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瑜陽 章梅芳 王顯國
【關(guān)鍵詞】玉皇廟墓地;臥鹿形銅帶飾;身份標志;歐亞草原;意義闡釋
【摘要】通過分析玉皇廟墓地出土臥鹿形銅帶飾的相關(guān)信息,考察其意義內(nèi)涵,認為該類帶飾是玉皇廟社會中男性武士身份的標志,具有群體身份認同的功能性意義,反映了玉皇廟墓地所代表的人群對狩獵文化的重視。臥鹿形銅帶飾形制及形象特征還分別受到外貝加爾森林草原地帶和草原地區(qū)的德沃爾齊類型、夏家店上層文化及歐亞草原文化鹿形裝飾的影響,反映出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北方地區(qū)與歐亞草原就存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
玉皇廟墓地位于北京市延慶縣延慶盆地北緣軍都山南麓,年代大約從春秋中期延續(xù)至戰(zhàn)國早期[1],為玉皇廟文化的代表性遺存[2]。所出土遺物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特色,包括大量動物紋風格(Animal Style)的青銅裝飾品,其中的臥鹿形銅帶飾與田廣金、郭素新在《鄂爾多斯式青銅器》一書中收錄的幾件大角伏臥式鹿形裝飾[3]以及烏恩在《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中提及的國內(nèi)外出土的大角俯臥形鹿紋裝飾[4]225—230在形象上均較為相似。此類臥鹿形象在歐亞草原上曾廣泛分布,且風格化明顯,國外學者也對此進行過專門研究[5]。目前國內(nèi)學界對玉皇廟墓地臥鹿形銅帶飾的研究、討論甚少,僅邵會秋、侯知軍在梳理中國北方地區(qū)鹿紋發(fā)展時兼有涉及[6]。筆者擬以玉皇廟墓地出土臥鹿形銅帶飾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具體使用情況及內(nèi)涵意義,了解玉皇廟墓地所代表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冀北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進程。
一、玉皇廟墓地所見臥鹿形銅帶飾
經(jīng)統(tǒng)計,玉皇廟墓地共發(fā)掘墓葬400座,其中18座墓葬分別出土6~95件數(shù)量不等的臥鹿形銅帶飾。這18座墓葬中,YYM32、YYM34未發(fā)現(xiàn)人骨,YYM42墓主為男性兒童,其余15座墓葬墓主為成年男性,且在形制、葬具以及殉牲組合上有較大差異。為便于后文分析、討論,筆者將這15座墓葬大致分為三個等級:YYM250、YYM230為“凸”字形墓葬,墓壙面積較大,有木棺,殉牲種類包括馬、牛、羊、狗四牲,屬于等級較高的大型墓,可定為第一等級墓葬;YYM261、YYM282等13座墓葬均為抹角長方形墓葬,規(guī)模相對較小,有木棺,隨葬物品基本相似,僅殉牲數(shù)量有別,殉三牲者可定為第二等級,殉兩牲或一牲者定為第三等級。
出土資料顯示,臥鹿形銅帶飾均位于墓主腰際及左右股骨之間。另根據(jù)陶罐、耳環(huán)等隨葬品的相對位置,推測兩座無人墓葬(YYM32、YYM34)中出土的臥鹿形銅帶飾同樣分布于象征墓主人腰際及左右股骨之間的位置[2]225—269。
除兒童墓YYM42外,另外17座墓葬均隨葬武器、工具,如銅短劍、銅削刀、銅錐管具、銅錐、銅鏃、骨鏃,其中第一等級墓葬還出土有中原式青銅器、金質(zhì)飾品等高規(guī)格隨葬品。為行文方便,筆者將18座墓葬相關(guān)信息詳列為表一。
玉皇廟墓地共出土臥鹿形銅帶飾781件[2]1238。帶飾整體圓雕,縱向中空,兩側(cè)可見鑄縫。鹿呈伏臥狀,昂首引頸,鹿角向身后延展,與上翹的鹿尾相接,伏臥的前后蹄相疊。依據(jù)鹿角形狀的不同可分為二型。
A型758件,出自YYM300、YYM250等17座墓葬。鹿角呈三聯(lián)環(huán)狀,向后延伸至鹿尾處,鹿角上鏤空3個圓環(huán),末端的圓環(huán)下側(cè)邊緣與鹿背相連。鹿的四肢與身體相接處繪有兩個圓形圈點紋。標本YYM233∶10-2,長2.3厘米,寬1.8厘米;標本YYM209∶17-1,長2.4厘米,寬1.7厘米;標本YYM210∶10-1,長2.4厘米,寬1.7厘米;標本YYM42∶8-1,長2.2厘米,寬1.5厘米(圖一,1—4)。
B型23件,均出自YYM175。鹿角無分叉,呈鉤狀,向后延伸至鹿尾處與鹿身相接。標本YYM175∶13-1,長2.8厘米,通寬2.3厘米(圖一,5)。
對于玉皇廟墓地所出臥鹿形銅帶飾的歷時性問題,可依托玉皇廟墓地遺存年代和分期的相關(guān)研究進行探討。目前學界對玉皇廟墓地的年代與分期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1,7,8],其中洪猛根據(jù)墓葬中隨葬器物的變化及共存關(guān)系,將該墓地的墓葬分為五期,認為該墓地延續(xù)時間大致從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早期[1]。本文即參考洪猛的分期方法,將玉皇廟墓地出土臥鹿形銅帶飾的墓葬分為四期,即春秋中期晚段、春秋晚期早段、春秋晚期中段、春秋晚期晚段(表二)。
