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牛川”地望考

2023-09-04 22:50:17王英維
云岡研究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賀蘭拓跋陰山

王英維

(集寧師范學(xué)院歷史文化學(xué)院,內(nèi)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牛川是拓跋珪復(fù)國的根據(jù)地,《魏書》載“登國元年(386 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會于牛川?!盵1](卷2《太祖紀》,P20)該年四月改稱魏王,該政權(quán)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魏政權(quán)。北魏建立之初牛川經(jīng)常被拓跋珪所臨幸,起著政治中心汗庭的作用,又反映出該地是一處出入陰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北魏時期,牛川也稱作牛都。如《魏書》云:“染干謀殺訥而代立,訥遂與染干相攻。垂遣子麟討之,敗染干于牛都,破訥于赤城?!盵1](卷83 上《賀訥傳》,P1812)胡三省注《資治通鑒》稱牛都,“都,聚也,其地當在牛川,夷人放牧,于此聚會,因名?!盵2](卷107,P3398)顧祖禹也襲胡三省之說,稱晉太元“十六年(391 年),魏別部賀染干與賀訥相攻,復(fù)與燕共討之,燕將蘭汗帥龍城之兵擊染干,破之于牛都,即牛川矣。蓋土人牧放,于此聚會,因名為都也?!盵3](卷44,P2012)王仲犖也認為“牛都即牛川。”[4](P1097)

張金龍的《北魏政治史》第二冊也稱牛都就是牛川,但其用三個理由另加解釋。其一,稱牛川為拓跋珪即位之地,未選定都城之前稱之為“都”順理成章;其二,拓跋珪六次臨幸該地,該地地位特殊,可以認為具有都城的某些功能;其三,牛川本是賀蘭部的政治中心,牛川亦可認為是賀蘭部之“都”。[5](P24)《資治通鑒》稱晉太元十六年(391 年)“夏,四月,燕蘭汗破賀染干于牛都?!盵2](卷107,P3398)這時,拓跋珪早已經(jīng)于登國五年(390 年)“冬十月,遷云中?!盵1](卷2《太祖紀》,P23)換言之,登國五年(390年)冬十月其政治中心已從牛川移至云中盛樂地區(qū)。又,拓跋珪與賀蘭部已經(jīng)干戈相向,賀蘭部的國中之地牛川也不允許拓跋珪駐牧了,故張金龍前兩個理由不甚合理,其最后一個理由較為契合。

由于《魏書》寫作簡略,故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牛川的地望研究,人言言殊。其一,認為牛川在內(nèi)蒙古興和縣境內(nèi)。①參見(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第7冊,中華書局,1956年,第3357頁;《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第34冊,中華書局,1986 年,第27051 頁;馬冠群:《察哈爾地略》,王錫褀輯:《小方壺齋輿地叢抄再補編》第二帙,上海著易堂印行;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52頁;(日)岡崎文夫:《魏晉南北朝通史·內(nèi)編》,平凡社,1989年,第325頁;戴均良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482頁。其二,認為牛川在今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nèi)黃旗海一帶。②參見綏遠通志館編:《綏遠通志稿》第1 冊,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340 頁、第355 頁;內(nèi)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編委會編:《內(nèi)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年,第54 頁;張金龍著:《北魏政治史》第2 冊,甘肅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頁。其三,認為牛川近大同,在左云、右玉一帶。①參見《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第9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6917頁;(清)吳熙載:《資治通鑒地理今釋》,李勇先主編:《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四編《通鑒類地理文獻集成》,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第356頁;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255 頁;劉均仁著:《中國地名大辭典》,國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0 年,第645 頁;孫瑜:《唐代代北范圍考論》,《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1期,第141頁。其四,認為牛川是今涼城縣境內(nèi)。②參見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1931年,第168頁;管芙蓉:《鮮卑族與山西》,金昭、阿勒得爾圖主編:《走出石窟的北魏王朝》,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0年,第149頁;毋有江:《拓跋鮮卑政治發(fā)展的地理空間》,《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8輯,第30頁;楊伯濤著:《涼城史話》,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67頁。其五,認為牛川是今陰山以北流經(jīng)武川縣、四子王旗的錫拉木倫河,也稱塔布河。③參見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512 頁;王仲犖:《北周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90 年,第1096頁;何光岳:《東胡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5頁;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1 頁;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5 卷上(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270 頁;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61頁;鮑桐:《北魏北疆幾個歷史地理問題的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3期,第90頁;簡修煒主編:《北朝五史辭典》(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6頁;曹永年主編:《內(nèi)蒙古通史》卷一,內(nèi)蒙古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270頁;管芙蓉:《鮮卑族與山西》,金昭、阿勒得爾圖主編:《走出石窟的北魏王朝》,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0年,第137頁;李振峰:《鮮卑簡史》,中華書局,2021年,第115頁。該觀點大有壓倒眾說之勢,成為學(xué)術(shù)界的主流認知。

