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圪節(jié)煤礦是一座紅色煤礦。新中國成立后“艱苦奮斗,勤儉辦礦”的石圪節(jié)礦風隨之享譽神州。1963年石圪節(jié)煤礦被評為“全國工交戰(zhàn)線勤儉辦企業(yè)的五面紅旗”之一,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
我在石圪節(jié)煤礦工作了二十多年,長期從事基層新聞報道工作,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礦上的職工不少人都有綽號,屈指一算,發(fā)現(xiàn)自己了解到的綽號不下一百個。如“土割煤機”郭存柱、“活字典”古杜堯、“電機大夫”李啟富、“老來紅”董愛花……探究這些綽號的來歷,每一個背后都有其精彩的由來。
最典型的就是“標準鐘”的故事。說起“標準鐘”,石圪節(jié)的人一下子就會想到李小奮,他是“標準鐘”的“第一代掌門人”。1943年,十五歲的李小奮來到石圪節(jié)煤礦當上了一名采煤工,他受盡了礦主霸頭的欺凌。1945年石圪節(jié)解放后,在舊社會逃荒要飯的小乞丐一下子成了人民礦山的主人,令李小奮感恩戴德,一心要報答黨的救命之恩。在工作中,他年年月月出滿勤,每次上班總按時下井。那時候家家戶戶有個鐘表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而李小奮的腦子里似乎自帶一個標準鐘。時間長了,礦工們只要一看到李小奮戴著帽盔往井口走,就知道是上班時間到了。不過許多人也納悶,白天還好說,黑夜里李小奮是怎樣算準時間的?實際的情況是,李小奮怕上零點班誤點,所以每次輪到他上夜班,他就讓家人守在炕邊隔著窗戶望星辰。有時遇上陰天看不見月亮、星星,他就讓家人用碗盛上黃沙,上面插上香,以香的燃燒尺寸來計算時辰。1953年,李小奮的老婆生頭胎坐月子。臨產(chǎn)前一個小時,李小奮正在參加班前會,要是等他到醫(yī)院請上醫(yī)生回家后再來上班,怎么也要誤了上班的點。同班的伙計們在想,這一回“標準鐘”大概要停擺了??烧l知道,大伙兒前腳剛到工作面,李小奮后腳也跟著到了,他還妥善安排好了老婆生孩子的事情。
春去秋來,斗轉(zhuǎn)星移。李小奮這座“標準鐘”一直準確地走了十多個年頭。1959年,李小奮收了個徒弟,名叫魚先虎。魚先虎同自己的師傅一樣,也是年年月月出滿勤。1961年春天,魚先虎結(jié)婚了。新婚之夜,師傅李小奮語重心長地對洞房里的新郎說:“先虎啊,可不能守著媳婦誤了上班?。 毙履镒拥哪樇t了。打那時起,魚先虎的媳婦每天盯著馬蹄表,催丈夫準時上班。又過了十年,魚先虎也帶上了徒弟楊海發(fā)。有一次,楊海發(fā)利用工余時間回家探親,突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就要誤了上班。一路上他一會兒騎上自行車趕路,一會兒又扛起自行車爬坡。終于,在上班之前,楊海發(fā)渾身精濕地趕到了礦上。就這樣,“三代標準鐘”的傳統(tǒng)一代代傳了下來。在楊海發(fā)之后,石圪節(jié)的“標準鐘”到處都是:如洗煤廠的郭忠賢、掘進隊的苗土珍、綜采隊的崔俊南等。可能在今天看來,準時上班已不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鐘表還沒有普及、看日頭判斷時間的年代,要做到乃至天天做到準時上班是不容易且需要毅力堅持的事。
石圪節(jié)人的綽號更多集中在那些先進模范人物身上。這些綽號讓人們聽起來很親切,當事人聽著也覺得光榮。在先進模范人物中間最引人注目的當然還得數(shù)郝曉明,他的綽號不止一個,最常被人叫的是“礦山鐵人”。郝曉明的先進事跡許多人能倒背如流,一提起他,一股敬佩之情在我的心中油然升起。老英雄在井下采煤三十七個春秋,三十七個春節(jié)都在井下度過。年年出滿勤干滿點:妻子先后生了三個孩子他沒請過一天假,甚至十個手指中先后被砸過九個,他也沒舍得休過一個班。1991年“七一”前夕,郝曉明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郝曉明師博還得了另外一個綽號:“老傻”。這個綽號乍聽起來有些不入耳,可是當你知道他“傻”的真實內(nèi)涵時,就會懂得這個綽號的精妙。有一年,郝曉明作為先進代表來到北京開會,會議結(jié)束時,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全體代表,并合影留念。合影后,工作人員逐個登記,詢問代表要幾張照片,郵寄地址等。問到郝曉明時,他不假思索地反問:“要錢不?要錢我就不要照片了。”事后礦上有人不解,問他為啥?他說:“要那么多照片干啥,我有好幾張了?!眴柕娜颂嵝阉骸斑@樣的照片公家可以報銷哩?!焙聲悦骰卮穑骸拔抑赖V上是能報銷的,可礦上的錢也是咱煤礦工人一鍬煤、一鍬煤地挖出來的,也不能浪費了!”