根據(jù)表二可以看出,玉皇廟墓地人群在春秋中期晚段已有使用臥鹿形銅帶飾的傳統(tǒng),春秋晚期早段、中段使用較多,且均為鹿角呈三聯(lián)環(huán)形的A型臥鹿形銅帶飾,到春秋晚期晚段,僅一座墓葬(YYM175)中發(fā)現(xiàn)有B型臥鹿形銅帶飾,此后臥鹿形銅帶飾在玉皇廟墓地完全消失不見。B型臥鹿形銅帶飾形制相對粗糙,鉤狀鹿角相較于A型的三聯(lián)環(huán)形鹿角對制作工藝的要求更低。玉皇廟墓地人群在較晚時段反而使用簡單粗糙的B型臥鹿形銅帶飾,可能屬于固守早期傳統(tǒng)的個別行為。
二、相關(guān)問題分析
1.墓主身份
根據(jù)人骨骨骼鑒定,出土臥鹿形銅帶飾的18座墓葬中,有15座的墓主人為成年男性,另外3座墓葬中,1座(YYM42)墓主人為男性兒童,2座(YYM32與YYM34)不見人骨,但根據(jù)出土的青銅短劍、銅鏃、骨鏃等具有男性氣質(zhì)的隨葬品可判斷墓主人應(yīng)也為男性[9]。從隨葬品組合來看,除YYM282、YYM233、YYM58及YYM42外,其余14座墓葬均隨葬青銅短劍,表明墓主人具有武士身份。未隨葬青銅短劍的墓葬中,除兒童墓YYM42外,均隨葬骨鏃或銅鏃,顯示墓主人或曾參與狩獵、戰(zhàn)斗等類似活動。據(jù)此推測,臥鹿形銅帶飾的使用人群主要是男性武士。
2.帶飾形制與出土位置
根據(jù)臥鹿形銅帶飾的出土情況(圖二),可知該種帶飾通常成組豎向排列,分布于墓主人腰部以下、股骨兩側(cè)的位置。結(jié)合其縱向穿孔的形制,推測這種帶飾應(yīng)是依次整齊排列穿于皮帶之上或向下垂墜的條狀裝飾物上,長度一般可到膝蓋。這類帶飾更多強調(diào)的是其裝飾功能,實用功能不大。
臥鹿形銅帶飾大多出土于木棺內(nèi)部,分布于墓主尸骨周圍,屬于與墓主人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個人裝飾品,可能反映了墓主人的審美傾向,也可能是墓主人的身份標志。考慮到其在玉皇廟墓地的不同時期被不同個體使用,延續(xù)時間較長且風格高度統(tǒng)一,推測其更可能屬于后者,即墓主人的身份標志。
3.帶飾材質(zhì)與風格
玉皇廟墓地400座墓葬中,共有334座墓葬出土有青銅器[2]899,其中配飾、服飾、銅扣等裝飾品共16733件,占出土青銅制品總數(shù)的94.1%[2]1151。黃金飾品在玉皇廟墓地中較為稀有,僅出土26件,均為耳環(huán)、牌飾等裝飾品。大量飾品的出土,說明該地區(qū)人群非常重視身體裝飾。按使用位置的不同,玉皇廟墓地出土飾品可分為頭部裝飾、頸胸部裝飾、腰部及以下裝飾三種。從耳環(huán)和頸飾用黃金打造,而腰帶飾卻普遍以青銅打造的情況來看,該墓地人群更重視上半身的裝飾,傾向于將稀有資源打造成身體上部的裝飾品,也說明此類裝飾具有彰顯地位與財富的作用。相對于稀有的黃金,青銅較為容易獲取,使用青銅制品也更為普遍,所以青銅飾品表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作用相對較弱,其更有可能是 Levy Janet E所稱的“限制性物品”?!跋拗啤币辉~是指“社會內(nèi)部用來限制特定群體接近擁有某種專門化制品的社會規(guī)則,限制的基礎(chǔ)可以是社會等級、政治權(quán)威、職業(yè)分工、宗教權(quán)威,但不能直接基于財富”,“限制性物品”則是這種規(guī)則的物質(zhì)化,暗示了使用群體在等級或社會職能上的差異[12]。然而臥鹿形銅帶飾在第一至第三等級的墓葬中均有出土,表明其所代表的并非是墓主人的社會等級。
玉皇廟墓地中出土的形制同為縱向中空圓雕的動物紋青銅帶飾,還包括野豬形、野山羊形、虎銜獸形、臥馬形等銅帶飾,其中除臥馬形銅帶飾與臥鹿形銅帶飾一樣被大量使用外,其余均僅在個別墓葬中出土,未成為普遍使用的裝飾品。臥馬形銅帶飾與臥鹿形銅帶飾在出土位置、使用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其使用者也主要為男性武士①。兩者使用功能相同,但風格相異,且在同一墓葬中無共存現(xiàn)象。通過歷時性分析可知,臥馬形銅帶飾在春秋晚期早段僅在YYM264、YYM275兩座墓葬中出現(xiàn),春秋晚期中段見于YYM142、YYM247、YYM151、YYM74等4座墓葬,春秋晚期晚段則隨葬于23座墓葬,取代了臥鹿形銅帶飾。臥鹿形銅帶飾與臥馬形銅帶飾的使用具有群體風格化特征,而臥鹿形銅帶飾逐漸被臥馬形銅帶飾取代的過程與沃伯斯特(H. Martin Wobst)提出的人工物風格的轉(zhuǎn)變觀點相符。他認為,人工物風格反映的是個體或者群體的有意識選擇,因而可交流和傳遞群體關(guān)系、身份信息[13],玉皇廟墓地出土動物紋銅帶飾在形制、數(shù)量上的較大規(guī)模轉(zhuǎn)變,應(yīng)當是人群的群體選擇而非個人行為。
