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栗
一雙筷子,夾起的是苦辣酸甜;一雙筷子,傳承的是喜怒哀樂;一雙筷子,承載著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此破狡綗o奇的筷子,其實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歷史中的筷子
筷子,古稱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發(fā)明于中國,后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漢代時稱為“箸”,明代起稱為“筷”?!抖Y記·曲禮上》中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都本推分杏校骸绑?,一名梜,所以夾食也”?!抖Y記》鄭玄注:“梜,猶箸也”?!对葡呻s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說:“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边@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所引起的朝臣恐懼的陳述,卻為我們追溯箸的歷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由此推算,我國在商朝時就已出現(xiàn)了精制的象牙箸。大約在明朝的時候,由于“箸”與“住”諧音,有停滯不前的意思,特別是商人害怕商品賣不出去,便取“住”之反義“快”,以期生意興??;加之“快”又有快樂之意,于是“快”被叫開了;又因為“快”大都為竹子制成,人們就在“快”字上加個“竹”頭,“筷”便代替“箸”流傳了下來。
唐詩中的筷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解讀:停下杯子放下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卻吃不下;拔出劍來,往四周看,心里茫然無措?!巴1扼纭薄鞍蝿λ念櫋钡仍~展現(xiàn)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變化?!巴!⑼?、食、拔、顧”五個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富有動感。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唐·杜甫《麗人行》))
解讀: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卻遲遲不夾菜,因為這些早就吃膩了。只可憐那些手拿彎刀精切細作的廚師們可是白白地忙活了一場?!跋纭?,犀牛角做的筷子,極言餐具之貴重。“厭飫”,飽食生膩?!凹娋]”,忙碌之意;加一個“空”字,有勞民傷財之意。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唐·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解讀:白居易晚年跟劉禹錫的關(guān)系較近,并稱“劉白”。二人相互賞識,因此才有了這樣無拘無束、把酒言歡、吟詩作樂的場景。這里的“箸”,就是筷子的代稱之一。
生活常識
一、筷子的文明禮儀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不少關(guān)于筷子的禮儀。
1.赴宴的時候,不應(yīng)先于主人動筷子。
2.席間不得隨意揮舞筷子或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放,盡量不要發(fā)出響聲。
3.不能將筷子直插在裝了飯食的碗里。
4.不能拿雜色的筷子或長短不一的筷子。
5.不能將筷子在嘴里來回嘬或嚼。
6.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
二、筷子的健康使用
1.如果筷子上出現(xiàn)非竹子或木頭本色的斑點,表示該筷子已發(fā)霉變質(zhì),不可繼續(xù)使用。更換筷子的頻率一般在3-6個月。
2.彩漆筷子雖然漂亮,但不建議使用。因為涂料中的重金屬鉛以及有機溶劑苯等物質(zhì),對人體會產(chǎn)生很多未知的隱患,影響健康。
文化沙龍
品讀筷子背后的文化意蘊
◎白 龍
“垂垂水線白封青,一箸能生兩眼明?!敝袊鴤鹘y(tǒng)文化不僅在詩詞書畫中,也在一飲一啄、一杯一箸間。有學(xué)者根據(jù)飲食習(xí)慣,將世界文化一分為三,即筷子取食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分別對應(yīng)不同的文明地域?!犊曜印芬粫铝ρ芯康?,正是筷子文化對應(yīng)的儒家文化圈,也因此超越了器物層面。
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筷子深度參與其中。據(jù)《三國志》記載,當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震驚之下,“失匕箸”。而筷子背后的飲食文化,也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出了一套完備的禮儀規(guī)則,約束人們用餐、用筷時要干凈利落、舉止優(yōu)雅。比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便規(guī)定,“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于案。”在亞洲很多國家,筷子也被作為送給新婚夫婦的禮物,寓意成雙成對。
時代演進到今天,筷子依然是中國人必備的廚房用具,并且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是飲食文化之路;筷子不僅是器物,也是不同社會、風(fēng)俗、族群的聯(lián)結(jié)點。今天,共建“一帶一路”,讓不少外國友人把一頭圓、一頭方,象征“天圓地方”的筷子裝進了行李箱。在一些國家,人們學(xué)習(xí)中餐禮儀、練習(xí)使用筷子,品味中華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子,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架設(shè)起不同文明互學(xué)互鑒的橋梁。
(選自“中國日報網(wǎng)”2019年5月10日,有刪改)
看似簡單,卻能變化萬端
◎林 頤
中國傳統(tǒng)注重道德教化,箕子見象箸,感商紂之奢侈,遂有亡國預(yù)言。史家以“失匕箸”刻畫人物心理震撼——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掉落筷子,險些暴露心中所謀??曜映呻p成對,寓意“百年好合”當然很恰當,婚慶習(xí)俗少不了,情人自古多佳話,難怪卓文君寫“少時青青老來黃,每結(jié)同心配成雙。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來時要共嘗”。李白用筷子比喻分離的悲苦,白居易歌頌竹箸“儉潔無膻腥”,秦觀以此表達鄉(xiāng)野生活的樂趣……我們的東鄰島國同樣流行著很多有趣的竹子、筷子的神話傳說,《古事記》《枕草子》等文學(xué)亦把筷子作為描寫對象。筷子就如同它的形質(zhì),看似簡單,在使用者手中,卻能變化萬端。
(選自《北京日報》2019年5月14日,原標題為《筷子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有刪節(jié))
筷子小傳
◎施 芳
筷子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餐具,迄今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
商王紂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俄n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本褪钦f商王紂揮霍無度,大臣箕子為之恐懼?!凹q為象箸”便典出于此。這說明,在商王紂時,已經(jīng)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陽殷墟1005號墓中曾出土6支青銅箸頭,可以接柄使用。
明朝陸容在《菽園雜記》中寫道:“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币馑际钦f,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達目的地,因而忌諱說“?。ㄍV梗薄胺钡茸?,故將“箸”稱為“快兒”。此名迅速傳開,寄托了人們對“行船暢快無阻”的美好愿望。箸的稱呼逐漸被“筷子”取代。
作為傳統(tǒng)餐具,筷子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常成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靈感來源。國潮筷子、古風(fēng)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設(shè)計感的包裝盒,筷子成了一份實用性與美感兼?zhèn)涞亩Y物。
走過漫長的歲月,如今我們使用的筷子花樣繁多。就材質(zhì)而言,除常見的竹筷子,還有木筷子、銀筷子、瓷筷子、不銹鋼筷子、塑料筷子等。為適應(yīng)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應(yīng)運而生,不同顏色的筷子則適合家庭成員間區(qū)分使用。一種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攜餐盒既環(huán)保又衛(wèi)生,深受年輕人喜愛。為推廣分餐制,寫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來越多的餐館所接受。
小小筷子關(guān)聯(lián)著社會的文明健康。多一雙公筷,多一分安心。
(選自《人民日報》2020年5月9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