以上關(guān)于牛川方位的判斷,所得結(jié)論可謂大相徑庭,孰是孰非,學(xué)術(shù)界各執(zhí)一詞,尚無定論。本人在此基礎(chǔ)上,仍有志于探討牛川的地望問題,以就教于方家學(xué)者。

一、牛川的地理、交通及政治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水多指河流,川則指平原。如周一良稱:“川字皆謂平原適于各族部落聚居之地,非指河川?!盵6](P119)最早關(guān)中平原稱作秦川,到了北朝時期東洋河上游平原地區(qū)稱為長川,高柳縣內(nèi)南洋河流域有高柳川,桑幹河流域為桑幹川。云中地區(qū)有云中川,后來稱為白道川,今則稱作土默川。張家口市處有大寧川,朔州地區(qū)有善無川,河套地區(qū)有紐垤川等等。換言之,川一般指河流所沖擊的山谷平原地區(qū),川內(nèi)一般有河流。牛川就是指河流所沖擊的河谷平原地區(qū),是一水草豐美之地,適合放牧。《魏書》云劉庫仁弟“眷又破賀蘭部于善無,又擊蠕蠕別帥胏渥于意親山,破之,獲牛羊數(shù)十萬頭?!薄捌浜?,徙牧于牛川?!盵1](卷23《劉庫仁傳》,P605-606)這是史書中最早提到牛川處,初步判斷意親山在陰山以北草原地區(qū),即今四子王旗烏蘭哈達鄉(xiāng)境內(nèi)的七層山,牛川在意親山以南的陰山山谷之中。案此劉眷大敗賀蘭部及蠕蠕之后,獨孤部的勢力范圍延伸至陰山以北地區(qū),牛川成了獨孤部的駐牧地,其政治中心也從善無地區(qū)移至牛川,遂居此控制陰山南北以行威懾。

牛川是通往陰山南北往來的一處交通要道。如登國元年(386 年)拓跋珪與慕容麟合兵共擊拓跋窟咄,其所行路線是“太祖自弩山幸牛川??哌瓦M屯高柳。太祖復(fù)使安同詣賀驎,因克會期。安同還,太祖踰參合,出代北與賀驎會于高柳?!盵1](卷15《窟咄傳》,P386)拓跋珪自弩山出發(fā),弩山在定襄盛樂附近,弩山可通牛川,牛川南下達參合,參合就是指參合陂,即今內(nèi)蒙古察右前旗境內(nèi)的黃旗海。④參見張文平:《燕魏參合陂之戰(zhàn)地望新考》,《歷史地理研究》2019 年第2 期,第135-144 頁;張文平:《參合陂考》,《中國邊疆學(xué)》第10 輯,2018 年12 月,第27-55 頁。以上兩文,張文平從參合陂的方位、周邊的地望以及參合陂之戰(zhàn)的行軍日程上詳加分析,認為北魏時期的參合陂就是今黃旗海。筆者贊同這一說法。從參合陂通過代北到達高柳。換言之,從參合陂到牛川是一個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牛川還可以通過陰山進入草原地區(qū)。如拓跋珪登國二年(387年)“冬十月癸卯,幸濡源,遣外朝大人王建使于慕容垂。十一月,遂幸赤城。十有二月,巡松漠。還幸牛川。”[1](卷2《太祖紀》,P22)濡源今灤河源頭,赤城今河北省沽源以南的赤城地區(qū),松漠據(jù)丁謙考證稱“松漠間,謂松山西,沙漠東,中間之地,今克什克騰旗西南地也?!盵7](P15)又如天興二年(399)春正月庚午,北魏出擊高車,“鎮(zhèn)北將軍、高涼王樂真等七軍從西道出牛川?!盵1](卷2《太祖紀》,P34)

