鱷溪,在海陽縣東五里,即韓驅鱷處也。梅州有惡水,東流至潮州出海,其水險惡,多損舟船。每當江水漲溢,有鱷魚隨水而至。宋咸平間,通判陳堯佐斬鱷魚亦在此。
(清·陳坤《嶺南雜詩詩抄》)[7]39
清代陳昌時《韓江聞見錄》有專篇《驅鱷、殲鱷》記其事,可知潮人歷代不忘。清代民眾心口也都傳誦著韓文公:
驕鱷潛形戶戶安,留衣舊事漫譏彈。
若非刺史真賢吏,那許江山并姓韓。
(清·陶元藻《潮州竹枝詞》)[7]431
韓山橡木植祠旁,乞珮名亭記侍郎。
路上行人談往事,文公當日貶潮陽。
(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5
趙松元認為韓愈貶潮對當?shù)孛袼咨钆c群體心理的影響主要有三大原因:棠陰效應(造福一方)、名人效應(文化名人)、宣傳效應(身后的宣傳)。[8]其實這三種效應對當?shù)氐挠绊懯请p向的,甚至是民眾主動的認同和接受。潮州地居海濱一隅,長期以來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本地人傲岸自信的性格,不輕易接受外來事物和觀念。但潮州民眾尊韓祀韓、民間韓愈的各種傳說達到神化,這種民俗現(xiàn)象和民俗心理,只能反映潮州本地的精神追求與韓愈這位文化名人的到來高度契合,因而民眾能主動接受并實現(xiàn)文化認同,潮州本地的文化傳統(tǒng)個性與韓愈帶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共性達成共識,在認同的同時不斷地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形成潮州重文興教、進取開創(chuàng)的文化精神。“一定地域的民俗事象及其群體性格,一般都負載著千百年歷史的深厚文化資源。潮州的這種人文傳統(tǒng),這種民情風俗,正因為遙接著綿延著韓愈當年以儒學興化的古風,總使人感到其中氤氳著一種深厚的歷史文化蘊涵?!保?]129-141
潮州對中原儒家思想的繼承還體現(xiàn)在對唐代張巡、許遠的崇拜上,形成愛國報國傳統(tǒng)。
雙忠祠廟郁崚嶒,簫鼓開年便沸騰。
一種精靈光不滅,花朝直接上元燈。
潮人多祀張、許二公。
(清·勞孝輿《潮州竹枝詞》)[7]432
愛國詩人丘逢甲也是一位到潮的先賢,1896年到潮州,在此居住講學五年,后又在汕頭創(chuàng)辦嶺東同文學堂,對潮州近代文化、教育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其詩喜記當?shù)仫L土人物,后人多援引其竹枝詞以證史。丘逢甲對潮州名賢推崇備至,詩中多記其事并弘揚其精神:
戰(zhàn)裙化蝶野云香,百丈埔前廢廟涼。
碧繡苔花殘瓦盡,更無人拜許娘娘。
百丈埔,在潘段,為張公世杰夫人大戰(zhàn)元兵殉節(jié)處。舊有廟,土人稱曰娘娘廟,今廢久矣。
海云南護六龍奔,凄絕辭郎酒滿尊。
一曲平元萬行淚,紅螺洲上望崖門。
紅螺洲,即辭郎洲,為邑人宋張都統(tǒng)達妻陳璧娘送夫率義師勤王處。平元曲,璧娘作。
(清·丘逢甲《饒平雜詩》)[9]130
詩中丘逢甲高度評價抗元英雄許夫人“異代雙忠更張許,男兒千古遜英雄”!將其夫婦比作張巡、許遠;陳璧娘送夫勤王,丘逢甲也感其事而記之,贊許她們的愛國行動,彰明潮汕自古以來,無論偉男兒還是奇女子都有愛國報國精神,這種精神與丘逢甲的愛國熱情遙相感應。
丘逢甲《饒平雜詩》另一首是記宋代以清廉聞名的潮州八賢之一張夔:
循名曾記御屏留,龍眼城中故宅秋。
殘局廟堂多水火,苦將遺句憶廉州。
宋張夔訓子詩云:“慎勿與人交水火?!辟缡亓萦谢菡?,高宗書其名于御屏。龍眼城張姓,皆夔裔孫。
(清·丘逢甲《饒平雜詩》)[9]131
宋張夔訓子張昌裔詩云:“慎勿與人交水火,好留名節(jié)重丘山?!鼻鸱昙状嗽婋m記張夔事,實則頌揚潮人知廉恥重名節(jié)的精神特質,并教化后代的行事為人方式。
這些記述潮州先賢名人的竹枝詞,承載著潮州重文興教、開拓進取、愛國報國、知廉恥重名節(jié)的精神文化特質,反映民眾群體心理的形成,是歷代名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傳承并推動潮州文化精神不斷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過程。
(二)對潮州府城的城市書寫,再現(xiàn)清代潮州府城人的生活方式
1.記述潮州的氣候物產(chǎn)、商貿(mào)繁榮和飲食特色
瀛洲無雪復無冰,十月時添燠暑蒸。
卻試春衫小春日,拗得梅花上古塍。
(清·鄭昌時《韓江竹枝詞》)[7]422
潮州地處海濱,是韓江三角洲平原向山地過渡地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季暖和,終年無雪,難怪可在梅花仍開的時節(jié)試著春衫尋梅了。潮州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決定了自然物產(chǎn)豐富,果蔬水產(chǎn)次第登場,潮州府城所在地,商貿(mào)非常繁榮。
