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陸方圓
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現(xiàn)代的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課堂的靈活性,整個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濃厚,課堂的時間分配更加合理,還提高對課堂時間利用的有效性。本文著重探討了小學英語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教學,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參考和幫助。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堂教學,進一步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聯(lián)網英語教學資源相對于傳統(tǒng)英語教材來說較為豐富,把互聯(lián)網英語教學資源引入到小學英語課堂能夠有效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有利于教師拓寬教學思維、打造更高效的課堂。在全面解讀《英語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確定教學目標,并以教材為依托,教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來完成教學資料的搜集工作,達到教材知識拓展的目的。同時,教師也應借助網絡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綜合素質。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對教材進行自由閱讀。當學生理解教材之后,播放幻燈片讓學生學會融合并拓展知識。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知識的了解,又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課下,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知識的網絡鏈接,方便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增加對知識的理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更使得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學習,讓碎片化的時間有了價值和意義。
學習能力主要是指學生獲取與理解知識,并能夠對知識進行合理利用的能力。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引導,教會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
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包括課堂模塊和課堂活動兩大部分,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方式來培養(yǎng)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終身發(fā)展。以學生為本,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高效課堂要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教師教學手段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英語的途徑和方法,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這一新型的知識教學載體,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增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所謂思維品質,主要是指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制作授課的課件時,可以增加一些英語圖片或者視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在圖片或視頻后提出一些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水平,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究活動中去,從而促進其語言交際能力及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例如,在《At the zoo》這堂課上,老師可以事先做一個PPT,把大象的照片插進去,在課堂上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可以直接看到大象的樣子。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方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增強探究欲望。同時,教師要利用語言引導,讓學生聯(lián)系畫面展開理性的想象,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自身的引導功能,以幫助學生達到鞏固學過的知識和進一步擴展新知識的目的,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課堂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陣地,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促使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思維發(fā)展,并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完成高效的探究和創(chuàng)造,從而促進其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與此同時,老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主思考,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達到思維培養(yǎng)的目的。在單詞學習部分,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設計幾個小游戲,讓學生在參加游戲的同時加強對單詞的理解。同時,多媒體設備具有操作方便、頁面切換迅速等特點,能迅速適應高效課堂的教學,有利于教師獲得教學的及時反饋。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師生關系變得更加融洽。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英語小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回答問題的能力。尤其在句型學習上,老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設備,對各種句型標以顏色,方便學生分辨。以多媒體設備為輔助的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實際的教學效率,保證了教學效果。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英語作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也具有獨特的文化特點。不同國家在地理環(huán)境、人文特點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和比較中外文化異同,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文化特點,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的能力[1]。
如,《Where are you from》這節(jié)課涵蓋了UK、USA 和Canada等多個國家的詞匯,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找到不同國家的代表性建筑或者代表性人物,加強學生對各國的理解,拓寬他們的眼界,促進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另外,通過播放視頻或音頻等手段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西方國家獨特的民族歷史和文化魅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結合西方節(jié)假日和中國節(jié)日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自己國家節(jié)日文化的認識,還進一步充實了他們對外國文化知識的儲備,強化對世界文化的認知。
語言能力在英語學科素養(yǎng)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其主要是指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認識和自我表達的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重視對詞匯、句子特點的講解,還要注重對學生語言技能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詞匯量,還要對每個詞語的意思和使用條件進行分析和了解,可以給學生舉出一些相關的例子,讓學生真正了解某些相同意義的詞匯都適用于哪些情況。此外,也要重視學生的發(fā)音。初學英語者必須要標準自己的讀音,確保發(fā)音正確。這就需要教師在這方面更加努力。一般而言,初學英語者很難有正宗的美式發(fā)音或者英式發(fā)音,有的甚至自己創(chuàng)造出中式發(fā)音,這會對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產生很大困擾,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找一些標準的發(fā)音,讓學生多聽、多練,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以輔音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找一些英語歌曲或者英語朗誦來教學生發(fā)音,并講解相關詞匯的意思,借助歌曲增強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并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通過練歌來鞏固輔音。此外,教師還可結合歌詞與讀音,引導學生了解音標和字母之間的對應關系。同時,在單詞學習階段,老師可以對重點單詞進行不同顏色的標記,激發(fā)學生視覺記憶。為鞏固所學英語單詞,還可利用英文原版電影輔助英語教學,增強英語課堂趣味性。此外,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使用自然拼讀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聽力水平,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時,老師可以運用自然拼讀法,讓學生試著拼一個單詞,老師從旁協(xié)助引導,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記住這個單詞。單元學習結束時,教師要歸納總結,用課件遮蓋功能把讀音比較相近的詞語表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進行分辨。課下,老師可以把這一部分材料打印出來或將課件發(fā)下去供學生課后復習使用。英語和漢語在語法上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習慣用漢語思維思考英語,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英語的學習。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把抽象的英語用圖片或視頻表示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英語,降低了學習難度,促進了學習效率的提升[2]。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學習英語并不只是滿足應試教育的要求,而是讓英語在實際中發(fā)揮作用。這既是滿足學生日后的交流需求,也是加強我國國際化程度的必然要求。然而,從現(xiàn)階段來看,英語教學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而,教師要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增加英語的實用性,而不是死記硬背。從另一方面來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要求學生要掌握的英語詞匯和語法越來越多,只依靠死記硬背根本不能學好英語。此外,學生還需具備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以此來更好地進行交流溝通,從而增強自身綜合素養(yǎng)。所以,教師應該進一步強化英語知識學習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把生活情境帶入到教學當中,讓學生擁有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而這可以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對英語情境的創(chuàng)設進行優(yōu)化,能夠推動英語學習和實踐的銜接,增強英語應用的有效性[3]。
英語教師作為課程的講授者,在制作課件時要注重和新技術的聯(lián)系,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在互聯(lián)網龐大的知識庫中查詢到有用的知識,并將其整合在一起,要時刻關注國外的英語發(fā)展,確保知識的新穎性,培養(yǎng)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多媒體技術是當代社會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熟練掌握,避免在使用時手忙腳亂。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利,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與條件,幫助他們主動參與,并鼓勵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課題,在搜集資料、加工資料與發(fā)布資料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質與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個別化及協(xié)作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信息技術與學習評價相結合,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鼓勵學生都能發(fā)揮主體性、張揚個性,通過對作業(yè)內容的分析與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索。這種教學方式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問題解決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新型教學工具能使課堂變得更加靈活生動,也使得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作為教育者,教師要將信息技術的運用自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以實現(xiàn)變“傳統(tǒng)接受式學習”為“學生主動探究、研究性、合作性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小學英語新教材中,很多內容是用圖片或聲音來呈現(xiàn)的。如,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就運用了動畫技術。但是,我們不應該只關注課件播放,而忽視學生的接受效果[4]。
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使用圖片、視頻、音頻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但是,過多地使用這些,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學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欣賞多媒體畫面和聲音上。雖然整節(jié)課學生的興趣都很高,課堂氛圍也不錯,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卻不高,真正有用的東西沒學到多少。因而,教師的課件應以“圖”為主線,以“文”為輔,以“聲”為依托,以“像”為目,以“形”為本,以情促智。否則,就會造成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使學生對英語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失去對多媒體畫面的興趣。
教師要不斷學習,增強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使用能力,能夠合理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中,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然而,目前我國多數(shù)小學教學中不夠重視英語教育工作,導致教學質量低下。教師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在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的同時,也要注重知識的講解,以實現(xiàn)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