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洪濤(咸陽師范學院)
書畫不僅有風格之分、流派之分,還有“行家”與“戾家”之分。在明代,文人畫家稱為“行家”,而業(yè)余畫家被稱之為“戾家”,吳門畫家是兼任戾、行家的。沈、文身為文人,以元人文人畫風為主干,吸收兩宋院體和浙派畫風,戴進、孫隆、林良、吳偉、周臣對他們有影響;周臣又是唐寅老師,唐寅和后來的仇英則是從南宋院體李唐、劉松年畫風入手,體現(xiàn)了蘇州風尚和市民趣味的融合。
明人畫 沈周半身像軸 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83 歲。沈周是個畫癡,他一生從沒參加科舉,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絕棄仕途,始終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沈家世代隱居吳門,沈周的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xiāng)里,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在此基礎(chǔ)上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xiàn)技法,是吳門畫派的開創(chuàng)之師。
作為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沈周(1427—1509 年)的繪畫理論是吳門畫派的根基。他對吳門文化有著切身的體悟,吳門繪畫早期的畫家們擅長文學創(chuàng)作,這也將一股書卷氣息傳給了沈周。因此,吳門畫派的藝術(shù)理念中也帶有了濃郁的文人氣息。
學術(shù)界認為,沈周的山水畫有“細沈”與“粗沈”兩種藝術(shù)形態(tài):沈周40 歲以前創(chuàng)作的較為工細的山水畫作品是“細沈”,40 歲以后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作品筆墨粗狂簡略,后人將其創(chuàng)作的這類
作品稱為“粗沈”。
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畫家譜系(約正德至嘉靖、萬歷年間:1506~1620)
沈周的細筆山水筆法縝密精秀,氣勢蒼勁沉郁,構(gòu)圖繁密但不失空靈;粗筆山水筆法雄勁,墨色蒼潤,意境深闊,蒼莽一片。他將浙派的用筆加入宋人之骨和勢,將南北山水畫藝術(shù)的蒼茫渾厚和壯美雄逸融會貫通。其中,前期細筆是后期粗筆的基礎(chǔ),后期粗筆是前期細筆的積淀。
上圖:沈周 《湖山佳趣圖》 局部 紙本設色 完整尺寸:31.7×821cm 浙江省博物館
下圖:明 沈周 《廬山高圖》 紙本設色 193.8×9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的細筆如《廬山高圖》,從此作可以看出,沈周此時主宗王蒙,細筆縝密,畫風雋秀,同時兼具董巨遺風。在該作品中,王蒙筆法風格明顯,先用淡墨中峰勾勒出山體骨架,以牛毛皴、披麻皴交疊皴擦,淡墨或色渲染。沈周以高度的想象與技巧,集中地表現(xiàn)了廬山這一雄偉瑰麗的名山形象。
沈周的細筆山水畫存世不多,除了《廬山高圖》,還有廣州市美術(shù)館藏《松坡平遠圖》,無錫市博物館藏《園樹復活圖》,臺北故宮藏《芝鶴圖》等。在這些細筆山水中,因多是賀壽奉和之作,故人物大多刻畫精微,山水皴染也較工整。沈周的青綠山水畫極少,僅有上海博物館藏《云際停舟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青山紅樹圖》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件。
沈周的細筆山水筆法縝密精秀,氣勢蒼勁沉郁,構(gòu)圖繁密但不失空靈;粗筆山水筆法雄勁,墨色蒼潤,意境深闊,蒼莽一片。他將浙派的用筆加入宋人之骨和勢,將南北山水畫藝術(shù)的蒼茫渾厚和壯美雄逸融會貫通。
明 沈周 《廬山高圖》 (局部)
上圖:明 沈周 《滄洲趣圖》 局部
