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千字文》中紡織服飾考辨

2023-08-02 00:30鄭新王燕李強
關(guān)鍵詞:千字文服飾紡織

鄭新 王燕 李強

摘 要:《千字文》作為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蒙學讀本,內(nèi)容完整、韻律和諧、對仗工整、意境高遠,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紡織服飾信息,對研究古代服飾與禮儀大有裨益?,F(xiàn)今學界對《千字文》中相關(guān)服飾概念的解析往往從人文角度出發(fā)倒推服飾的衍變而忽略服飾自身。文章通過文獻研究與紡織服飾考古相結(jié)合的方式,論證了華夏文明的起源早于黃帝時期;中國古代無論是織染技術(shù)還是紡織機械的發(fā)展程度都遠超今人所想;冠帽、束帶甚至衣料都可以成為階級劃分的標志物,甚至影響整個王朝的興衰。

關(guān)鍵詞:《千字文》;紡織;服飾

中圖分類號:TS941.19? K892.23?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文章編號: 1674-2346(2023)02-0063-07

《千字文》是南梁周興嗣(469~537年)所著蒙學經(jīng)典,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流傳最久、影響最廣的經(jīng)典蒙學讀本之一。全書共126句,每句皆為四字韻文且左右兩兩對仗,涉及天文、地理、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為人處世、生活起居、園林等方面[1],縱覽全文可發(fā)現(xiàn)其中有8句與紡織服飾相關(guān)。雖只有8句話,但仍從服飾起源、古代紡織工藝、古代紡織機械改進及官服階級制度等角度為我們介紹了古代的真實生活。文字所涉及的一部分紡織服飾信息雖不符合當今“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觀,但對我們了解古人的精神風貌或傳統(tǒng)服飾制度都大有裨益。

1? ?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與服裝起源、服裝制度

關(guān)于《千字文》中“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這句話,學界觀點多解釋為“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嫘祖發(fā)明衣裳”。正是由于對“始”的解讀,才會讓人產(chǎn)生關(guān)于服裝起源、服裝制度的誤解。

“始”在文言文中有“開始、方才、曾經(jīng)”的意思,“乃”作為副詞有“于是、卻”的意思[2]。聯(lián)系上下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中的“始”與“乃”的意思應該分別是“開始”“于是”,那么關(guān)于此句的傳統(tǒng)解讀即為“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于是嫘祖發(fā)明衣裳”。從史學角度出發(fā)服裝遠早于文字出現(xiàn),因此傳統(tǒng)觀點對于“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解讀存在一定的誤區(qū)。

首先,黃帝距今約4720年,倉頡和嫘祖都是黃帝時期的人物,一個是黃帝的大臣,一個是黃帝的元妃。雖然據(jù)考古資料證實早在1萬年以前我國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由紡織印痕所裝飾的陶器,葛布也成為我國新石器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衣料[3]。拋開兩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人物出現(xiàn)在同一時期,這屬于小概率的事件,現(xiàn)出土的實物資料足夠佐證嫘祖并非發(fā)明衣裳之人,至于會有此種傳說遺留,多半是為當時的政治目的所服務――借嫘祖之名鞏固統(tǒng)治、穩(wěn)定治安;其次,從古漢字字源學維度出發(fā),與服飾有關(guān)聯(lián)的古漢字可以佐證服飾的起源出于古人對攜帶工具的現(xiàn)實需要,受制于彼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材質(zhì)為皮質(zhì);最后,從哲學研究維度,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服裝的雛形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攜帶工具的原始皮質(zhì)腰帶[4],現(xiàn)代人類大約在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顯然文字的發(fā)明遠遠落后于服裝的起源和形成。

