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霖
有框架、規(guī)范的議論文能否傳遞真觀點、發(fā)出真聲音?千年前,《文心雕龍》便早有說法:“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钡耧椩从谧匀?,落筆為文,筆效顏柳,也盡顯本心。議論文框架只是妙筆生花的助推劑,不是重若千斤的鐐銬。
不明者常觀物之一二,草草定論。殊不知,議論文在給予我們“邏輯”“模式”“框架”的同時,也為我們開啟了理性觀世間的慧視之眼。韓柳破魏晉以來浮華雕琢、晦澀刻板的文風,興“古文”,倡文道之自然,用心極妙。今之人或不求甚解,以此為天馬行空、自由散漫,誠如此?且看“三蘇”,為赤壁之賦、譜六國之曲,行文皆有章法,何篇文章無體例?何篇筆法不傳承?今之議論文也如此,若以體例、規(guī)矩定優(yōu)劣,豈不謬甚?故今日之文,亦有法,或說明,或記敘,或議論,法無所謬,謬在人所不識、不用、不聽、不成文章。
“橫看成嶺側成峰”,爭論本是求真之道。當我們在議論“議論文”之優(yōu)劣時,本身也在作“議論性”思考。細細觀之,世間何處無“理”,何處無“論”?“格物致知”,由是而生。朱子定《大學》,豈有罪焉?后世之人只知“四書”,不求文理,胡拼作八股,傳之后世,人皆言朱子之過,悲哉!議論無過,文亦無罪,格套,為人服務為格,束人手腳為套,關鍵在人。
因知效顏柳之蒼勁,為文還須盡本心?!盁o識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無文歟!”推而廣之,萬物皆如是:生命本就是在一個個格套中生長,關鍵在于你如何開啟理性之眼,指引方向。有些格套是你必須破之方立的繭,有些則是保護你的羽衣,也有些是你前行的謝公之屐。用眼明辨,用心成文,理性的天地如此廣闊,議論文也可譜寫華美人生。既然議論文可在文法之內顯現(xiàn)、發(fā)揮本心,人生的旅途上那些拘束你、局限你的鐐銬枷鎖,也未必不是你的助推劑、保護傘,與你共征程。
筆效顏柳可生龍虎雄姿,文盡本心亦成芬芳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