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傅洪賓
典型人物報道是新聞報道的重頭戲,也是主流媒體的報道優(yōu)勢所在。在技術賦能、融合傳播的全媒體時代,典型人物報道的傳播渠道及效果落地遭遇全新挑戰(zhàn),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傳播生態(tài)中系統(tǒng)性革新典型人物報道策略,成為主流媒體的現(xiàn)實命題。近年來,湖州新聞傳媒中心等市縣主流媒體堅守“內(nèi)容為王”,深入采訪挖掘,創(chuàng)新敘事表達,塑造了一批彰顯時代氣息和精神魅力、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的鮮活典型。本文以其中若干報道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例,探析典型人物報道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主流媒體開展典型人物報道的初衷和目的是彰顯時代主題、傳播正向能量、引領社會主流價值。過去,有些媒體在進行典型人物報道時,習慣以單一、模式化的宣傳思路為主導,組織宣傳色彩較濃,將典型人物塑造成“高大全”式的“超級英雄”,無法讓受眾產(chǎn)生認同,達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全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價值評判體系的多元化,他們更愿意按照內(nèi)心意愿,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心可產(chǎn)生共鳴的人物典型,接受那些有血有肉、有著豐富精神世界的身邊典型。因此遴選和挖掘“典型”是報道能否成功的關鍵。
一是深耕本土,將普通大眾作為典型報道的主角。角色是人物報道的靈魂和基石,為了塑造受眾喜歡的更加可親、可信、可學的身邊榜樣,湖州市縣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注重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下沉視角,從小切口入手,擴大典型人物的選擇范圍和報道的廣度,深入挖掘和宣傳類型多元的本土典型,形成典型報道中“人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達到獨特的傳播效果。比如,近年來湖州市各級媒體推出的典型人物中,既有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安吉縣溪龍鄉(xiāng)農(nóng)技站站長錢義榮,榮獲中宣部和公安部頒發(fā)的最美基層民警稱號、長興縣公安局虹星橋派出所民警沈云如等在各個行業(yè)的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貢獻的典型事例、先進人物,也有照顧殘疾鄰居近十年的“中國好鄰居”、德清七旬老人戴祖華,28 年如一日看護罹患帕金森病的母親、帶著母親一起出攤賣燒餅的“德清孝子”曹加齊等從普通群眾中挖掘提煉的凡人善舉,還有疫情期間為緩解醫(yī)療資源緊缺、不顧家人反對毅然選擇重回最前線的“超齡醫(yī)生”、湖州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科原主任施柏年等。這些人物事跡一經(jīng)推出,得到較好的社會反響和受眾認可。以這些典型為代表的“最美”人物和“最美”現(xiàn)象,有效實現(xiàn)通過新聞的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湖州市打造新時代精神富有市域樣板的生動實踐。
二是精準定位,深挖人物典型的時代特征。媒體塑造的典型人物必定是行業(yè)的標兵,時代的榜樣。這就要求媒體既要將典型人物置于時代的大背景下,審視人物背后豐富的時代內(nèi)涵,又不能脫離人物現(xiàn)實中的身份定位,找準人物的“精神坐標”,挖掘人物的精神特質(zhì),這樣才能讓典型人物既見性格風骨,更見家國情懷,讓典型人物報道彰顯力透紙背的“大格局”。