對于“始制文字,乃服衣裳”的解釋,一是,沒有具體發(fā)明者,文字不是倉頡創(chuàng)造的,服裝也不是嫘祖發(fā)明的,這兩者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點滴積累而逐步發(fā)明的,但為了神化統(tǒng)治階級就將功績賦予政治人物。二是,衣裳并不是指現(xiàn)代意義的衣服,而是指服裝制度,因為華夏服裝制度是“上衣下裳”。這種服裝制度與華夏祖先對世界秩序的理解有密切的關(guān)系,《周易廢蕩譴芳鍬跡骸盎頻邸⒁?、藙?chuàng)掛律訊煜輪危僑≈釙??!盵5]。牶笏煲浴按掛律選蔽蕉ㄒ路疲咎煜亂岳?。葼磕明用勜汏o南群籩N拿饔敕啊⒒奈拿饔敕爸貧日飭蕉怨叵凳怯星鸕?。钒肯定矢`纈諼拿鰨腔奈拿魅叢纈諢姆爸貧齲虼酥荒芩禱頻凼逼諶范嘶姆爸貧齲奈拿魅詞竊纈諢頻凼逼誥統(tǒng)魷值???

2? ?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中“絲染”的解讀

“墨悲絲染”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華夏五色理論和復染、套染工藝。《千字文》中“墨悲絲染”源于《墨子匪盡分小白幽友約舅空叨駒唬骸居誆栽蠆裕居諢圃蚧?。穗諒s洌瀋啾?;五入必Q则无熡。故褥o豢剎簧饕玻 ?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含義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抵相同――即人會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展成為好人和壞人。但相比較,前者更能體現(xiàn)華夏文化的內(nèi)涵,原因在于這句話體現(xiàn)了華夏的五正色五間色理論。早在周代,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正間色”理論體系?!抖Y記》記載:“衣正色,裳間色?!弊g為上衣服正色,下裝服間色。同理“蒼”的古義是指青黑色,是間色,表示地位低下,如古代“蒼頭”特指男性老年仆從。黃色作為正色表尊貴,可從《易防ぁ墳浴傲澹粕言笨話?。因此“染诱E栽蠆裕居諢圃蚧啤蓖逑至斯蠹鈁6]。顯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僅說明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但沒有區(qū)別尊卑方面的含義,因為“朱”(赤)、“墨”(黑)都是正色。

此外,“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古人掌握了復染和套染。所謂復染,即同一種顏色為加深在衣料上的染色程度而進行反復著色的過程。植物纖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纖維發(fā)生染色反應時由于親和力低,單次染色僅有少量色素可以附著,因此若想得到理想的色彩須進行多次反復浸染。進行復染時需注意在兩次浸染之間,所染纖維需直接晾干而不可擰水,否則會影響后續(xù)浸染的著色效果。套染雖聽起來較復染繁瑣,但兩者工藝基本相同,都是通過反復浸染纖維而著色,區(qū)別在于,復染是單一顏色的浸染,套染則是將纖維浸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交替或混合染色,以便調(diào)和出所需要的間色。

3? ? “高冠陪輦,驅(qū)轂振纓”中的冠帽禮儀

《千字文》中“高冠陪輦,驅(qū)轂振纓”中“高冠”“纓”體現(xiàn)了古代的等級制度。高冠并非高山冠,因為高山冠亦稱通天冠,是古代帝王所戴冠飾,級位僅次于冕冠。由于《千字文》兩兩對仗,每四句講述一個故事,因此我們結(jié)合“高冠陪輦,驅(qū)轂振纓”的前面兩句“戶封八縣,家給千兵”更能理解其中含義。通讀發(fā)現(xiàn)此處所指的是一個高官,因此“高冠陪輦”中的高冠顯然不是指皇帝,因為“輦”指代的是帝王輦車,所以高冠只能指官員本身的等級高,因此,“高冠陪輦”的意思應為一位高官陪在皇帝的輦車旁。

冠作為古代男子的頭衣,與現(xiàn)代人佩戴帽子的意義完全不同,冠的實用性與帽相比并不是很強,冠只是照顧發(fā)髻而生,因此冠的社會功能性更為重要[7],即“冠”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主要標志,因此后人把冠解釋為帽子失之偏頗。古人對冠帽的各部分分別命名并賦予內(nèi)涵(圖1),這無疑是禮儀文化的反映。華夏大地作為文明的搖籃,對人們的一言一行有著嚴苛的標準,在此規(guī)范下“德行”便是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指標,正所謂德高望重,由此便自然而然衍生出一系列“禮”來展示德行。因此,“禮”為“德”表,二者和諧統(tǒng)一。冠帽文化作為禮文化的分支,背后是儒家德治思想的體現(xiàn)[8],也正是由于“禮”對人們道德行為的約束,等級觀念得以傳播。

