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7月初美國“獨立日”前后槍擊案頻發(fā),死傷數(shù)十人。此前美國最高法院連出兩記重大判決,在自由派社群中投下震撼彈,幸而美國社會整體上相對平靜,沒有爆發(fā)激烈的街頭對抗。
這兩記重大判決,分別推翻了大學錄取中沿用多年的“平權法案”、取消了拜登政府的學生債務減免計劃。民主黨希望借此“機會”,重現(xiàn)去年最高法院墮胎權判決對于自由派選民的“促票”效應。但如今距離大選還有一年多,兩大判決引起的社會反彈尚不明顯,倒是輿論上對于保守派大法官的指責不少,有朝一日恐會引發(fā)某種變革或震蕩。
聯(lián)邦最高法院針對平權行動的裁決6月29日公布后,一名CNN記者喊道:“這是一個流氓法庭嗎?”拜登愣了一會兒,回之以“這不是一個正常的法庭”。
拜登回避了直接批評司法系統(tǒng)的判決,尤其當它是以壓倒性多數(shù)通過時。
該案可以追溯到近十年前的2014年,當時一群被“拒收”的亞裔美國學生對哈佛大學提起訴訟,認為該校歧視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而試圖增加某些學生的配額,尤其是偏好美國黑人。
哈佛大學試圖否認這一點,但其選拔標準被泄露。原來,哈佛招生辦經(jīng)常在“性格特征”等問題上,對亞裔美國人打低分,甚至沒有邀請他們參加面試。
該案最終打到聯(lián)邦最高法院,哈佛被判違反了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寫道:“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個人經(jīng)歷來對待學生,而不是根據(jù)種族。”
此案看似簡單,但牽涉面甚廣。美國多年來按照“平權”思路,“照顧”黑人等弱勢族裔的入學、求職需求。所謂“進步”的公司—比如谷歌和臉書—都從事與哈佛相似的活動。同樣,拜登競選時就承諾要任命一位黑人大法官,他前不久選了科坦吉·布朗·杰克遜,主要是根據(jù)她的膚色,而非在一眾候選人中的能力。
這種操作,現(xiàn)在被冠以“反種族主義者的種族主義”。左翼當然不服,他們的辯護歸納起來有三:
其一,最高法院不尊重先例,推翻了“自己”的決定。平權行動曾經(jīng)是跨黨派共識。2003年,現(xiàn)已退休的大法官奧康納(系由共和黨籍總統(tǒng)里根提名)在為多數(shù)派撰寫的判決意見書中得出結論:大學可以在招生決定中考慮種族因素。
其二,在法律上認為種族無關緊要,不意味著生活中也是如此。黑人約占美國人口的14%,但能入讀精英大學的只有7.1%,如果沒有平權行動,這一比例可能驟降至2.1%。美國黑人整體學習表現(xiàn)不佳,歷史和環(huán)境因素居多,很多人的潛力是被忽略了。
其三,保守派所追求的“種族中立”名不副實。常規(guī)招生指標中的標準化考試,往往對更富裕的美國白人和亞裔群體(如華裔和印度裔)有利,因為他們有錢上私?;蜓a習班;部分大學的高昂學費,也阻擋了來自“寒門”的非洲裔、拉美裔、美洲原住民學子報考;更“不公”的是,大學贊助者的親屬和大學員工的孩子,通常會獲得錄取照顧。
對于上述辯護思路,美國的中間偏右人士也針對性地予以了拆解。
首先,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大學就逐步落實平權法案,如在錄取過程中允許一定程度的補償性偏袒;但法院也限制了補償?shù)囊?guī)模和范圍,只是沒有明確“終止”日期。而在“平權”近半個世紀后,整整兩三代大學生的命運受影響,早該結束這種片面優(yōu)待了。
種族問題是美國最深、最持久的創(chuàng)傷,而隨著“以偏糾偏”的邊際效益遞減,需要考慮其他方式來治療這一創(chuàng)傷并減輕其影響,同時維護“平等保護”的持久目標。
