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華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文物管理所/南詔博物館,云南巍山 67240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古稱蒙化,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南詔國的發(fā)祥地,文化積淀深厚,文物眾多,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清乾隆元年被封為“文獻名邦”。巍山文化遺存豐富,教育碑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些碑刻對于研究明清時期巍山的儒學教育發(fā)展,以及西南邊疆社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巍山歷史悠久,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設邪龍縣,隸屬益州郡。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在滇西置永昌郡(今保山),巍山沿襲邪龍縣,改屬永昌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 年),諸葛亮南征平定云南后,在滇西洱河周圍增設云南郡(治所在云南驛),巍山仍設邪龍縣,改屬云南郡,直至魏晉南北朝(公元265 年至589 年)不變。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 年),遣太平公史萬歲自蜻蛉川(今永仁、大姚)渡西洱河,平西南夷,在巍山仍設邪龍縣。唐朝初期,在洱海地區(qū)分布著六個比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史稱“六詔”。巍山時為蒙舍詔所在地,蒙舍詔因其地處諸詔之南,實力最為強大,故稱南詔。蒙舍詔在唐王朝的幫助下兼并其他五詔,建立了南詔國。后晉天福元年(公元936 年),段思平討伐楊干真,建立大理國,蒙沿唐制,屬大理國,大理國中期將蒙舍川改設開南縣,后期改設蒙舍鎮(zhèn),統(tǒng)領原南詔開南節(jié)度地(今臨滄和思茅等區(qū)的部分地區(qū))。蒙古憲宗七年(公元1257 年),巍山設蒙舍千戶所,隸大理上萬戶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 年),立蒙化府;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 年),升蒙化府為路;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 年),降蒙化路為州,隸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沿襲元制為蒙化州,封彝族左禾為土州判官(后為土知府)。明正統(tǒng)年間,左禾的兒子左伽襲土知州職,率部參加明軍“三征麓川”之役,戰(zhàn)功卓著,于正統(tǒng)十三年(公元1448 年),升蒙化州為蒙化府,編戶三十五里,以土司左伽為“土知府”,加設流官通判。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 年),清軍入云南,蒙化府知府左星海率部歸附,清王朝仍命左星海為蒙化府知府。以后左氏承襲蒙化土知府直至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 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改蒙化府為直隸廳,轄漾濞、紅巖、馬街、趙州等地。1914 年,改為蒙化縣。1956 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至今。
明代,實行軍屯和民屯,大批漢族人口不斷遷入,巍山文化教育發(fā)展迅速。明洪武年間在縣城內(nèi)建蓋文廟,弘治年間創(chuàng)建崇正書院。清代,巍山開始創(chuàng)辦義學,境內(nèi)書院、義學和私塾并立,文風日盛。文廟至清順治、康熙年間多次重修、增修,成為巍山各族子弟尊孔和就讀的地方。從明代中葉至清代末的400 多年間,巍山共創(chuàng)辦了書院8 所,置義學館25 館,設私塾100 余所。歷代左氏土知府除勸勉本家族勤學應試外,還積極扶持民眾入學應試,學習漢文化蔚然成風〔1〕324-325。 在文廟書院的創(chuàng)建、教學和重修過程中,為了記事、記功,請文化名家和高官撰立了不少碑文,至今依然留存不少,這些碑刻成為我們了解巍山教育史和民族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通過文獻查閱,發(fā)現(xiàn)這些碑文至今沒有人作過系統(tǒng)研究。故此,筆者對此作一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
