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何讓我們的課堂更有魅力?我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學中,要有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學貴有疑,學則須疑”,教學時,我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他們帶入學習情境中。每預習完一篇課文,我會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你哪些地方不懂?”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經(jīng)過反復討論,師生歸納出一兩個中心問題,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討論,教師適時進行重點點撥。例如在學習《小鹿的玫瑰花》時,學生提問:“為什么小鹿的玫瑰花白栽了?課文最后為什么又說‘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一方面使老師弄清了學生的疑難之處,便于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另一方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學生自己讀懂課文
“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戶。葉圣陶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痹陂喿x教學中,以讀代講是教師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時,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讓學生略讀、精讀、個別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理解課文,品析詞句。下面就《雪地里的小畫家》一文的幾個教學步驟談談我是怎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讀懂課文的。
(一)以題入手,提出學生想了解的問題:“雪地里的小畫家是誰?”以此激活學生思維,隨后導入新課,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二)提出問題:“小畫家們在雪地里畫了什么?它們是怎么畫畫的?”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課文,畫出有關的語句。
(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討論問題的情境:“青蛙哪里去了?”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四)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哪些冬眠的動物。
運用這種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書聲瑯瑯,議論紛紛,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讀懂了課文。
三、學生自主選擇合作
陶老先生說過:“書是教不完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要引導并教給學生讀書、看報的技巧能力?!?/p>
遵照此原則,教師應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使他們在實踐中提升聽、說、讀、寫的技巧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團體學習和個人探究有機結合的體現(xiàn)。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獲得了提升。在討論中,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最終統(tǒng)一完成學習目標,達到目的。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老師要多給學困生一些機會,使學生人人有任務,人人有目標,有展示自我的渴望,人人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得非常充分。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精神是飽滿的,心情是愉快的,收獲是豐厚的。如在教《畫風》一課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想想自己畫風的方法,頓時,教室里熱鬧起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畫出了小姑娘飄逸的長發(fā),有的畫出了飄動的柳條,有的畫出了飛舞的蒲公英,有的畫出了裊裊炊煙……我不禁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而折服。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指出可以畫飛上天的風箏。這個想法貼近他們的生活,是講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的契機。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因此,我們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造自主活動的空間,使他們養(yǎng)成積極創(chuàng)新、求新的習慣,讓我們的課堂展現(xiàn)出更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