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毛勝利會師因素分析及其紅色基因

2023-08-29 13:02:36宋文弢戴木才
老區(qū)建設 2023年6期
關鍵詞:革命精神紅色基因井岡山

宋文弢 戴木才

[摘 要]朱毛勝利會師作為井岡山斗爭偉大實踐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對整個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有著極其偉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朱毛的勝利會師,是在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建軍精神的思想共鳴、忠誠于黨的黨性修養(yǎng)、精誠團結的共同品格、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等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促成的。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多重因素及其積淀的紅色基因,可以為弘揚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提供豐厚的精神營養(yǎng),為新時代更好地把握井岡山精神、傳承中國革命傳統(tǒng)發(fā)掘出歷史底蘊。

[關鍵詞]朱毛勝利會師;井岡山;革命精神;建軍思想;紅色基因

[中圖分類號]K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06-0032-13

[作者簡介]宋文弢,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戴木才,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重大委托課題首席專家。

[基金項目]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重大項目“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研究”

朱毛勝利會師即朱毛井岡山會師發(fā)生在1928年4月28日,由朱德、陳毅所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與毛澤東所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井岡山龍市鎮(zhèn)進行勝利會師。在當時大革命剛剛失敗的歷史條件下,兩支起義部隊勝利會師,無疑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巨大歷史影響,在此之后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也是我們黨成功建立的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點燃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上的第一把“星星之火”[1]。然而,當我們今天追憶朱毛勝利會師的時候,這一偉大壯舉顯然并不是自然而然地擺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面前的,而是在許多主客觀因素尤其是某些巨大精神力量的綜合作用下完成的。歷史地、深入地分析促成朱毛勝利會師的多重因素,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哪些因素對這一偉大壯舉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深刻認識朱毛勝利會師的精神本質及其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尤其是這些紅色基因在井岡山精神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

促成朱毛勝利會師第一個因素,首先是信仰的力量。毛澤東和朱德都是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堅定信奉者,他們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并把這一信仰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大地,扎根于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之中。正是由于這樣一種理論自覺和信仰堅定,使得在早期革命斗爭中,他們的革命斗爭便體現(xiàn)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革命特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信仰的共鳴,從而促發(fā)毛澤東和朱德之間“嬰其嗚矣,求其友聲”(《易·系辭上》),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兩支部隊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尋求勝利會師。

毛澤東同志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早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于1921年成立之初,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創(chuàng)立者之一的毛澤東同志就曾說:“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保?]自從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就一直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堅定信仰,把共產(chǎn)主義作為遠大理想。不僅如此,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理論上就開始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在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的時候就呼喚“民眾的大聯(lián)合”,在實踐上認識到要完成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首先必須研究中國的問題,對中國的具體實際要有深刻了解,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因此主動放棄赴法勤工儉學的留學機會,留在國內研究中國的實際問題。從中國革命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可以看到,毛澤東是把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最早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之一,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探索的第一人。在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整個歷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偉大信仰的兩面:一是強烈地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二是強烈地體現(xiàn)了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信仰堅定意味著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實踐探索意味著開拓創(chuàng)新勇闖新路。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充滿曲折的過程,而且是在起義隊伍屢戰(zhàn)屢敗最終“被迫”走上井岡山的過程,在修水、瀏陽和銅鼓三次戰(zhàn)斗中全部失敗,最終導致原本5000人的革命隊伍只剩下不到1000人[3]。其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黨中央執(zhí)行的是一條激進的路線。在軍閥混戰(zhàn)普通軍人革命信念尚不清晰的年代,部隊戰(zhàn)敗后發(fā)生嘩變時常發(fā)生。同時,當時黨的路線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對士兵、流民和收編土匪來說,也并不能成為他們改變自身處境和境遇的特效藥。因此,整營、整連成建制的部隊流失和整體士氣低落,并非難以預料。尤其是1927年9月22日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的犧牲,給起義部隊造成重大打擊,整個起義隊伍失去了堅定支持毛澤東的高層領導,而一些習慣了“成王敗寇”邏輯的起義舊軍官更是想著另謀出路,比如師長余灑度后來直接離開隊伍,跑到上海向中央打了報告[4]。