巍山文廟、書院和社學碑文較多,現(xiàn)存明代碑文有《重修文廟記》(周洪謨撰)、《蒙化府重修廟學記》(張志淳撰)、《明志書院記》(李元陽撰)、《蒙化府改修泮池記》(呂巖撰)、《蒙化府改修名宦鄉(xiāng)賢二祠記》(呂巖撰)、《新建尊經(jīng)閣記》(何俊撰)等。清代碑文有《改建明倫堂》(張錦蘊撰)、《重修蒙化文廟碑記》等,現(xiàn)將尚存碑刻分述于下。
《新建尊經(jīng)閣記》,此碑立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 年),奉儀大夫云南按察司提督學校僉事郴易何俊撰文,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記述了明成化十九年,蒙化義官張聰,字仲謀,出白金千余兩,鳩工集材修建校舍,鼎建尊經(jīng)閣三間、貯書柜一座,建糧倉、舍田地拾數(shù)雙用于供給師生飯食。并敘述了學中師友將此事記錄下來的原由及仲謀繼承父祖之志行善的事跡。
《蒙化府重修廟學記》,此碑立于明嘉靖丙戌年(公元1526 年),賜進士出身嘉義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致仕前太常寺卿永昌張志淳撰文,現(xiàn)存巍山文廟。碑文記述了明嘉靖二年十月至次年七月,蒙化府左禎重修文廟,訓導王振之負責修繕諸事,詳細敘述了文廟殿宇的裝修、裝飾以及左禎的好善經(jīng)術和儒學思想。碑陰為《蒙化府儒學訓導王振之廩膳》,記錄了廩膳生名單,共計184 人。
《蒙化府改修泮池記》,此碑立于明代萬歷丙子年(公元1576 年),唐進士純陽呂巖撰文,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敘述由于文廟泮池規(guī)制未精,郡人張烈文向官府建議后,府政薛希州俸金集眾資,改修泮池,恢復泮池古制以達到儒學之意。
《蒙化府改修名宦鄉(xiāng)賢二祠記》,此碑立于明萬歷丙子年(公元1576 年),唐進士純陽呂巖撰文,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記述了舊時名宦、鄉(xiāng)賢二祠在啟圣祠后,主管蒙化政務的吳紹周將二祠移于書院杏壇兩側。萬歷乙亥年,鄉(xiāng)宦張烈文輩及庠序師生改建于靈星門內(nèi)。教授傳以裕、訓導焦復森、楊際可等人請文于張烈文,張烈文謙虛推辭并講述了朝廷風世勵俗、司政育才興賢的風尚。
《重修文廟正殿兩廡碑記》,此碑立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年),郡人陳禹伯賓夏甫記,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敘述了由于文廟學田管事者未秉公心,致使學田多有遺失且糧重租輕,正殿兩廡破損不行修補。于是眾紳士向太守申領國幣、向同輩借私產(chǎn)修葺正殿,貢生孫嗣勛出資裝飾兩廡。隨之,管事者勾連刁佃訴訟,經(jīng)臬臺巡憲明斷并清查隱匿田畝、租石后,將之前所借私產(chǎn)漸次清償,此后慎選賢能經(jīng)管學田。
《重修蒙化文廟碑記》,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 年),石屏盧錞記,現(xiàn)存巍山文廟。碑文大部分文字不甚明晰,從剩余可辯識的文字來看,碑文敘述了由于文廟崇圣殿逼近尊經(jīng)閣、崇圣坊逼近大成殿、大成門卑隘,郡人士商議并捐資修補,文末記錄了田產(chǎn)四至及捐資者名單。
《修建興文書院緣引》,此碑立于清乾隆癸巳年(公元1773 年),現(xiàn)存巍山開南村興文書院。碑文敘述了學泗兄弟敬承祖父之訓,聚集族人修桂香閣、建忠孝樓,并設學于桂香閣之北,立祠堂于桂香閣之南,以傳承先輩歷代以德為先的文化傳統(tǒng)。
《開南村興文書院碑記》,此碑推斷根據(jù)《修建興文書院緣引》,立于清乾隆癸巳年,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描寫了開南村的孝道文化,引用純陽子呂道人曾到蒙化,開南村人叩拜后題名祈祿寺、桂香閣,以此謹戒開南村人勤奮讀書。
《學宮新置田碑記》,此碑立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 年),云南蒙化直隸廳同知楚雄府姚州事加三級記錄六次方若麟撰文,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描述學宮原置有漆莊陰陽堡學田,田租除學內(nèi)香火、券金之外僅可供平日修補,無多余資金興建校舍。恰好監(jiān)生劉玉湘將借于徐翿的五百五拾兩條約送入學宮,眾紳士稟請后用此銀兩購買貢生徐翿的一塊田產(chǎn),不夠部分方若麟添出柒拾柒兩購買,并招佃民捌戶免其徭役耕種,田租每年存積用于興建校舍。
《鄉(xiāng)會券金租糧田形碑記》,此碑立于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 年),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記錄了清咸豐元年李府主公議撥入的各款公租,公示了學宮、書院、寺廟撥入的谷租數(shù)量、田產(chǎn)坐落及四至,昺岡李府主、苕鄉(xiāng)沈府主捐銀購買的谷租及田產(chǎn)坐落、四至,以及續(xù)買的瓦窯村饒姓田四至。