三月楊梅論斗量,九月黃柑滿竹筐。
莽果有錢無處買,吳淞商舶正開洋。
(清·樂鈞《韓江棹歌》)[7]430
牡蠣墻高樹陰濃,黃皮果熟荔枝紅。
濕蒸五月連朝雨,香滿回廊茉莉風。
(清·馮時桂《潮州竹枝詞》)[7]433
潮州水果特產(chǎn)除楊梅外最有名的應該就是黃柑,俗稱潮州柑,為嶺南名產(chǎn),潮州柑熟之時,“萬樹金黃聯(lián)玉翠,長林一望戰(zhàn)霜酣”(清·翁輝東《村居雜詠》)[7]448。但在潮州竹枝詞中寫得最多的卻是荔枝。清代以來“蜀荔不甚顯,閩粵荔枝爭勝最烈”。[7]470孰不知潮州也盛產(chǎn)荔枝,數(shù)量多品質也佳,然知名度卻不及福建、廣州、云浮,“增城掛綠、新興小紅,婦孺能道。獨吾潮荔枝,不少概見”。清代謝錫勛認為主要是地理位置的原因:潮州“僻處海濱,而不見知于時,獨荔枝乎哉!”[7]470因而作《潮州荔枝詞百首》以傳播介紹潮州荔枝。
鳳城隨處鳳丸繁,不獨蕉柑橘柚村。
千樹荔枝千畝地,風情仿佛石龍園。
(清·謝錫勛《潮州荔枝詞百首》)[7]471
烏葉荔枝買夏林,去來大小暑相侵。
閩圖粵譜新論遍,三百枝頭顆顆金。
(清·鄭昌時《韓江竹枝詞》)[7]422
“鳳丸”即荔枝,潮荔以烏葉品種為最優(yōu)。荔枝保質期極短,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智慧的潮州人在清代已懂得因地制宜,延長產(chǎn)業(yè)鏈,多種經(jīng)營方式發(fā)展“荔枝產(chǎn)業(yè)”,一是釀荔枝酒,“潮人以荔枝釀酒,謂之荔枝春”[7]471。
古鎮(zhèn)當年駐宋軍,千秋重與宴紅云。
甕頭釀熟春如海,杯酒夜?jié)蔡O(jiān)墳。
惠來荔枝,以千秋鎮(zhèn)為上。千秋鎮(zhèn)荔枝,尤以太監(jiān)墳為最。[7]471
(清·謝錫勛《潮州荔枝詞百首》)
一是利用潮州產(chǎn)鹽和鹽業(yè)發(fā)達的優(yōu)勢腌荔枝,叫鹽漬荔枝。
鹵地人家造鹵宜,較將耕斂易農(nóng)時。
河東河西好晴日,曬得冰鹽浸荔枝
(清·陳作舟《潮陽竹枝詞》)[7]439
鹵地人家鹵法咸,沿河隨處曬冰鹽。
秀才饒有黃齏味,摘得荔枝當菜腌。
僑客重洋海島南,酸咸嗜好勝飴甘。
輪囷番舶如梭織,載得荔枝千萬壇。
(清·謝錫勛《潮州荔枝詞百首》)[7]471-472
鹽浸荔枝以其獨特的鄉(xiāng)味為華僑所嗜好,遠銷海外?!懊慨斃笾κ⒊?,南商之業(yè)雜咸者,以鮮荔枝浸淡鹽水,裝置磁甕,由輪船載赴南洋諸島,七八日可登彼岸。雖略帶酸咸,然鄉(xiāng)味所在,人爭購之。銷場頗暢,出口不計其數(shù)。自近來罐頭荔枝出,人雖兼辦,但價值較昂。故甕頭荔枝之利,終不為所奪也。”[7]472不但暢銷,在海外市場中還有競爭力。潮州荔枝的宣傳與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充分展現(xiàn)了潮州人的敢于嘗試、開拓創(chuàng)新和能因地緣優(yōu)勢和僑鄉(xiāng)之利發(fā)展海外經(jīng)濟的善賈精神。
竹枝詞中還特別寫到潮州竹筍,可證自清代至今,潮州盛產(chǎn)的竹筍,在潮汕乃至全國的特殊優(yōu)勢。
沙園老屋住潮州,果菜園葵幾倍收。
鵝鴨長成春筍嫩,東坡到此不回頭。
(清·孔繼宣《后龍溪竹枝詞》)[7]444
潮州因有江海之利,水產(chǎn)也極其豐富,有“北河魚美腹膏腴,鳊鯉鰱鳙鯇鱖鱸”(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6的河鮮,也有“黃魚紫蟹錯登筵”(明·黃錦《黃岡竹枝詞》)[7]442的海鮮,銷路也極好。
鯉魚最好是橋東,為釣鯉魚風打篷。
釣著鯉魚人便買,魚籃終日鯉魚空。
(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5
物產(chǎn)之盛有特色,發(fā)展起來的飲食也是獨具特色,那就是“江蟯土筍味鮮新,鱟醬魚生雜沓陳”(清·樂鈞《韓江棹歌》)[7]423的潮州菜。清代潮州菜有名氣的要數(shù)上水門一帶:
竹木門連上水門,酒樓風暖酒旗翻。
弟兄爾我今須醉,富貴貧窮何足論。
(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5
潮州菜在清代,也因僑鄉(xiāng)優(yōu)勢走出國門,風靡海外。光緒廿一年(1895)潘乃光參加外交使團出訪,寫下《海外竹枝詞》,其中一首:
買醉相邀上酒樓,唐人不與老番侔。
開廳點菜須庖宰,半是潮州半廣州。[10]
記錄潮菜在海外為國人所喜愛?!伴_廳點菜須庖宰”寫出潮菜與粵菜都講究現(xiàn)宰現(xiàn)食,重視食料的生猛,而不是冷凍食材,這是潮菜與外國菜的根本區(qū)別。