四十歲之后,沈周畫風日益厚重,開始變粗筆。比如他53 歲時(成化庚子)畫的《虎丘送客圖》即開始由繁到簡,但皴法還是牛毛皴。再到乙巳年(1485 年)的《湖山佳趣圖》,山水完全是自家面貌,這時沈周已經(jīng)58 歲了。黃公望的皴、王蒙的點、倪云林的簡、吳鎮(zhèn)的潤,都被他巧妙吸收,從而形成粗筆山水為主的畫風,獨成一格。
沈周的粗筆山水,用筆粗健,墨色華潤,粗簡豪放,強調(diào)書法用筆,追求文人畫趣味。粗筆山水精品有上海博物館藏《草庵圖》,北京故宮藏《芝田園圖》《滄州趣圖》,浙江省博物館藏《為祝淇作山水圖》等。
作為吳門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沈周的作品大多反映對大自然真切而生動的感受,反映出畫家開闊的胸襟、豐富的想象力。他為傳統(tǒng)山水畫作出了兩大貢獻:其一,融南入北,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tǒng)。如沈周的粗筆山水,用筆融進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勢,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宗之壯麗清潤融為一體,其抒發(fā)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變?yōu)楹觊熎胶?。其二,詩書畫結(jié)合。沈周的書法學黃庭堅,書風“遒勁奇崛”,與他的山水畫蒼勁渾厚十分相似、協(xié)調(diào)。他又將書法的運腕、運筆之法運用于繪畫之中。沈周同時還是一個詩人,至老年“踔厲頓挫,濃郁蒼老”。他把這種詩風與畫格相結(jié)合,使所作之畫,更具有詩情畫意。
下圖:明 沈周 《虎丘送客圖》 天津博物館藏
文徵明畫像
文徽明是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的核心人物。他的繪畫和書法藝術(shù)傳承不絕,直接嗣承他書畫風格的親屬就有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學生陳淳、陸師道、陸治、錢谷、侯懋功、朱朗、周天球等人,私淑者更是眾多,形成了以文徽明為核心的龐大畫家隊伍。
16 世紀上半葉,吳門畫派進入了全盛時期,文徵明(1470 年-1559 年)成為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的領(lǐng)袖。
在吳門畫派崛起的過程中,沈周與文徵明無疑是兩位最為重要的人物。沈周的誕生,標志著吳門畫派的正式崛起,而文徵明則光大、豐富了沈周的藝術(shù)語言,帶領(lǐng)吳派壓倒院體,將中國文人畫再次推向了高峰,并使得吳門畫派可與浙派抗衡,并獨領(lǐng)畫壇50 年。
沈周60 余歲時,文徵明正青春年少,看了沈周的畫很是羨慕和欣賞,于是跟著沈周學畫。沈周剛開始不希望文徵明因為繪畫妨礙他的科舉考試,但是最終還是傾盡全力將所有的畫藝教授給了他。
文徵明一開始并不叫文徵明,而是叫“文壁”。文徵明的父親叫文林,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文奎(奎木狼),二兒子就是文壁(壁水貐),三兒子叫文室(室火豬)。這三個字都是星宿的名字。文徵明到40 多歲時以字作為名,然后自己另外起了一個字叫“徵仲”,然后他就開始署“文徵明”一直到老。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于沈周,后來又學趙孟頫、王蒙、吳鎮(zhèn)三家,最終自成一格。文徽明是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的核心人物。他的繪畫和書法藝術(shù)傳承不絕,直接嗣承他書畫風格的親屬就有子文彭、文嘉、侄文伯仁,學生陳淳、陸師道、陸治、錢谷、侯懋功、朱朗、周天球等人,私淑者更是眾多,形成了以文徽明為核心的龐大畫家隊伍。
文征明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guī)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
明 文徵明 《真賞齋圖卷》 紙本 手卷 設色 36×107.8cm 上海博物館藏