《新增鄉(xiāng)會券金公議條程碑》,此碑立于清咸豐四年,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記錄了清咸豐四年公議新增的鄉(xiāng)會券金條款,逐一列出會試、鄉(xiāng)試、學宮、書院、優(yōu)貢朝考等所撥的券金銀兩,陸府主、李府主捐銀的情況,并表明這些條款均經(jīng)過秉公妥議,體現(xiàn)了多寡適均、鄉(xiāng)城兩全的原則。
《券金碑志》,此碑立于清咸豐四年,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敘述了昺岡李太尊即位,為解決赴試者費用困難問題,將本城各項公款除通年開支外,有存余銀兩撥作券金遞年支領,并隨即撥銀分給應鄉(xiāng)試者、應會試者。將各款公租結余部分撥入券金作為永遠之資,議定每逢大比之年以四百兩為率用于鄉(xiāng)試、會試,遇谷價高時將余銀存積,預備為恩科費用。
《鄉(xiāng)飲題名》,此碑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對乾隆三年至乾隆六年,每年受邀參加典禮的賓客名單和恩養(yǎng)庶老名單進行詔誥題列,并詳細敘述了官府舉行鄉(xiāng)飲典禮的情況(碑文左側刻有乾隆叁拾叁年、叁拾肆年、乾隆廿八年賓客名單,推測為后期增刻)。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蒙化廳儒學正堂加一級盧老先生老夫子德教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年),現(xiàn)存巍山南詔博物館。碑文敘述盧錞老先生為臨安府石屏州人,任職蒙化司鐸,因奉養(yǎng)尊長辭職回家。十二年后復回蒙化,修復崇圣祠、尊經(jīng)閣,更新明倫堂,補齊更換祭典禮器并款置書院。碑文中對老先生的事跡進行贊譽,敘述蒙化文風益上皆由于老先生數(shù)十年施教廣勵學宮所致。
《康熙蒙化府志》(清·蔣旭纂)、《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文獻中,記載碑文但碑已不存的有:明成化年間周洪謨載《重修文廟記》、明弘治年間郁容撰《崇正書院記》、明嘉靖年間雷應龍撰《重啟儒學門記》、《文廟花木記》、明隆慶年間李元陽撰《明志書院記》、明隆慶年間吳紹周撰《科第題名記》、明萬歷四年陳鳳舜撰《貢士題名記》;清康熙年間王琯撰《修建尊經(jīng)閣記》、清康熙年間張錦蘊撰《改建明倫堂記》、清康熙年間張倬撰《重修圣殿并尊經(jīng)閣記》、清康熙年間劉訥撰《重修學門泮池記》、清康熙年間徐宏泰撰《育德書社記》、清乾隆年間黃大鶴撰《文昌書院碑記》。
明清巍山文廟、書院和社學碑文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對其內(nèi)容進行文化解讀,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巍山的教育發(fā)展脈絡,更好地弘揚巍山優(yōu)秀文化。下面從文廟和書院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辦學經(jīng)費來源、左氏土司與巍山教育發(fā)展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明清時期,巍山建文廟、書院和社學,推行儒學,講學授課。從碑文記載可知,明洪武年間,巍山建蓋文廟;明天順年間,文廟改建制為坐北向南;明成化年間至清康熙年間,文廟多次重修和增修。明弘治年間,創(chuàng)建崇正書院;明隆慶年間,拓崇正書院之隙地建武侯祠,修葺書院改名明志書院。清康熙八年,創(chuàng)辦肓德社學(南社學);清乾隆癸巳年,建興文書院;清乾隆四十六年,在啟蒙義學的基礎上,增其規(guī)制,將其改設為文昌書院。
1.文廟建設
巍山文廟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年間,建制坐西向東。明天順年間,教授吳憲捐俸祿買地,改建制為坐北向南。據(jù)明嘉靖丙戌年《蒙化府重修廟學記》載:“永樂中時,蒙尚為州學向震,景泰改元始升府,成化改元始易向離?!雹賲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13 頁。明成化年間周洪謨撰《重修文廟記》載:“蒙化學在府治東,國朝洪武中創(chuàng)置。舊規(guī)東向,今南京國子助教吳憲,天順中為是學教授時,捐俸市地,以拓舊規(guī),易以南向?!薄?〕154明嘉靖年間雷應龍撰《重啟儒學門記》載:“蒙學廟舊東向,天順間正南面。”〔2〕157