由于牛川地處陰山,動物較多,又處于河谷地帶較為開闊,故該地還是一處講武畋獵之地。如登國六年(391 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秋七月壬申,講武于牛川。”[1](卷2《太祖紀》,P24)又如太宗皇帝拓跋嗣于泰常元年( 416 年)“六月丁巳,車駕北巡。秋七月甲申,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狝于牛川?!盵1](卷3《太宗紀》,P56)又拓跋燾于神 元年(428年)“冬十月甲辰,北巡。壬子,田于牛川?!盵1](卷4上《世祖紀上》,P74)

牛川是賀蘭部的駐牧地牙帳所在?!段簳吩疲骸埃ㄙR)訥總攝東部為大人,遷居大寧,行其恩信,眾多歸之,侔于庫仁。苻堅假訥鷹揚將軍。”[1](卷83上《賀訥傳》,P1812)大寧即今張家口市地區(qū)。又,《魏書》云登國五年(390 年)“夏四月丙寅,行幸意辛山,與賀驎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落,大破之?!盵1](卷2《太祖紀》,P23)從以上兩條可見,賀蘭部的駐牧地是從大寧向西,一直延伸至意辛山。牛川是拓跋珪復(fù)國的根據(jù)地,其是在賀蘭部卵翼下復(fù)國的,牛川本身處在陰山以北地區(qū),就是賀蘭部的駐牧地牙帳所在。如《魏書》云“諸部大人請(賀)訥兄弟求舉太祖為主。染干曰:‘在我國中,何得爾也!’訥曰:‘帝,大國之世孫,興復(fù)先業(yè),于我國中之福。常相持獎,立繼統(tǒng)勛,汝尚異議,豈是臣節(jié)!’遂與諸人勸進,太祖登代王位于牛川?!盵1](卷83上《賀訥傳》,P1812)

拓跋珪登國元年(386 年)正月在牛川復(fù)國之后,“二月,幸定襄之盛樂。”“秋七月己酉,車駕還盛樂?!盵1](卷2《太祖紀》,P20-21)從上可見,拓跋珪復(fù)國的主要力量是依靠以盛樂為中心的西部鮮卑大人,在該年上半年其是以盛樂為活動中心?!顿Y治通鑒》也稱該年二月,“代王珪徙居定襄之盛樂,務(wù)農(nóng)息民,國人悅之?!盵2](卷106,P3360)到了該年“八月,劉顯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隨之,來逼南境。于是諸部騷動,人心顧望。”“帝慮內(nèi)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山為固?!倍?,“帝自弩山遷幸牛川?!盵1](卷2《太祖紀》,P21)一個“遷”字說得很明白,弩山在盛樂附近,拓跋珪的政治中心又從盛樂遷移至牛川,以求得賀蘭部的支持和保護。此后,拓跋珪的出行活動皆提到帝“還幸牛川”,這時的牛川成為拓跋珪的王庭。如登國二年(387 年)“冬十月癸卯,幸濡源,遣外朝大人王建使于慕容垂。十一月,遂幸赤城。十有二月,巡松漠。還幸牛川?!盵1](卷2《太祖紀》,P22)又如登國五年(390 年)“春三月甲申,帝西征。次鹿渾海,襲高車袁紇部,大破之,虜獲生口、馬牛羊二十余萬。慕容垂遣子賀驎率眾來會。夏四月丙寅,行幸意辛山,與賀驎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落,大破之。六月,還幸牛川。衛(wèi)辰遣子直力鞮寇賀蘭部,圍之。賀訥等請降,告困。秋七月丙子,帝引兵救之,至羊山,直力鞮退走。八月,還幸牛川?!盵1](卷2《太祖紀》,P23)

牛川被拓跋珪選作王庭,是因為該地交通發(fā)達,水草豐美,適宜牧放。又,該地還是賀蘭部的牙帳所在,那時拓跋珪四面環(huán)敵,危如累卵,故駐牧于世代通婚的賀蘭部最為安全。從登國元年(386 年)八月開始拓跋珪是以牛川為政治中心的,牛川是其王庭所在。到了登國五年(390 年)“冬十月,遷云中。”換言之,登國五年(390年)冬十月其王庭方從牛川移至云中。拓跋珪遷云中之前是逐水草而遷移的,故云牛川是其王庭。張金龍也認為“北魏初年,拓跋珪曾六至牛川,是其所‘行幸’最多的地方,其地在當時地位獨特,可以認為具有都城的某些功能?!庇衷婆4ā笆峭匕汐曉缙谧钪饕鸟v留之地,也可以說是北魏初期的政治中心?!盵5](P21-24)

