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東
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既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一個實踐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同樣在厚植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建設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具有“高度的文明”的人類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必然是協(xié)調發(fā)展的。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會對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又會成為物質文明建設的動力。更進一步來說,我們應該認清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是一些重要指標,但都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包括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等。
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越是接近實現偉大目標,越要重視精神的力量,越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無論是服務中央層面的“三新一高”還是省級層面的“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無論是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都是時代之需、動力之源。應該看到,這些年湖南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富口袋”方面舉措不斷,在“富腦袋”方面也亮點紛呈,但精神文明建設依然存在短板。比如,移風易俗雖然取得較好成效,但土葬、高價彩禮等陳規(guī)陋習依然存在,賭博之風未得到徹底遏制,師德師風建設還有待加強,一些地方鄉(xiāng)賢和村規(guī)民約作用未充分發(fā)揮,還有一些地方和單位觀念陳舊、手段落后,仍把精神文明建設與貼標語、喊口號畫等號,等等。為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相統(tǒng)一,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完全可以做到“一條途徑、多管齊下,一種載體、多方收效”。有人這樣定義文明素養(yǎng):“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當使用公筷成為了時尚,“車讓人”漸成共識,亂扔垃圾、亂涂亂畫越來越少,網絡上的歪風戾氣有效遏制,美德和善舉就會擠壓自私與冷漠,人們對美好生活就能“看得見、想得到、真向往、敢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無形的價值和有形的力量就能充分彰顯。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實現,這在各國現代化實踐中已經得到證明。比如西方一些國家雖然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物質享樂主義思潮盛行,荒蕪了精神家園,呈現出兩個文明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協(xié)調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边@就要求我們把握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加強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聯動,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決不能“一手硬、一手軟”。當文明的種子撒進人們心田,開出繁花、結出碩果,就一定能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凝聚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