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批評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劉勰對“風骨”非??粗?,在《文心雕龍》中不僅有《風骨》專篇來系統(tǒng)全面地論述“風骨”,而且在其他篇目中也有涉及和提倡。本文結(jié)合《文心雕龍》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風骨”這一理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從“風骨”與“氣”的關(guān)系、“風骨”與“文辭”的關(guān)系兩個方面來具體論述劉勰的“風骨”說。
【關(guān)鍵詞】風骨;劉勰;《文心雕龍》
【中圖分類號】I20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9-00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09
“風骨”這一概念,原來是用以品評人物的風度、神氣、形貌的。漢代末年,在察舉制度下,士族中流行著鄉(xiāng)黨評議的風氣,在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后,人物品評的風氣更加興盛,魏晉以后的人物品評除卻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評價外,增添了許多人物審美的因素。
在魏晉時代,上層社會很重視人物的風度形貌之美,在《世說新語》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如使用“云中白鶴”“瑤林瓊樹”“鳳鳴朝陽”“千丈松”“松下風”等審美內(nèi)涵對人物進行品題,常用“風姿”“風神”等來對一個人的風姿神貌進行評價,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清峻爽朗。人物審美的興盛對文學上的審美起到了促進、催化作用,時人將人物審美的因素發(fā)展運用到了文學、繪畫、書法等文藝評論中,其中在文學領(lǐng)域的使用最為廣泛,如“風骨”“風神”“骨氣”“高遠”“情致”等文學審美范疇就來自當時的人物審美內(nèi)容。
劉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龍》中提出并強調(diào)了“風骨”的重要性,他認為:“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1]513,“結(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峻爽,則文風生焉”[1]513。顯然,劉勰對“風”與“骨”的具體內(nèi)涵分別進行了論述說明,“風”是作者在表達情志時需要注意的作品的風貌,其基本特征是思想感情呈現(xiàn)得清明爽朗;“骨”則是說作者在推敲作品的文辭時要注意體現(xiàn)骨力,其基本特征是語言的挺拔和剛健有力,這在其《風骨》篇中有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
黃侃先生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說:“文之有意,所以宣達思理,綱維全篇,譬之于物,則猶風也。文之有辭,所以攄寫中懷,顯明條貫,譬之于物,則猶骨也。必知風即文意,骨即文辭,然后不蹈空虛之弊?!盵2]98即說明了“風”側(cè)重于表達的情感,體現(xiàn)的是文章的內(nèi)在風貌;“骨”側(cè)重于使用的文辭,體現(xiàn)的是文章的外在文采。由此而知,“風骨”對作品所呈現(xiàn)的思想感情及文辭的使用都有相應(yīng)的要求。
一、劉勰提出“風骨”說的時代背景
齊梁時期的劉勰提出“風骨”說,與當時的文風時弊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對文學的審美的特征有了自覺追求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到了南朝時期,加上對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使用,使得當時的文人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在《文心雕龍》中則有許多論述文學作品藝術(shù)特征的內(nèi)容。由于當時一些文人特別注重對聲律、對偶、用事、辭采等因素的錘煉,在創(chuàng)作時多喜歡堆砌華麗綺靡的辭藻,重視藝術(shù)特質(zhì)與抒情特點,這使得作品的內(nèi)容缺少內(nèi)在的意蘊、作品主旨不明朗,語言表現(xiàn)煩冗無力,呈現(xiàn)出綺靡、柔弱的風格,形成了“習華隨侈,流遁忘反”[1]514的文風。
在《文心雕龍·序志》中,劉勰寫道:“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1]726這是說寫文章的人愛好奇異,崇尚文辭的浮華怪誕,就像是在美麗的羽毛上還要著色染彩,在衣帶和配巾上亦要繡上花紋圖案,這就背離了文章的根本,并且愈演愈烈,所以使得文風日益浮華、乖謬。在《明詩》篇中,他也指出:“晉世群才,稍入輕綺”[1]67,認為晉代的諸多才士,漸趨走向輕浮綺麗之途,并在其中指出南朝宋初的詩歌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盵1]67這是說作者將重點用于對文辭的極力鍛造上,偏重在作品的外在形式上下功夫?!锻ㄗ儭菲幸舱f:“榷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zhì),虞、夏質(zhì)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艷,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從質(zhì)及訛,彌近彌淡。何則?競今疏古,風末氣衰也?!盵1]520可見,在劉勰看來,年代越往后,文章的意味越發(fā)的淡薄、衰微,即缺少“風骨”,這是因為人們競相追求華麗新奇的東西而疏遠了古代的規(guī)范和傳統(tǒng),所以文章逐漸“風末氣衰”。從中可見,劉勰對于這種過于追求形式的華麗文風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針對這種文風時弊,劉勰提出了“風骨”說,強調(diào)“風骨”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意義。
