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華
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石,需要教育領域積極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與需求,進行全面的優(yōu)化改革。在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在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逐步深度融合中,教育呈現出了信息化發(fā)展趨勢。《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開啟智能教育新時代”需求,要求教師需通過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模式、重構體系,實現信息化技術的有效運用。因此,在這一教育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探究,從多個方面入手進行信息化技術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在信息化技術教育價值得以充分發(fā)揮的基礎上,開展更為有效的數學教學,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信息化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育價值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202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在當前信息化智慧課堂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更為全面、深度的融合,并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了顯而易見的教育價值。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數學教育價值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最為關注的教學問題,希望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更為顯著的教學效果。信息化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輔助技術,既能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及模式,也能構建以智慧化平臺運用為基礎的新型課堂形式,使教師可以通過資源分享的方法,將教學視頻發(fā)布到學生的智能化學習終端,并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獲取更多的知識,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科育人價值。
(二)實現課堂教學相長的價值
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學習。運用信息化技術,教師可以利用各項新興技術、資源及設備,拓寬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渠道,并在雙方的互動交流中形成學習、發(fā)展共同體的關系。這樣既促進了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優(yōu)化以及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良好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更加有效地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相長的效果。
二、信息化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信息化技術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的實踐運用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綜合、系統(tǒng)化的過程,其中包含若干教學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應有效設計與銜接,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構建完整、高效的課堂教學。信息化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教育輔助技術,融合了大量的現代化技術與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教師課堂教學過程的科學設計提供了技術、資源、空間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其教學過程呈現更加高效性、科學性的特征,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1.運用信息化技術,引導學生開展智慧化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關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學生既能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也能奠定后續(xù)高效課堂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信息化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科學地設計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下獲得高效的預習效果。
例如,在設計“三角形”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以結合這部分的教學重點與難點,運用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制作、上傳相關的微課視頻,使學生能在微課資源的輔助下開展高效的課前預習。當學生在預習中遇到問題時,也可以通過線上互動、探究的形式進行分享、交流,這樣則將信息技術的運用貫穿到了課前預習的各個節(jié)點,使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智慧化課前預習效果。
2.運用信息化技術,設計更加有效的課堂導入情境。
“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導入環(huán)節(jié)作為開端環(huán)節(jié),其科學設計會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小學數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彰顯信息化技術的魅力,設計更具趣味性、引導性的課堂導入,奠定后續(xù)數學課堂高效教學的基礎。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以動畫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豬八戒分西瓜”場景,將故事、視頻等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元素融入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即將講授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化設計,提高了課堂導入的效率,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奠定了基礎。
3.運用信息化技術,實施更為高效的信息化課堂講解。
課堂講解是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為核心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既是教師進行數學知識、技能傳授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節(jié)點。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程度的深化,課堂講解環(huán)節(jié)也呈現出顯著的信息化和智慧性特征,使這一核心教學環(huán)節(jié)得到更為科學、高效的設計。
例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書包信息化教育產品,從教師端口為學生上傳相關的教學資源、教學視頻及練習題等文件,使學生可以通過學生端口進行學習資源的下載并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教師則可以對學生練習完成情況進行總結,獲得學習反饋,并結合具體情況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育與引導。如此一來,在開放性、互動性的課堂講解環(huán)節(jié)中實施因材施教,以此促進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二)信息化技術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方面的實踐運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是最為靈活的一項教學因素,其優(yōu)化、創(chuàng)新程度能使數學課堂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形態(tài),也能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教育與引導。因此,在當前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師應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有效運用,更加多元、靈活地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拓展,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更為顯著的信息化特征。
1.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情境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實施。
情境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為常用的一項教學模式,在優(yōu)化學生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知識理解方面具有獨特的教育優(yōu)勢。信息化技術視域下的情境教學模式,融入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因素,在充分體現情境教學模式高度兼容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教學情境的趣味性、生動性及動態(tài)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契機。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一)”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認知位置與方向,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一幅校園及附近建筑物的方位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化、具象化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結合已學的知識和既有的生活經驗,通過人機交互的形式,按照教師的要求,在相應的位置為方向添加建筑物或指出某建筑物的正確位置與方向,在寓教于樂中深刻理解這部分數學知識。
2.運用信息化技術,推動自主學習模式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
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其學習方式也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但是一直以來受到教學模式及教學資源的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無法得到高效開展。而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信息化技術與數學課堂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的自主學習模式,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加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也給予學生更加有效的自主性學習指導,助推小學數學自主課堂的構建。
翻轉課堂是一種以信息化技術運用為依托的新型自主性課堂教學模式,它不僅顛覆了以往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態(tài)勢,更通過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便于自主學習的空間與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主體地位的發(fā)揮給予保障。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制作相關的教學視頻和導學案,使學生在教學視頻及導學案的輔助下,利用課前預習進行相關內容的有效學習、討論,并完成導學案中的練習題,為教師提供自主學習反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則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組織具有實踐性的各種角度測量活動,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在翻轉課堂實施中開展高效自主學習,如此便能構建更具信息化、高效性的數學自主課堂。
3.運用信息化技術,促進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新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備受關注,不管是師生間的互動,還是生生間的互動,都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課堂教學互動途徑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教師既可以通過線下互動,給予學生有效引導,也可以通過電子平臺線上互動,保障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積極、靈活地進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將線上互動與線下互動進行整合,在促進互動式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數學課堂的互動性和高效性。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這一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電子書包這一信息化產品,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并完成教師終端發(fā)布的“多角度分析植樹問題,掌握植樹問題的多種解法”學習任務,開展更為有效的合作探究,在更加便捷、高效的互動中解決植樹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信息化技術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中的實踐運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構建信息化智慧課堂,需要教師樹立新型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評價作為信息化智慧課堂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也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的評價思維,實施具有信息化的教學評價。教師應在關注學生發(fā)展思維的指引下,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表現及效果給予更為客觀、科學的評價,以此實現學生數學學習自信的樹立以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小學數學信息化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項數據以及表現,是教師開展有效評價的重要基礎。因此,為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針對性,教師應構建電子教學平臺,收集、匯總與分析學生在各板塊中的學習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更加系統(tǒng)、整體性地把握學生數學學習情況。這樣不僅為教師科學、全面開展教學評價提供有力的依據,也有助于教師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激勵、輔導方案,在有的放矢的教學中優(yōu)化學生數學學習效果。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技術應注意的事項
從以上的論述中不難發(fā)現,信息技術作為一項新型的教育輔助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優(yōu)勢。教師在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還應把握一定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信息化技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
(一)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實踐,應注重科學性和適度性
在當前教育形勢下,信息化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已獲得了廣泛認可,教師不再視信息技術如虎,但是有一部分教師“矯枉過正”,開始過度地依賴信息技術,每課教學都要運用信息技術。這種不科學的信息技術運用態(tài)度,常常導致學生無法有效進行獨立思考,同時制作課件、教學視頻也進一步加重了自身的工作量。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固然重要,但仍然需要教師把握一定的尺度,既要做到有效運用,也要杜絕過度依賴,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輔助功能。
(二)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實踐,應綜合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在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中,教師是最為重要的組織和實施者,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直接影響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效果。因此,為了實現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科學運用,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與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更有針對性地運用信息技術、更加高效地整合與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以此進一步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信息化與數字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背景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為數學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發(fā)展趨勢,也成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適度地運用信息化技術,并在信息化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中,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以及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構建等,以此進一步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科技活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