聯(lián)系上文所說,臥鹿形銅帶飾和臥馬形銅帶飾的主要使用者均為男性武士,性別、身份相同,卻使用兩種不同紋飾的銅帶飾,說明這兩種帶飾可能分別在男性武士集團內(nèi)部更小的子團體中使用。與廣泛的“男性武士集團”相比,其內(nèi)部的子團體成員之間具有更緊密的聯(lián)系,相同紋飾的青銅裝飾品是使用者之間親密關(guān)系的物質(zhì)表現(xiàn)。
三、其他文化的影響
玉皇廟文化包含著多元文化因素,如蜷曲動物紋扣飾、臥虎形牌飾、聯(lián)珠飾、勺形飾等器物明顯受到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影響[14],花格劍、虎形牌飾、異形釜等器物則顯示出位于北方長城地帶的山西北部、內(nèi)蒙古中南部、陜西北部及中部以及隴東地區(qū)文化遺存的特征[15],高等級墓葬中的中原青銅禮器顯示出了中原文化的特點,S形紋帶飾等則是受到來自更北部的歐亞草原文化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16]。臥鹿形銅帶飾也是這種多元的文化因素的體現(xiàn)。
臥鹿形銅帶飾圓雕、中空、帶有縱向貫通穿孔的形制在中國北方其他地區(qū)很少出現(xiàn),但在玉皇廟文化中卻被大量使用。金東一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外貝加爾森林草原地帶和草原地區(qū)的德沃爾齊類型中存在與臥鹿形銅帶飾形制一致的其他動物紋帶飾[17]。德沃爾齊類型屬于蒙古高原的石板墓文化,出土資料以墓葬為主,年代大約在公元前9~7世紀[18],比興起于春秋中期晚段的玉皇廟墓地年代更早。除了縱向穿孔的動物紋帶飾外,玉皇廟墓地出土的“雙排雙聯(lián)卷云紋”銅帶飾、三鳥紋銅帶飾、勺形銅墜飾等均與德沃爾齊類型所出遺物相似。需要注意的是,玉皇廟墓地的三鳥紋銅帶飾與臥鹿形銅帶飾存在較為明顯的組合使用情況。在8座出土三鳥紋銅帶飾的墓葬中,有4座墓葬組合使用三鳥紋銅帶飾與臥鹿形銅帶飾,其中1座屬于春秋晚期早段,3座屬于春秋晚期中段;另外4座僅出有三鳥紋銅帶飾的墓葬中,1座屬于春秋中期晚段,3座屬于春秋晚期早段??梢钥闯?,三鳥紋銅帶飾與臥鹿形銅帶飾的使用時間基本相當,進一步顯示了臥鹿形銅帶飾與以三鳥紋銅帶飾為代表的德沃爾齊類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德沃爾齊類型與玉皇廟墓地所出物品形制相似,卻并未見到相似的鹿紋形象,但在夏家店上層文化中則出土了許多具有鹿形象的遺存。其中年代最早的鹿紋形象為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龍頭山遺址Ⅱ號祭祀坑的臥鹿形牌飾以及出土于該遺址墓葬區(qū)的鹿形牌飾[4]225—230。此后,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小黑石溝遺址中又出土了數(shù)量較多的鹿紋裝飾遺物,包括柄部裝飾成排鹿紋的青銅直刃短劍、雙鹿交歡形的銅牌飾、鹿紋圓環(huán)銅飾等[19]。其中2件青銅T形首直刃短劍上的鹿紋與玉皇廟墓地臥鹿形象最為相似:鹿角寬大,向后延伸,幾與背部相接,在鹿四肢與身體的銜接處繪有與圈點紋相似的漩渦紋(圖三)。相似的紋飾顯示出玉皇廟墓地臥鹿形銅帶飾在紋飾造型方面可能受到了夏家店上層文化的直接影響。
公元前7世紀左右,前后蹄相疊且具有夸張大角的臥鹿紋飾件開始風靡歐亞草原,在歐亞草原的西部、中部、東部皆有出現(xiàn)。如高加索北部Kostromskaia stanica墓葬所出金質(zhì)盾徽[20],年代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比興起于春秋中期晚段的玉皇廟臥鹿形銅帶飾略早或同時。盾徽上的鹿形同樣呈伏臥姿勢,夸張大角向背部延伸,角上的分叉均呈S形(圖四,1)。歐亞草原中部地區(qū)出土的類似器物較早發(fā)現(xiàn)于哈薩克斯坦的奇里克塔(Cilikti-tal)五號墓葬,為裝飾于箭筒上的金質(zhì)臥鹿形飾件,年代約為公元前8~6世紀初[4]225—230,年代上稍早于玉皇廟墓地。該飾件上的鹿角刻畫風格更為自然,S形紋樣更趨向平行于鹿身,鹿角之間圍合的空隙更為明顯(圖四,2)。公元前5世紀左右,位于今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qū)南部山間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塔加爾(Tagar)文化亦開始出現(xiàn)大量相似的臥鹿形銅牌飾,其中部分牌飾紋樣與玉皇廟墓地所出的臥鹿形象基本相同(圖四,3—5)。該種牌飾與玉皇廟文化中臥鹿形銅帶飾流行的時間相近且有部分重疊。有學者提出這種由一組相切的圓圈組成的鹿角是歐亞草原文化的特征,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傳入中國東北[21]。所以,筆者認為玉皇廟文化中臥鹿形銅帶飾的廣泛使用有可能便是受歐亞草原臥鹿形裝飾風潮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