拓跋珪從在這一時期,其巡幸活動方位皆以牛川為繩準。如登國“三年(388年)春二月,帝東巡。夏四月,幸東赤城。五月癸亥,北征庫莫奚?!盵1](卷2《太祖紀》,P22)東赤城即今張家口赤城縣,這說明東赤城在牛川東面,故云東巡。庫莫奚駐牧地在牛川的北面,故云北征。登國三年“十有二月辛卯,車駕西征。至女水,討解如部?!盵1](卷2《太祖紀》,P22)女水,胡三省云“女水在弱洛水西,去平城三千余里,后魏顯祖改曰武川水?!盵2](卷107,P3387)即今外蒙古北部土拉河北流處的一條支流。觀此,可知西征方向必然不是以盛樂為繩準,而是以牛川為繩準的,牛川在女水的東面,故稱西征。又如登國“五年(390年)春三月甲申,帝西征。次鹿渾海,襲高車袁紇部,大破之?!盵1](卷2《太祖紀》,P23)鹿渾海在今蒙古國西南鄂爾渾河上源哈爾和林北,牛川在鹿渾海的東面,故云西征。

二、牛川的地理方位

牛川是北魏初期的王庭,拓跋珪巡幸活動方位是以牛川為繩準的,故可以通過其巡幸之地來判斷牛川的地理位置?!段簳吩频菄辏?86 年)冬十月,“帝自弩山遷幸牛川,屯于延水南,出代谷,會賀驎于高柳,大破窟咄?!盵1](卷2《太祖紀》,P21)該條省略了許多細節(jié)問題,不能引以為據(jù)。拓跋珪該次行軍路線在《魏書·窟咄傳》中記載得更為詳盡,稱“劉顯之敗,遣弟亢泥等迎窟咄,遂逼南界?!碑敃r拓跋部以南部大人和北部大人“分治其眾”,故云逼其南界?!疤鎽]內(nèi)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遣安同及長孫賀徵兵于慕容垂。賀亡奔窟咄,安同間行遂達中山。慕容垂遣子賀驎步騎六千以隨之。安同與垂使人蘭紇俱還,達牛川,窟咄兄子意烈捍之。安同乃隱藏于商賈囊中,至暮乃入空井,得免,仍奔賀驎。軍既不至,而稍前逼。賀染干陰懷異端,乃為窟咄來侵北部。人皆驚駭,莫有固志。于是北部大人叔孫普洛節(jié)及諸烏丸亡奔衛(wèi)辰。賀驎聞之,遽遣安同、朱譚等來。既知賀驎軍近,眾乃小定?!薄疤孀藻笊叫遗4ā?哌瓦M屯高柳。太祖復(fù)使安同詣賀驎,因克會期。安同還,太祖逾參合,出代北與賀驎會于高柳。窟咄困迫,望旗奔走,遂為衛(wèi)辰殺之,帝悉收其眾。賀驎別帝,歸于中山?!盵1](卷15《窟咄傳》,P385-386)從上可知,拓跋珪是自弩山北踰陰山的,故弩山應(yīng)該在云中盛樂附近,其王庭遂從弩山遷至牛川。云其北逾陰山,可知其行走路線是越過陰山隘口來到牛川的,牛川且在參合陂(今黃旗海)的北面,從牛川到今黃旗海有大路可通。

牛川遠大同,近大漠,在大同和參合陂的正北,在大漠的南面位置。天興元年(398年)秋七月,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此后,北魏皇帝巡幸活動方位皆以平城為繩準?!段簳吩疲骸疤孀耘4弦?,大校獵,以高車為圍,騎徒遮列,周七百余里,聚雜獸于其中。因驅(qū)至平城,即以高車眾起鹿苑,南因臺陰,北距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1](卷103《高車傳》,P2308)又拓跋燾于神 元年(428 年)“冬十月甲辰,北巡。壬子,田于牛川?!盵1](卷4上《世祖紀上》,P74)從以上兩條可知牛川在平城的正北方,遂稱“南引”和北巡,且該地至平城距離較遠。拓跋嗣永興二年(410 年)“夏五月,長孫嵩等自大漠還,蠕蠕追圍之于牛川。壬申,帝北伐。蠕蠕聞而遁走,車駕還幸參合陂?!盵1](卷3《太宗紀》,P50)從上可知,牛川在大漠南面,拓跋嗣北伐,意味著牛川在平城正北面,回師之后到達參合陂,則牛川也在參合陂的北面。