潮州工夫茶是另一飲食特色。在外地人眼中很是特別:
何人曾向潮州來,品到茶經(jīng)有別裁。
不詠盧仝詩七碗,金莖浥露只論杯。
潮郡尚功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等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興壺,若樣制墳許之杯,用欖炭煎湯乍沸,泡如蟹眼時淪敬,味尤香美。甚至因酷嗜而破產(chǎn)者。
(清·陳坤《嶺南雜事詩鈔)[7]52
一提潮州茶俗,人們最喜引用的是丘逢甲的《潮州春思》:
曲院春風啜茗天,竹爐欖炭手親煎。
小砂壺瀹新鷦嘴,來試湖山處女泉。[9]70
潮州工夫茶在擇器、取火上極為講究,擇茶擇水更是毫不馬虎:
茗碗纖纖竹火爐,烹茶編用細工夫。
近來何特尤昂貴?璞玉齋中蠟石壺。
(清·武廷選《潮州竹枝詞》)[7]434
大龍岡北迸山泉,山水茶香各自煎。
村里老娘好供奉,武夷名荈有閑錢。
(清·孔繼宣《后龍溪竹枝詞》)[7]444
雖說“水土相宜茶自佳”,曾楚楠在《潮州工夫茶》中引張又新《煎茶水記》“夫茶烹于所產(chǎn)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11]58在清代,潮州有好水城中西湖處女泉、饒平有漱玉泉,大龍岡北迸山泉,然而潮州人追捧的卻不是本地茶,“潮人所嗜,在產(chǎn)區(qū)則為武夷、安溪……在品種則為奇種、鐵觀音”。[11]48武夷茶在當時極貴,“有閑錢”才能買得起,而“村里老娘”也飲茶,可見潮州工夫茶已經(jīng)非常普及,并且普通老百姓喝茶也極講究。潮州人飲茶已不僅僅是消渴消閑,而是深入到婚俗等人生禮儀之中,“新婦新郎比翼鶼,客來茶素要頻添”(清·樂鈞《韓江棹歌》)[7]428結婚之日,新人奉茶之禮是必不可少的。
2.描摩清代潮州府城傳統(tǒng)節(jié)日娛樂、民間信仰
中國傳統(tǒng)年節(jié),集中、強烈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內(nèi)容和特色。作為中華文化重要支脈的潮州文化,其傳統(tǒng)年節(jié)既包含著中華文化古老的文化因子,也具有自身獨特的地方特色,展現(xiàn)著潮州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間信仰,是潮州民俗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歷來竹枝詞也多記之。清代龔澄軒有《潮州四時竹枝詞》歷數(shù)一年十六個節(jié)日的民俗事象,充分展現(xiàn)了清代潮州的淳風美俗。
潮州從除夕開始就準備過春節(jié),這時府城一派繁華的景象。
黃柑萬顆龍湖市,青蔗千枝湘子橋。
薯酒一升錢十六,潮人歡樂度今宵。
太平節(jié)事忒匆匆,新?lián)Q桃符捉對紅。
要問春從何處到?開元寺里一聲鐘。
(清·張學舉《癸酉除夕竹枝詞》)[7]446
清代潮州人守歲,專候開元寺鐘聲敲響,迎接新年的到來,開元寺這一唐代古寺,在清代潮州民眾心中,有神圣的意義。春節(jié)到元宵,主要的民俗活動是祭祀、賽神走“老爺”、游春踏青。潮州民間信仰沒有專門的宗教或神祇,除了上文提到的先賢崇拜外,就是祖先、天神地祇,其他的神總稱為“老爺”。樂鈞的《韓江棹歌》寫到“村村甲第祖祠崇”,指出“潮人營宮室必先祖廟,有尊祖敬宗之義,蓋風俗之厚也”。[7]425潮州人逢年過節(jié)必有祭祀,是民眾內(nèi)心對安康美好幸福祈愿的表達。潮州府城專祀青龍,這一自然崇拜,源自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崇拜。
青龍古廟矗江湄,祭賽年年正月期。
笑語聲中燈已到,幾家兒女出門時。
(清·陳方平《潮州竹枝詞》)[7]432
青龍廟下火龍翔,天后宮前焚紫香。
元夜長街同白晝,燈籠懸遍石牌坊。
(清·樂鈞《韓江棹歌》)[7]424
一水南堤蔭古榕,篝燈香火祀青龍。
數(shù)行羅綺階前拜,靈筶爭持候煞儂。
(清·張對墀《潮州竹枝詞》)[7]431
正月是祭祀的高峰,青龍古廟在韓江南堤邊,祀青龍也多在正月,祈求風調(diào)雨順,同時表達春天的各種期盼。元宵佳節(jié),潮州府城“歌管滿城燈似海,珠簾齊卷拜青龍”(清·丘逢甲《潮州春思》),平日不能出門的女子,這時也可以不受約束,外出觀燈拜青龍,因而衣香鬢影,熱鬧非凡,也演繹了多少《陳三五娘》這樣的愛情故事。
乩童舞蹈向鏊山,徹夜游人去復還。
正月花燈二月戲,鄉(xiāng)風喜唱外江班。
(清·龔澄軒《潮州四時竹枝詞·元宵》)[7]436