如果按照我國傳統(tǒng)文化關于天時、地利、人和的思維模式看,毛澤東所領導的這支秋收起義隊伍似乎占不上一項:戰(zhàn)斗不利不占天時、無險以據(jù)不占地利、路線不和不占人和,但對于堅信馬克思主義并努力探求使之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而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似乎任何艱難危險都不能阻擋革命前行的腳步。當起義隊伍走到永新縣三灣村,也正是起義部隊最困難的時刻,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全體指戰(zhàn)員會議,提出了部隊去留自由的政策,并對起義部隊進行了“三灣改編”。核心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將留下的部隊改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這是軍事上的精簡提升;二是各個指揮層級建立起黨組織,支部建在連上,小組建在班上,這是政治上的指導引領;三是官兵平等,取消軍官特權、徹底廢止舊式軍隊的雇傭關系和經(jīng)濟關系,這是從根本上確立革命隊伍的性質[5]。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可以說起義部隊去留政策的提出和“三灣改編”的進行,既是毛澤東對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無比堅定和對革命前途的無比自信,又是毛澤東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嶄新建軍思想采取的建軍行動。從此,偉大共產(chǎn)主義信仰在中國革命的軍隊里深深扎根并開花結果,起義隊伍轉變?yōu)閺氐状砣嗣窀纠娴墓まr(nóng)紅軍,成為承載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人民軍隊。

朱德同志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朱德的革命經(jīng)歷雖然與毛澤東大不相同,但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的堅強決心信心方面,卻與毛澤東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作為一名軍人,朱德從軍閥混戰(zhàn)的一次次拉鋸作戰(zhàn)中,逐漸深刻認識到要尋找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必須離開舊軍隊,另尋他路。由于朱德讀到過一些關于俄國革命的書籍,讓他明白了徹底革命的重要性,也逐漸明白了怎樣的革命和怎樣的軍隊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為了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他放棄自己的高官厚祿和舒適生活,歷盡艱辛尋找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組織,雖然歷經(jīng)挫折卻仍初心不改,最終遠涉重洋,到馬克思的故鄉(xiāng)德國去尋求革命真理,在周恩來和張申府的介紹下才在國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如果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由衷服膺和堅定的信仰、對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一片赤誠,一個成功的舊軍隊軍官何必放棄已有的功成名就而投身于當時還處于艱難困苦之中、在許多人看來沒有成功希望的中國革命洪流之中?即使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孫中山健在的時候甚至許諾給他10萬塊大洋,讓他回到云南召集舊部,攻擊陳炯明[6],朱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仍然無比堅定,不曾動搖。

舊軍隊的人生經(jīng)歷使朱德深刻認識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當時的中國雖然也是很先進的思想,但是并不能真正改變舊中國的社會面貌,為中國找到前途和社會進步的方向。而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這條道路,才能夠真正改變中國面貌,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理想。南昌起義失敗后,在這支隊伍潰敗官兵抉擇去留的革命低潮時刻,為了穩(wěn)定軍心,克服悲觀情緒,朱德以一個共產(chǎn)黨員勇于擔當?shù)某绺呔裰鲃诱癖鄹吆?,自我領命。他說:“我是共產(chǎn)黨員,我有責任把‘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7]朱德以激情的演說穩(wěn)定住了這支即將潰散的革命隊伍,為中國共產(chǎn)黨保存了南昌起義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火種。他還利用自己警察局長的身份和過去積累的人脈,幫助起義隊伍“一路宣傳一路走,又是政治隊,又是先遣支隊,又是糧秣隊”[8]。

尤其是當南昌起義部隊到三河壩分兵的這一重要轉折點,葉挺和賀龍帶領的主力部隊在南下途中遭遇挫折,周恩來、葉挺和聶榮臻等人只能撤退到香港,中央原定的攻占潮汕從而接收國際援助的任務也只能宣告失敗。也就是說,南昌起義部隊最后留下來的,就只剩下朱德帶領的留守三河壩的部隊。根據(jù)聶榮臻在1927年11月4日致中央軍委的信中所說:“來人云,玉階(朱德字)已曾向大眾表示云‘如你們不愿繼續(xù)奮斗者,可以走,我雖有十支八支槍,還要革命的,可見他掌握部隊之難了?!保?]朱德關于部隊士兵的去留政策,幾乎與毛澤東在三灣對秋收起義部隊提出的去留政策如出一轍,處境和困境可能千差萬別,而排除萬難堅持革命的決心和信心卻出奇一致——這就是來源于無比堅定的共同的革命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信仰。

“朱毛”之所以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和能夠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毛澤東和朱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的匯合,是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所激發(fā)的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的巨大精神作用的結果。朱毛勝利會師后,毛澤東又和朱德一道,把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轉化為領導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實踐,形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軍民堅持斗爭、奪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毛澤東、朱德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引領下,井岡山軍民堅定地高舉黨的旗幟,堅定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勇于探索中國革命走“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而勝利開辟了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