四、意義闡釋
玉皇廟墓地位于歐亞草原以南、中原地區(qū)以北的半月形地帶,為草原文明與中原農(nóng)耕文明提供了一個生活和文化上的緩沖區(qū)[22]。在這一文化交流碰撞頻繁的地帶,當?shù)刈迦簞?chuàng)造出了自身獨特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通過考古發(fā)掘所獲取的各類遺存是其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
霍德(Ian Hodder)將出土遺物的意義分為功能性意義和象征性意義,功能性意義傳遞的是器物的功能、使用方法等信息,而象征性意義傳遞的則是當時的生活方式、行為特征、社會意識等方面的內(nèi)容[23]。玉皇廟墓地出土的臥鹿形銅帶飾亦可從功能性意義和象征性意義兩方面進行探討。
1.功能性意義
根據(jù)前文論證,臥鹿形銅帶飾使用人群為男性武士,他們之間由于職業(yè)相同存在一種緊密的社會關(guān)系。臥鹿形銅帶飾即起到界定特殊人群范圍,維持特定社會關(guān)系的作用。
除臥鹿形銅帶飾外,玉皇廟墓地還出土了同樣以動物為主題、風格寫實的虎形銅牌飾、馬形銅牌飾、野豬形銅帶飾等裝飾品。此類動物紋飾品的藝術(shù)風格具有鮮明的畜牧、游牧文化的特色,明顯有別于中原地區(qū)農(nóng)業(yè)文明的藝術(shù)風格。作為玉皇廟文化的代表飾品,臥鹿形銅帶飾顯示出與歐亞草原文化緊密聯(lián)系,將其用于身體裝飾,具有與草原地區(qū)游牧民族相互之間尋求身份認同的作用。此外,帶飾的臥鹿紋上常繪有圈點紋,據(jù)潘玲考察,這種紋飾最早出現(xiàn)在商末周初的骨角器上,在長城東部地區(qū)最為集中,也是在該地區(qū),圈點紋最早被應(yīng)用到北方系青銅器上[24]。因此推測,帶圈點紋的臥鹿形銅帶飾可能進一步代表了長城東部地區(qū)民族群體的身份認同。
2.象征性意義
玉皇廟墓地所代表的玉皇廟文化的生業(yè)經(jīng)濟雖以畜牧業(yè)為主,但仍有一定的狩獵經(jīng)濟成分。從出土遺物來看,青銅短劍等武器都是男性墓葬的專屬器類[15],說明參與戰(zhàn)爭及承擔狩獵工作的主要為男性。從玉皇廟墓地發(fā)展初期開始,鹿、野豬等狩獵對象的形象就被創(chuàng)作為男性專用的身體裝飾品紋樣,體現(xiàn)出該文化中“狩獵”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圍繞狩獵與野生動物發(fā)展出了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與象征體系。但除臥鹿形銅帶飾及臥馬形銅帶飾外,其他動物紋帶飾僅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難以探討該種動物紋飾所包含的象征意義。鹿紋被多個個體使用,其所代表的意義被某一集體共享并認同,能夠充分闡釋狩獵與野生動物之間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與象征體系。與野生的鹿不同,馬是一種馴養(yǎng)動物,臥馬紋銅帶飾的象征意義應(yīng)當另作考察。
關(guān)于狩獵的重要地位以及狩獵與身份地位、男性氣質(zhì)之間的聯(lián)系,國外學者已根據(jù)其他地區(qū)的相關(guān)證據(jù)做了不少研究。如伊恩·霍德(Ian Hodder)對中東地區(qū)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狩獵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糾纏(Entanglement)的研究表明,在該地區(qū)狩獵的作用遠遠超過了營養(yǎng)需求,野生動物在社會分類、身份和地位方面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25]。Kent列舉了獵人在從美國西南部和亞馬遜地區(qū)到非洲及新幾內(nèi)亞和菲律賓的一系列小規(guī)模農(nóng)業(y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的民族志證據(jù),顯示在所有討論的群體中,狩獵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但實際上提供的飲食比例比家畜和野生植物要小”,而一個好獵手比一個差獵手有更高的地位,首領(lǐng)往往是群體中最好的獵手之一,說明狩獵賦予了男性身份和地位[26]。同樣在重視狩獵文化的玉皇廟社會中,臥鹿形銅帶飾可能被作為“獵物”懸掛于腰間,表現(xiàn)男性的狩獵能力,同時也是其身份與地位的視覺性體現(xiàn)。