“正月花燈二月戲”,清代潮州府城人喜歡看外江戲。潮州唱戲多與游神賽會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鄭昌時記“潮城元宵后方賽會,或至四月未已”,其《韓江竹枝詞》有句“四月初旬猶賽神,五更三點有游人”[7]421。潮州各地游神風俗不同,其中“走老爺”是一項狂野的民俗活動。
十二夜中競走尪,奮抬神座下曠場。
萬人空巷猜誰勝,養(yǎng)得健兒姓字揚。
(清·翁輝東《村居雜詠》)[7]437
傳神地寫出了“走老爺”時的盛況,這不僅是娛神娛人,更是健兒展示雄健的體育競賽,勝出者姓字全村傳揚。這種風俗至今仍在潮汕地區(qū)流傳。
潮州得韓山韓水的天然之美,處處風景宜人,也傳承著踏青游春古俗。
從入新年便踏春,青郊十里撲香塵。
怪他風俗由來異,裙屐翩翩似晉人。
(清·孟亮揆《潮州上元竹枝詞》)[7]437
“湖山山上草離離,娘仔踏青三月時”(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5。上巳踏青游春也是女子的節(jié)日項目,竹枝詞多了許多清新溫婉的氣息。
最好湖山上巳時,游人逐隊嘗花枝。
羨他少小嬌兒女,伴母來吟石上詩。
(清·林大川《西湖竹枝詞》)[7]436
三月三日天氣新,正是蘭亭祓禊辰。
澄海由來春色早,郊游喚作踏青人。
(清·龔澄軒《潮州四時竹枝詞·上巳》)[7]436
潮州端午賽龍奪錦與中原古俗無異,家家掛艾草與菖蒲,男女皆插石榴花以辟邪祈吉。
艾劍蒲樽奪錦標,榴花簪發(fā)色彌嬌。
嶺南事比江南早,浴趙端陽狗與貓。
(清·龔澄軒《潮州四時竹枝詞·上巳》)[7]437
筆架峰頭宿霧消,鳳凰臺下午風搖。
真龍出水須來看,看是誰家奪錦標。
(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5
龍船花開紅照衣,龍船隊隊蹴波飛。
只緣奪得紅旗樂,贏取江心節(jié)水歸。
龍髯花開于端午,潮人稱為龍船花,五日競渡插彩旗于江中奪之,又取江心水貯于家,經(jīng)久不幾,謂之節(jié)水。
(清·樂鈞《韓江棹歌》)[7]424
端午賽龍舟強身健體的節(jié)慶內(nèi)容,至今猶存,而插石榴花、取節(jié)水的習俗已經(jīng)消失。
3.再現(xiàn)清代潮州府城的市容市貌
潮州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是山明水秀的旅游勝地,“得到潮州一日游,回家三載說潮州”(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5。清代潮州府城所在地,更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城市。竹枝詞再現(xiàn)清代潮州府城城市風貌。
韓江孕碧韓山青,明鏡東邊列翠屏。
(清·樂鈞《韓江棹歌》)[7]4230
廿四城東駕石橋,浮梁十八水迢迢。
(清·鄭昌時《韓江竹枝詞》)[7]421
臨水洞開廣濟門,門頭杰閣俯江村。
(清·鄭昌時《韓江竹枝詞》)[7]421
鱷渚風波偏忌夏,湘橋煙月最宜秋。
(清·溫訓《韓江詞》)[7]423
繞郭青山翠幾重,西湖石上印仙蹤。
桃花載得春前酒,醉倒城頭玉筍峰。
(清·鄭昌時《韓江竹枝詞》)[7]420
潮州城長期以來都是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街市富庶繁榮:
店面高懸金字牌,綺羅錦繡艷衢街。
(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6
城中有海陽縣學宮,是潮州府最高教育機構。每逢考期,各縣各鄉(xiāng)童生集中到府城赴試,應考的人、陪考的人充斥城內(nèi)各處,一時間潮州城內(nèi)熱鬧起來。
店戶今應陡發(fā)財,人逢考校入城來。
沿街招賣沿街賣,一路聲聲喚秀才。
(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6
會做生意的潮州人趁機招徠生活,投合顧客心意聲聲喚秀才,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應景的市聲。
而城中有一處名勝,因與韓文公有關,在人們心中,自是與功名相關,那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韓祠橡木”。
筆架峰高接彩霞,韓公廟口枕山丫。
年年忙殺槐黃客,都向山前禱橡花。
潮人以韓公手植橡木卜科名。
(清·勞孝輿《潮州竹枝詞》)[7]432
三年科舉一離家,郎有文箋奪彩霞。
好載書囊郎赴省,今年多放橡林花。
城東韓山有橡木,為韓文公手植。花開可卜科名。
(清·鄭昌時《韓江竹枝詞》)[7]422