如安吉縣融媒體中心推出專題報道《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錢義榮》,錢義榮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技站站長,自農(nóng)校畢業(yè)后在鄉(xiāng)鎮(zhèn)從事農(nóng)技推廣工作30 多年,報道重點挖掘了他以下三個方面的事跡:一是以一片赤誠帶領安吉縣溪龍鄉(xiāng)百姓種植白茶走上致富路,推動安吉白茶產(chǎn)業(yè)打響“金字招牌”;二是用一顆匠心不斷攻克白茶種植的技術難關,推進白茶的高產(chǎn)高值和生態(tài)茶園建設;三是2018 年開始為了兌現(xiàn)捐贈貧困地區(qū)1500 萬株茶苗“不種活、不放手”的承諾,3 年多時間先后38 次赴湖南古丈縣、四川青川縣和貴州普安縣、沿河縣、雷山縣等三省五縣捐贈地的65 個村義務蹲點,幫扶指導,手把手教技術、帶徒弟,累計行程10 萬余公里,足跡踏遍每一片受捐茶園,從中展現(xiàn)了他對待事業(yè)熱情似火、對待名利淡泊如水,始終踐行農(nóng)技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勇于奮斗、敢于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的時代精神。同時,錢義榮的感人事跡還契合我們國家脫貧攻堅的大時代背景,主題又得到升華,使這一典型的時代特征更鮮明、更生動。這一典型推出后,得到大眾的認可和社會的肯定,錢義榮本人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浙江驕傲年度人物等稱號,該報道也榮獲2022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新聞一等獎。
全媒體時代,信息紛繁復雜、真假難辨,要想讓受眾通過閱讀和觀看報道,對所報道主人公產(chǎn)生崇敬之情,并非易事。媒體只有深入一線,貼近典型,多側(cè)面、全方位挖掘人物特點和感人事跡,塑造出真實可信、“血肉”豐滿、能引起受眾共鳴的人物形象,才能讓受眾動心動情。
一是從人物本身及周邊的人和事中尋找切入口,捕捉真實生動的細節(jié)?;ヂ?lián)網(wǎng)時代,“腳底板下出新聞”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來到受訪人物身邊,貼近人物本身和其周邊的人與事,真正觸摸到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捕捉到不易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寫出最具有體驗感的報道。如在采制《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錢義榮》報道時,安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做了非常扎實的采訪,在采訪錢義榮本人時,從他的手機中看到了有7000 多人的通訊錄,占了他所服務的安吉縣溪龍鄉(xiāng)共9000多人的近78%,且這份通訊錄上,記錄的不僅是7000 多人的電話號碼,還詳細記錄了每一位農(nóng)戶的家庭住址,以及碰到過的農(nóng)業(yè)問題和應對方法。這個獨一無二的細節(jié),瞬間讓錢義榮全身心投入科技惠農(nóng),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形象“立”起來了。記者還著力做好對錢義榮的同事、當?shù)厥苤迕窈退拇ㄊ∏啻h等受捐地區(qū)茶農(nóng)及相關負責人的采訪,如采訪溪龍鄉(xiāng)黃杜村村民薛勇時,他感激地說:“茶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精都是他一手管過來的,有幾家人家已經(jīng)第三代人上來了,他都在管,所有的老百姓只要有求必應?!贝迕駱銓嵉脑捳Z,讓33年的“老鄉(xiāng)鎮(zhèn)”扎根山區(qū),熱心幫助茶農(nóng)脫貧致富的形象更加真實、生動,也更具說服力。
二是從海量信源中選取感人的素材細節(jié),凝練人物鮮明特征。細節(jié)是講好故事的關鍵,有效細節(jié)能讓報道的人物“活”起來,但抓細節(jié)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抓得越多越好、越細越好。記者在采訪時獲得的材料難免會多而雜,需要記者運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從眾多的素材中尋找人物最閃光、最有代表性的新聞點,選擇那些凸顯人物個性、體現(xiàn)人情味、能夠深化報道主題的細節(jié),才能讓典型人物報道更具吸引力、影響力。如湖州人民廣播電臺采制的人物專題《戶籍民警沈云如》,沈云如是一名普通的派出所民警,多年來他為轄區(qū)33名無戶籍人員成功辦理落戶手續(xù),踏遍千山萬水,行程10萬多公里,只為群眾“有身份的生活”。記者經(jīng)過多次對沈云如的跟蹤采訪,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在最后制作階段,記者找準“新聞眼”,從素材中選取了第一個辦理的無戶籍人員、離開兒女的安徽大姐、貴州船娘、古稀流浪漢等4 個案例,展現(xiàn)了不同境遇下無戶籍人員群體的艱難和絕望,從中挖掘提煉出沈云如作為一名基層民警,全心全意為轄區(qū)群眾服務,面對繁瑣棘手的“無戶籍人員”工作迎難而上、主動擔當?shù)孽r明特征。這個典型一經(jīng)推出便引發(fā)了社會和民眾的廣泛贊譽,不僅沈云如個人榮獲上級頒發(fā)的多項榮譽,該篇報道也榮獲2020年度浙江新聞獎二等獎。