此外,狩獵也通常與性和性別關(guān)系相關(guān)。狩獵往往有強烈的性想象,女性常常被比喻為動物,而殺死野生動物的行為往往與性行為相聯(lián)系。例如,在非洲的采集狩獵社會昆(!Kung)族中,一個男孩只有在殺死第一只狩獵所得的動物后才被認為有資格結(jié)婚,該族人認為男人會像對待動物一樣追逐、殺死和吃掉女人[27]。同樣,在秘魯東北部,通過打獵獲得的聲望給男人帶來了明確的回報:“有可能獲得女人作為情人和(或)妻子。成功的獵人通常是女人競爭中的贏家?!盵28]玉皇廟墓地的遺存顯示,這是一個等級分明、男性權(quán)威占優(yōu)勢的社會,男性擁有多種專屬隨葬品,動物身體裝飾品僅有男性可以使用[15],女性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也存在一種可能性,即溫順被縛的臥鹿形象含有男性對獵物與女性的控制隱喻。
綜上,通過分析相關(guān)考古材料,筆者認為玉皇廟墓地臥鹿形銅帶飾是男性武士身份的標志,承擔著維持某種社會關(guān)系的功能,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該墓地人群復雜的社會結(jié)構(gòu)。通過比較可知,臥鹿形銅帶飾形制及形象特征還分別受到外貝加爾森林草原地帶和草原地區(qū)的德沃爾齊類型、夏家店上層文化及歐亞草原文化鹿形裝飾的影響,反映出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北方地區(qū)與歐亞草原就存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此外,臥鹿形銅帶飾的廣泛使用與當?shù)卦缙谝孕竽翞橹鳌⑨鳙C為輔的生業(yè)方式有關(guān),象征著男性的狩獵能力及對獵物與女性的控制,反映了玉皇廟社會對狩獵文化的重視。
————————
[1]洪猛.玉皇廟文化初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軍都山墓地:玉皇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鄂爾多斯式青銅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73.
[4]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青銅時代至早期匈奴時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JACOBSON-TEPFER E. The Hunter,the Stag,and the Mother of Animals:Image,Monument,and Landscape in Ancient North Asia[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6]邵會秋,侯知軍.百獸率舞:商周時期中國北方動物紋裝飾綜合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7]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滕銘予,張亮.玉皇廟墓地出土的直刃匕首式短劍研究[G]//教育部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13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81—196.
[9]王含元.墓葬所見玉皇廟文化的性別與社會[J].四川文物,2022(2).
[10]王春雪,張樂,李鋒.舊石器時代晚期個人裝飾品的象征性意義:以鴕鳥蛋皮串珠為例[J].民族藝術(shù),2009(3).
[11]KUHN S L,STINER M C. Body Ornamentation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arly Beads[G]//MELLARS P,BOYLE K,BARYOSEF O,et al.Rethinking the Human Revolution: New Behavio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 and Dispersal of Modern Humans.Cambridge: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7:235—248.
[12]LEVY JANET E. Evid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Bronze Age Denmark[J].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1979(6).