民俗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又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也是他們實踐著的生活方式。[12]194-195“研究過去的生活是為了日后更好地生活。竹枝詞凝固了前人的生活,為后人還原了一段已經(jīng)逝去的時代,這就是竹枝詞的意義所在?!保?3]潮州民俗很多被保存?zhèn)鞒邢聛恚两褚廊辉诎l(fā)揮作用,承載民俗文化的潮州竹枝詞,上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連當今生活,在當代潮州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潮州竹枝詞的當代價值
(一)潮州竹枝詞在流傳與傳播中具有引導行為規(guī)范、優(yōu)塑文化人格和整合凝聚文化心理的民俗作用
“民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較大的社會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民俗是維系民族文化心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有力地增強了民族(或群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從他所屬群體的文化環(huán)境中得到教化,形成相同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使得他們與自己的文化保持著割不斷的心理聯(lián)系?!保?2]212-213潮州竹枝詞記述潮州文化、文化精神和民眾心理的積淀形成的歷史過程。潮州歷代先賢的貢獻、著述和思想,以及歷代潮州民眾對先賢與中原文化的認同、接受和影響同化,已經(jīng)成為文化積淀深入到精神和民眾心理中。承載著這種文化精神和心理特質的潮州竹枝詞,不僅具有民俗研究的資料價值,在流傳與傳播中,自然也發(fā)揮著規(guī)范文化行為、優(yōu)塑文化人格和整合文化心理的作用,影響和導引新一代(本地與在外)潮州人傳承潮州特質的行為規(guī)范、生活方式、人格力量和自尊團結拼搏創(chuàng)新的精神,煥發(fā)著潮州文化的生命力,引導潮州人在新時代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潮州竹枝詞啟示當代潮州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方向、非遺活態(tài)文化傳承路徑
潮州竹枝詞記述潮州特有的物產(chǎn)、消費與商貿(mào)等,其中有的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jié)u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潮州柑、青銅鎖,有的卻在時代浪潮的淘洗中脫穎而出,如潮州竹筍、潮菜、工夫茶、陶瓷、木雕等。另外潮州自古有魚鹽之利,清代樂鈞《韓江棹歌》其七注“潮州產(chǎn)鹽有東界、海山、河東、河西、惠來、小江、隆井等七場”,丘逢甲《廣濟橋四首》其一“五州魚菜行官帖”詩中注:“潮、嘉、汀、贛、寧食鹽,皆由橋分運,故曰‘廣濟橋鹽。又凡腌魚曰魚鹽,腌菜曰菜鹽。每魚菜出為行鹽旺月。”另潮州竹枝詞中的鹽漬荔枝雖是土產(chǎn),不及荔枝罐頭時尚,卻遠銷海外,為華僑所喜愛。這些民俗事象啟示:
一是潮州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方向一定要因地制宜有地域特色,不能過度追逐時尚,而必須立足本土,充分挖掘潮州特有的物產(chǎn)、優(yōu)勢和文化,發(fā)展有地域特色的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和貿(mào)易、文旅產(chǎn)業(yè)、特色工藝品產(chǎn)業(yè)才有競爭力。二是發(fā)揮潮汕僑鄉(xiāng)優(yōu)勢,將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潮州文化融入文化產(chǎn)業(yè)并形成品牌,海外消費者通過文化認同與情感眷戀,自然忠誠于產(chǎn)業(yè)和品牌。這樣既能使產(chǎn)品暢銷于海外,又能使產(chǎn)業(yè)品牌蘊含的文化與精神在海外得到更好的傳播。特別是非遺活態(tài)文化,如工夫茶、潮菜、潮州陶瓷、潮州木雕等,新時期傳承與發(fā)展最好的路徑就是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建設。