采訪突破,精心寫作,對于典型人物報道,兩者缺一不可。前者逼近事實,探求真相,后者還原事實,傳播真相。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主流媒體應深刻理解和把握傳播規(guī)律和受眾心理,創(chuàng)新新聞敘事方式,聚合融媒體元素,通過故事化表達,提升人物傳播中的細節(jié)感、故事性和逼真感,才能讓典型立得起來、傳得出去。
一是以矛盾沖突呈現(xiàn)故事的曲折,讓人物形象更具張力。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說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其中有人物和事件的矛盾沖突,扣人心弦,讓讀者欲罷不能。寫文學作品如此,寫新聞報道也是如此。記者不僅要把人物事跡寫清楚,更要注意在報道中體現(xiàn)人物成長以及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沖突,這樣可以讓人物凸顯個性,報道更具張力、更有看頭。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錢義榮》的報道中,錢義榮為了幫助村民種茶致富,于1999年,領著村民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白茶,沒想到第二年就出了大問題,茶苗種下后的第二年夏天,大多數(shù)種植戶茶園的茶葉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紅褐色,像火燒了一般。農(nóng)戶們急了,他們不停地給鄉(xiāng)里打電話。錢義榮辦公室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有人甚至在電話里直接罵起了錢義榮,說他瞎起哄沒本事。為了找出發(fā)病原因,錢義榮白天黑夜扎在茶園里;找出病因后,為了對癥用藥,又拿自家茶園分片區(qū)進行用藥試驗,及時消除了一場大面積茶葉病災,避免了茶農(nóng)們的損失。報道中呈現(xiàn)錢義榮曾經(jīng)與村民之間的這一矛盾和沖突,以及在矛盾碰撞中錢義榮的堅定選擇,讓錢義榮在助農(nóng)扶貧路上的不易與不平凡之處更加凸顯,也彰顯了錢義榮“舍小家、為大家”的人性光輝,比平鋪直敘的傳記式描寫更具深度和力度。
二是以同期聲還原故事情節(jié),讓人物更加真實可感。穆青說過,語言是文章的血肉,也是人物個性和精神充分流露的渠道。通過對典型人物或他人的原生語言、行為進行客觀呈現(xiàn)和描述,能使典型人物更具真實的魅力和樸素的感召力。如湖州人民廣播電臺采制的人物專題《戶籍民警沈云如》,全文5600 多字,同期聲占到三分之二。其中沈云如調(diào)查走訪無戶籍人員基本情況的一段同期聲是這樣的:“這5 個多月當中實際上走了很多冤枉路。他們家里跑了我估計最少有30 趟。我現(xiàn)在去,他家的狗都認識我了,因為去了以后他家狗搖尾巴,以前開始去的時候盯著我叫?!边@一段原汁原味、樸實無華的同期聲,生動再現(xiàn)了沈云如為了解決群眾的戶籍問題“認死理”、“不放棄”、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敬業(yè)奉獻精神,提升了傳播中的現(xiàn)場感、畫面感和共情效應。
三是以生活化場景講“活”故事,讓人物更具感染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媒體在典型人物報道上可以運用生活化場景營造“沉浸式體驗”,讓故事更加鮮活生動,讓人物如在眼前、栩栩如生。如德清縣新聞中心推出的《“中國好鄰居”德清七旬老人照顧殘疾鄰居近10 年,詮釋“遠親不如近鄰”真諦》,講述的是德清縣新安鎮(zhèn)百富兜村74 歲村民戴祖華,近十年如一日,照顧因先天性下半身癱瘓喪失勞動力、又因母親去世失去唯一生活依靠的鄰居沈玉根的感人事跡。報道選取并呈現(xiàn)了清晨戴祖華喊沈玉根起床,沈玉根用手拉著床上的吊環(huán)、在戴祖華的幫助下從床上坐到輪椅上、由戴祖華推著去曬太陽,戴祖華在沈玉根家的廚房里忙碌、照料沈玉根日常起居等充滿溫情的生活場景,上述場景后加了一句注釋:“充滿溫情的一幕幕,十年來每天都會在這間屋子里上演?!鄙鷦拥膱鼍昂投潭痰淖⑨專尨髯嫒A熱心助人、充滿大愛的形象瞬間飽滿鮮活,給受眾以感同身受的沖擊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