從《文心雕龍》中,可以看到劉勰推崇富有“風骨”的建安文學?!敖ò病睍r期充滿著無休止的戰(zhàn)亂以及隨之發(fā)生的顛沛流離、瘟疫等災(zāi)難,對此,士人們發(fā)出了人生短暫的哀嘆,因此,創(chuàng)作的詩文當中充滿了濃郁的悲劇色彩,呈現(xiàn)出慷慨悲壯、梗概多氣的特點。即使士人們處在時代和個人的雙重災(zāi)難上,但仍然有著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他們注重現(xiàn)實而又不失理想精神,重視實際才干的同時又充滿藝術(shù)情趣,蒿目時艱,奮發(fā)有為。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峻爽明朗、剛健有力的風格,這和淫靡柔弱的文風是形成鮮明對比的,這亦說明了劉勰提出的“風骨”是對浮糜文風的一種矯正。
雖然在《文心雕龍》中,劉勰沒有直接使用“建安風骨”這一名稱,但是從他對建安文學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劉勰對建安文學的“風骨”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在《明詩》篇中,他寫道:“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qū)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1]67在《時序》篇中也說建安文學“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1]674,這都表現(xiàn)了建安文人文風爽朗剛健、慷慨悲壯的特色。所以,劉勰提倡的“風骨”是對當時文學作品追求華美文風而缺少風力和骨力提出的一種批評和糾正方法。
二、劉勰的“風骨”說
(一)“風骨”與“氣”的關(guān)系
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氣”,這表明了“風骨”與“氣”之間有一定的關(guān)系。例如在《風骨》篇的開頭,劉勰寫道:“《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盵1]513“志氣”則是指個人的氣質(zhì)、感情等內(nèi)在因素。這里指出“風”是教化與感染力量的本源,強調(diào)了“風”的重要地位,并表明“風”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1]513亦說明了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感及對讀者的感染力量是被“風”所決定,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是否表現(xiàn)得峻爽朗健,能否打動讀者,很大原因是由作者的氣質(zhì)、感情等決定。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寫道:“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盵1]513從中可看出曹丕所論述的“氣”指作者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才性,劉勰在文中表述時直接引用了這一論述,在劉勰看來,文章是以作者的氣質(zhì)個性為主宰的,作者有怎樣的性情便會產(chǎn)生怎樣的風格,而氣質(zhì)個性的陽剛或陰柔是有其稟賦的,很難憑借外力勉強地達到。簡單地說,作者本身的“氣”是決定作品是否有“風骨”的一個因素。劉勰認為,作者“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1]513,即作者的思想、氣質(zhì)、感情、性格等爽朗剛健,那么文風則清明,文章就有了感染力量。作者本身的“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先天稟賦所決定,由此可知,劉勰對于曹丕的觀點是贊同的。
此外,劉勰在《體性》篇中說:“是以賈生駿發(fā),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云沉寂,故志隱而味深;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觸類以推,表里必符,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1]506這段話通過列舉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劉向、班固、張衡、王粲、劉楨、阮籍、嵇康、潘岳等人的情性與文風,說明了文章的風格與作者的性情是表里一致的。所以,劉勰把創(chuàng)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氣質(zhì)才性和由此創(chuàng)作出的文章風格放在一起論述,他認為文章風格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在他看來,文學作品的外在風格是由作者的內(nèi)在氣質(zhì)決定的,這也就是說“氣”是形成“風骨”的一個因素。因此,對于魏文帝曹丕評論孔融是“體氣高妙”,徐干是“時有齊氣”,劉楨是“有逸氣”的觀點,劉勰是認同并稱贊的,并且稱他們是“并重氣之旨也”,即強調(diào)作者要有明朗剛健的氣質(zhì)。
劉勰選用鷹隼作比,在他看來骨力強勁而氣勢兇猛的風格才是有“風骨”的,“高妙”“逸氣”也就是指慷慨激昂、積極向上,充滿力量感的陽剛之氣,即能夠表現(xiàn)“風骨”之氣。
在《風骨》篇中,劉勰還寫道:“是以綴慮裁篇,務(wù)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盵1]513這是說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作者一定要保持旺盛的志氣,強調(diào)了只有保持充盈的生氣,作品才會具有鮮明爽朗的風貌。所以,劉勰說:“相如賦《仙》,氣號凌云,蔚為辭宗,乃其風力遒也?!盵1]513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是模仿騷體創(chuàng)作的,有屈原《離騷》中的磅礴氣勢,體現(xiàn)了其蘇世獨立的高尚情操,文風遒勁、氣度恢宏。可見,劉勰用《大人賦》作為范例說明思想感情呈現(xiàn)得鮮明爽朗是作者充盈之氣在作品中的反映?!八疾画h(huán)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1]513這則說明若作者思想感情不充沛、不飽滿,內(nèi)心也缺乏生氣、氣勢不足,這樣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不會有剛健爽朗的風貌,因而也就不會具有“風骨”。