二、建軍精神的思想共鳴

正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仰,成就了朱毛勝利會師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后來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毛澤東和朱德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促成毛澤東和朱德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基礎上達成革命實踐的重要因素,則是對于建立革命軍隊的思想共識和思想共鳴。面對國民大革命的失敗,毛澤東和朱德都深刻認識到建立和保留一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具有何等的重要性。這一思想共鳴,不僅最終成為了兩支起義部隊得以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的精神橋梁和精神紐帶,而且成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因素。

毛澤東和朱德都是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內主張建立革命軍隊的主要倡導者。大革命的失敗使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只有槍桿子里面才能出政權,而建立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就是“黨指揮槍”。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創(chuàng)造,也是朱德軍事思想與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共同認識。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黨指揮槍”這一根本原則雖然是在朱毛勝利會師后,于1929年12月毛澤東與朱德等共同主持制定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才得以根本確立的,但是其共同的思想認識卻早在朱德的軍事生涯中有所實踐,說明朱德在黨的建軍思想認識上與毛澤東有著高度的思想共鳴,并高度贊同毛澤東提出的“黨指揮槍”?!豆盘飼h決議》從理論上明確了黨領導軍隊的根本原則,并從政治、思想、組織等方面確立了黨領導軍隊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正是這種建軍思想上的高度默契,使得“朱毛紅軍”能夠順利融為一體,毛澤東和朱德能夠長期誠摯合作,化不同意見為精誠團結,共同為中國革命竭盡全力。也正是這一建軍根本原則指導之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能夠最終成功地完成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如果沒有這種建軍精神的共同認識作為思想基礎,即使勝利會師后也不可能長久。后來,在談到軍隊必須接受黨的領導時,毛澤東曾說:“我全軍將士必須時刻牢記,我們是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是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隊伍。只要我們時刻遵守黨的指示,我們就一定勝利?!保?0]可以說這是毛澤東和朱德一貫的共同的建軍思想,是他們共同的深刻認識和思想共鳴。

“黨指揮槍”的思想共鳴是毛澤東與朱德成為革命戰(zhàn)友的認識基礎。在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之后,尤其是在南昌起義及后來領導起義部隊余部的過程中,朱德逐漸深刻認識到,只有始終堅持黨領導軍隊、領導武裝斗爭,致力于用無產(chǎn)階級思想改造這支起義部隊,才能建設一支真正的革命隊伍。同時,他也努力探索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軍隊的建軍之路。對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進行 “贛南三整”(即天心圩整頓、大余整編、上堡整訓)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朱德建軍思想與毛澤東建軍思想的高度一致。針對起義部隊中存在的成分復雜、組織渙散、悲觀情緒蔓延等問題,朱德大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整頓黨團組織,設立黨支部,嚴正紀律,肅清舊軍隊影響,使部隊明確了政治方向和發(fā)展方向,官兵覺悟獲得提高,情緒實現(xiàn)穩(wěn)定,紀律得以加強,為湘南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摆M南三整”不僅與“三灣改編”在內容上有著許多相同之處,而且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史上都有著同樣的里程碑意義。

在發(fā)動和領導湘南起義的過程中,朱德和陳毅把一切行動都置于黨的組織領導之下,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黨中央的各項指示,一切重大行動都由軍委會討論決定。湘南起義還把武裝斗爭與工農(nóng)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在更大范圍內發(fā)動群眾,組織大批工農(nóng)武裝,重視保存與發(fā)展工農(nóng)革命軍力量,并且注重探索將武裝斗爭中心由城市轉向農(nóng)村,在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農(nóng)村開展游擊戰(zhàn)爭,建立革命政權,這在一定意義上也開創(chuàng)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實行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的嶄新局面。這與毛澤東主張的農(nóng)村包圍城市、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思想不謀而合。實際上,早在1913年,時任滇軍營長的朱德在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戰(zhàn)爭中,通過實戰(zhàn)總結出了一套獨創(chuàng)的游擊戰(zhàn)術。這套戰(zhàn)術體現(xiàn)出這樣一些特點:一是親自處理官兵事務,加強與底層士兵的聯(lián)系,以便了解部隊情況;二是與駐地人民保持良好關系,以便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三是軍隊應該重視政治因素,部隊的將領們也應該了解國內政治大勢;四是部隊應該敢于出擊并善于作戰(zhàn),只有不斷打勝仗,才能掌握戰(zhàn)局的主動權[11]。當時的朱德不僅認識和掌握了機動靈活的游擊戰(zhàn)術,而且開始認識到民眾配合在部隊作戰(zhàn)中的重要作用。從這些歷史素材中可以看到,朱德帶領部隊的這一系列特點,與毛澤東在“三灣改編”中對舊軍隊的改造和要求幾乎也是不謀而合的。這也為后來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與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后能夠順利完成軍隊的合編和政治建設奠定了共同的認識基礎。

