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英
書信是人類歷史中最為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之一,它不僅傳遞著信息,更寄托著情感。通過書信中的文字和用語,我們可以領略到寫信人的思想狀態(tài)和書信中飽含的情思。書信落筆之處,無不見證著人與信、情與意的結合。那么,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呢?讓我們通過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來學習吧。
一、深意,是心照不宣的稱呼。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彼此間的稱謂語。在《答謝中書書》中,“中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謝征曾任中書舍人,所以陶弘景直呼他的官職名。作為朋友,為什么不稱呼對方的名字,而稱呼他的官職呢?因為謝征奉梁王之命請?zhí)蘸刖斑€朝為官,輔佐朝廷政事,而陶弘景已經決定隱居山中,因此他寫下此文,回應謝征,這個稱呼表明了自己與其道不同,不相為謀。在《與朱元思書》中,吳均直接呼喚朱元思的名字,表明他們之間是平等的關系。
二、深意,是仁者之樂的分享。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打開了文人墨客的心扉,引發(fā)他們無限的情思。同時,他們也愿意把這份“山水之樂”寄托在文字間,向收信人奔赴而去。
1.陶弘景在《答謝中書書》中,起筆就把“山川”鎖定在一個“美”字,接著他分別從幾個方面描繪了這份山水之美。其一,仰俯之美,仰頭看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俯身看明凈的溪水清澈見底,一仰一俯間,山水盡收眼底。其二,動靜之美,高峰為靜,清流為動;青林翠竹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曉霧將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夕日欲頹為靜,沉鱗競躍為動,靜中見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其三,色彩之美,林木是青蔥的顏色,竹叢是翠綠的顏色,兩岸的石壁是五彩斑斕的顏色,再加上以藍天為背景、綠水為襯托,給人美不勝收的感覺。其四,晨夕之美,輕薄的晨霧將要消散的時候,能聽到猿與鳥此起彼伏的叫聲;傍晚紅日西沉的時候,能看到那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競相跳出水面。在描述景物時,既有視覺的沖擊,又有聽覺的震撼,讓人不由自主地隨著作者慨嘆一聲:“實是欲界之仙都?!本褪沁@樣如“仙境”一般的地方,陶弘景愿意把它分享給小自己四十多歲的忘年交謝中書,希望他能讀懂自己寄于山水間的情懷。
2.在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山是“奇”的,水是“異”的,山水是“天下獨絕”的。山稱“奇”:其一是山勢高,“負勢競上”中的“競”和“爭高直指”中的“直指”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靜止的山以奮發(fā)向上的生命力;其二是山音妙,這里泉流、鳥鳴、蟬叫、猿啼交織成一曲美妙的交響樂;其三是山色變,由樹的蒼翠茂盛到稀疏的枝條,使山中的光影也在發(fā)生變化,給人一種搖曳之美。水稱“異”:一是水急,湍急之處快于射出的箭,猛于奔跑的馬;二是水清,清澈到千丈之深都能看到底,清澈到水底的游魚和細石都能看得清楚。富春江如此“獨絕”,吳均自然想要分享給好朋友朱元思。
三、深意,是山水清歡的寄情。
無論是因看破世事而隱居的陶弘景,還是因不得志而退世的吳均,都已尋找到自己心中的清雅恬適之樂。他們不僅愿意把這份樂趣與友人分享,更愿意讓自己的好友也身處其中。陶弘景在文中寫道:“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不僅表達了自己對先賢的敬佩,更是想勸慰自己的朋友,一起來“共談”,一起來領悟這秀美的山川。如果說陶弘景的勸誡是隱晦之言,那么吳均的勸誡則是直白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他告訴自己的朋友,不要極力追求名利。因此,陶弘景和吳均筆下的山水并非僅僅是山水,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書信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文字交流,更是溫暖和深情的代名詞,它在人們的社會交往和情感聯(lián)絡中,傳遞的是一份更濃的情、更密的誼。雖然現代社會通訊不斷發(fā)達,但筆墨生香所傳遞的情感是不會被取代的。讓我們重拾悠遠的情懷,與心中惦念之人共赴一場書信之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