綜采隊長屈天富被譽為“礦山第二代鐵人”,他在井下受傷后仍然堅持戰(zhàn)斗在采煤一線,帶領綜采隊開創(chuàng)了一個隊年產(chǎn)百萬噸的歷史先河。屈天富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但在女兒的幫助下硬是攻下了掌握綜采設備理論知識的這個“攔路虎”。由于他的傷口每年都化膿,屈天富需要定期到醫(yī)院開刀清理留在肚子里面的煤塵。老伙計們心疼地說:“人家是井下出煤,天富卻是肚子里出煤。”多年的礦山勞模劉淇生被大家譽為“綜機大夫”。1978年,石圪節(jié)煤礦成立了第一支綜采隊,劉淇生當了電工。初中文化的他憑著“以礦為家,以煤為業(yè)”的一腔熱血,刻苦自學,終于成為一個機電通。只要是井下綜采機出了問題,他下井三下五除二就能做到“手到病除”。楊宿寶是石圪節(jié)礦的原調(diào)度室主任,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深入井下、靠前指揮,一天十多個小時待在井下和辦公室,年年被評為勞動模范,被大家譽為“老黃?!?。
在石圪節(jié),不僅男職工有綽號,許多女職工也有綽號;工人有綽號,礦領導也有綽號。
董愛花生前是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屬,她跟隨丈夫來礦二十多年。在建設用于修舊利廢的更新廠時,她和男同志一道用磚壘墻,上房架棚。更新廠建成后,她又帶領職工家屬大搞家庭副業(yè)生產(chǎn),開墾荒地,種玉米,種蔬菜,為職工改善生活。由于她突出的貢獻,被全國婦聯(lián)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的光榮稱號,礦工們則親切地稱她是“礦山老來紅”。在女工中間叫得最響的一個綽號是“礦山紅管家”——付秀儒。付秀儒原是礦副總會計師兼財務科長,參加工作三十多年里,為礦山勤儉理財,能摳善省,許多石圪節(jié)人都能隨口說出她的幾段故事來。為了工作她三次拒絕療養(yǎng),有一次竟暈倒在辦公室里。
石圪節(jié)的礦領導的綽號也是礦工們送的。老礦長郭存柱,經(jīng)常下井勞動,他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哪里出了問題就蹲在哪里,不把問題解決了,他能三天三夜不上井。餓了他吃班中餐,困了他就睡地鋪。工人們親切地送他綽號:“小洋鎬”“土割煤機”。六十年代的原副礦長王振江,哪里有困難,他就往哪里去;哪里有危險,他就偏往哪里去。井下工作面初次放頂,他親自掌錘回柱,工人們送他綽號叫“傻礦長”。老總工程師古杜堯,多次參與技術改進,并和其他技術人員共同研制成功了“中國煤礦主提升系統(tǒng)”的創(chuàng)舉——三天輪。他從一個參加工作時的翩翩少年到退休時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歷經(jīng)幾十年的礦山滄桑變化,工人們親切地叫他“活字典”。
綽號在石圪節(jié)人的眼里,沒有絲毫貶義,往往是一種獎勵,這種獎勵是自發(fā)性的、群眾性的、口碑性的,甚至是一種老同事之間的昵稱。
如今,雖然我離開了石圪節(jié),但我仍然能夠一口氣說出許多石圪節(jié)人的綽號,盡管有些人的尊姓大名我可能早已忘記。
郭安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陽光》雜志社簽約作家。曾出版長篇小說《三垂岡》等多部文學作品,曾獲中國散文華表獎、山西省“五一文化獎”和第七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提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