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展示
水的狀態(tài)由溫度決定,生活的狀態(tài)則由心靈的溫度決定,而社會風(fēng)氣由道德的溫度決定……請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以“溫度”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作家名片
李銀昭,《四川經(jīng)濟日報》社社長、總編輯,《經(jīng)營管理者》雜志總編輯。在《四川文學(xué)》《青年作家》《西南軍事文學(xué)》發(fā)表小說、散文和文學(xué)評論50多萬字,小說《老友》獲成都市金芙蓉文學(xué)獎。
在昭覺寺里,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陪母親到齋堂吃齋。
母親吃素已經(jīng)很多年了,她吃的是花素,先是初一、十五吃素,后來吃素的天數(shù)越來越多,現(xiàn)在幾乎快全素了。
去齋堂的路上,經(jīng)過一個回廊,回廊窄且長,來往的人多,母親總靠邊走。有人的地方母親靠邊走,沒人的地方母親仍是靠邊走,如果遇上幾人一起說著話走過來,母親就會早早地更靠邊,停下來,讓那些人先走。母親這是在讓路。讓路,是山道上、水路上的鄉(xiāng)下人才有的習(xí)慣。在我的生活里,讓路已經(jīng)成了一個久違的詞,一個久違的禮數(shù)。母親突然把這一遺落在山道上、消逝在水路上的禮數(shù)帶到了昭覺寺的回廊里。
齋堂人已不太多,快過吃齋的時間了。母親找地方坐下,我去取齋。一碗米飯一碗煮厚皮菜,一人一份。盡管餓了,我咽下去卻慢。母親在我的對面,端端莊莊坐著,左手端碗,拇指扣在碗沿上,另外四指扣著碗底,左手肘支在桌上,形成一個“V”字形。母親右手持筷子,拈了菜,不直接送嘴里,而是輕放在碗里,也不是隨便輕放在碗里,而是小心地輕放在方便吃進嘴里的碗邊。母親將菜放在碗邊,不會馬上吃,而是將菜和米飯拌一下,小心地送進嘴,小心地咀嚼,滿足地品咂著米和菜的味道。盛著米飯的碗,一直被母親尊重地端著。
小時候,在農(nóng)家小屋里,母親說,人的一生是從吃飯開始的。她說,看一個人將來有沒有出息,有沒有造化,看一個人的吃相就知道了。所以母親常教她的兒女們,坐要有個坐相,吃要有個吃相。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走南闖北,似乎還覺得自己混出了點小出息,但與對面端端莊莊坐著的母親相比,論做人,恍然覺得,兒子還差母親很遠。
碗里最后一粒米被母親送進嘴里,母親才小心地將碗輕放在桌上,又將盛菜的碗重疊上去,再小心地將筷子橫在碗上。一張小紙巾,母親用它小心地擦嘴,小心地擦手,再小心地輕沾桌上的點滴湯水。一張小紙巾,用過這么多地方,母親才小心地將它放進桌下的紙兜里。
昭覺寺,后來我常去,有時陪母親,有時一個人。陪母親的時候,就像重讀一篇暖心的文章一樣,重溫母親舉止里的恰到好處。一個人的時候,我就很感謝,很感動。感謝母親那天突然說想出去走走,感謝我那天沒別的雜務(wù),我才有機會安心地陪在母親身邊,用心地看母親走路,看母親伸手取香,看母親與迎面走來的人點頭讓路打招呼,看母親對一粒米、一片菜的珍愛,看母親端著碗時的端莊和享受。感謝之后,是感動,是一個兒子在母親用無聲的行動,教會他應(yīng)有的生命姿態(tài)之后,油然而生的感動。
(有刪節(jié))
技法小貼士
1.順敘的寫法,使文章次序井然、條理清晰地再現(xiàn)了母親吃齋飯時的端莊與享受,母親的言傳身教摻著愛的溫度,其對子女的教誨體現(xiàn)在一言一行中,潤物無聲。
2.細節(jié)描寫,形象傳神。母親吃齋飯時舉止享受且端莊,描寫時抓住了細致的動作,豐滿了母親的人物形象。
3.富有溫度的語言,情感真實動人。作者將內(nèi)心對母親的尊敬與愛意融入文章中,字里行間流露出母子間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