泰常元年(416 年)“六月丁巳,車駕北巡。秋七月甲申,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狝于牛川。登釜山,臨殷繁水而南,觀于九十九泉?!盵1](卷3《太宗紀》,P56)可以肯定的是,九十九泉即今卓資山與察哈爾右翼中旗交界處的灰騰梁草原地區(qū)。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標注殷繁水即今匯入黃旗海的泉玉林河(也稱泉玉嶺河)。釜山在其北。[8](P52)其發(fā)源于察哈爾右翼中旗,其南面正是灰騰梁山九十九泉,故注釋該位置較為契合。泉玉林河中上游,稱之為五德溝河,也作烏德溝河?!盀醯聹弦蚱錅峡趦蓚?cè)直立的山峰像門垛一樣,故名‘烏德音阿莫’,意為‘門一樣的口’,因河從溝口流出而得名。”[9](P1738)“烏德溝河,發(fā)源于察哈爾右翼中旗白家村西山頂,在泉玉林河中游?!薄拔宓聹虾尤L135.5 公里,”[10](P202)注入泉玉林河?!督椷h集寧縣志略》一書又作烏底溝,稱“在縣治東北,其右有深谷曰烏底溝,形勢險要,道路崎嶇,為通蒙之要道。”[11](P224-225)《綏遠通志稿》稱烏德溝,“頗險隘,為通陶林、內(nèi)蒙之要路?!盵12](卷3,P353)沿著五德溝河河谷,溯河源往上可通往陶林縣城科布爾。

既然殷繁水是泉玉林河中上游五德溝河,則其北方大山就是釜山?!督椷h省分縣調(diào)查概要》一書中附有集寧縣地圖,該圖標注泉玉林河中上游地區(qū)北面有一山系稱作烏拉山或勿拉山。集寧縣“縣境諸山,以輝騰梁及勿拉山為最大。輝騰梁后一支脈,即名勿拉山。由縣境西北東勝莊入境,蜿蜒至賁紅天太莊。長凡一百二十里,均系陰山山脈。”[13](P52)則拓跋嗣所攀登的釜山就是今勿拉山。

今泉玉林河及勿拉山的正北方所在地就是牛川。這里有一條內(nèi)陸河,流向由南至北,經(jīng)今韓勿拉鄉(xiāng)及克里孟古城遺址。這條河流今稱為哈不泉,也稱韓勿拉河?!肮蝗得晒耪Z,‘哈布齊勒’的異寫,意為‘峽谷’”,[9](P1739)《察哈爾右翼后旗志》云哈卜泉河,“上游稱哈拉溝,中游稱哈卜泉,韓勿拉河。向北流入橫格勒渾迪河口,然后注入蘇尼特右旗翁滾諾爾。全河在二寡婦溝以上為干河,以下至克卜營有清水或間歇水,克卜營以下河床不明顯。哈不泉全長52.6 公里?!盵10](P202)該河流域所沖擊的山谷地帶,大概就是北魏的龍興之地牛川。哈卜泉上游地區(qū)今稱哈拉溝。《綏遠省分縣調(diào)查概要》稱:“五德溝北十余里,與白彥溝分歧者,即哈拉溝,其西北即后大灘,則系平原?!盵13](P52)

后來北魏王朝在陰山一帶修筑防御工事,除了長城及六鎮(zhèn)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戍衛(wèi)城堡。在牛川之地有克里孟古城遺址,克里孟蒙語就是“墻”之意,該古城遺址的規(guī)模較大?!秲?nèi)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一書稱:“在陰山以北,像克里孟古城這樣的建筑規(guī)模與形式,是很少見的,對研究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具有重要價值?!盵14](P35)克里孟古城周圍山谷地帶鮮卑墓葬群較為集中。“距克里孟古城東約三四里處,韓勿拉山下的二蘭虎鮮卑古墓群,規(guī)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至今也是鮮卑族古墓群僅有的?!盵15](P259)《察哈爾右翼后旗志》稱“二蘭虎溝古墓群出土的文物,在全國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盵10](P1033)由于該古城周圍墓葬群數(shù)量集中,墓葬出土的文物規(guī)模大、規(guī)格高,故以往推測“韓勿拉克里孟古城遺址有可能就是檀石槐所建的王庭。”[10](P1037)這種推測有一定道理。

