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翟進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時代的問題帶來時代的困境。人類文明的困境,根源則在于人與自然的遠離(包含人自身的自然屬性)。人類文明的進程,亦即人遠離自然的進程(同時也是人與自身自然屬性的遠離)。而每一個時代人類于時代問題的解決,也就沉淀了這個時代的精神。
于是,我從時代面臨的問題出發(fā),繼而去發(fā)現(xiàn)文明中每一個時代的兩種應對:其一是哲學應對,每一次人與自然的遠離,意味著一次邊界的重建,哲學作為時代的守望,要完成人與自然邊界的重建以及人類多種秩序的重建;其二是藝術應對,邊界確立之后,藝術繼而“聯(lián)結”起被新邊界隔離的世界,這樣的“聯(lián)結”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一種對望,也是哲學冰冷身影背后溫暖的對望。
這就是我理解的“禮以別異,樂以和同”,也是中華文明儒道互補格局之形成的最初基因。
進入每一個時代,我以為首先要看這個時代的哲學文本還有藝術。從文本,我們可以了解每一個時代的自然觀和人觀(天道與人道);從藝術,我們可以了解“藝術家”是怎樣以其卓越的藝術品建立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望。于是,對時代精神的理解,我就會以這樣的順序進行:首先看文明中的歷史大事以及歷史問題,繼而尋找哲學于時代問題的解答以及藝術于時代問題的解答,之后在文本與藝術的沉淀中,構建出此一時代的天道觀與人道觀,而美學則是連接著這個時代的天道與人道,彌補著不斷分裂的鴻溝,同時在鴻溝上構建起人類溫暖的對望。
談古代藝術,我更傾向于去談“美的聯(lián)結”。從文明最初于祖先的思念與早夭靈魂的呼喚可見,那時美的聯(lián)結是那么單純與直接,那是人類最初的孤獨。繼而,從群居到部落,到國家,更復雜的政治秩序意味著更多的分裂和更多的邊界,更多的邊界意味著相互理解的難度不斷加深,也意味著更深的孤獨。
書目推介
《天真與自由》
作者:翟進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漫步中國古代藝術
出版年:2023-1
頁數(shù):428
定價:128.00元
裝幀:精裝
ISBN:9787559853905
本書一共12章,涉及的時間跨度極大,上啟初民時代,下至明清,選取了不同時期的工藝品、藝術品200余件,,從賈湖骨笛、后母戊大方鼎、漢之舞樂俑等工藝藝術,到《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等人文書畫藝術,試圖為讀者呈現(xiàn)中國文人藝術的根源與精神。
看中華文明,以天道而言,自古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生生不息的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世界永遠在變。因為永遠在變,于是這個世界無始無終,因為無始無終,于是這個世界沒有神。這就是從孔子與老子一直到如今我們文明共同的氣派,以絕無僅有的哲學智慧面對生命以及萬物終將逝去的現(xiàn)實,繼而追求現(xiàn)世生命的飽滿與絢爛,這是我們文明高貴的智慧。
再看人道,我們永遠都在思考與體認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從來不是二元的,正是這種“不即不離”,使得人類在文明不斷前進中迷失又尋找著自己,永遠在重建著人與自然的邊界。那么邊界雙方可以溫暖互望的可能性是什么,我們的哲學家或許已經(jīng)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如程顥之“仁”與張載之“感”,“仁”是生命力的根本,“感”則是人與人、人與天感通的方法與形式。
談古代藝術,我更傾向于去談“美的聯(lián)結”。從文明最初于祖先的思念與早夭靈魂的呼喚可見,那時美的聯(lián)結是那么單純與直接,那是人類最初的孤獨。繼而,從群居到部落,到國家,更復雜的政治秩序意味著更多的分裂和更多的邊界,更多的邊界意味著相互理解的難度不斷加深,也意味著更深的孤獨。而孤獨讓我們渴求知己,渴求表達,渴求冰冷的邊界兩旁溫暖的對望。
以上三者,便是“萬物終逝的悲涼、內(nèi)心的詩性以及知己的渴望”。
我不知道是否把自己想要說的都清楚表達出來了,我以為如今我們文明面對的問題不再是與西方的對話,而是實實在在地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建立自己可以篤行的價值判斷與哲學根基;建立自己可以自足的藝術體系,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動力、創(chuàng)作形式,有自己的評價標準。
如今,尋求被理解和被包容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如果要對抗這個全球化時代價值觀混亂的虛無主義,必須要有堅定的根?!爸行娜缱怨?,外物豈能遷”,這也是自由的真正含義,我們文化中那些符合人本質的道理,對現(xiàn)世生命的追求還有不斷于內(nèi)心的觀察,這是我理解的我們文化自己的“自由和人本”。這個世界即將面臨巨大的人性變局時代,而我希望可以把我們文化中高貴、積極與堅定的部分進行分享,以迎此變局,這就是我余生所渴望的“孔顏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