朱毛勝利會師后,朱德和毛澤東立足于井岡山革命斗爭的具體實際,共同探尋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緊密結合的革命道路,提出了“以農(nóng)村為中心”、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和發(fā)展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系列建黨建軍思想,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jù)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成功實踐。陳士渠曾在《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由來》一文中回憶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紀律,早在1927年10月毛澤東便正式宣布了三項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籌款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后來這個規(guī)矩逐漸根據(jù)革命形勢的變化發(fā)展,演變?yōu)橹袊嗣窠夥跑娍偛款C布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2]。而通過朱德為部隊創(chuàng)造“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這套軍事訓練的民主體制和教學方法,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十大軍事原則”“游擊十六字訣”等[13]軍事斗爭和治軍作風的智慧結晶,作為每一個革命將士的行動指南和行為遵循。

毛澤東曾系統(tǒng)總結湘贛邊界斗爭和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經(jīng)驗。他說實行“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jù)地建設的密切結合,“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沒有革命的武裝斗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發(fā)展革命根據(jù)地;沒有土地革命,紅軍戰(zhàn)爭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jù)地也就不能鞏固和發(fā)展;如果不建設革命根據(jù)地,武裝斗爭就沒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也就無法保持。毛澤東指出,“邊界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chǎn)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tǒng)治階級的破產(chǎn),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始終認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創(chuàng)造和擴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確的。”[14]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這些探索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沒有相關論述,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沒有現(xiàn)成經(jīng)驗,黨內‘左傾路線和教條主義不斷干擾打壓,殊為不易”[15]。

三、忠誠于黨的黨性修養(yǎng)

毛澤東和朱德不僅都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而且都是忠誠于黨的事業(yè)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始終充滿著革命激情和創(chuàng)造精神,勇于進行實踐探索。忠誠于黨的共同品格,使毛澤東與朱德能夠共同認識到,無論是他們個人自己還是自己所領導的革命軍隊,都是黨的革命事業(yè)的組成部分,無論個人之間意見分歧有多大,都要以黨的革命事業(yè)為重,只有對黨忠誠才是至高無上的,個人必須服從黨的革命事業(yè),只要是為了黨的革命事業(yè)就沒有放不下的個人恩怨。毛澤東和朱德忠誠于黨的這種黨性修養(yǎng)和共同品格,成為他們走到一起的基石,也成為他們能夠堅持在一起的共同價值取向,這在他們的革命生涯中得到鮮明寫照。

在朱毛勝利會師前不久的1928年3月初,以湖南省委特派員兼湘南特委軍事部長的周魯來到井岡山,根據(jù)中共中央1927年11月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決議和12月31日給湖南省委的指示,在指責井岡山的斗爭是右傾逃跑主義的同時,還批判毛澤東是“右傾逃跑”“槍桿子主義”,并把中央開除毛澤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決定誤傳為“開除黨籍”,宣布撤銷前委,撤銷毛澤東的前委書記職務,使毛澤東一度成為“黨外人士”,只能擔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師長[16]。但是,這并沒有讓毛澤東喪失對黨的事業(yè)的忠誠和堅定信念,后來湘南特委代表命令他將部隊開向湘南、配合湘南暴動時,毛澤東不僅積極響應,把隊伍帶到湖南酃縣中村(位于井岡山邊沿地區(qū)),同時也積極整訓軍隊,宣傳黨的政策和思想,在當?shù)胤e極搞土改試點[17]。這為支援朱德完成湘南暴動后輾轉來到井岡山創(chuàng)造了機會。

朱德自從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投身中國革命就無怨無悔,一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盡管是一名軍人,但他對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理解非常深刻,堅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才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由于決心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多次來到上海、北京等地尋找黨組織,不論是被陳獨秀以不接受“舊軍閥”為由拒絕朱德入黨,還是冒險去北京尋找黨組織一無所獲,都始終沒有改變朱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念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同樣,在朱毛勝利會師之前,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一方面遭遇各種圍追堵截,面臨各種艱險困苦,另一方面由于堵截部隊主官中并不少見朱德過往軍閥同僚、講武堂同學,對他而言,顯然有更“舒適”的道路可供選擇,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動搖過朱德對黨的革命事業(yè)的絕對忠誠。

