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銘鈞
繪本作為一種獨特的幼兒語言學習材料,通過“圖”與“文”兩個不同層面交織互動完成故事的講述。開展繪本教學,對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幼兒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具有積極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提問策略,為幼兒搭建問題情境“場”,激發(fā)幼兒閱讀繪本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的言說欲望,豐富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問的設計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要能夠啟迪幼兒的想象與思維,豐富幼兒的語言體驗就可以,讓幼兒在教師條理清晰、語言親切的提問中主動學習、勇于表現(xiàn)。
其次,教師作為提問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必須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關注幼兒發(fā)展水平,在幼兒最近的發(fā)展區(qū)內設計問題,提出一些能誘發(fā)幼兒觀察想象、提升幼兒理解認知、推動幼兒積極表達的關鍵問題。比如在繪本《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教學中,教師提問:“牙醫(yī)為什么不想看到鱷魚?又為什么非去不行?”這種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提問,讓幼兒在提問的指引下有目的地觀察,感受鱷魚和牙醫(yī)說話語氣與說辭的變換。
最后,提問的設計還要深挖繪本本身的價值,教師要讀懂、讀透繪本內容,設計與繪本中心思想相匹配的問題。比如教學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時,教師要緊扣繪本畫面進行閱讀式提問,以畫面中狐貍的表情動作為提問切入點,幫助幼兒理解潛藏在畫面背后的有趣故事。再如教學繪本《噓,我們有個計劃》時,抓住小孩兒所說的“小鳥你好”進行引導式提問,幫助幼兒抓住繪本的關鍵信息,為幼兒傳達愛護自然的情感。
首先是啟發(fā)性提問。教師依據(jù)繪本內容,結合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啟發(fā)幼兒帶著猜想去發(fā)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情感。例如教學繪本《螞蟻和西瓜》,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如果你是一只螞蟻,你看到一塊大西瓜,你會怎么做”,這樣的啟發(fā)性提問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想象思維,使幼兒積極地探尋繪本故事中的主要矛盾和發(fā)展路徑。
其次是層次遞進式提問。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繪本主題,設置豐富多樣的提問方式,并結合幼兒的語言和思維發(fā)展水平,設置不同難度的提問。例如教學繪本《我媽媽》,教師設置問題“媽媽在廚房里做什么?為什么說媽媽像獅子般兇猛又像沙發(fā)般柔軟?怎么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媽媽”,這樣層層遞進的問題,循序漸進地提問,可以引導幼兒從簡單的畫面描述,到人物關系的認知,再到主題思想的升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逐層分解目標,深度思考目標,高效達成目標。
最后是雙向開放性提問。以故事人物和情節(jié)為線索,緊扣幼兒感興趣的主題設計一些開放性提問,引導幼兒討論交流,讓幼兒在互動過程中多思多想,以熟悉且擅長的方式去表述自己的認知、感受和情緒。例如,教學繪本《晚上》,教師設置問題“晚上是……的時候?”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句式進行有效互動,給出創(chuàng)編式回答。提問開放不封閉,回答也就多元不單一,幼兒的思維空間得到有效延展,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邁上一個新臺階。
教師在提問后,必須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機會,對幼兒的回答給予正確引導。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保障幼兒思考的時間,支持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和實踐,對幼兒給出的答案給予及時有效的回應,鼓勵正確的回答,反饋有疑惑的回答,引導偏頗的回答。同時教師的提問要針對全體幼兒,尊重每個幼兒的差異性,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交流,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確保繪本教學的課堂效果。
總之,在繪本教學中,教師科學運用提問策略,能營造語言運用的氛圍,調動幼兒參與閱讀的興趣,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