過去,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尚未建立統(tǒng)一國家之前,因部落兼并,危險無時不在,故游牧民族多依山為阻以保安全。如《史記》云:“燕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庇衷啤皢斡谥ブ贝⒃浦小?,[16](卷110《匈奴傳》,P2883、2891)故呂思勉認為“今案冒頓之庭當在今大同以北之大青山中?!盵17](P604)正如《鹽鐵論》所云匈奴“因山谷為城郭,因水草為倉廩?!盵18](卷9,P107)后來拓 跋窟咄來 寇 南部,拓 跋珪內(nèi)部動搖,在這危機時刻“帝慮內(nèi)難,乃北逾陰山,幸賀蘭部,阻山為固?!倍?,“帝自弩山遷幸牛川?!盵1](卷2《太祖紀》,P21)故過去游牧民族的牙帳皆擇在溪谷地區(qū)。從克里孟古城遺址的規(guī)模、周邊眾多的墓地群以及出土的珍貴鮮卑文物來看,韓勿拉河所沖擊的河谷平原地帶一直是鮮卑民族重要的聚居之地。

三、余論

綜上,牛川居于陰山河谷之地,水草豐美,宜于駐牧,可以畋獵講武,且是一條通往陰山大漠的一條南北交通要道。可以斷定牛川的地理方位,是在大漠及意辛山以南的陰山地區(qū),鹿渾海及女水以東,長川及大寧城以西,平城、參合陂、九十九泉、殷繁水及釜山以北。從以上方位上判斷,其位置就是今天察哈爾右翼后旗境內(nèi)韓勿拉河流域。

牛川周邊的殷繁水就是今匯入黃旗海的泉玉林河中上游地區(qū)的五德溝河。過去,關(guān)于殷繁水的說法多數(shù)是誤判。如《資治通鑒地理今釋》注釋云:“殷繁水,直隸宣化府保安州。”[19](卷5,P360)該根據(jù)可能源于《明史》萬全都指揮使懷來衛(wèi)條稱:“東南有榆林堡,又有殷繁水?!盵20](卷40《地理志一》,P904)可見殷繁水也是所在多有,但保安州及懷來衛(wèi)與九十九泉遙不可及,則此解不通。有些學(xué)者由于認定牛川就是四子王旗境內(nèi)的塔布河,故殷繁水判斷也出現(xiàn)誤解。如王仲犖稱“殷繁水,今內(nèi)蒙四王子旗東北?!盵4](P1097)又如鮑桐稱殷繁水“似應(yīng)在今察右中旗北境庫倫蘇木境內(nèi),該河流未標名,但恰在九十九泉之北。”[21]庫倫蘇木在察右中旗西北毗鄰四子王旗。簡修煒主編的《北朝五史辭典》認為殷繁水“川名,在今內(nèi)蒙古察哈爾右翼后旗北?!盵22](P977)李逸友在《內(nèi)蒙古史跡叢考》一文中稱:“殷繁水應(yīng)即今之蝦江河,沿此河上行即可登臨輝騰梁,從而折向西行,即可達九十九泉?!盵23](P396)《察哈爾右翼后旗志》也襲該說法稱:“拓跋嗣行經(jīng)的地方,大致方位是從今察右后旗東北部先向南行,殷繁水應(yīng)是今旗境霞江河,沿河上行即登臨輝騰梁,從而折向西行,即可達‘九十九泉’。”[10](P1036)九十九泉在霞江河的西南面,故該說也是誤判。后來,李逸友在《中國北方長城考述》一文中指出:“殷繁水當為今之丹岱河, 其水北流注入白音淖爾(湖), 應(yīng)為白鹿陂?!盵24]該說稱白音淖爾湖是白鹿陂無誤,然稱丹岱河則不確,其西南方向才是九十九泉,不是正南方向,且相隔泉玉林河。

釜山應(yīng)該是勿拉山中的一座山峰。拓跋嗣從牛川出發(fā),必沿哈卜泉河谷南下釜山,則釜山應(yīng)該就是哈卜泉的源頭所在?!恫旃栍乙砗笃熘尽吩啤肮啡?,發(fā)源于察右后旗錫勒鄉(xiāng)錫勒腦包?!盵10](P202)錫勒系蒙古語,山梁之意,錫勒腦包山海拔高度1773.6 米,面積達24.8 平方公里。[10](P188)則該錫勒腦包山可能就是拓跋嗣所攀登的釜山。