4? ? “世祿侈富,車駕肥輕”與豪奢階層的快意人生

《千字文》中“世祿侈富,車駕肥輕”是“乘肥衣輕”“乘肥馬,衣輕裘”的另一種表達。這句話的詞源是《論語》?!墩撜Z》公冶長篇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薄墩撜Z》雍也篇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庇纱丝梢姟败囻{肥輕”是車者對肥、駕者對輕,即是“乘肥馬,衣輕裘”。

冕服作為一種見證中國古代帝王制度興衰演變的文明成果,雖只限于特定人群穿著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眾服飾,但其背后所蘊含的“禮”念已經(jīng)在千百年的傳承間超越物質(zhì)本身而升華為所代表階級的精神文化表征。以完善衣冠禮儀制度的周代來講,此時的冕服有6種,分別為大裘冕(圖2)和其他五冕,其中以大裘冕等級最高[9],穿著場合也最為隆重。在古代高度集權(quán)的封建制度下,作為“真龍?zhí)熳印钡牡弁鯚o疑是世間最受人尊崇的人,天子尚以裘為貴何況百姓?由此可見,裘皮對古人的意義十分重大。裘之所以有著如此高的地位與原料難得密切相關(guān)[10]。成語“集腋成裘”就是說用狐貍腋下最柔軟的一小塊毛皮做成裘服,我國古代服飾受天人合一等思想影響采用平面裁剪技術(shù),衣物以袍服為主。足可見做裘服原料之難得,工藝之繁復,即使在今日依舊是當之無愧的奢侈品。因此,不同于其他衣料,裘在官僚體制中有著極為明確的政治指向及經(jīng)濟目的。

5? ?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中“禮”與“雅”的體現(xiàn)

《千字文》中“耽讀玩市,寓目囊箱”講述的是東漢著名唯物論思想家王充即使身處鬧市依然能夠全情投入專心讀書,目光里全是書袋和書籍的典故,其中“囊箱”即裝書的箱子,多泛指書籍?;氐椒椥畔⒈旧?,“囊”即盛物的口袋,古代服飾沒有口袋一說,因此一些隨身物品則必須放入囊袋中以便外出佩掛在腰側(cè)。從已有文獻的考證中可以發(fā)現(xiàn),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囊袋的身影,至漢代開始逐漸劃入服飾禮制的行列,因此不同階層的人囊袋用途大為不同,官吏用于盛印綬,庶民則盛佩巾,北魏則用不同繡樣表示官員等級。唐士大夫佩戴一種叫“魚袋”的囊袋(圖3),名畫《步輦圖》中就曾描繪了贊禮官祿東贊穿圓領(lǐng)小袖長衣佩帛魚的場景。五代時,官吏佩戴囊袋的記載已經(jīng)從正史中消失,但囊袋在官紳階層的禮儀化用途并未隨之消逝。宋朝承襲唐制,雖仍推行佩魚制度,但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簡化,只授魚袋省去魚符。同時“荷包”一詞也在此時出現(xiàn),囊袋就是“荷包”的前身。

在古籍有關(guān)囊袋的記述中,香囊和香袋就占據(jù)半壁江山,且名畫中也多有描摹(圖4),我國佩香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記錄始于先秦[11]。記載周代禮儀的《禮記紡讜頡罰骸澳信垂隗欽摺耘迦莩簟!苯岷弦醞奈南鬃柿霞翱脊攀滴錕梢苑⑾鄭合隳也喚隹梢耘逑鬩栽鲆僑藎竊毯誦磯噯宋募壑?。香囊小巧且藡屙佩傣嶁Q屎獻魑盼鎪透等艘員砩釙椋ㄍ?)。唐詩《遐方怨》:“紅綬帶,錦香囊,為表花前意,殷勤贈玉郎?!痹凇都t樓夢》中更是作為賈寶玉和林黛玉愛情的見證,并以此為紐帶從側(cè)面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演進[12];香囊的實用價值是精神與實踐的完美結(jié)合。古人給衣物、書籍等熏香,不但可以衣袂飄香更是可以防蟲防潮,便于衣物、書籍的保存。古人有此習俗便不難理解為何《千字文》中“耽讀玩市,寓目囊箱”是“箱囊”而非“書箱”了。