潮汕僑鄉(xiāng)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建設,有利于潮汕僑鄉(xiāng)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以文化帶動經(jīng)貿(mào),增進潮汕地區(qū)與東盟國家,以及絲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文化經(jīng)貿(mào)交流,提高潮汕地區(qū)的對外開放水平,進而增強潮汕僑鄉(xiāng)的文化與經(jīng)濟實力;通過文化上的交流、交往與共生共融,更好地處理多邊關系,進一步為地方乃至國家打造和諧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進而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14]
(三)潮州竹枝詞除具有以詩證史的史料方志價值外,還具有海內(nèi)外傳播功能與“廣告”宣傳價值
潮州竹枝詞的流傳與傳播,除了《潮州府志》《潮州志》等各種方志史料、《韓江聞見錄》《夢廠雜著》《韓江記》等筆記雜談和詩家別集總集作品集外,還有大眾傳播媒體。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申報》創(chuàng)刊,標志著現(xiàn)代意義的大眾傳播媒體報紙已經(jīng)出現(xiàn)?!渡陥箴^條例》中第二條指出:“如有騷人韻士有愿以短什長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區(qū)竹枝詞,及長歌紀事之類,概不取值?!币粫r向申報投遞竹枝詞要求發(fā)表者絡繹不絕?!渡陥蟆吩缙诳d的文學作品,竹枝詞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清末海陽令陳坤《嶺南雜事詩鈔》寫到嶺南報紙傳播媒介:“一紙新聞海上傳,旁搜博采廣敷宣。所聞所見未聞見,拉雜書成日日編。”[15]清末到民初的多家報刊也多發(fā)表竹枝詞。潮州竹枝詞因其承載的潮州文化,特別是物質和消費民俗文化,登上報刊就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巨大的傳播效應,這種有音韻之美的“微詩”,就是現(xiàn)成的“廣告”,如“北河魚美腹膏腴,鳊鯉鰱鳙鯇鱖鱸”(清·洪肇基《鳳城竹枝詞》)[7]446、“第一珍饈是鹵鵝”(清·王景仁《澄江竹枝詞》)[7]450等,在商貿(mào)、文旅等各種文化產(chǎn)業(yè)中具有廣告宣傳的價值。
潮州竹枝詞傳承著潮州民眾重文興教、愛國報國、開拓創(chuàng)新、知廉恥重名節(jié)的群體心理和文化精神,保存著潮州歷代名賢名跡、物產(chǎn)商貿(mào)飲食、節(jié)慶信仰禮俗、府城風貌市俗等民俗象事,再現(xiàn)近代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洋溢著鮮活的文化特質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承載潮州特別是清代潮州府城的民俗文化。潮州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其歷史淵源是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根脈延續(xù)著當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拔幕捌鋫鹘y(tǒng)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能在人類向未來發(fā)展的行程中為人類導航”[1]11。傳承著潮州民俗文化的竹枝詞,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研究價值、影響教化整合凝聚的民俗價值、傳習文化成果影響啟示文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價值。潮州竹枝詞或許不為詩界所重,但若能發(fā)揮這種傳統(tǒng)的“微詩”的傳播功能,挖掘并發(fā)揮其深層價值,探尋和利用其延續(xù)著當今生活的根脈,結合潮州僑鄉(xiāng)優(yōu)勢,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建設,將能更好煥發(fā)潮州文化生命力,以傳統(tǒng)的力量推動潮州文化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助力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林驤華.說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序[M]//裘仁,林驤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8.