其次,利用“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來增加非裔成員的數(shù)量,近年來很容易受到法律挑戰(zhàn)。不少白人、亞裔美國人自稱是入學、求職、薪酬和晉升方面“反向歧視”的受害者。種族問題是美國最深、最持久的創(chuàng)傷,而隨著“以偏糾偏”的邊際效益遞減,需要考慮其他方式來治療這一創(chuàng)傷并減輕其影響,同時維護“平等保護”的持久目標。
再次,美國的大學已“淡化”標準化入學考試(本科生的SAT和ACT,以及研究生和職業(yè)學校的同類考試),數(shù)千所大學將這些測試設為“可選”;而在較受重視的創(chuàng)收體育項目(如男子籃球和橄欖球)領域,黑人申請者優(yōu)勢很大;至于有利于校友子女的傳統(tǒng)招生政策,關涉學校發(fā)展大計,且所占指標并不多,不能作為延續(xù)平權行動的“擋箭牌”。
總之,進步派認為需要正視非洲裔的弱勢處境,藥有副作用總好過沒藥;保守派則反唇相譏:如果一副藥吃了半個世紀還沒消除病根,那是不是要停藥,或者換一副藥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高法院6月30日又以6比3的結果,裁定2003年的《學生高等教育救濟機會法案》(HEROES,又稱《英雄法案》)其實不允許拜登的“學貸減免計劃”消除近5000億美元的債務。
拜登這回硬氣了,直指這一判決“錯誤”,并宣布將借助《高等教育法》賦予他的權力,曲線尋求取消學生債務。由于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暫停了聯(lián)邦學生貸款償付,借款人原本將于今年秋天恢復付款,而拜登試圖保證在10月1日開始的一年過渡期內(nèi),借款人不會因逾期或錯過付款而被視為違約。
據(jù)白宮估計,大約4000萬美國人“有資格”獲得總統(tǒng)去年8月宣布的學貸救濟,其中2000 萬美國人的學貸余額將被完全消除。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已有逾1600萬人的申請獲得批準,之后教育部因法律挑戰(zhàn)而被迫停止接受申請。
最高法院的上述裁決對拜登造成打擊,因為正尋求連任的他,曾在2020年競選期間承諾,他的政府將免除每人至少1萬美元的聯(lián)邦學生貸款債務。他本可兌現(xiàn)這一重要的競選承諾,通過給年收入不達標的借款人免除最多1萬美元債務,以及給經(jīng)濟需求最大者最多1萬美元的“額外救濟”—兩項條件都符合的話,最多減免2萬美元。
對此,首席大法官羅伯茨指出,《英雄法案》僅允許教育部長“放棄或修改”《高等教育法》中與經(jīng)濟援助相關的法律或監(jiān)管條款,而不是“從頭開始重寫該法規(guī)”。他認為消除數(shù)千億美元債務“茲事體大”,教育部必須事先得到“國會的明確授權”。
現(xiàn)在國會共和黨人控制眾議院,不會給予這種授權。即使民主黨在2024年大選后控制了國會參眾兩院和白宮,他們也缺乏60張參議院支持票,而這些投票是推翻最高法院在墮胎、平權行動和學生貸款等問題上有爭議的里程碑式?jīng)Q定所必需的。
所以,在過去幾周,白宮幕僚長杰夫·齊恩茨召集他的團隊每周開會,與教育部和司法部合作,以便在裁決對它們不利的情況下,“盡可能快地向盡可能多的借款人提供救濟”。比如,借助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授權,尋求一條新的債務減免途徑,并為借款人在今年10月需要恢復償債時,創(chuàng)建一個為期12個月的臨時“逐步還款”計劃。
剩下的就是“公關戰(zhàn)”,比如指責共和黨人取消了讓年輕選民、受過大學教育的選民和少數(shù)族裔選民(他們大多是民主黨聯(lián)盟的關鍵組成部分)受益的項目。
“最高法院不僅變得保守,而且?guī)缀酢拖竦雇艘粯?。他們做出的一些決定就像回到了過去?!?月29日晚,拜登在紐約西格拉姆大廈的一個私人餐廳對捐贈者說,“你有沒有想過,在憲法承認隱私權50年后,我們會認為根本沒有隱私權這回事?”
