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各大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豐富了人們了解信息的方式,也成為革命文化的主要傳播方式。所謂“革命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創(chuàng)造、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將新媒體平臺與革命文化的傳播進行有效結合,有利于人們了解革命文化,提高人們在革命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革命文化在社會上的宣傳效果,促進革命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普及與傳承。由陳金龍、朱斌、劉意所著的《繼承與弘揚:新時代革命文化研究》一書,主要講述了革命文化的相關特點,為了增加人們對革命文化的了解程度,作者在書中運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新時代繼承與弘揚革命文化的相關路徑,并重點論述了革命文化對于我國人民精神追求的重要性,闡明了革命精神對當代人思想覺悟的影響力。
革命文化的定義與傳播方式的轉變。事實上,革命文化不僅包含革命精神,還與作風、紀律有關。本書中,作者不僅詳細介紹了與革命文化相關的內容,還列舉了大量的實例,說明革命文化在當下社會變化發(fā)展過程中,對人們思想覺悟高度的提升所產生的影響。為了在當下社會中更好地傳播革命文化內容,相關部門逐漸開始結合新媒體完成當下社會革命文化的傳播工作。在以往的革命文化內容傳播過程中,部分工作者采用傳統(tǒng)媒體完成該項工作時,紙媒、電視、廣播等方式均有所涉獵。在當下數(shù)智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新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為我國傳統(tǒng)信息傳播方式帶來了新機遇,也為革命文化的傳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讓革命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
革命文化與新媒體的銜接分析。本書中,作者不僅詳細介紹了革命文化的相關內容,而且也強調了革命文化的傳承性,無論是革命文化還是其他形式的文化內容,在當下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需要熟悉傳播環(huán)境與傳播方式,以此為后續(xù)革命文化傳承工作助益。本書中,作者多次表明:在展開革命文化傳承工作之前,受眾需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以尊重歷史的形式展開相應的文化傳播工作。事實上,傳承革命文化不僅是為了增加現(xiàn)代人對革命文化的熟悉程度,而且還是為了讓革命文化內容以更加適用于當下社會的文化形式流傳下去,以此提高受眾對革命文化的認可程度。作者在書中提出,弘揚、傳播革命文化的形式比較豐富,相關工作者可將其與紀念活動以及保護革命遺址等多種活動進行有效結合,繼而促使革命文化在當下社會中達到更好的推廣效果。為了更好地運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革命文化,相關工作者需要與多家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合作,以新媒體平臺為介質,達到文化傳播的目地。在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合作之前,工作人員應對現(xiàn)有的新媒體市場進行有效篩選,對新媒體平臺的屬性進行深入了解,革命文化的傳播要求能夠挑選粉絲年齡分布均勻的新媒體,此外,還需要確保革命文化內容與新媒體平臺的調性相符,避免由于調性不符而產生不利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與革命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了更好地促使新媒體平臺與革命文化進行有效結合,相關部門需要對現(xiàn)有的工作人員進行適當培訓,增加他們對新媒體平臺運行規(guī)則以及信息傳播方式的熟悉程度,繼而促使革命文化通過新媒體平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此外,作者提到,有關部門需要對宣傳革命文化的新媒體平臺工作者,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促使他們以更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參與到革命文化的宣傳工作中,繼而促進革命文化被更多的人知曉。將革命文化傳播工作與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結合,讓文化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革命文化內容的認知程度,而且還能夠促進革命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讓革命文化以更加適宜的方式走入受眾的生活中,激發(fā)人們的求知欲望,繼而促使受眾積極主動地了解其相關內容,加快革命文化傳播速度,增加文化傳播范圍,繼而達到更好的革命文化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 呂梁學院思政部
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聯(lián)重點課題“呂梁山革命根據(jù)地紅色文物保護利用研究”(項目編號:SSKLZDKT2022133)的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