[13]WOBST H M. Stylistic 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G]//CLELAND C E. For the Director: Research Essays in Honor of James B. Griffin.Ann Arbor:Museum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7:317—342.
[14]洪猛.玉皇廟文化探源芻論[G]//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創(chuàng)新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26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93—107.
[15]楊建華.中國北方東周時期兩種文化遺存辨析:兼論戎狄與胡的關(guān)系[J].考古學報,2009(2).
[16]潘玲,孫丹玉.東周時期中國北方系腰帶研究:二[G]//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創(chuàng)新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23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91—204.
[17]金東一.玉皇廟文化青銅器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
[18]馮恩學.俄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考古[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19]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小黑石溝: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0]張文玲.黃金草原:古代歐亞草原文化探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2.
[21]TCHLENOYA N L. Le Cerf Scythe[J]. Artibus Asiae,1963,26(1).
[22]洪猛.玉皇廟文化研究述略[J].草原文物,2020(1).
[23]伊恩·霍德,斯科特·赫特森.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M].徐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24]潘玲.圈點紋淺析[G]//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8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17—128.
[25]HODDER I.Studies in Human- Thing Entanglement[M/OL].2016:44—63[2023-01-21].http://www.ian-hodder. com/books/studies-human-thing-entanglement.
[26]KENT S. Cross-cultural Perceptions of Farmers as Hunters and the Value of Meat[G]//KENT S.Farmers as Hunters:The Implications of Sedent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17.
[27]MARSHALL L.The !Kung of Nyae Nyae[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8]SISKIND J. To Hunt in the Mo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責任編輯:陳寧〕
————————
①據(jù)筆者統(tǒng)計,出土臥馬形銅帶飾的29座墓葬中28座的墓主人為男性,1座為女性。其中男性墓葬均隨葬銅短劍或銅鏃、骨鏃等武器,表明其男性武士身份。女性墓葬僅出土臥馬形銅帶飾4枚,與帶飾常規(guī)使用數(shù)量相比偏少,可視作特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