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蔚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書。它雖然大體上按照漢末的歷史框架來安排故事,所選擇寫作的故事多實有其事,塑造的人物也多實有其人,但從小說產生以來,對史書較為熟悉的儒者,常常對小說混淆歷史與虛構表達過不滿。盡管史書的記載也含有一些虛構性的內容,但與小說的創(chuàng)作還是兩回事。盡管我們不主張讀者用史書的標準來對待小說,但是讀者閱讀小說之后產生對史書的興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兩相比較,讀者也會很容易發(fā)現,小說《三國演義》存在許多史實錯誤。除了時代錯置、事件發(fā)生的順序錯亂、張冠李戴以外,還有許多人物與事件是完全出自虛構的。
我們都知道張飛暴脾氣的典型例子是鞭督郵。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實有其事,也可以說是純屬虛構。關于鞭督郵,史書《三國志》是有記載的。劉備因軍功任安喜尉。某日,督郵因公事到安喜縣,劉備求見不得,覺得被怠慢,就直奔縣廳綁了督郵,打了二百杖,還把印綬掛在他脖子上,自己辭官逃走了。這件事情,《三國志》的注釋引用《典略》,雖然增加了朝廷要沙汰因軍功任官者的細節(jié),但整體上并沒有大的變化,仍是說劉備鞭打了督郵。不過,在三國故事流傳過程中,由于劉備逐漸被塑造為明主,有這樣的黑歷史就不大合適了,于是《三國志平話》就將這事挪給了張飛。這樣一來,問題也就來了,張飛有什么理由去鞭打督郵呢?平話故事還是很講究邏輯的,尤其是打抱不平的江湖邏輯。故事說劉備赴安喜縣上任,被太守以逾期到任之名責罰,回來自然悶悶不樂,張飛見了大怒,當晚就手提鋼刀跳進太守的宅子,不僅殺太守一家,還把聞訊趕來的弓手殺死二十多人。案發(fā)后,作為縣尉的劉備必須負起治安責任,便上報朝廷。朝廷認為明目張膽殺死太守,這么大的事肯定不是小毛賊干得了的,準是縣尉手下人干的,特別指派督郵來辦案。督郵認定是劉備犯案,關羽、張飛立即持刀救下劉備。盛怒之下,張飛把督郵剝了衣服,綁在馬樁上,一百棒打死。三人率領手下軍兵,棄官到泰山落草為寇。小說《三國演義》雖然延續(xù)的是《典略》的敘述框架,而沒有采納平話里那種水滸英雄式的造反故事,但也覺得鞭打督郵還是讓張飛出面的好。
類似這樣的編造與挪借,小說中還有許多。比如史書《三國志》記載孫堅大破董卓軍,殺死董卓軍都督華雄,董卓忌憚孫堅,遷都并焚洛陽,孫堅入洛后修復諸毀壞,便率軍回到本屯;而小說《三國演義》不僅將殺死華雄之人改為關羽,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溫酒斬華雄”故事,將孫堅的功勛和威名全部轉給了劉、關、張,而且還編造了孫堅在洛陽得到傳國玉璽之事。另外,孫堅被圍困,依靠祖茂脫身以及袁術受間不發(fā)糧草,確有其事,但史書所記事件先后及結果均與小說不同?!度龂尽穼憣O堅移屯時,受到董卓大軍的攻擊,率領數十騎突圍,讓祖茂戴著他的紅頭巾吸引董卓騎兵,而他自己則從小路逃脫。祖茂把紅頭巾戴在墳墓間柱子上,自己趴在草叢中,董卓騎兵靠近后發(fā)現是柱子也就退去了。在此之后,發(fā)生了袁術受人離間不發(fā)糧草之事?!度龂尽穼憣O堅當夜即馳問袁術,質以利害,袁術感到慚愧,立即調發(fā)軍糧,孫堅因而得以屯守,而這也是董卓決定遷都的原因。小說為了渲染原本不存在的劉、關、張之功績,不僅將袁術不發(fā)糧草改為孫堅兵敗被圍的原因,還給祖茂指了一條死路。除此之外,小說中像什么諸葛亮擺空城計純屬虛構,青龍偃月刀這樣的武器在三國時代也并不存在。
《三國演義》寫了許多著名的戰(zhàn)役,比如濮陽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等等。這些戰(zhàn)役雖然都是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事情,但小說所描繪的戰(zhàn)役細節(jié)則是史書不曾記載的虛構內容。其中,火燒赤壁是小說花費篇幅最多,也是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場戰(zhàn)役。火燒赤壁雖然也充分展現了周瑜的謀略,但主角顯然是那位能夠呼風喚雨的道士諸葛亮。從清代戲劇到當代影視作品,借東風都是赤壁之戰(zhàn)的重頭戲。
可是,史書《三國志》中所記載的諸葛亮,主要是作為一名策士出使東吳,為孫劉聯軍作出貢獻。無論是諸葛亮本人的傳記,還是周瑜、孫權、劉備、曹操等人的傳記中,都沒有提到諸葛亮參與赤壁大戰(zhàn)之事,更不可能記載宋代以后才流行的道教雷法。
孫權、劉備、曹操的傳記雖然提到了赤壁大戰(zhàn),但都很簡略。孫權傳記沒有提到火燒曹軍之事,只說周瑜、程普各率領萬人與劉備一起在赤壁大破曹軍,曹操則把剩下的戰(zhàn)船燒掉后撤退,而曹軍飽受饑餓與疾病困擾,死傷大半。劉備傳記也只是說與周瑜、程普一起在赤壁大破曹軍,“焚其舟船”,然后水陸并進追擊曹軍,當時曹軍中又正流行疾病,死者很多。曹操的傳記提到赤壁大戰(zhàn)時,既沒有說被敵軍火燒戰(zhàn)船,也沒有說自己下令燒毀剩余船只,只提到與劉備軍戰(zhàn)斗失利,當時軍中發(fā)生傳染病,死者甚眾,就撤軍了。
相比之下,作為直接當事人,周瑜的傳記對這件事情記載最為詳細。當時,孫權派周瑜、程普等率兵與劉備軍共同迎擊曹軍,雙方在赤壁相遇。曹操的軍隊遠來疲憊,又多是北方士兵,不習慣南方的水土,許多人都生了病,剛與孫劉聯軍交戰(zhàn),便不得不敗退,雙方隔江屯駐兩岸。周瑜的部將黃蓋提出敵眾我寡,久戰(zhàn)對我們很不利,但曹軍船只首尾相連,可以用火攻。于是用數十艘戰(zhàn)船裝上柴草,澆上油,再蓋上帷幕,上建旗幟,寄書曹操,偽稱投降,這些戰(zhàn)船后面還系著小艇。接近曹軍時,黃蓋命令把戰(zhàn)船解開,同時點火,一時風助火勢,延燒北岸上的曹軍營寨。
這個記載只說當時風力盛猛,沒有提到風向。《三國志》的注釋引用《江表傳》,說當時東南風刮得很急。這一說法在民間傳說中發(fā)生了變化,被移植到了諸葛亮身上,《三國志平話》就已經創(chuàng)造出借東風的故事,而《三國演義》中的借東風故事更是我們所熟知的。
(選自《〈三國演義〉通識》,中華書局。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