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歌手李玟去世,讓人難過。對不少中年人來說,李玟是一種青春記憶。她在1990年代開始紅,在那之前,內(nèi)地舞臺上最流行的,一是趙本山的小品,另外就是一些比較富有歡慶味道的歌唱作品,背景音樂摻雜著敲鑼打鼓,歌詞也非常喜慶。此外,還有不少港臺的情歌勁舞,風(fēng)格十幾年不變那種。
這些作品也不錯,但無法讓人興奮。
李玟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她富有女性味道的穿著,活力四射的舞步,甜美的聲線,給歌迷帶來了截然不同的體驗。和李玟差不多同時出道的,還有另外一位同樣生長在美國的華人歌手王力宏。這兩年,他的婚姻出了一些問題,有人說他“渣男”,但不可否認,他的確陽光過。
很巧的是,李玟和王力宏都是1976年生人,20歲出頭的時候,同時在華語歌壇大紅大紫。那時,剛好是1990年代后期。他們給內(nèi)地歌迷帶來了新體驗,充滿活力。比如,李玟算不上頂級美女,但她敢于穿得性感,讓人感到一種富有張力的女性之美。王力宏也談不上多帥,但陽光干凈,溫和的外表下有一種男性的陽剛。
那個時代從美國回來的華裔青年,身上總是充滿一些不同的東西。那么,到底是什么不同,可以在1990年代的后期,突然喚起年輕人的熱情?想了很久,我覺得用“生命感”來形容比較好。
“生命感”大概有兩層含義。一是不裝,不端著,像個孩子一樣,保持著性情的原始狀態(tài),和以前年代的歌舞明星截然不同。二是男女的性征明顯,不中性,這一點非常重要。今天的很多“小鮮肉”,給人中性的感覺,從吳某凡到蔡某坤,都是這個類型。當然,雖然他們表面中性,但在現(xiàn)實中,可能是極其富有侵略性的。
回到美國華裔的問題。改革開放后,非常多的美國華裔回到內(nèi)地發(fā)展,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李玟和王力宏,還有兩位。
“生命感”大概有兩層含義。一是不裝,不端著,像個孩子一樣,保持著性情的原始狀態(tài),和以前年代的歌舞明星截然不同。二是男女的性征明顯,不中性。
一位是費翔,他是1960年生人。1987年,他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晚會上,演唱了《故鄉(xiāng)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一舉成名。再往下是吳大維,他是1966年生人,在1990年代的很多電視劇和電影里,都有這個人出現(xiàn)。吳大維扮演的角色,多半有這樣的特點:上流社會大少爺人設(shè),留過學(xué),普通話不太好,有點英文腔。吳大維一出場,觀眾大概就知道,故事情節(jié)要開始往國際化的方向發(fā)展了。
這些美國華裔,在回到中國的時候,他們獨特的氣質(zhì)讓人耳目一新。他們對中國文藝的發(fā)展,文藝品質(zhì)的氣質(zhì)多元化,是有貢獻的。但反過來,他們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中國,離不開自己血脈上的根,是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成就了這一批華裔藝術(shù)精英,讓他們?nèi)吮M其才。
前不久,我看到網(wǎng)上有追劇的網(wǎng)友在討論,一部關(guān)于辦公室愛情的美劇,為什么只拍了一季,就沒有續(xù)集了。這部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位紅頭發(fā)白人美女,有著模特身材,瘋狂地追求自己的華裔領(lǐng)導(dǎo),而后者對她卻沒有一點沖動,總是教育她要好好工作,不要亂想。這部劇后來停掉了,因為收視不行,是虧本買賣,華裔觀眾太少了。
在美國,華裔人口大約是6.5%,西班牙裔人口是18.5%,而后者的人口增速一直在加快,有人預(yù)計,到2060年,西裔人口將會增加到1.4億人,占美國總?cè)丝诘?8.6%。因此,不難理解以華裔為一號的影視作品很少,而西裔大女主、大男主的電視劇卻越來越多的趨勢。
美國華裔,要出人頭地太不容易了,在文藝圈更是如此,他們始終是“少數(shù)派”。李玟和她的那一代華裔明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好記憶,應(yīng)該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