明成化年間,修葺大成殿,恢復東廡,建欞星門,修繕廚庫,飾先圣像,重修明倫堂、興賢、育才二齋廨舍等。據(jù)明成化年間周洪謨撰《重修文廟記》載:“以葺禮殿,欞星門舊為民居所礙,乃世居增置,東廡為官廄所侵,憲又移檄以達,當?shù)勒咭茙◤T,殿廡既備,并繕廚庫及飾先圣四配像位。成化九年冬,今土官知府左瑛偕訓導賀游楊遇興,重修明倫堂、興賢、育才二齋廨舍。并飾十哲兩廡像。十六年瑛又與通判姜永賜、經(jīng)歷何孟浚重修明倫后堂,甃前月臺?!薄?〕154鼎建尊經(jīng)閣三間、貯書柜一座。據(jù)明成化二十年何俊撰《新建尊經(jīng)閣記》載:“成化拾玖年秋,乃勸諭本府蒙城鄉(xiāng)東葵里義官張聰字仲謀者,出白金千余兩,鳩工集材,陶灰運甓,朽者易之,欹者正之,漫漶缺漏者,涂塈而黝堊之,殿中爐瓶鑄之以銅,殿前欄干琢之以石,又鼎建尊經(jīng)閣三間,貯書柜一座,五彩絢耀金碧輝煌?!雹賲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16 頁。
明嘉靖年間,在文廟左右開辟義路、禮門。據(jù)明嘉靖雷應龍撰《重啟儒學門記》載:“乃今嘉靖癸未,兵備憲副吳郡姜公龍行部至蒙,一見慨然進諸生曰:‘學之左可門路乎?’對曰可。曰:‘予也為諸生辟于是?!^衛(wèi)經(jīng)歷門世言鎮(zhèn)撫蔡經(jīng)受檄事事,胤命千戶邸藩自洱海來監(jiān)其成,遂斤地為路,毀浮屠屋為門,與舊門耦,曰義路、禮門。”〔2〕157-158對文廟殿宇重修、裝修和裝飾,增建房屋設置廚房、庫房,置鉅柜儲存禮樂諸器,擴泮池、設樹設石。據(jù)明嘉靖年間張志淳撰《蒙化府重修廟學記》載:“是故殿則丹楹刻龍,肇以金飾,凡瓴甋暨榱,咸斫而礱之,加密石焉。圣賢像皆更新,建龕置帷帳之類……靈星之門以木則易石,故尊經(jīng)之閣設前則移后。門之東西增室三楹,則曰廚、曰庫有所矣。閣之東西增室三楹,而置鉅柜于中,則禮樂之器可儲矣。泮池益深廣,池橋益高大,而石坊有表,門之外設樹,樹東西設石,而騎過有禁,左劈之道故有成賢義路之表,載刻石而記之,右劈之道,更泮宮曰養(yǎng)士,更儒學曰禮門,俾與左適,下至周繚之垣,岡弗度,則廟學于是乎舉矣?!雹趨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13 頁。花木潤色文廟,增種綠植共一百七十株。據(jù)明嘉靖年間雷應龍載《文廟花木記》載:“司訓王君振之,受托左候,監(jiān)督諸工匠,建諸門廡閣庫,造諸樂器服,經(jīng)理合宜,勞瘁備至。既成,嘆曰:‘花木潤色,某當任之,不敢復勞侯也?!と耸柯勶L而靡,爭獻所有者惟恐或后,所未備者君割俸金為之,家僮一二人皆廢芻蕘,日事移溉,每移雖險遠,君必躬臨視護,朝夕督溉,彌數(shù)日無怠心,故所蒔有不活者鮮矣。時始嘉靖甲申秋,今甫及期而青翠交映,馨香馥郁,入其門涼陰逼肌,清氣襲人?!薄?〕161-162
明萬歷年間,改建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據(jù)明萬歷丙子年呂巖撰《蒙化府改修名宦鄉(xiāng)賢二祠記》載:“舊有祠在啟圣祠后,學官雅居,舊掌蒙政天山吳紹周,移于書院杏壇兩翼,殊非從祀廟庭之意。萬歷乙亥,署府事文峰陳鳳舜謀于鄉(xiāng)宦晴湖張烈文輩及庠序師生,改建于靈星門內(nèi),不數(shù)月而落成,甚盛舉也?!雹蹍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3 頁。改修泮池,恢復泮池古制。明萬歷丙子年呂巖撰《蒙化府改修泮池記》載:“皇明癸酉,誠擴典也,藩屏于前,范圍于左右,樹坊于中,衣冠往來于上下,以義為路、以禮為門,以衷信為行、以貞□為石,以淵深為池、以有本為水,司政教者之意至矣,數(shù)月而落成。”④參見政協(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18 頁。
清康熙年間,乙亥年重修大殿,丙子年建尊經(jīng)閣,丁丑年修泮池、拓地,置二石碑于門前以禁輿馬,落成于戊寅季春。據(jù)清康熙年間劉訥撰《重修學門泮池記》載:“蔣老公祖以譙國名儒,來守茲土,瞻至圣見學宮廢狀,深慮士習委靡,文風弗振,有失朝廷培植人才至意,即出俸資,選良才,重修大殿,明年丙子建尊經(jīng)閣,不數(shù)月而告成。丁丑又命署經(jīng)歷段紱鳩工,壘壁浚池,拓地二丈余,樹門于舊小石坊外,用闌干衛(wèi)池,仍覆以瓦,徙二石碑于門前以禁輿馬?!薄?〕176清康熙年間張倬撰《重修圣殿并尊經(jīng)閣記》載:“太守自分符蒙化,善政班班可考,其大者捐修圣殿以育群才,重建尊經(jīng)閣以敦雅教?!薄?〕175康熙年間王琯撰《修建尊經(jīng)閣記》載:“郡守蔣君闇庵者,幡然大易乎俗吏之為,蒞政甫幾乎一載,而種種善政蒙府同舌而賢之,猗與休哉!余聞之喜不假寤者閱數(shù)日也,顧其間重修尊經(jīng)閣一事,尤為識致治之大體,明敷政之先務者矣?!薄?〕173改明倫堂為啟圣祠,新建明倫堂于啟圣祠右側??滴跄觊g張錦蘊《改建明倫堂記》載:“圣廟之失敘,慨然以厘正為己任,爰議明倫堂為啟圣祠,授之廨翼其左,毀偽鎮(zhèn)署建明倫堂,以訓導之署翼其右?!薄?〕174