“最高法院的過度行為將適得其反,”紐約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里奇·托雷斯說,“你知道,最高法院推翻‘羅伊訴韋德案(該案援引隱私權,賦予孕婦聯(lián)邦認可的墮胎權)的決定,曾將2022年選舉周期中的紅色浪潮減少為紅色涓涓細流。”
盡管對最高法院提出了批評,拜登還是反對一些自由派人士所提議的“核武器”—“要么擴大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數(shù),要么對大法官施加任期限制”,因為現(xiàn)階段民主黨根本無法做到。
無論是大學錄取環(huán)節(jié)還是減免學貸償還,都繞不開種族話題。錄取照顧黑人學生,被認為可以療愈美國歷史創(chuàng)傷;減免學貸償還,更被認為可以直接縮小種族貧富差距。
然而,此刻美國看到了另一個“弗洛伊德時刻”—法國正被“種族暴力”的陰影籠罩。6月27日在大巴黎西郊,警察射殺一名駕車拒檢的北非裔少年,導致全法連續(xù)多日爆發(fā)燒車燒館、搶劫銀行與商場等騷亂。右翼政客澤穆爾認為,這場騷亂儼然演變成種族叛亂,而這一切都得歸咎于法國長達20年的寬松移民政策。
早在退休改革之后,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的國內(nèi)支持率,就已經(jīng)掉到30%以下。6月30日,不等歐盟夏季峰會結束,馬克龍匆忙從布魯塞爾回國處理騷亂。而由于波蘭和匈牙利反對,歐盟夏季峰會未能就移民政策達成一致,這也展示出歐美之間某種“問題同構”。
對于通常更親民主黨的黑人、拉丁裔等少數(shù)族裔,民主黨如何讓自己控制的高校多多招收?
在美國紐約,白人義警丹尼爾·潘尼因5月在地鐵車廂內(nèi)當眾“扼殺”黑人慣犯喬丹·尼利,被大陪審團起訴“二級過失殺人”。此事引起當?shù)匾徊瘯叶绹鐣呀?jīng)厭倦了無法無天的“弗洛伊德時刻”,沒有重現(xiàn)打砸搶燒。
不過,近來圍繞美國大法官的道德爭議,對最高法院內(nèi)部運作造成了不良影響。保守派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被卷入“未申報的豪華宴游”風波;另一名保守派大法官阿利托,也被指沒有披露去阿拉斯加釣魚。其實,在今年3月司法會議修訂其指南之前,大法官們不必報告這些行程。否則,自由派前大法官布雷耶、金斯伯格,也會因在第三方支付的旅行中環(huán)游世界而受到責難。
此外,曾從平權行動中受益的黑人大法官托馬斯,由于在取消平權行動的判決意見書中抨擊另一名黑人大法官科坦吉·布朗·杰克遜“充滿種族意識的世界觀”,被自由派媒體攻擊為“陰險且無法治愈”的“自我憎恨”者。
對于通常更親民主黨的黑人、拉丁裔等少數(shù)族裔,民主黨如何讓自己控制的高校多多招收?一種潛在的變通之法,是對含有少數(shù)族裔相關正面論述的文章打高分。雖然大學不能對在申請表上勾選了拉丁裔身份的學生給予照顧,但如果同一名學生寫了一篇表達對墨西哥裔美國文化自豪感的文章,大學似乎可以優(yōu)先考慮他們。只是一旦被其他人訴至法庭,大學需要證明它這樣做是因為該學生的文才,而不是因為其種族。
為了預防這種“開后門”,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判決意見書中寫道:“大學不能簡單地通過申請論文或其他方式,建立我們今天認為非法的制度。”
基于最高法院的判決,許多大學將告別錄取中的種族照顧政策,但并未被禁止尋求其他方式來實現(xiàn)學生群體的多元化。一種選擇是讓拜登政府對大學提起訴訟,以確保招生的“公平性”,包括針對那些讓上層白人受益匪淺的傳統(tǒng)招生做法。
所謂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本來就不是一部死板的律令集,而是不斷吸納各種具有時代氣息的內(nèi)容;現(xiàn)在談論它的壽終正寢,也還略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