眾多弟子中,陳淳在其門下聲譽最高,擅長寫意花卉,其作品雖表現(xiàn)一花半葉,卻淋漓疏爽,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贊賞,是繼沈周、唐寅之后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而在文氏家族內(nèi)部,文徵明的熏陶與教誨使得子侄輩書畫成就斐然,其中尤以仲子文嘉為翹楚。文嘉為人平和淡泊,與世無爭,承繼家學,清徐沁《明畫錄》中載:“合處直逼其父之乃”。文嘉有著深厚的詩文書畫修養(yǎng)?!秴强っt圖傳贊》記載:“能詩,小楷精勁,尤善行書”。此外文氏博雅通古,精于鑒賞,是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的書畫收藏顧問,在吳中文人圈子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沈周繪畫風格被繪畫史學家總結(jié)為“粗沈”和“細沈”,他的弟子文徵明在繪畫史上也有“粗文”和“細文”兩類繪畫風格:文徵明的繪畫風格中前期偏工細,晚年粗細兼能。當然,文徵明并不是在學沈周,而是在這基礎(chǔ)上,通過對“粗沈”的學習上追到吳鎮(zhèn),在粗簡中表現(xiàn)出層次和韻味;對“細沈”的學習上追趙子昂、王蒙直到晉唐畫風,用筆細密,布景繁密,最終青出于藍,形成了不一樣的“粗文”、“細文”山水畫風。
文徵明的粗筆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guī)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于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諸特征,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晚年曾畫過兩幅《真賞齋圖卷》,均屬于“細文”風格作品,畫面中松柏、青竹、溪橋、太湖石襯托出主人的氣節(jié)與品行以及雅逸的生活狀態(tài),畫面中具有生命力刻畫的人物與右處茂密而深厚的松柏石竹為實,中間書齋的兩塊白墻構(gòu)成了虛,使畫面整體的布景及用筆是左虛右實,虛實相間,屬典型的“細文”作品。
“細文”、“粗文”是以用筆的粗細來劃分的,以時期劃分是相對的,也不可能劃分的絕對清晰?!队暧啻簶鋱D》就是他早期的細筆佳作。這一年他38 歲,受沈周影響尚深。全圖師沈周青綠山水法,以赭石染平臺山坡,以赭墨分面,再以青綠分染,皴少染多,層次分明。人物林木用筆尚稚拙,但已呈現(xiàn)出清雅的面目。
文徵明在晚年時期也曾有粗筆杰作,比如這幅嘉靖己酉(1549 年)年80 歲時創(chuàng)作的《古木寒泉圖》,相較于沈周的粗沈,筆力更加遒勁、墨法趨于秀潤,畫面左半部分描繪的是一棵松盤繞在石頭之上,向上攀升,占據(jù)畫面的三分之二。畫面右半部分是一道飛流直下的瀑布,兩側(cè)的崖壁上苔草搖曳勁挺。松樹、石、瀑布之間的組合使整體畫面氣勢雄壯,頗有儒家大氣之姿。
左圖:明 文徵明 《雨余春樹圖》 縱94.3×3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右圖:明 文徵明 《古木寒泉圖》 絹本 立軸 設色 194.1×59.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己酉年80 歲時創(chuàng)作的《古木寒泉圖》,相較于沈周的粗沈,筆力更加遒勁、墨法趨于秀潤,畫面左半部分描繪的是一棵松盤繞在石頭之上,向上攀升,占據(jù)畫面的三分之二。畫面右半部分是一道飛流直下的瀑布,兩側(cè)的崖壁上苔草搖曳勁挺。松樹、石、瀑布之間的組合使整體畫面氣勢雄壯,頗有儒家大氣之姿。
文徵明的“細文”作品相對嚴謹,用筆簡、細,多青綠、淺絳,水墨亦有之。沈周在發(fā)展水墨山水的同時,于青綠山水傾注了頗多的心力,這一事業(yè)由文徵明繼續(xù)下去,他在更加廣博的傳統(tǒng)滋養(yǎng)根基上,融入自己的才情和藝術(shù)意趣,努力改造傳統(tǒng),拓展技法,建立起新穎的青綠山水畫風格范式。