在中國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和朱德都表現(xiàn)出了對黨的事業(yè)的無比忠誠,無論是個人有什么不同意見,都堅定地支持和服從黨的決策和領導。所以,在旁人看來的重大挫折,對他們而言都不過是革命道路上的一些插曲,從朱毛勝利會師后的“朱毛之爭”和后來的毛澤東“三起三落”等歷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毛澤東和朱德身上這種忠誠于黨的共同品格?!抖Y記·中庸》里說:“誠者,自成也?!闭且驗樗麄冇兄@樣一次次考驗中練就出的堅定信仰和忠誠于黨的革命品格,從而使他們成為凝聚全黨、凝聚軍隊、凝聚革命干部的偉大人格力量,成為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堅實基礎,推進中國革命事業(yè)穩(wěn)步向前。

四、精誠團結的共同品格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無產(chǎn)階級政黨確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的時候,十分強調“團結和協(xié)調”的極端重要性和共產(chǎn)黨人的精誠合作品質。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則以“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18]的召喚結束全文,可見對于共產(chǎn)黨人來說,團結奮斗的價值是需要刻進骨子里的精神品質和行為特質。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貫強調和堅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在艱難歲月里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在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歷程中,黨內也曾出現(xiàn)過因為各種路線、思想、觀點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意見分歧,乃至“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后來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他說:“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學會了把自己做的事情加以分析,并且要從團結全黨出發(fā)。從團結全黨出發(fā)是第一,加以分析批評是第二,然后再來一個團結。團結、批評、團結,這就是我們的方法,這就是辯證法?!保?9]“團結—批評—團結”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處理黨內關系、意見分歧和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方針。而毛澤東對朱德的一個重要評價就是“臨大節(jié)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20],高度贊揚了朱德精誠團結的可貴品質。

可以說,朱毛勝利會師就是精誠團結精神和行動的會師。毛澤東和朱德兩人在朱毛勝利會師前并未謀過面,也沒有正常的信息溝通渠道。在聲勢浩大的湘南暴動取得勝利后,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受到強大敵軍的追擊,遂向井岡山方向撤退。毛澤東得知消息后,立刻開展部署,主動出擊,組織部隊阻擊國民黨的追擊部隊,掩護朱德率領起義部隊撤退。1928年4月28日朱德和毛澤東分別領導的兩支部隊會合,毛澤東在見到朱德時說:“這次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竟沒有整倒你們!”朱德回答道:“我們能夠轉移得如此之快,全靠你們的掩護?!保?1]隨后他們決定將兩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同時組建第四軍軍委,毛澤東當選為書記。從此,“朱毛紅軍”正式誕生。從這一刻起,兩人直至一生的緊密合作與革命生涯正式開啟。

朱毛勝利會師后精誠團結的故事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時任茶陵工農(nóng)兵政府主席的譚震林回憶道:“朱德、毛澤東井岡山會師,部隊大了,我們有力量打下永新。當然,在這之前……不敢走遠,因為國民黨來上兩個團我們就打不贏,可是朱毛勝利會師后力量就大了……這樣就把江西來的三個師打敗了?!保?2]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一方面正是因為精誠團結、肝膽相照的革命情誼,使得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明知兇險的情況下果斷出兵阻擊,才使得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安然脫險,另一方面朱毛勝利會師后工農(nóng)紅軍三下永新城,打破江西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的三次“進剿”,也正是由于緊密團結和精誠分工,使得第四軍在面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能夠接連取得勝利。后來朱德在回憶井岡山會師時曾賦詩道:“革命雄師會井岡,集中力量更堅強。紅軍領導提高后,五破圍攻固戰(zhàn)場?!保?3]這首詩充分說明了精誠團結是紅軍取得戰(zhàn)斗勝利的基礎和前提。

毛澤東和朱德正是在精誠團結的基礎上相輔相成相互支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張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從團結與分工的辯證關系看,毛澤東提出的理論和實踐戰(zhàn)略,為朱德的軍事指揮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同時朱德的軍事經(jīng)驗和戰(zhàn)斗指揮也為毛澤東提供了具體的執(zhí)行和操作路徑。根據(jù)何長工的回憶,當時大家都意識到“在斗爭過程中,朱德同志始終站在毛主席這一邊”,同時“他(朱德)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高尚的政治品質,當時他的領導水平、指揮藝術還沒有人能超過”[24]。因此,在具體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執(zhí)行上,主要以朱德的方式執(zhí)行。而在會師后,由于意識到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和湘南起義部隊人員的復雜性,而“毛主席領導下政治工作很強”,所以“朱德同志和陳毅同志向毛主席建議……特別是南昌起義的部隊要強化政治工作”[25]。從中可見,正是由于在精誠團結前提下的分工合作,真正確保了兩支部隊“把特長溶為一體,互相取長補短”[26],確保了兩支部隊勝利會師后革命力量的戰(zhàn)斗力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發(fā)展壯大。

