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函穎
一歲有一歲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風景。時間過得真快,回首過去的十幾年,很想把這些年都寫在紙上。但無奈十六年太長,不知道要多少張紙,才可以記錄下這些年的點點滴滴。有些閃亮的回憶,即使時間過去久遠,也無須用紙筆記錄,便永遠鐫刻在我的腦海里,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我從小是奶奶帶大的。雖然小時候的記憶早已模糊不清,但總可以在媽媽的口中,知道一些奶奶帶我的趣事。隨著年齡增長,我已經(jīng)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每天和奶奶出去走走。平時學業(yè)繁忙,也就只有寒暑假才可以去奶奶家享受一下清閑時光。但也就是這一段樸實無華的時光,成了我記憶中最閃亮的日子。
奶奶家在鄉(xiāng)下,是一個小小的村莊。沒有摩登的高樓,只有一排排最普通不過的小平房。沒有刷上好看的油漆,只有磚瓦最原始的土灰色。雖然質(zhì)樸,卻是一家一棟,很是別致。當然,也很是舒服。最初奶奶家沒有鋪地磚,也沒有刷墻,是水泥地板和水泥墻,但也正是這普通的地板,給我留下了特別的回憶。去小店買支毛筆,毛筆用熱水泡軟,再蘸上冷水,便可以在地上作畫。最初我總愛在地上亂涂亂畫,直到把客廳的地面都涂得滿滿當當、花里胡哨。
很多時候,我就在后院的竹椅子上坐著,看奶奶洗衣服。農(nóng)村的洗衣臺也很是簡樸,只要一口大水缸,上面接著自來水管。而水管口,也只是一滴一滴地流入缸中,“滴答,滴答”,慢慢將大水缸灌滿。奶奶舀上一盆水,再往衣服上抹肥皂便可洗衣了。洗完衣服,就將它們掛在竹竿上。一根長長的竹竿橫跨院子兩頭,衣服一件件整整齊齊地掛在了上面。看完這一切,剛還“傷痕累累”的地面早已經(jīng)干透。我便又提起筆開始我的“創(chuàng)作”。而識幾個字的奶奶,這會兒也恰巧閑了下來,便把著我的小手教我寫字。就在這樣的一個假期,我便學會了許多字。這也可以說是我的啟蒙教育。
奶奶還在后院里養(yǎng)了雞,雞滿院子里跑,我便在后面追。雞跑起來,兩只腳抬起來左搖右晃,而我也學著它邊跑邊晃動著身體。雞“咯咯”地亂叫,而我也學著它“咿咿呀呀”地胡叫一通。這時爺爺奶奶則在門前看著這別有趣味的一幕,臉上笑出了深深的皺紋。
到了秋收季節(jié),和父母一起回到奶奶家,幫爺爺奶奶收稻谷。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金燦燦的一片,收完后用麻袋裝包回家,再鋪在村里的曬谷場上曬。待曬干水分,再將它們送進巨大的機器中,隨著“咯噔,咯噔”的聲音,便會從機器出口灑落一片白如玉的米粒,很是惹人喜愛。這一大籮筐的大米,便可供一家人吃上好久。
爺爺還喜歡種菜。那時候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爺爺就靠著種菜來消遣時間。菜地在馬路對面,這條窄窄的馬路,也是這個小村莊聯(lián)系外界唯一的通道。
站在高地上,看著爺爺拔著巨大的蔬菜。一棵棵排列整齊,個頭、顏色也很是可觀。這些西蘭花長得如此茁壯,毫不夸張地說,它們真是比我的頭還要大些。翠綠得如同綠寶石,全是爺爺?shù)男难2苫丶抑?,奶奶再將它們燒好,擺上飯桌。雖只是普通的西蘭花,卻有著農(nóng)家獨特的甜味兒……
眨眼間,這些事情已經(jīng)成為遙遠的記憶。奶奶家也早已經(jīng)變了樣:房子地面鋪上了純木色的地磚,墻上刷上了潔白的乳膠漆,原本放大方桌的地方早已擺上舒適的沙發(fā)了,家里也早已經(jīng)安上空調(diào)和電視。村門口,那條窄窄的馬路,也拓寬了好幾倍。一切都變了樣子。對于我來說,這片土地帶給我的快樂,便是夏天小店里的鹽水棒冰,還有過年時,低矮房屋上綻放的煙花……
只有小院中那口放了幾十年的大水缸,和電視機臺玻璃下壓著的舊照片,記錄下了那一段閃亮的日子。
這一道道獨特的童年風景線,會被我永遠珍藏。而我,將會永遠銘記這一段單純卻又熾熱、閃亮的日子……
(指導教師:高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