清乾隆年間,乾隆五年重修文廟正殿及兩廡。據(jù)乾隆十五年陳禹伯、賓夏甫撰《重修文廟正殿兩廡碑記》載:“自乾隆五年正月,興工括地,拆毀推垣,開辟筑幾,鳩工庀材,同事無不竭力鞭心。至八月,大殿始成。次年冬,愙欞臺階悉備,約費千金有竒……至壬戌春,兩廡竣興,正殿互相輝映,約費五百余金?!雹賲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2 頁。乾隆三十九年,從大成門起重修,拓寬間距,增修正殿、兩廡及祠堂。乾隆四十四年《重修蒙化文廟碑記》載:“崇圣殿逼近尊經(jīng)閣,崇圣坊過□,大成殿又□大成門卑隘……有志焉商之□人士謂,先自大成門始,爰鳩工庀材□□□拓□□□□□□元門□□聚□□正殿?!雹趨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0 頁。乾隆四十六年《德教碑》載:“崇圣祠逼近尊經(jīng)閣兼排坊俱舊,遂鳩工度材,漸次落成。至于祭典禮器,年久漸敝,則為之更新,缺者補之光彩奪目,近又款置書院及更新明倫堂?!雹蹍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30 頁。
2.書院建設
崇正書院。明弘治年間,蒙化巡撫胡文光在西北隅改浮屠創(chuàng)建崇正書院。據(jù)明弘治年間郁容撰《崇正書院記》載:“是年冬蒙郡以缺官署事請命于巡撫,都憲陳公、巡按侍御林公,咸推文光往攝之,文光視篆甫三月而政通人和,百度克舉,乃見學宮湫偪,無以豁諸生心目,慨然欲別為書院處之。顧城中地無相當者,天佑斯文,默弼其鑒,爰得浮屠廢寺于附郭西隅,厥位向陽,山川環(huán)帶,遂稱薙蕪穢葺而大之,因其殿肖宣圣燕居之像,又籍其田拾陸畝之入,以充歲時釋奠。既諸生束修之需……名曰崇正書院?!薄?〕156-157
明志書院(原崇正書院)。明隆慶年間,拓崇正書院之隙地建武侯祠,修葺書院改名明志書院。書院規(guī)制備齊修葺完成后,升講堂,布師席,講學授課,諸生從者如云。據(jù)明隆慶年間李元陽撰《明志書院記》載:“規(guī)制既備,合而門之曰明志書院。于是蠲吉肖候之像而修其俎石,諸生從者如云,公乃升講堂,布師席,以平日所聞于師者鋪張而揚厲之,諸生摳衣問難,公亦亹亹忘倦,自是蓋朝往而夕忘歸焉。環(huán)橋門而觀者召立堂下,告以孝弟,眾日益集,則申鄉(xiāng)約以教之,鳴歌鐘詠風雅,頓使四境之內(nèi),藹然興弦誦之風矣?!薄?〕160-161
興文書院。清乾隆癸年間,修建興文書院。據(jù)清乾隆年間《修建興文書院緣引》)載:“葢聞列祖相傳延綿世系,紹聞衣德,毋墜厥聲言繼述也,泗自朂泗且特為族人朂矣,憶昔高曾一二兄弟,迨數(shù)傳而后支繁泒顆,迺祖迺父慮及子孫之愚也,或昧本源之地連訓之下,謂泗等曰,自古國有廟而家有祠者,蓋以動木本之思,發(fā)水源之念,使有親知愛有長知敬焉,先人有志也而未逮矣,爾曹其朂諸泗等敬承祖父之訓……修建但期于后或有所籍,而前有所承,后有所開焉,耶聊以釋祖父之憂?!雹軈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36 頁。
文昌書院。清乾隆四十六年,在巍山古城東南隅啟蒙義學基礎上,增其規(guī)制,改設為文昌書院。據(jù)清乾隆年間《同知黃大鶴新建文昌書院碑記》載:“宋公廣文盧君已得文昌宮舊地,辟而大之??ね居謴哇x躍以襄其成,予分俸錢,別其閫奧,飭以堂階,飾以穿楹,輝以丹堊,浚以池,壘以橋,又命典守者蒔以花植,以柳輝映于其間。不二年而絳帳之堂,披雪之舍,薪火之室,息之樓,井然可觀,地雖就而學之資仍未之裕也。矛復偕董事諸君多方籌畫,益以薄俸得谷租百石余,教者薪水之需,學者紙燭之費,于是延師釋奠,鼓篋授經(jīng)?!薄?〕137
3.育德社學(又名南社學)
清康熙年間,將明代廣西左江道兼提學道宣廷式住宅故居改建為育德社學。據(jù)康熙八年徐宏泰撰《育德書社記》載:“育德書社者,蒙陽太守張公捐俸獨成,以造士者也……歐文忠有言:‘學校王政之本,古致治之盛衰,視文學之興廢?!貫榇耍闻c古合……誠如是也,斯社且將與鹿洞、鵝湖、考亭、岳麓并傳也已?!薄?〕176-177
除上述碑文所記文廟、書院和社學的修建外,據(jù)《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記載,明代崇禎年間建育英社學(又名北社學),歷代有增修。清光緒元年,在原玉皇閣舊址上創(chuàng)建文華書院。這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在巍山古城內(nèi)遺存至今。
據(jù)《蒙化志稿》(清梁友檍纂)卷十九職官志載,明清時期巍山從事教育行業(yè)的人員,缺略居多,按舊志及采訪所得者,計109 人。其中,明學正1 人,明教授22 人,明訓導20 人;清教授35 人,(康熙年7 人,雍正年2 人,乾隆年9 人,同治年2 人,光緒年14 人,宣統(tǒng)年1 人),清訓導31 人(康熙年5 人,雍正年3 人,乾隆年14 人,同治年2 人,光緒年7人)。志書中除少數(shù)人外,其余大部分人員載有出處,有四川、貴州、廣西、浙江、江西、昆明、寧安、大理、楚雄、澄江、通海、羅平、蒙自等地的舉人、貢生、監(jiān)生〔3〕167-169。
從碑文資料中可見的教職人員有:明代訓導王振之、楊際可、焦復森、賀游、楊遇興,明代教授傳以裕、劉宜春、王君用。清代訓導黃士俊、唐際昌,清代教授盧錞、朱正邑、趙靜、楊席珍。這些教職人員中,清代教授盧錞,字振聲,臨安府石屏州人,乾隆年間進士。乾隆四十六年《德教碑》贊譽盧錞博涉群書,品性篤孝友愛,任職蒙化司鐸(掌管文教),課試之余諭以孝弟,施教數(shù)十年來郡中文風益上,皆為老先生廣勵學宮所致①參見政協(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30 頁。。明代天順間教授劉宜春,據(jù)《康熙蒙化府志》載,富于著作,名重當時,蒙人仰重,去后益思〔2〕111。