他的青綠山水畫宗法趙孟頫,兼取趙伯駒、趙伯骕技法,綜合陶熔,形成筆法工細松秀、設色瀏亮明麗的風格。他的青綠山水有小青綠和重青綠兩種風貌,小青綠山水以趙孟頫為宗,筆法簡略疏放,率意而樸拙,表達出一種清曠高逸的意境,代表作品有《滸溪草堂圖卷》(1535 年)、《木涇幽居圖卷》(1537 年)、《赤壁賦圖卷》(1558 年)《蘭亭修禊圖卷》等。
另一種重青綠山水畫法,具有工整細勁和色彩盈滿的特點。主要繼承趙伯駒、趙伯骕的造型、筆墨和設色方法。典型之作有《惠山茶會圖卷》(1518 年)、《花塢春云圖卷》(1532 年)等。
牛津大學藝術(shù)史教授柯律格說,16—18 世紀的300 年間,文徵明在中國的影響力,相當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
上圖:明 文徵明 《滸溪草堂圖》 畫芯長卷 紙本小青綠 完整尺寸:26.7×142.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下圖: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畫芯長卷 紙本設色 完整尺寸:23.9×68.5cm 上海博物館藏
左圖:唐伯虎畫像
右圖:清 李岳云 《仇英像》 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 蘇州博物館藏
因步入仕途而遭受意外打擊的唐寅,盡管放蕩不羈,玩世不恭,卻又不能不“閑來寫幅丹青賣”,聊謀升斗。以摹古為生的仇英,來自民間,了解一般民眾好尚,但為了售出作品,也無法擺脫主顧對題材與畫法的要求與審美趣味。
唐寅(1470 年-1523 年)與仇英(約1502年-1552 年)分別代表了吳門畫家中另外兩種類型。他們不同于沈、文等人之處在于:
一:出身于下層社會。
唐寅雖是著名文人,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但父親是經(jīng)營酒食雜品的小商人。仇英雖備受文人稱揚,但出身漆工。在思想上或趣味上,他們或多或少地與一般民眾乃至新興市民存在一些聯(lián)系;
二:均以畫為業(yè)。
因步入仕途而遭受意外打擊的唐寅,盡管放蕩不羈,玩世不恭,卻又不能不“閑來寫幅丹青賣”,聊謀升斗。以摹古為生的仇英,來自民間,了解一般民眾好尚,但為了售出作品,也無法擺脫主顧對題材與畫法的要求與審美趣味;
三:師承相近。
唐、仇同師周臣,周臣的藝術(shù)淵源于南宋院體,但非馬遠、夏圭,而是李唐與劉松年。因此在傳統(tǒng)的借鑒與繼承上,他們既有別于浙派,又不為沈、文所囿;
四:均擅人物。
明代中晚期畫壇,是風氣急遽變換、派別更迭興滅的時期,“吳派”代“浙派”而起,“松江派”又與“蘇州派”分庭抗禮,總的趨勢是“文人畫”與“非文人畫”兩大派系對立、競爭,前者漸成主流,后者日漸衰微。
這一時期的畫壇還有一個明顯特征:動蕩的社會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使了文人畫家的職業(yè)化和職業(yè)畫家的文人化的融合,“吳派”的唐寅與仇英是這一特征的重要表現(xiàn)。這種融合很大程度源于,明代中后期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一些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畫家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走上以賣畫為生的道路,成為士大夫和商賈之間的“夾層”。
人生的苦難會把文人畫家逼入職業(yè)畫家的隊伍里:唐寅鄉(xiāng)試中魁,名聲大揚,后來去北京參加會試,受到科場舞弊的牽連,只好狼狽地回蘇州,不得不賣文度日,得過且過。他是文人和詩人,所以有文人畫的自由風格,同時也能而且確實畫出了非常工整的作品。所有畫都是拿來賣的。他豪放不羈,生活浪漫,往來于蘇州的寺觀、酒店和妓院之間,慢慢地他和過分拘謹?shù)呐笥盐尼缑魇柽h了。
人物畫有兩種風貌:一為工筆,線條細勻勁力,設色艷麗濃重;另一為寫意,筆墨灑脫,創(chuàng)造了一種細腰纖瘦、眼眉細小、下巴尖尖的仕女形象。其山水畫出入宋元,抒情自然而不做作,畫風沉郁瀟灑。
明 唐寅 《秋風紈扇圖》紙本水墨 軸 77.1×39.3cm 上海博物館藏