[2]丘良任.略論竹枝詞的特點及其研究價值[J].廣東社會科學,1985(3):92.
[3]鄭艷.民俗學視角下的竹枝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43.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7.
[5]蕭放.歷史民俗學的研究范疇與研究方法[M]//民俗學視角下的竹枝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
[6]孫杰.竹枝詞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4.
[7]鐘山,潘超,孫忠銓.廣東竹枝詞[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趙松元.論韓愈貶潮對當?shù)孛袼咨钆c群體心理的影響史[M]//陳三鵬.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129-141.
[9]丘逢甲.海云嶺日樓詩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芳信.潮汕竹枝詞百首[M].[出版地不詳]:藝苑出版社.2001:69.
[11]曾楚楠.潮州工夫茶[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
[12]劉守華.文化學通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3]楊秋.從竹枝詞看清末民初廣州的社會風尚[J].民族文學研究,2004(3):46.
[14]蔡夢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潮汕僑鄉(xiāng)非遺文化的海外傳播研究———以潮州工夫茶文化海外傳播為例[J].文化學刊.2017(3):163-168.
[15]張介凡.廣州竹枝詞對廣府文化的承載與傳播[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7):37.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Chaozhou Zhuzhi Ci
ZHANG Jie-fan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5)
Abstract:Chaozhou Zhuzhi Ci carries and disseminate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created and accumulated by the people of Chaozhou. It recounts the cultural events of Chaozhous famous sages and places of interest in past dynasties,products,trade and food,the rituals of festivals and beliefs,and the customs of the city. It reproduces the folk culture of Chaozhou,especially Chaozhou as a prefectural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It plays the role of guiding behavioral norms,shaping cultural personality,integrating and condensing cultural psychology,as well as enlightening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intangible and living culture,and serving the function of external publicity.
Key words:Chaozhou Zhuzhi Ci;Chaozhou folk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責任編輯 石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