1.置學田
蒙化府學文廟自明代創(chuàng)建以來,有紳士捐置學田。從現(xiàn)存碑刻資料看,置有陰陽堡戚莊二區(qū),據(jù)清乾隆十五年陳伯禹、賓夏甫撰《重修文廟正殿兩廡碑記》載:“郡學宮建自前明,至今歷有年所,前紳士公捐置有陰陽堡戚莊二區(qū),以備修葺費……有事修造可應燃眉之急,無事積貯以待不時之需?!雹趨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2 頁。還捐置有城北茨芭村一帶,據(jù)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蒙化文廟碑記》載:“田二十私東至大埂南□□至茨芭北至……用作香火之費?!雹蹍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0 頁。
清道光九年,學宮新置學田,坐落挖鐘村至甸尾廠一帶。清道光九年方若麟撰《學宮新置田碑記》載:“眾紳士稟請追繳,杜買得貢生徐翿田壹區(qū),原租叁拾伍石價銀陸百貳拾兩,余不敷者,麟添出銀柒拾柒兩,又恐年遠而荒也,為招佃民捌戶免其徭役,俾無害于耕后之,執(zhí)事須實心,奉行將此租息遞年存積,歲修則動用兩莊,興建則開費積谷,庶堂殿常新永無傾圯之患矣……田壹區(qū),坐落挖鐘村兩岔河,東至山腳小河,南至左家田坎子,西至周家田,北至山腳大路,原租叁拾伍石,隨納甸尾里秋糧壹石柒斗伍升伍合,四至內(nèi)有羅姓田肆坵。”④參見政協(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8 頁。
2.撥券金
蒙化府公署將各項公款除通年費用開支外有存余銀兩撥作券金,將田產(chǎn)公租作為券金,撥入學宮、書院,其一作為學校的膏伙費,支持學校運轉;其二發(fā)放給在校生膳食津貼;其三發(fā)放給參加鄉(xiāng)試、會試的學生。如《蒙化志稿》載:“明初,諸生無不廩食于學。洪武初,令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日給廩膳,聽于民間選補……每歲春秋仲丁,率諸生行釋奠禮。又復設書院義學等,厚其廩餼以培養(yǎng)之?!薄?〕129清咸豐四年《券金碑志》載,李太尊親自到書院會課,詢及學生寒困者多、赴科者少,心生憐憫,隨即公議撥入蒙泉書院銀四百一十兩,其中應鄉(xiāng)試者共分銀二百六十兩,應會試者共分銀一百五十兩。又將本城各款近年新置之租撥作券金共一百三十一石一斗,契約交管事記錄立案。苕卿沈公祖將所撥書院膏伙費銀五十兩、捐銀一百五十兩共二百兩連所撥公租價銀合并分發(fā)給學生。李府主、沈府主捐銀置田租,券金內(nèi)所撥所值之租共一百六十二石六斗合并三年所得之租銀,議定每逢大比之年以四百兩為標準,鄉(xiāng)試酌分銀兩百六十兩,會試酌分銀一百十四兩①參見政協(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7、28 頁。。
蒙化府還通過公議鄉(xiāng)會,討論分發(fā)券金撥付數(shù)額,并進行公示。學宮、書院每遇鄉(xiāng)試送券金,優(yōu)貢朝考者、鄉(xiāng)會試者撥送券金,所撥券金系秉公妥議、多寡適均、鄉(xiāng)城兩全。據(jù)清咸豐四年《新增鄉(xiāng)會券金公議條程碑》載:“一公議會試券金,每科開除銀壹佰肆拾兩,鄉(xiāng)城均分,如會試僅叁人以下,照舊每人叁拾兩。一學宮舊例,每遇鄉(xiāng)試送券金,銀貳拾兩,今以學宮撥入之租,每科分撥銀貳拾兩,連李沈聽主新捐田租,每科發(fā)銀壹百兩,鄉(xiāng)城一體均分。一書院舊例,每遇鄉(xiāng)試以膏火撥送券金,銀叁拾兩,連今在城九約半各項功德?lián)苋胱馐?,每科發(fā)券金銀壹佰陸拾兩,在城九約半均分。一拔優(yōu)貢朝考,每人各送券金銀拾兩整。一三年一科,除鄉(xiāng)會試照前開除外,下余銀兩添制產(chǎn)業(yè),如遇□恩科無庸制產(chǎn),余銀多者照正科開除,余銀若少鄉(xiāng)會試俱照數(shù)酌減?!雹趨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26 頁。
3.捐資助學
學校的修繕費用除使用田租、券金外,多由地方官員、士紳捐資而成。
文廟的修繕,如明代天順年間,教授吳憲捐俸祿買地,改文廟建制為坐北向南。明成化年間,蒙化義官張聰字仲謀,出白金千余兩,鳩工集材修建校舍,鼎建尊經(jīng)閣三間、貯書柜一座;土官知府左琳、巡檢左晏、蒙化指揮使、同知等人出資修葺大成殿,恢復東廡,建欞星門,修繕廚庫,飾先圣像,重修明倫堂、興賢、育才二齋廨舍等。明嘉靖年間,文廟增種綠植,郡人士爭先恐后捐獻花木,官員出俸金購植買,在文廟各殿宇前增植柏樹、槐樹、桂花、冬青、松樹等綠植,共一百七十木。明萬歷年間,府政薛希州捐俸金集眾資,改修泮池,恢復泮池古制。清康熙年間,蒙化府太守蔣旭捐資修葺圣殿,重建尊經(jīng)閣;蒙化公署楊簡庵捐俸易明倫堂為啟圣祠,改建明倫堂于祠右。清乾隆年間,眾紳士向太守申請領國幣六十兩、向同輩借私產(chǎn)質以充用修葺正殿,貢生孫嗣勛出資五百余金粉飾莊嚴兩廡;前郡人士自大理集資捐銀,調(diào)整文廟建筑規(guī)制。