由上可知,囊袋雖小,卻在古人的巧手中衍生出多種功能,并在一次次傳遞中承載了相思、關(guān)愛等情愫。物品一旦被注入情感就不僅僅只是物品那么簡單。但無論是何種用途,囊袋的出現(xiàn)都是古人將實用主義與儀容秩序相統(tǒng)一的價值追求,是古代以“禮”和“雅”為內(nèi)核的雅致思想的物化表現(xiàn)。

6? ? “妾御績紡,侍巾帷房”中男權(quán)思想的體現(xiàn)

《千字文》中“妾御績紡,侍巾帷房”中有兩個問題需要厘清。第一個是“績”與“紡”的區(qū)別,第二個是明晰“侍巾”的含義及其背后所蘊含的等級關(guān)系?!翱儭痹凇墩f文解字》中有釋“績,緝也”“緝,績也”,“績”“緝”兩字互訓,讓人不知其意,但段玉裁引“傳曰:‘絲事畢而麻事起矣”,并注“績之言積也,積短為長,積少為多”,可知績是將原來分散的麻纖維接續(xù)成連續(xù)的長麻紗。所以“績”“緝”只與葛麻纖維的處理相關(guān),有“績麻”“緝麻”之說。關(guān)于“紡”,《說文解字》注釋“紡,網(wǎng)絲也”,這讓人很難理解,所幸段玉裁注:“紡,紡絲也。紡各本作網(wǎng),不可通。唐本作拗尤誤。今定為紡絲也三字句,乃今人常語耳。凡不必以他字為訓者,其例如此。絲之紡,猶布縷之績緝。《聘禮》曰:‘賓裼,迎大夫,賄用束紡,鄭曰:‘紡,紡絲為之,今之縳也??x見下文。白鮮支也。據(jù)此,是紡絲專用作絹也。”可見,“紡”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紡繩,二是紡絲。“績紡”又稱“紡績”,是指從事紡織活動。兩者是動作與結(jié)果的關(guān)系。

“侍巾”是“侍巾櫛”的簡稱,在此情境下“侍巾”可理解為妻妾服侍主人或夫君的飲食起居于內(nèi)房[13]。此外,“侍巾”還可表示內(nèi)命婦名及侍妾,《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記載協(xié)律郎蕭弘愈:“未婚,有侍巾之子曰滿,年九歲,俊秀惟肖,可為父后?!碧拼鳛楣糯铋_放鼎盛的朝代之一,女子境況尚且如此[14],足可見其他朝代時地位尚不如妾的“侍巾”女子的浮萍人生。由此可見,“侍巾”雖與服飾相關(guān)但本身的重點更側(cè)重于“侍”而非“巾”,侍是目的而巾只是手段。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下,紡織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勞動,完全可以用來代表女性,相類似的名稱除“侍巾”外還有“巾幗”“裙衩”等。無論是以上哪種解釋均可理解為服飾與古代階級制度的表里關(guān)系,即服裝為外向物化的等級區(qū)分,實質(zhì)是為維護所處時代的階級關(guān)系而存在。

7? ?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與“絲綢大國”的崛起

《千字文》中“恬筆倫紙,鈞巧任釣”包含4位發(fā)明家的典故[15],他們分別為蒙恬發(fā)明狼毫筆、蔡倫造紙、馬鈞改進織綾機以及任公子釣魚。在史料記載中對馬鈞的描述寥寥無幾,但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機械制造專家對后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裴松之在《三國志販郊即分諧圃拊唬骸奧硐壬煜輪梢病┦烤悠叮慫肩被洹社被迨?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工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其奇文異變因感而作者,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此處提及的織綾機原為西漢時陳寶光妻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織綾提花機,原有一百二十綜、一百二十躡,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過多的綜躡操作難度加大,工人操作熟練度低就勢必導致生產(chǎn)效率極度低下,因此精美的提花織物才有資格作為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至三國時期織綾機雖已經(jīng)有所改進但馬鈞仍覺得可以再進一步。經(jīng)過反復研究將織綾機進化為十二躡五十片綜或六十片綜,本質(zhì)為多綜少躡的多綜多躡織機。經(jīng)再次改良后的織機便可用一個躡來控制多片綜,既達到了多躡的效果又使得操作簡化,生產(chǎn)效率提升5倍有余[16],當代學者曾對此進行過反推復原(圖6)。古代紡織業(yè)具有一定的閉塞性,因此世代傳習便是紡織工藝改進的主要手段。馬鈞在相對閉塞的條件下對提花機進行改造意義空前,為漢代絲綢外交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足可見,無論是從我國古代機械發(fā)展史、紡織史抑或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這都是一次偉大的創(chuàng)舉,但后世失傳實屬可惜。