與之相反的是,仇英卻以職業(yè)畫家的身份活躍于畫壇及文人圈。中年以后,仇英畫名漸盛,交友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尤其與文徵明父子相交甚密。文徵明的學生如彭年、王寵等也大都和他有交往,他們經(jīng)常以書畫合璧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仇英與這些文人的交往,使他的作品在文人階層得到頌揚,更進一步打開了作品的銷路。
唐寅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修養(yǎng)廣博,詩書畫并佳,閱歷較廣,涉世較深,所以題材范圍寬廣,亦今亦古,能博取眾長,其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樓閣無所不工。畫法博取眾長,形成以院體工細為主而兼具文人畫筆墨意趣與氣格的自家面目。
人物畫有兩種風貌:一為工筆,線條細勻勁力,設色艷麗濃重;另一為寫意,筆墨灑脫,創(chuàng)造了一種細腰纖瘦、眼眉細小、下巴尖尖的仕女形象。其山水畫出入宋元,抒情自然而不做作,畫風沉郁瀟灑。代表作有《秋風紈扇圖》等。
唐寅的山水畫以李唐、劉松年為宗,而又參取元四家,形成以“院體”工細為主而兼有文人畫筆情墨趣的風格面貌,呈現(xiàn)雅俗共賞的特點,在蘇州畫家中獨樹一幟。其山水畫的藝術(shù)成就,一方面在于打破門戶之見,對南北畫派、南宋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兼收并蓄,另一方面,對自然山川有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山路松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落霞孤鶩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為唐寅中年之作,作品布局雄偉,丘壑層次分明,是畫家參仿宋代“院體”的風格類型。
仇英的繪畫風格在“明四家”中最為多樣化,尤精山水、人物,這與他職業(yè)畫家的身份和經(jīng)歷有關(guān)。作為摹古高手,仇英曾長期客于嘉興大收藏家項元汴處,縱觀歷代名跡,并為項臨摹古畫,練就了過硬的藝術(shù)技巧和高雅的藝術(shù)格調(diào),為其以后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自如地表達情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不同于一般職業(yè)畫家的是,仇英畫風逐漸轉(zhuǎn)向沈周等文人畫派。文徵明《題仇實父畫》給予仇英了極高評價:
“實父雖師東村,而青綠界畫乃從趙伯駒胎骨中蛻出。近年來復能兼蒐二李將軍之長,故所畫精工靈活,極盡瀟灑絢麗能事。此畫運筆轉(zhuǎn)趨沉著,蓋又得沈(周)師所誨焉。”
左圖:明 唐寅 《山路松聲圖》 軸 絹本設色 194.5×102.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右圖:明 仇英 《春山吟賞圖》 絹本 青綠 157.5×6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左圖:明 仇英《楓溪垂釣圖軸》紙本設色127×38.5cm湖南省博物館藏
晚明董其昌也指出,仇英的青綠山水畫是李昭道一派的集大成者:
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骕,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在昔文太亟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畫不能不遜仇氏,故作以賞鑒增價也。
王世貞說他:
“于唐宋名人畫無所不摹寫,皆有稿本,其臨筆能奪真,米襄陽所不足道也?!辈⒄J為他所作《上林圖》“可謂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也?!笨梢?,仇英在摹古上獲得了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
右圖:仇英(傳)《仿明皇幸蜀圖》(局部)