在中國革命征程中關于朱德和毛澤東精誠團結的經(jīng)典故事是“朱毛不能分家”。自從1928年毛澤東和朱德各自率領的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后,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擴大了紅軍,發(fā)展了根據(jù)地,使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進入全盛時期,一時間“朱毛合力,天下無敵”的口號在全軍叫響,民間還流傳起了“八牛闖天下(朱德),反手定乾坤(毛澤東)”的說法?!爸烀倍志捅毁x予了特殊意義,不僅成為國民黨反動派最懼怕的名稱,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符號,代表了中國革命的一段特殊時期,而且也是以毛澤東和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誠團結和戰(zhàn)友情誼的歷史見證。毛澤東常常對朱德說:“你是朱,我是毛,沒有朱哪有毛。”[27]而毛澤東與朱德的精誠團結和情感支持,在幾次關鍵時刻如在中央蘇區(qū)毛澤東失落時期、尤其是長征路上的遵義會議和反對張國燾分裂紅軍的斗爭中對毛澤東的明確支持,在抗戰(zhàn)初期對毛澤東對日作戰(zhàn)方針、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對維護毛澤東的核心地位的明確支持等顯得尤為突出。

1935年10月5日在長征途中,由于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在四川卓木碉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攻擊黨中央是“右傾機會主義逃跑路線”,公然宣布另立以他自己為首的“臨時中央”。張國燾多次要朱德表明態(tài)度,反對黨中央北上,并隔絕和毛澤東的一切聯(lián)系。朱德明確表示:“你這種做法我不贊成,我們不能反對中央,要接受中央領導。中央決定北上抗日是正確的?,F(xiàn)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我國的東三省,我們紅軍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頭,應該擔當起抗日救國的重任。我是個共產(chǎn)黨員,參加了中央的會議,舉手贊成這一決定,我不能出爾反爾,反對中央的決定?!保?8]并說:“大敵當前,要講團結!天下紅軍是一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黨中央統(tǒng)一領導下,是個整體。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國和全世界都聞名。要我這個‘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論發(fā)生多大的事,都是紅軍內部問題,大家要冷靜,要找出解決辦法來,可不能叫蔣介石看我們的熱鬧!你可以把我劈成兩半,但是你絕對割不斷我和毛澤東的關系。朱毛朱毛,外國人都以為朱毛是一個人,哪有朱反對毛的!”[29]朱德字字鏗鏘,句句維護的都是黨內的精誠團結、對正確路線的堅定支持和與毛澤東的深厚情感?;谥斓略邳h內和軍內的威望,張國燾拿他沒辦法,最后也不得不跟著中央一起北上。毛澤東聽說朱德鏗鏘有力的話語后深受感動,高度評價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五、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從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從朱德帶領南昌起義部隊余部與湘南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到后來的井岡山革命斗爭和第一個革命根據(jù)地的開辟,顯示了毛澤東和朱德無比堅韌的意志力和革命情感。在當時處境極為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毛澤東和朱德都以無比堅強的革命意志力和忍耐力,堅定不移地帶領兩支部隊來到井岡山,勝利會師后在井岡山帶領軍民艱苦奮斗、浴血奮戰(zhàn),鑄就了井岡山軍民不畏艱難、不畏強敵,不屈不撓、不怕犧牲,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奮斗精神,譜寫出“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壯烈篇章。

毛澤東同志是一位具有無比堅強意志的革命家。自從他堅定地信仰了馬克思主義,無論是革命高潮、低谷,毛澤東都以無比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情感,使人們看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希望,鼓舞人們斗志,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領導中國革命一路前行。朱毛勝利會師后,毛澤東和朱德同井岡山軍民在革命斗爭中開辟了第一個革命根據(jù)地,勇于探索,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jù)地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成功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根據(jù)地各項建設,開創(chuàng)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胡喬木說:“第六次大會所沒有正確解決的問題,隨后就由毛澤東同志在實際上和理論上解決了?!保?0]

朱德也是一個具有無比堅強意志的革命家。在艱難坎坷的革命過程中,朱德始終立場堅定,以革命大局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革命陷入低谷時,體現(xiàn)出了他的革命意志和領導能力。南昌起義失敗后,起義軍主力在南下轉移過程中被敵人打散,朱德所在的斷后部隊也元氣大傷,成為了一隊孤軍。得知主力軍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低迷。在“三河壩分兵”的關鍵時刻,朱德挺身而出,對將士們振臂高呼:“雖然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是,我們還要革命的。要革命的跟我走;不愿繼續(xù)奮斗的可以回家!不勉強!”[31]許多人離開革命隊伍,而朱德卻不斷地鼓舞眾人:“我是共產(chǎn)黨員,我有責任把‘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32]迷茫的隊伍終于在朱德的堅強意志和革命精神感召下重新振作起來,忍受饑餓、寒冷、疲憊和病痛,跟隨朱德繼續(xù)前行,革命的火種終于保留了下來。南昌起義失敗了,朱德卻能將起義軍們凝聚到一起,帶上井岡山。在革命的至暗時刻,朱德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念,恰如毛澤東所評價的“意志堅如鋼”。