8? ? “束帶矜莊,徘徊瞻眺”與君子文化

將“束帶矜莊,徘徊瞻眺”翻譯過來可理解為:衣帶穿著整齊端莊,舉止從容,高瞻遠矚。而提到端莊與舉止自然便聯(lián)想到中國古代所推崇的君子文化。束帶系于腰以整飾衣冠,帶是紳帶的簡稱?!墩撜Z飯背ぁ罰骸笆⒂誄墑褂氡隹脫砸病!薄端問穩(wěn)煩攝紗罰骸罷偌團鄞醪釉袷!庇紗絲杉魑泄撤沃匾槌剎糠值拿漚蠼峁乖兀矸萁準兜南笳髯饔迷洞笥謔導視猛盡?

先秦時期由于裁剪技術(shù)的制約,服裝的門襟多為左右交疊覆蓋的方式,為了避免衣料散落需在腰間纏繞系扎長方形布料,這種長方形布料便是束帶的前身,此后不斷發(fā)展成為象征身份的腰飾留存于世。束帶以材質(zhì)的種類和束系的方式分為系帶和革帶[17]。系帶通常由織物組成與服裝的面料相同或相似,按照大小寬窄可進一步分為寬束帶和袢帶。《論語飯背ぁ返詘蘇旅銜洳嗜手械摹按奔詞譴蟠鳾18]。所謂大帶(圖7)是用絲帛裁制成條狀的朝服腰飾之一,系帶的一種;革帶常見于男裝,為皮質(zhì),除固定衣料外還具有儲物功能。革帶在不同時期表現(xiàn)形式雖稍顯不同,但都可作為身份等級的憑證。如魏晉時期革帶在前期基礎(chǔ)上增加裝銙和環(huán)袋名為蹀躞帶,環(huán)下之袋可收納而銙因材質(zhì)和顏色不同,所代表的身份地位自然涇渭分明。漢代采用綬作為牽引官印的絲帶,和官印一起配在腰側(cè),因此稱印綬。唐代之后,綬帶已經(jīng)脫離官印成為配飾[19]。“帶”作為服飾制度創(chuàng)立伊始便存在的重要配件,在官服制度成熟前一直起著區(qū)尊卑、明貴賤的作用。

“束”在古代同時也是代表紡織物的單位,五匹即為一束[20]。由此可見“束”本身就可以理解為是“帶”一定規(guī)模的物化詞,既然可作為計量單位,那么在古代某些特定時期絲帛等高檔紡織品作為一般等價物同貨幣通用的說法是符合情理的,足可見其在古代的地位之尊貴。因此《千字文》中所描述的束帶,“束”不僅是表動作“系束”更可以代表身份尊崇。

從審美角度來說,韋應物《休暇東齋》的詩句:“由來束帶士,請謁無朝暮?!笨梢娊?jīng)束帶整理過的衣冠使人意氣勃發(fā)、風度翩翩。成為翩翩君子是大部分古代男性的最高追求,而“君子之學”在儒學思想體系處于核心地位。因此,拋開統(tǒng)治者強加于束帶上的政治因素,本身整理儀態(tài)的功能就符合人們對美的自覺追求,從服飾文化角度解讀“束帶矜莊,徘徊瞻眺”是從美學角度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謙謙君子形象。

