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星
消化系統(tǒng)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包括盲腸、結腸、直腸、肛管)??谇恢潦改c的這一段為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則為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布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三對唾液腺,以及肝臟和胰臟。
成年人大腸全長約1.5米,起自回腸,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結腸和直腸,即臨床上常說的結直腸。結腸在右髂窩內續(xù)于盲腸,在乙狀結腸處相連接直腸。直腸則位于盆腔,骶骨和尾骨的前方,下端連接肛管。
結直腸的功能
1.結腸的生理功能
結腸處于小腸尾端,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幾乎繞腹腔一周,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將小腸包繞在內。結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電解質、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和礦物質等物質,儲存糞便和幫助排便。其中,升結腸和部分橫結腸可以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的主要功能為儲存糞便。相對于小腸,結腸的運動少而緩慢,對刺激的反應較為遲緩,是理想的糞便“存儲池”。
結腸黏膜所分泌的堿性物質,能夠保護結腸黏膜、潤滑大便,保證腸道的潤滑性,避免發(fā)生粘連,促進排便。結腸可以通過有規(guī)律的收縮蠕動,將食物殘渣轉變?yōu)榧S便,并通過腸道蠕動,將糞便排至直腸。結腸內含有大量的細菌,如大腸桿菌、厭氧桿菌、鏈球菌等,可以幫助維持人體內正常菌群的分布,抑制某些病原菌,還可以利用腸內的物質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
以下因素可對結腸運動產生影響:(1)部分藥物可通過興奮支配胃腸平滑肌的副交感神經,影響胃腸平滑肌的收縮;(2)機體內的某些活性物質,如5-羥色胺等,可影響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功能;(3)進食、排便可影響結腸的運動。
2.直腸的生理功能
直腸位于大腸的末端,上與乙狀結腸相連,下與肛管相連。男性直腸的前方是膀胱、精囊腺和前列腺,女性直腸的前方是子宮和陰道。直腸有分泌作用,分泌的黏液能夠保護黏膜、潤滑糞便,分泌的免疫物質可以預防腸道感染。直腸還可以吸收少量的水分、葡萄糖、鹽、藥物等。例如,兒童可進行直腸內塞藥進行退熱和鎮(zhèn)靜。
但直腸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貯存糞便、引發(fā)便意與排泄糞便。糞便從結腸進入直腸后,直腸壁的持續(xù)性舒張作用和肛管的舒張作用,可以讓糞便在腸腔內積存,短時間儲存大便。當直腸內的糞便成形,達到一定壓力,且人產生便意后,會引起排便反射——人將大便排出體外。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引起人的便意。有些朋友因為工作需要或習慣原因,經常在有便意之后“憋著”,令直腸無法及時排空。直腸長期接受糞便的壓力刺激,便會對這種刺激失去敏感性,因而也就不能及時引發(fā)便意。此外,由于長時間“憋著”,大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吸收,會加重排便困難,令人陷入便秘困境。
常見的結直腸疾病
1.功能性疾病
常見疾病類型有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老年人便秘等。患者常有腹痛、腹脹、噯氣、便秘等癥狀,伴有焦慮、失眠、易疲勞等精神癥狀。這類疾病的發(fā)病原因是植物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常,引起胃腸道的運動與分泌機能失調。
患者無組織學器質性病理改變,常見的發(fā)病因素有胃腸運動紊亂、內臟高敏感性、腸道菌群改變、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等。功能性疾病的治療關鍵是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內容,輔助使用多潘立酮片等促胃腸動力藥,奧美拉唑等抑制胃酸類藥物。
2.感染性疾病
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可引起感染性疾病,包括細菌性腸炎、痢疾、霍亂、傷寒等細菌感染引起的疾??;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疾?。唤{蟲、蛔蟲、阿米巴原蟲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疾病類型有急性結腸炎等,患者癥狀包括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颊邞鶕∫蛘{整飲食,補充水和電解質,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3.潰瘍性疾病
常見疾病類型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缺血性腸病、結腸腫瘤、藥物性腸炎等?;颊叱S蟹此?、腹痛、腹瀉、嘔血、黏液膿血便、黑便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反復發(fā)病轉變?yōu)槁约膊 ?/p>
發(fā)生在結直腸的潰瘍性疾病,多由感染、缺血、炎癥、腫瘤以及藥物使用不當所致。具體病理表現(xiàn)包括局限性缺損、潰爛等。治療藥物一般包括抗感染藥物、激素類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
4.梗阻性疾病
腸梗阻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常見癥狀包括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停止排便等。該病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嚴格禁食、給胃腸道減壓、控制感染、改善腸壁的血液循環(huán)、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絞窄性腸梗阻患者或者腫瘤引起的腸梗阻患者,可以選擇進行手術治療。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炎癥性腸病、麩質敏感性腸病等。炎癥性腸病是一類反復發(fā)作的慢性腸道性炎癥,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這類疾病的發(fā)生與腸道免疫反應異常、菌群失調等因素有關,常見癥狀包括腹痛、腹瀉、血便等,有潛在的癌變風險。臨床一般使用抗炎藥物、激素類藥物、免疫抑制等進行治療,有嚴重并發(fā)癥的患者應選擇手術治療。
6.占位性病變
占位性病變指患者結直腸內有異常腫物,導致腸黏膜局部發(fā)生隆起性病變,如增生、息肉、間質瘤、腺瘤、脂肪瘤、纖維瘤、惡性腫瘤等。這類疾病多由炎癥刺激、遺傳及基因變異等因素引起,常見癥狀包括腹痛、腹瀉、肛門下墜感、血便、腸梗阻等。多數患者在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多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