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炳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新課標的要求出發(fā),教師可利用“學習活動單”為學生搭建助學支架,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筆者以統(tǒng)編二下《蜘蛛開店》一課為例,嘗試通過設計多元“學習活動單”,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面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
1.“猜想型”活動單搭建“悅讀”支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設計“猜想型”活動單(如圖1),讓學生從“閱讀文本”到“悅讀文本”,饒有興趣地向文本的深處探究。
(圖1)
謎語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猜謎的方式導入課文,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從課題出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蜘蛛為什么要開店?它開了什么店?來了哪些顧客?學生因“單”而“動”,課堂因“動”而“活”。學生的猜想,喚起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在使用“猜想型”活動單時,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資源和引導,使其在猜想中“悅讀”課文,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2.“感知型”活動單搭建表征支架
表征支架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基于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為其提供適當支持。例如,本節(jié)課在梳理2~11自然段的內容時,筆者設計“感知型”活動單(如圖2)。
(圖2)
該活動單主要引導學生梳理文本脈絡,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閱讀、圈畫、表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好地把故事內容有條理地講清楚。復述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難點,“感知型”活動單為學生提供表征支架,助力其突破復述難關。
在設計“感知型”活動單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選擇適當的內容和活動來開展學習。在活動中強調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和體驗,進而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
3.“具身型”活動單搭建圖示支架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時結合具體的事物,學生更容易理解。如本節(jié)課在精讀課文時,教師可設計“具身型”活動單(如圖3),通過圖示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
(圖3)
《蜘蛛開店》中每一個小故事都是按照“想賣什么—掛招牌—賣給誰—怎么樣”的順序來敘述的。該活動單首先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故事情節(jié)。然后,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賣口罩、圍巾、襪子”中的一個小故事,以思維導圖為支架進行表演、表達。
“具身型”活動單通過模擬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注重個體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深入理解和記憶學習內容,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
4.“創(chuàng)學型”活動單搭建言語支架
言語支架是指通過教師引導、音頻或視頻,提供恰當的言語提示和指導,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和運用新知識。例如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創(chuàng)學型”活動單(如圖4)。
(圖4)
該活動單先引導學生想象蜘蛛的心理活動,隨后引導討論:“蜘蛛接下來會開什么店呢?會遇到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呢?若不開店,它又會干什么呢?”這樣的交流為接下來的故事創(chuàng)編提供了支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經過引導,寫下了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
“創(chuàng)學型”活動單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由實踐可知,合理使用學習活動單可以有效為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搭建助學支架,促進深度學習,達到教、學、做合一,進而達成語文課程的綜合育人功能,培育學生的閱讀、表達、想象等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