《才略》篇中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盵1]700從中可以看出劉勰對曹植清剛之氣的肯定與贊揚。而對于曹丕的評價則是“慮詳而力緩,故不競于先鳴”[1]700,曹丕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歌力量柔緩,“風骨”不足。由此而知,劉勰認為作者有充盈旺盛的陽剛之氣是形成作品“風骨”的重要因素。
(二)“風骨”與文辭的關(guān)系
從《文心雕龍》中可知,文辭運用得當對文章“風骨”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若能確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則風清骨峻,篇體光華?!盵1]514這就是說文辭鮮明剛健,那就會風力清新,骨力峻拔,整篇文章都會閃耀著光彩。由此而知,文辭的爽朗剛健對形成風清骨峻的文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即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昂揚、剛健的風貌,那么其文辭必定精確有力。所以,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對語言的運用與鍛煉是很重要的,文辭的使用要突出“骨”。
“沉吟鋪辭,莫先于骨”[1]513,就指出在寫作中醞釀、推敲文辭,沒有比突出其“骨”更重要的了,這也就說明了作品“風骨”的呈現(xiàn)依賴于文辭是否有骨力?!肮兽o之待骨,如體之樹骸”[1]513強調(diào)了文辭具有骨力的重要性,這句話說文辭依賴于“骨”,猶如人體必有軀干,也就是說遣詞造句要注重挺拔、精要,可見文辭對于“風骨”的重要性?!敖Y(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1]513就是說作品中運用的辭語端正有力,那么文章就會有軀干,有骨力,這就直接表明了文辭與“風骨”間的關(guān)系,即文辭對于“風骨”的形成有一定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劉勰說:“捶字堅而難移,結(jié)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1]513有“風骨”的文學作品,其語言應(yīng)該精煉、挺拔,“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1]513即是說熟悉鍛煉文骨的人,運用辭語必定精確、挺拔、有生氣。可見,劉勰認為,作者運用文辭時首先應(yīng)該注意要端直精要,才能使作品剛健有力。
《風骨》篇中說:“昔潘勖《錫魏》,思摹經(jīng)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骾峻也?!盵1]513潘勖的《冊魏公九錫文》是為漢獻帝寫的封賜曹操的符命,內(nèi)容基本符合史實,文辭典雅而又有力量,所以劉勰以此為范例來論說“骨鯁峻”,強調(diào)了文辭的作用。顯然,劉勰對于作品的語言是有自己的要求的。
但同時還應(yīng)注意到,雖然劉勰提倡“風骨”,贊揚明朗剛健的文風,批判南朝詩人堆砌辭藻、辭采華麗以致風格柔弱的弊病,但并沒有因此否定作品的文采?!段男牡颀垺肪褪怯镁赖鸟壩膶懗傻?,且書中還有《聲律》《麗辭》等篇章對文采有詳細、具體的探討,可見劉勰并沒有否定駢文的文采,僅是反對駢體文學過于追求綺靡華麗的文風形成的繁復冗雜而沒有條理、缺乏風骨的風氣。他認為應(yīng)該處理好文采與情志的關(guān)系,使“風骨”與文采結(jié)合起來。
在《風骨》篇中他寫道:“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未必之鳴鳳也。”[1]514這表明文學作品要很好地呈現(xiàn)出“風骨”,作者不僅要有慷慨激昂的陽剛之氣,而且亦要重視辭采,可見,文章“風骨”與辭采相得益彰是劉勰理想的創(chuàng)作。他主張用辭得當,在重辭采的華飾中又主張簡約精練,追求華麗、繁復的辭采要適中,不要過分。所以,文辭運用得當亦是作品呈現(xiàn)出“風骨”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劉勰倡導的“風骨”不僅要求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要鮮明、充沛,呈現(xiàn)出的風貌爽朗剛健,而且還要注重鍛煉文字的精確挺拔、端直精要,二者要相得益彰,即“情與氣偕,辭共體并”[1]514;作品情思與文人的精神氣質(zhì)要相結(jié)合,鍛造文辭要和作品的體制風格相結(jié)合,使得風力充沛、骨力強勁,據(jù)此,創(chuàng)作出剛健挺拔、光彩奪目的文章。這對于糾正當時文人片面追求華麗的文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并且成為中國古代文論重要的美學范疇,指導著后世文人的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2]黃侃著,吳芳點校.文心雕龍札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增補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劉大杰.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歸青.士族審美趣味和中古文壇風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 1996.
[7]張篤元.劉勰“風骨”說淺析[J].聊城大學學報, 2008,(02).
[8]歸青.劉勰論氣與風骨的關(guān)系——兼論風骨的涵義[J].社會科學,2014,(6).
作者簡介:
宋詩帆,女,現(xiàn)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學院基礎(chǔ)部大學語文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漢魏六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