李逸友所稱白鹿陂就是白音淖海子這一說法無誤。[24]由于拓跋嗣是車駕北巡,故白鹿陂方位皆在大同之正北方位。其北巡路線是經(jīng)飲馬河北上,過參合陂(今黃旗海)、北魏時期的白音察干古城,到達白鹿陂。北魏時期白音察干古城是防止陰山以北柔然南下的軍事重鎮(zhèn),其實該地也是通往大漠地區(qū)的交通要道,今天集二線鐵路的走向仍然與拓跋嗣所經(jīng)路線一致。則白鹿陂就是今白音察干鎮(zhèn)北的白音淖海子。沿白音淖海子往西,今天仍有105省道公路可達韓勿拉鄉(xiāng)境內(nèi),即到達牛川地區(qū)。白音淖海子就是白音淖爾,蒙古語“白音淖爾”是富饒的湖泊之意。至于張金龍所稱“白鹿陂當即元代所謂察罕腦兒—白湖(今河北沽源縣北囫圇諾爾之小紅城遺址)?!盵5](P395)該說不確。《內(nèi)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認為黃旗海就是白鹿陂,亦誤。[25](P89)

薄山,王仲犖稱“清一統(tǒng)志:薄山在歸化城界,按在今呼和浩特市附近?!盵4](P1076)蒙古地方往往因物名地,同樣特征的地方很多,故薄山也不是一處獨有。天興二年(399 年)春正月“庚午,車駕北巡,分命諸將大襲高車。大將軍、常山王遵等三軍從東道出長川,鎮(zhèn)北將軍、高涼王樂真等七軍從西道出牛川,車駕親勒六軍從中道自駁髯水西北?!倍拢斑€次牛川及薄山,并刻石記功。”[1](卷2《太祖紀》,P34-35)可見牛川與薄山緊鄰。又,拓跋嗣永興五年(413年)“秋七月己巳,還幸薄山。帝登觀太祖游幸刻石頌德之處,乃于其旁起石壇而薦饗焉。賜從者大酺于山下?!盵1](卷3《太宗紀》,P53)薄山是太祖拓跋珪游興、刻石、頌德之處,必為其早年龍興之地牛川附近無疑,則薄山就是今察哈爾右翼后旗韓勿拉鄉(xiāng)境內(nèi)的韓勿拉山。韓勿拉山海拔1772.5米,面積12平方公里。[10](P188)韓勿拉河因山得名,因該河之東有山名韓勿拉,“韓勿拉系蒙古語‘汗烏拉’的音異寫?!n’是‘可汗’的異寫,‘勿拉’是‘山’的音譯。韓勿拉意為‘大汗之山’或‘可汗之山’?!薄霸撋揭虮痹蠛拱蛨D蒙克達延汗于1497年祭祀過位于主峰上的敖包而得名?!盵9](P1737-1738)還有一種說法稱“韓勿拉漢意為‘山王’,即‘大山’之意。也有的傳說,察哈爾部林丹汗曾率兵在此山下駐屯,故將此山命名‘察哈爾罕烏拉’,即察哈爾王住過的山。”[15](P219)其實,韓勿拉蒙古語也譯作“罕烏拉”,“罕烏拉山”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也是所在多有。如阿拉善左旗巴彥洪格爾蘇木境內(nèi)亦有“罕烏拉山”?!秲?nèi)蒙古地名》一書稱“‘罕烏拉’系蒙古語,意為‘最高的山’。”[26](P756)

意親山也作意辛山。胡三省云“意辛山在牛川北,賀蘭部所居也。據(jù)北史踰陰山而北,即賀蘭部。”[2](卷107,P3396)《讀史方輿紀要》大同府條稱:“意辛山在府北塞外。亦曰意親山。晉太元十年,代劉頭眷擊破柔然于意親山。十五年,拓跋珪會燕慕容麟于意辛山,擊賀蘭諸部,皆降于魏。宋元嘉中,魏主燾幸意辛山,破賀蘭諸部,還幸牛川。意辛山蓋在牛川之北。《北史》:意辛山,賀蘭部所居,逾陰山而北,即賀蘭部也?!盵3](卷44,P2007)《資治通鑒地理今釋》云“意親山,朔平府左云縣北口外”,[19](卷5,P356)這一解釋不具體,且與陰山之北相去甚遠,不確。日本學(xué)者前田正名稱“意辛山在今桑干河支流東洋河的北面。”[27](P59)張文平認為意辛山就是“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烏蘭哈達七層山”,①參見張文平:《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輝騰梁長城調(diào)查簡報》,《邊疆考古研究》第18 輯,第70 頁;張文平主編:《輝騰錫勒草原訪古》,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22頁。該判斷較為準確。