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深刻體現(xiàn)了毛澤東和朱德的堅強革命意志。井岡山革命斗爭以敢于開辟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索出了中國革命道路的正確方向,鑄造了標志中國革命從此走向正確道路的歷史豐碑。在革命力量弱小、不少人為紅軍前途感到悲觀渺茫的背景下,毛澤東從大革命失敗后的國內政治狀況和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fā),科學地分析和論述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獨特原因”和“相當條件”,預言全國各地星星點點的小塊紅色政權必將成燎原之勢,作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預言和戰(zhàn)略判斷,深刻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毛澤東的堅定信仰和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和對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的深刻把握和科學認識基礎上的,從而也堅定了井岡山軍民堅持革命斗爭的信念、信心和革命意志。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jīng)到上海向中央報告紅四軍發(fā)展和主力出擊湖南失敗的情況時說:“(紅四軍負責的同志中)堅決的有計劃把握奮斗精神的要算是潤之同志,不知怎的,那種精神也是對革命前途更深刻的認識的結果吧?!保?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依然高擎火炬前行,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決然團結戰(zhàn)斗在井岡山紅旗下。”[34]

毛澤東和朱德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激發(fā)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軍民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無處不在的困難無時不在考驗著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軍民,國民黨反動派對根據(jù)地進行嚴密經(jīng)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困死在山上。毛澤東描述:“在白色勢力的四面包圍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xiàn)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一年以來,邊界政權割據(jù)的地區(qū),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因此引起工農(nóng)小資產(chǎn)階級群眾和紅軍士兵群眾的生活的不安,有時真是到了極度。”[35]毛澤東的苦澀描述是井岡山時期紅軍官兵和工農(nóng)群眾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有時真是到了極度”無不考驗每一個人的革命意志。1929年底出版的中央軍委刊物《軍事通訊》創(chuàng)刊號,曾刊發(fā)陳毅撰寫的《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陳毅描寫道:“四軍此時的經(jīng)濟脫離軍官的影響,做到徹底公開,經(jīng)濟上最能表現(xiàn)紅軍的平等精神……紅軍的官兵,物質享受一樣,所以官兵不能有什么分別。群眾及敵兵俘虜初看見鼎鼎大名的四軍軍長那樣芒鞋草履,十分襤褸,莫不詫異,若不介紹,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個伙伕頭,同時到現(xiàn)在伙伕頭三個字恰成了四軍軍長的渾號?!保?6]陳毅詳細描述了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紅軍官兵平等、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歷史情景。周恩來則在這份報告上親筆寫了一段很長的編者按,指出這是“寶貴的一個報告。朱毛紅軍這個‘怪物,在我們看了這個報告以后都可一目了然。從他們幾個時期的歷史來看,已經(jīng)很可以明了他們兩年來是在怎樣的艱苦斗爭,在困苦到‘衣不得暖,饑不得飽的時候,還不改勇往直前的精神,卒至造成今日‘有八十萬武裝工農(nóng)擁護(見毛澤東來信)的鞏固基礎……這里面有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志注意,如他們的編制他們的戰(zhàn)術,他們的籌款給養(yǎng)的方法,他們與群眾的關系,他們對內的軍事和政治訓練,他們處置軍中供給開支的原則(官兵經(jīng)濟平等,開支絕對公開)……都是在中國‘別開生面,在過去所沒有看過聽過的。”[37]這份編者按實際上是要求各地紅軍、各地方黨組織學習和采用朱毛紅軍的井岡山根據(jù)地革命經(jīng)驗。

六、結語

1962年1月,毛澤東在談到民主革命的歷程時說:“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要有一個過程?!彼€指出,“在民主革命時期,經(jīng)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保?8]毛澤東所談到的這種“過程”,在朱毛勝利會師這一偉大歷史事件中同樣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其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在面對挫折時迸發(fā)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革命精神,積淀為后來雄厚的“紅色基因”,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寶貴精神財富??梢宰鳛樽糇C的是,在經(jīng)過朱毛勝利會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鍛煉的將士中,許多人后來成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中流砥柱。

