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我們很多人都曾有過仗劍天涯的俠客夢,“行俠仗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些熱血口號聽上去就很讓人向往,但有時候,我們對“俠義”的理解往往不那么清醒,甚至有些淺薄,這期視點我們想聊聊“俠義”,看看俠義的本質(zhì)是什么?
俠,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夾,持也,從大,俠二人。”由此看來,“俠”的本意為跟從扶持大人物之人,也就是說俠最開始是供大人物差遣的人。
漢代司馬遷看到了“俠”的陽剛血性和英雄氣概。最早為俠下定義,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 “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后世俠文化的序幕由此拉開。
《三俠五義》對“俠”作過這樣的闡述: “行俠作義的人,到處隨遇而安,非是他務必要拔樹搜根,只因為見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與自己的事一般?!?/p>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笔莻b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俠義;“兼愛”、“非攻”亦是俠義。中國古代的俠者,多以自己獨特的行為方式和道德理想,構(gòu)建著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和人格精神:守信、尚勇、執(zhí)義、重名。使之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隱蔽而不可或缺的存在。
古龍說:“俠是偉大的同情。”俠客們的行事準則,不因朋友關(guān)系而有所遷就。他們見義勇為,濟弱扶困,但不會胡亂作為,不講原則,不問是非。可以說俠義是一個人內(nèi)在精神與行事準則的映象,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公平公正的渴望與向往。武俠也好,文俠也好,都出于為人心,不茍合當世,無半點私念。這樣的俠肝義膽,最能讓大眾喜聞樂見。正如金庸所說: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