書院、社學的修建,如明隆慶年間,蒙化府通判吳紹周捐出俸祿,左氏土官、鄉(xiāng)縉紳及好義者以私錢助費,拓崇正書院之隙地建武侯祠,修葺書院改名明志書院。清康熙年間,同知張善化捐俸改建南社學。
明代,紳士捐置田產(chǎn)陰陽堡戚莊二區(qū)。成化年間,蒙化義官張聰字仲謀,舍田地拾數(shù)雙以給師生之會饌,建糧倉以貯稻梁。清代乾隆年間,紳士捐置田產(chǎn)坐落城北茨芭村一帶。清咸豐年間,昺岡李府主捐銀置買谷租二十石零八斗,坐落瓦窯田;苕鄉(xiāng)沈府主捐銀置買谷租十二石五斗,坐落蘇陽村;五官邑張姓田,李、沈府主捐置田租撥作券金用于鄉(xiāng)試、會試。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 年),巍山沿元制設蒙化州,明王朝“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彝族首領左禾為土知州判官。彝族左氏土官為世襲土知府,興起于元代末期,強盛于明朝至清朝中期,至清末走向衰落,歷時500 多年。其中在明、清兩代共承襲17 代,歷任18 人,延續(xù)514 年,是云南承襲土司職位時間最長的土府之一〔1〕127。左氏土司在家族管理和區(qū)域治理中,充分利用儒家思想推進家族和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積極參與文化教育事業(yè)建設,改善民眾教育條件。如擴建學宮、建學堂,讓民眾接受儒學教育,鼓勵民眾參加科舉考試,外出做官〔4〕。
明嘉靖年間張志淳撰《蒙化府重修廟學記》載:“曩守禎當遣使來問樂,則賢之日,訓導振之復遣弟子登仕持狀來告廟學之成而征記,則又賢之?!雹蹍⒁娬f(xié)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編《巍山金石錄》,內(nèi)部資料,2021 年版第13 頁。左楨,又名左正,蒙化世襲土知府,嘉靖年間捐資并組織重修了文廟,學識淵博,他與四川新都狀元楊升庵、大理文人李元陽、本府文人朱光霽等相交甚厚〔5〕36。明成化年間周洪謨撰《重修文廟記》載:“大成殿廡卑隘且圮,憲與前土官知府左琳、巡檢左晏,蒙化指揮使葛升、楊杲、楊能,同知張武、施瑞,僉事周輔,鎮(zhèn)撫百戶馮福、周清,及諸耆老高旻、王診各出資相事,以葺禮殿……成化九年冬,今土官知府左瑛偕訓導賀游楊遇興,重修明倫堂、興賢、育才二齋廨舍。并飾十哲兩廡像。十六年瑛又與通判姜永賜、經(jīng)歷何孟浚重修明倫后堂,甃前月臺。數(shù)十年間,賴諸君子時加葺理,以致完美?!薄?〕154左宴是巍山左氏第五世土官廳伽的嫡子,喜好詩書,不驕于富,尤好老子,因號守元,正統(tǒng)間,率兵參加王驥三征麓川,以功授浪滄江巡檢,敕授登仕郎。左琳是巍山左氏第七世土官,明天順年,世襲蒙化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左瑛于明成化年世襲蒙化府知府,誥授中憲大夫。在左氏土司大力支持下,巍山文教事業(yè)得到了大發(fā)展,明清時期人才輩出〔4〕。
從學校建設體系來看,修建文廟、書院和社學,是地方統(tǒng)治者左氏土司在區(qū)域治理中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文廟自明洪武年間創(chuàng)建后多次重修、擴建,建筑規(guī)模宏大,中軸線上依次設泮池、石橋、欞星門、大城門、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經(jīng)閣等;東西二側有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明倫堂、興文祠、承祭齋、學官署、射圃等。境內(nèi)建設眾多書院、義學和私塾,《蒙化志稿》載:“蒙化義塾,舊設一十三館……房舍田租罔弗備。”〔3〕137-138這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及地方統(tǒng)治者對儒學教育的推崇密不可分。在學校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方面,政府資金除全年開支外均作為券金撥入學校,并置辦學田,田產(chǎn)公租也作為券金,支持學校運轉。對進入學校的在校生提供膳食,對參加科舉考試者提供路費和生活補助??梢钥闯?,地方政權對儒學教育的重視程度。