在吳門畫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蘇州、無錫地區(qū)已經(jīng)有一批畫家,如杜瓊、劉玨、陳汝言、徐賁、陳暹等人,他們大都擅長詩文,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繪畫上主要繼承元代黃公望、王蒙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以筆情墨趣為主的文人畫。他們的藝術(shù)給吳門畫派的開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故可稱為這一畫派的先驅(qū)。由于當時受皇室賞識的宮廷院體繪畫以及別具一格的浙派稱雄畫壇,杜瓊等人的作品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注意,他們的主要活動為文學創(chuàng)作,故未自成派系。
吳門畫派在形成之后,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將詩、書、畫相結(jié)合,使文人畫變得更加成熟及普遍,它的派系延綿不斷世代相傳,門人與子孫都在不同的領(lǐng)域有著一定的發(fā)展。吳門畫派最鼎盛的時期,經(jīng)歷了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到萬歷中期,大約有130 余年,在這之后直到明末,吳中的畫家依舊絡繹不絕。
宗法沈周的有王綸、陳煥、陳鐸、杜冀龍、謝時臣等人。追隨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陸治、陳淳等。文嘉山水疏簡、文伯仁縝密、陸治勁峭、陳淳放筆寫意,諸家各具特色。其中陸治、陳淳、周之冕在花鳥畫領(lǐng)域中尤有新創(chuàng)。陸治是文徵明的學生,花鳥畫兼取徐熙、黃筌兩派之長,創(chuàng)文人畫的工筆花鳥新格。陳淳亦出文徵明門下,花鳥畫受沈周影響,繼承水墨寫意技法,造型洗練、筆墨放逸。周之冕創(chuàng)造了鉤花點葉的小寫意花鳥畫法,另外,謝時臣的粗筆山水,尤求的白描人物,周天球的水墨蘭石,均別開生面。
周臣
唐寅、仇英恩師,被稱為非院派的“院派”畫家。
文嘉
字休承,號文水,文徽明次子,繼承家學工小楷,擅畫山水。作品有《石湖小景圖》、《夏山高隱圖》等。
文伯仁
字德承,號五峰山人,文徽明侄子。工畫山水,學文徴明細筆一路,參以王蒙,作品有《溪山仙館圖》、《太湖圖》。
錢谷
字叔寶,號罄室,文徽明入室弟子,吳門畫派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有《竹亭對棋圖》、《虎丘小景圖》等。
陸治
字叔平,號包山子,其花鳥畫開創(chuàng)文人畫工筆花鳥新格,山水受吳門派影響,也吸取宋代院體和青綠山水之長,與陳淳并重于世。傳世有《竹林長夏圖》、《花卉冊》等。
陳淳
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山人,繪畫出于文徴明門下,是吳門派著名畫家。與徐渭并稱為“青藤白陽”。
宋旭
師法沈周,善山水,兼長人物。為蘇松釁查補罷畢掛靶鞍繳扮貶槽聲
周之冕
字服卿,號少谷,“勾花點葉體”,作品有《芙蓉鴨圖》。采陳道復、陸治二家之長,為吳門畫派重要畫家。
陸師道
字子傳,號元洲,后更號五湖道人,代表作有《喬柯翠林圖》等。
王谷祥
字祿之,號酉室,代表作有《桂石圖》、《花卉卷》等。
謝時臣
明代畫家,字思忠,號樗仙,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能詩,善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八十一歲時尚在世。代表作品有《杜陵詩意圖》等。
周天球
字公瑕,號幻海,又號六止居士、群玉山人、俠香亭長。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明書畫家。隨父遷居蘇州吳縣,從文徵明游,得承其書法,聞名吳中。
孫克弘
明書畫家、藏書家。一作克宏,字允執(zhí),號雪居,松江(今屬上海市)人。禮部尚書孫承恩子。以蔭授應天治中,官至漢陽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