顯然,1928年4月28日朱毛在井岡山勝利會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不是歷史、老天和“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也不是看起來不言自明、邏輯在先或已“給定”的情境因素,比如當時黨的組織安排、地理條件或者機緣巧合等造成的,在看似偶然因素的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必然性。毛澤東和朱德在會師之前本是兩個并沒有照過面的人,他們兩個人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并最終成為領導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團結如一人”的兩大領袖人物,不僅與兩人的雄才偉略密切相關,更與兩人的革命信仰、革命精神和革命品格密切相關。

從朱毛勝利會師以及后來毛澤東和朱德領導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到,真正促成和最終促成在井岡山朱毛勝利會師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建軍精神的思想共鳴、忠誠于黨的黨性修養(yǎng)、精誠團結的共同品格、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是這些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促成的結果。堅定信仰的共同追求,是朱毛勝利會師的燈塔,指引著他們前進的方向;建軍精神的思想共鳴,是朱毛勝利會師的行動指南,指引著他們革命的道路;忠誠于黨的黨性修養(yǎng),是朱毛勝利會師的基石,指引著他們共同的取向;精誠團結的共同品格,是朱毛勝利會師的風帆,提供了他們前行的動力;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是朱毛勝利會師的保障,指引著他們革命行穩(wěn)致遠。這些因素形成綜合作用,推動著“朱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迸發(fā)出中國革命的奮斗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斗爭的偉大實踐,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擇,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成長具有關鍵意義?!保?9]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更加需要把信仰、共識、忠誠、團結和意志作為強大精神力量,真正肩負起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時代使命與歷史擔當,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徐求真,鄭志發(fā).井岡山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3]羅榮桓.羅榮桓軍事文選[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97.

[4][33]毛澤東.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5]金沖及.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6][8][29][32]金沖及,龔希光.朱德傳(修訂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7][28][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年譜(新編本):下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9]劉秉榮.中國工農(nóng)紅軍全傳(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劉祖愛.論朱德軍事技術思想的基本特點[J].軍事歷史,2020,(3).

[12]苗體君,竇春芳.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八個歷史謎團(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何時形成并頒布的[J].黨的建設,2008,(7).

[13][24][25][26]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話說朱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14][3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34]習近平.論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6][17][21]逄先知.毛澤東傳(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2]參見譚震林.黨史會議報告集·譚震林同志的談話[Z].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詩詞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7]杜忠明.延安文藝座談會紀實[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

[30]胡喬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6]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

[37]沙健孫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史稿(1921—1949):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8]中共中央文獻委員會.毛澤東著作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9]彭冰冰.紅船精神:深刻內涵、精神實質與新時代意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Analysis of Factors Behind the Victorious Confluence of Mao Zedong and Zhu De and their Red Genes

Song Wentao,? Dai Mucai

Abstract: As a landmark historical event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struggle at Jinggang Mountains , the victorious confluence of Mao Zedong and Zhu De had extremely great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victorious confluence of Mao Zedong and Zhu De was facilit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common pursuit of firm faith, the resonance of military spirit, the cultivation of loyalty to the Party's Party spirit, the common character of sincere unity, and unwavering revolutionary will.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success factors and accumulated red genes can provide rich spiritual nutrition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heriting the red genes, and continuing the red blood, and dig out historical heritage for better grasping the Jinggang Mountains Spirit and inherit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victorious confluence of Mao Zedong and Zhu De; Jinggang Mountain; revolutionary spirit; army-building ideology; red genes

[責任編輯:李佳佳]

猜你喜歡
革命精神紅色基因井岡山
井岡山詩五首
致敬井岡山
當代音樂(2018年11期)2018-06-30 14:43:16
論山西的革命精神之核心價值導向
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成為紅色基因傳承者中的作用
中國市場(2016年43期)2017-02-16 13:10:58
井岡山抒懷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5
贛南中央蘇區(qū)美術文化內涵研究
論贛南蘇區(qū)美術文化在蘇區(qū)革命精神的呈現(xiàn)
紅色基因融入精準扶貧工作的價值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53
激活紅色基因在意識形態(tài)安全建設中的生命力
泸西县| 柏乡县| 金寨县| 五大连池市| 余干县| 赞皇县| 太康县| 合作市| 永吉县| 龙岩市| 雷山县| 彩票| 奉贤区| 南丰县| 祁阳县| 鹤峰县| 古丈县| 香格里拉县| 罗甸县| 古蔺县| 余姚市| 唐山市| 米易县| 当涂县| 门源| 浪卡子县| 津市市| 呼玛县| 康乐县| 卢氏县| 辛集市| 凌云县| 葵青区| 余姚市| 大渡口区| 阜新市| 涟水县| 忻州市| 出国| 扶风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