《中國歷史地圖集》卷四標注意辛山在今四子王旗西北,中蒙邊境處。[25](P60)王仲犖的《北周地理志》附錄《北魏延昌地形志北邊州鎮(zhèn)考證》一書中指出“意辛山當在陰山北境,”“今內(nèi)蒙四王子旗西北,亦在錫拉木倫河之西北?!盵4](P1096)田余慶稱“賀蘭部主要駐地,在盛樂西北,陰山以北至意幸山一帶,即今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盟境內(nèi)塔布河及其西北地區(qū)?!盵28](P32)塔布河位于今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境內(nèi),也稱作錫拉木倫河。何光岳的《東胡源流史》稱意親山在“內(nèi)蒙古二連浩特市西南”。[29](P85)鮑桐認為“今蒙古國南戈壁省索朗克爾之東北,有11座山峰,高1272米至1436米,正當從艾不蓋河西北去土拉河或鄂爾渾河大道上。意親山大約應(yīng)在此。”[21]以上諸人皆立足于牛川就是塔布河的基礎(chǔ)上判斷的,故稱意辛山在四子王旗西北或二連浩特市西南皆不確。《內(nèi)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標注意辛山在阿巴嘎旗北,與外蒙古毗鄰處。[25](P81)胡玉春的《3-5 世紀初北方古族史探》一書認為意辛山就是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四子王旗西北邊境。[30](P94)

《魏書》云:“又有紇突鄰,與紇奚世同部落,而各有大人長帥,擁集種類,常為寇于意辛山。登國五年(390 年),太祖勒眾親討焉,慕容驎率師來會,大破之。”[1](卷103《高車傳》,P2312)從上可見,意親山與拓跋珪的王庭所在牛川近在咫尺,遂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之意,不得不出兵征討。其在牛川的正北方位,今四子王旗烏蘭哈達蘇木境內(nèi)有當郎斯日背山,也作道勞斯日博、七層山或七重山?!端淖油跗斓孛洝贩Q當郎斯日背山,“是全盟和全旗境內(nèi)的著名山峰?!盵31](P193)《四子王旗志》云“道勞斯日博,蒙語即七層山的意思,位于本旗烏蘭哈達蘇木境內(nèi)??偯娣e約75 平方公里。該山由東西橫亙的七道山梁組成?!薄爸鞣灏桨谷詹?,海拔1761 米?!薄傍B瞰道勞斯日博,好似7 道互不相連的天然屏障;近觀又象7 條巨龍相互爭高斗頑。其特殊的地理雄姿,不僅成為人們辨別方位的天然標記。而且是野生盤羊的樂園?!睕r“道勞斯日博四周溝壑縱橫,泉水叮咚,牧草肥美,牛羊膘壯,很早就是烏蘭察布草原上令人向往的天然牧場?!盵32](P139)《烏蘭察布盟地名志》亦云:“當郎斯日背,山。系蒙古語,意為‘七重山’。因其好似七道互不相連的天然屏障,故名?!薄爸鞣灏桨谷毡常0?761 米。當郎斯日背牧草肥美,是天然牧場?!盵33](P549)可見該山形態(tài)獨特,具有地標作用,必然為古人所矚目。且其周邊地區(qū)又是天然牧場,具有天然屏障的作用,況又在牛川的正北方位,距離又較近,則七層山大概就是北朝時期所稱的意辛山。

猜你喜歡
賀蘭拓跋陰山
“屎殼郎”大王
關(guān)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賀蘭硯賞析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陰山巖畫的現(xiàn)代造型語言解讀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8
從歙硯到賀蘭硯的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56
以匠人之心為山著名——賀蘭硯之“閆家硯”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46
領(lǐng)導(dǎo)是咱老家人
故事林(2017年9期)2017-05-20 06:47:36
賀蘭口砂巖吸水率的研究
愛妃難騎
飛言情A(2016年4期)2016-04-14 17:45:11
陰山巖畫
育儿| 云梦县| 报价| 芒康县| 佛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彩票| 汝城县| 乌拉特前旗| 五家渠市| 蒙山县| 苗栗市| 和林格尔县| 微山县| 安陆市| 辉县市| 永春县| 中江县| 鄄城县| 佳木斯市| 邵阳县| 镇赉县| 清涧县| 韶山市| 浦东新区| 两当县| 上杭县| 吐鲁番市| 海安县| 天津市| 屏山县| 太原市| 甘谷县| 蕲春县| 城口县| 文化| 泰来县| 嘉禾县| 盐源县| 全椒县|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