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上個周末我在英格蘭西北地區(qū),順道去了一家對外開放的鄉(xiāng)村大宅游覽,那里除了大宅之外,周圍還有大片的樹林草地。在樹林漫步時,看見林中小道兩側(cè)長滿了野蒜,正值開花季節(jié),茫茫一片白色小花煞是好看,空氣中也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蒜味。
我知道這些野蒜是可以摘來吃的。幾年前我們曾由一位朋友帶領,去她家附近的山坡上采摘野蒜,洗凈之后,球莖、花梗、葉片、花朵都可以食用。很好玩,但也挺累人,感覺要吃點野外采摘的菜真不容易,不過如果熟練的話每次倒可以摘回不少。
野外采摘自古就有,工業(yè)化都市化之后,人們不再需要親自采摘食物,這種活動逐漸式微。但是近些年來,野外采摘在英國再度流行起來,成為滿足都市人回歸自然渴望的一部分,大城市高檔餐館里也開始流行以野外采摘植物入菜。當然野蒜屬于很普通的野菜,其他還有蕁麻葉、接骨木花、繁縷、蒲公英、錦葵、覆盆子等等,這些植物在英國都十分常見。技術含量更高的是野外采摘蘑菇,需要知道去哪里找,什么樣的蘑菇能食用。有人專門去野外采摘價值較高的蘑菇品種,在市場出售或賣給餐館。
野外采摘的人多了,矛盾就出來了。首先這么做是否合法?英國對野外采摘植物自己食用幾乎沒有任何管理法規(guī),當然如果采摘之后用于出售,就成了商業(yè)活動,必須征得土地擁有者的同意,但其實在野外幾乎沒人會管。另一個問題是怎么采摘才“符合倫理”?長期以來野外采摘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不少采摘者都認為自己屬于熱愛自然人士,因此如果發(fā)現(xiàn)可采摘的植物或蘑菇等不會“一網(wǎng)打盡”,一方面是給同道者留下些可采摘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保護生態(tài),以便“常摘常有”。
但不是每個人都這么想,特別是如果有經(jīng)濟利益驅(qū)使,自然就有“不守規(guī)矩”的人,不僅引起其他采摘者側(cè)目,官方也不得不采取行動。幾年前倫敦西部的里士滿公園管理方發(fā)出公告,禁止在公園內(nèi)采摘蘑菇和板栗,原因是發(fā)生了多起大量采摘的事件,管理方認為大量采摘蘑菇破壞了生態(tài),而板栗則是公園內(nèi)放養(yǎng)的馴鹿的食物,管理方因此多次報警,其中一名采摘者因為罔顧警告再度大量采摘甚至被告上了法庭。還有報道說倫敦附近的埃平森林的管理方在一次突擊檢查行動中,沒收了近50公斤的野生蘑菇。
有些采摘者認為英國應該向一些歐洲國家學習,建立管理野外采摘的制度。一名采摘者說他去意大利采摘蘑菇時,需要先經(jīng)過12個小時的培訓,采摘期間每天要交12.5歐元,如果被發(fā)現(xiàn)采摘了超過3公斤蘑菇或是采摘了個頭較小或珍稀品種的蘑菇,還要被罰款。另一些采摘愛好者則提出建立“采摘者認證”制度,保證采摘者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
我去游覽的那個大宅和周圍的樹林屬于英國負責古跡保護的國家托管會擁有,國家托管會給參觀者制定了一套守則:只為自用而采摘,選擇數(shù)量較多的品種,采摘量不超過周圍同類植物的5%,不采摘受保護品種。不過我當天并無采摘計劃,打算以后再做嘗試,看看自己是否能從野外采摘中找到樂趣,也做一個遵守倫理的采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