從碑文撰寫、書丹、篆額來看,多由職位較高的官員或教育名家負責,由此可知巍山儒學教育在社會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如明嘉靖丙戌年《蒙化府重修廟學記》,由賜進士出身嘉義大夫南京戶部右侍郎致仕前太常寺卿永昌張志淳撰文,賜進士文林郎淛江道試監(jiān)察御史郡人雷應龍書,賜進士從仕郎工科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太和楊士云篆。張志淳(1457—1538),明代文人,字進之,號南園,云南保山隆陽人,世稱張侍郎。明代中期名臣、名士。張志淳是明代云南最為著名的學者,其代表作《南園漫錄》,是明代云南學人唯一入選《四庫全書》者。雷應龍(1484—1527),明正德進士,蒙化府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 年)考中進士,兩年后,朝廷授予他福建莆田縣知縣一職。他在任期間,“詢隱勵操,以古循吏自期”,自勵效仿儒家奉公守法的規(guī)范約束自己。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升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嘉靖五年(公元1526 年),任兩淮御史。雷應龍重儒崇文,一生忠于職守,剛直不阿?!睹骼簟防锢芍袕堉敬痉Q他為“真御史”〔5〕45-47。楊士云(1477—1554),明代學者、文學家,字從龍,號弘山,大理喜洲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 年)應云南鄉(xiāng)試中舉,獲第一名解元,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 年)丁丑科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后轉給事中。為人剛直,關心人民疾苦,潛心鉆研經(jīng)史,對文學、史學、經(jīng)學、天文學都有很深的研究,著有《黑水集證》《郡大記》等書。
從人才培養(yǎng)來看,由于儒學教育的發(fā)展,科舉制度的推行,明清時期巍山先后培養(yǎng)出進士23 人,文舉人220 人,武舉人30 人,歲貢、恩貢、選貢等貢生550 多人。清乾隆元年,巍山被封為“文獻名邦”??へO必榮,江蘇江寧人,監(jiān)生,時任蒙化府掌印同知,清乾隆元年孫必榮率士紳在巍山縣城北門外建文獻樓,并親自題書牌匾,于北面屋檐下懸“文獻樓”匾,南面屋檐下懸“文獻名邦”匾〔6〕。當時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員,大多進入仕途,到四川、浙江、貴州、廣東、山西等全國各地,任同知、御史、知縣、訓導、教諭、學正、教授等職。例如張烈文,別號晴湖,嘉靖癸丑進士,任浙江嘉興縣知縣,為官清廉潔,后升南京戶部湖廣司主事,北直井陘兵備道按察司副使。《張晴湖先生生祠》中載,在任浙江嘉興縣縣令時,“百姓愛之,如赤子之戀慈母”,為他建立了生祠,“以展沒世不忘之恩”〔5〕54。朱璣,明成化丁未進士,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寺副、寺正,體恤百姓,為民平反冤案,明孝宗給朱璣的敕書中寫道:“辯已具之獄而不狃于成,審未用之刑而求免于悔”,后升任四川按察司僉事、貴州副使參政、貴州按察使司按察使〔5〕42。張錦蘊,字允懷,清康熙年間貢生,任景東府訓導,學識淵博。任職期間,對四書教學頗有研究,注重文化傳播,深受當?shù)匕傩諓鄞骱途粗亍?滴醵∥茨觊g,參與了《云南通志》的修纂工作,協(xié)助蔣旭完成了《康熙蒙化府志》的編修〔5〕72。還有朱光霽、左重、張端亮、姚建中等等均為國家或地方事業(yè)做出貢獻,不勝枚舉。
從社會影響力來看,巍山通過行之有效的儒學教育,儒學文化逐步居于當?shù)匚幕鲗У匚?,儒家道德?guī)范和價值體系在社會各階層中產(chǎn)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左氏土司作為地方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階層,主動接納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文化,積極效學漢儒,注重禮儀教化。明清兩代左氏出進士3 人,舉人8 人。家族中人文林立,例如左明理“究心詩學,不辭功苦,題詠甚富”,左正“能文翰,工詩書,有魏晉風,好善高潔,禮士崇文”〔2〕142-143,左世瑞“持躬雅杰,好士崇文,兼工書畫”〔7〕,左正之子左文臣、左文彖也都是云南土官中的文才名士。在《康熙蒙化府志》、乾隆《續(xù)修蒙化直隸廳志》中,還存錄有近三十篇左氏家族成員的詩文作品。左土官及其家族成員通過儒學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和政治素質,對鞏固族權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社會治理中,左氏土司以文治政,實施各項教育措施,少數(shù)民族弟子入學“讀書、識字、習禮、明義”,達到了“開化夷民”的目的。巍山少數(shù)民族通過儒學日臻文明,思想觀念、風俗習慣以“儒家禮儀”為核心逐漸轉化,呈現(xiàn)出樂于學習、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尊師重教、尊賢敬老的良好風尚。明清時期的巍山儒學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化效果,境內(nèi)儒家思想上下相承,社會安定團結,各民族間文化得到較好的交流與融合,為中國西南邊疆的長治久安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