9? ? 結(jié)語

綜上所述,(1)黃帝時期確定了華夏服裝制度,但華夏文明早于黃帝時期;(2)《詩經(jīng)》中有很多關(guān)于服飾顏色的描寫,可證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復染和套染的存在;(3)“高冠陪輦,驅(qū)轂振纓”通過對冠帽的描述體現(xiàn)了古代的等級制度;(4)裘在資源匱乏的古代無疑是一種奢侈品,但“尊貴”更多體現(xiàn)在裘皮具有的階級象征意義維系著整個等級體系的運作;(5)囊袋的出現(xiàn)是古人將實用主義與儀容秩序相統(tǒng)一的價值追求;(6)“紡”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紡繩,二是紡絲;(7)侍巾除表示“拿毛巾侍候外”還可表示內(nèi)命婦名及官名;(8)紡織機械的改良不僅是生產(chǎn)率的提升更是紡織業(yè)蓬勃發(fā)展的開端;(9)束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服飾重要組成部分的門襟結(jié)構(gòu)元素,它的階級身份象征作用遠大于實際用途。

隨著時代的巨變,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與傳承形勢嚴峻。本文將蒙學“范本”《千字文》和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服飾相連接作為全新的切入點,詮釋《千字文》中的服飾信息,對研究傳統(tǒng)服裝形制的活態(tài)傳承具有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壽大本.《千字文》今注[M].北京:北京書店,2020:1.

[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Z].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205,256.

[3]徐昀徵,朱宏斌.我國古代葛的種植栽培及葛織品利用[J].農(nóng)業(yè)考古,2021(03):177-184.

[4]陶園,于偉東.基于工具攜帶作用的服裝起源研究[J].絲綢,2015,52(05):71-75.

[5]黃煌.“垂衣裳”與儒家禮制[J].周易研究,2011(04):84-89.

[6]董恩林.論中和之道的內(nèi)涵與踐行準則[J].孔子研究,2021(02):58-71.

[7]賈璽增.中國古代首服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6.

[8]宋玉婷,陳藝方.基于德與禮的思想看古今冠帽的審美變化[J].美與時代(上),2020(09):91-93.

[9]羅富誠,謝紅.唐宋《衣服令》對比研究:以皇帝冠服為例[J].絲綢,2020,57(11):94-99.

[10]王紅進.《詩經(jīng)》服飾材料考之裘服[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3):63-64.

[11]武麗芳,孫亞云.古代香包藝術(shù)形式演變的文化內(nèi)因探究[J].機電產(chǎn)品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2019,32 (02):103-106.

[12]閆艷.古代香囊的形制及其文化意義[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19-122.

[13]房玄齡.晉書(卷二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773.

[14]沈起煒,徐光烈.簡明中國歷代職官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43.

[15]萬軍杰.唐代“妾”的喪葬問題[J].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9(01):186-200.

[16]佚名.經(jīng)典蒙學:千字文(續(xù)上期)[J].中國漫畫,2020(06):16-17.

[17]張潤生.中國古代科技名人傳啡逼詰幕抵圃旒衣砭鸞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1:79-84.

[18]孫佳儀,吳希瀅.傳統(tǒng)服飾門襟的連接結(jié)構(gòu)[J].藝海,2022(05):70-73.

[19]李強,李斌,梁文倩,等.中國古代紡織史話[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27-28.

[20]李強,李斌,夏克爾啡?中國古代紡織技術(shù)史研究的一種新路徑:戥學術(shù)研究[J].服飾導刊,2016,5(06):24-34.

Abstract: As a rare and excellent reading book of ancient China,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is complete in content,harmonious in rhythm,neat in pairs,and high in artistic conception.Moreover,it contains rich informat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which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clothing and etiquette.Nowadays,in the academic circle,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lothing in the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tends to backward deduce the evolution of clothing and ignore the clothing itse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arlier than the period of Yellow Emperor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extile and clothing archaeology.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weav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and textile machinery in ancient China is far beyond the present thought.Crowns,ribbons,and even cloth could become symbols of class division and even influ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entire dynasties.

Key words: Thousand-Character Classic;textile;clothing

猜你喜歡
千字文服飾紡織
《真草千字文》
澳洋紡織
紡織屆的“兩優(yōu)一先”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何詩銘?《千字文》等
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