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芻議甘南地域文化及其傳承路徑

2023-09-15 04:59丁忠明
新楚文化 2023年8期
關鍵詞:甘南美育文化

【摘要】在文化傳承背景下,挖掘甘南地域文化,將之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教育資源,以美育為切入點,實現(xiàn)甘南地域文化與地方院校美育的耦合,一方面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通過甘南地域文化與地方院校美育的深度融合,提升美育質量,開創(chuàng)美育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文化傳承;地域文化;甘南;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8-0081-04

【基金項目】甘肅民族師范學院2021年度校長科研基金培育建設計劃項目“甘南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在高校美育中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批準號:GSMYPYZD-2021-01)。

甘南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自古是藏漢文化交流、經濟貿易的門戶和交通要道,是漢藏文化交流交匯的中心,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民族相通、人文相親的歷史淵源,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1985年提出,“甘南地處藏、漢接觸的前哨,它有條件成為藏族現(xiàn)代化的跳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長期以來,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造就了甘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樣態(tài);特別是近代以來,紅軍過境,留下了大量紅色革命文化遺產,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使甘南地域文化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甘南地域文化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其中蘊含的豐厚的文化知識及思想內涵,對于開展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甘南地域文化的樣態(tài)

本文根據文化的內涵特點,擬將甘南地域文化總體分為民族民間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兩個模塊。

(一)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

甘南民族民間文化是民眾在歷史長河中自發(fā)創(chuàng)造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地理特征和鄉(xiāng)土特點,包含歷史、生態(tài)、民俗等諸多方面,其中傳承至今,被列入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共有500多項,涉及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傳統(tǒng)技藝等方面,內容豐富,特色鮮明,代表了甘南民族民間文化的精髓。

美術類以夏河唐卡為代表。唐卡是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類似傳統(tǒng)帛畫,是用礦物顏料繪制在特殊制作的畫布后用彩緞裝裱后懸掛的卷軸畫,色彩絢麗,民族特色鮮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甘南夏河縣現(xiàn)有3名國家級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6名州級傳承人以及30多名縣級傳承人。

音樂以藏族民歌、瑪曲藏族民歌彈唱為代表。藏族民歌由民間藝人口傳傳承,歌詞有舊傳又有新編,常采用舊調填新詞的方式演唱(清唱為主),詞句內容反映現(xiàn)實生活,有的也將神話傳說、傳奇故事融入其中,歌曲分為對歌、吉祥歌、頌歌、悲歌等,風格奔放、粗狂、高亢,演唱形式以有獨唱、合唱、趣味性對答式等,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瑪曲的藏族彈唱一般彈奏龍頭琴和八弦琴,表演時可以按傳統(tǒng)曲目自彈自唱,也可以由彈唱者即興編排填詞,格式為三段三句或三段四句式,2021年瑪曲縣“龍頭琴彈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主要有鍋莊舞、迭部尕巴舞、舟曲多地舞等。鍋莊舞即圓圈舞,舞者圍著圓圈跳舞,是甘南最常見最喜聞樂見的受歡迎的群眾休閑娛樂形式,在卓尼部分地區(qū)流行的巴郎鼓舞(莎姆舞)也是鍋莊舞的一種,2021年甘南鍋莊舞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目錄。迭部尕巴舞流傳于甘南迭部縣卡壩、尼傲、旺藏三鄉(xiāng)部分村落,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動,對藏族舞蹈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006年入選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舟曲多地舞圍圓圈而舞,與鍋莊舞類似,一般老藝人致祝詞,由一人領舞,眾人齊唱歡舞,表演者舞蹈動作幅度達,動作節(jié)奏時而疾如旋風,時而緩慢平穩(wěn),如此反復,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戲劇以南木特藏戲為代表。南木特藏戲是甘南傳統(tǒng)地方戲,又稱安多戲,吸收了民間說唱和舞蹈藝術,內容以歷史人物傳記、民間英雄和神話傳說為主,用大膽的浪漫主義手法表現(xiàn)戲劇情景。地域特色鮮明,是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活動,主要在一些節(jié)慶活動上表演,很受歡迎。藏戲的教化功能,對社會穩(wěn)定、和諧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tǒng)制作技藝主要有卓尼洮硯、舟曲織錦帶、夏河金屬飾品制作技藝等。洮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制作工藝創(chuàng)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制作工藝巧奪天工。2008年洮硯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舟曲織錦帶技藝是古老的羌族與吐蕃、漢族等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物,是吸收借鑒先進的文化并繼承和保留本民族特有的風格和技巧后不斷演化的文化載體,既有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體現(xiàn),也清晰地保留了各民族民間文化交流互動的歷史印跡,融合多個民族多種文化美學的特征,是研究舟曲羌藏文化的“活化石”。夏河金屬飾品制作技藝融合印度及漢藏等工藝,造型古樸,設計精巧,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標準和設計風格,具有一定研究、學習價值,2006年入選甘肅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甘南民族民間文化全方位體現(xiàn)出了甘南地區(qū)人民群眾獨特的審美趣味、民族習俗、宗教信仰、社會實踐和生活需求等方面的文化現(xiàn)象,所蘊含的審美特征、價值取向、認知態(tài)度和工匠精神等,可成為對民族院校學生開展美育的良好素材。

(二)源遠流長的紅色革命文化

甘南不僅有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還蘊藏著大量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從1935年9月到1936年9月,紅軍兩次過境甘南,在甘南留下了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毛主席舊居、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洮州蘇維埃舊址等十幾處紅色遺跡,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永載史冊的革命精神。這些紅色革命遺址及其遺存的革命精神資源在甘肅乃至全國都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紅軍長征重要的轉折點——俄界會議

1935年9月,紅軍甘南迭部縣高吉村召開了決定紅軍戰(zhàn)略前途的俄界會議。俄界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確定了戰(zhàn)略北上抗日的路線,確定以游擊戰(zhàn)爭來打通國際聯(lián)系,創(chuàng)建新根據地的戰(zhàn)略方針,會議面對當時嚴峻局面力挽狂瀾,為紅軍長征戰(zhàn)略轉移指明了前進方向[1]。會議遺址2006年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革命領袖舊居——茨日那村毛澤東舊居

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過甘南迭部縣旺藏鄉(xiāng)茨日那村毛澤東居住過的地方。在這里作出了攻打臘子口,繼續(xù)北上的決定。毛澤東舊居見證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征程,傳遞了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2006年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決定紅軍前途命運的臘子口戰(zhàn)役

臘子口戰(zhàn)役舊址位于甘南迭部縣臘子口鄉(xiāng)臘子口村內,臘子口長約30米,寬約3米,兩壁絕峰對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紅軍與國民黨守軍激戰(zhàn)的地方,經過激戰(zhàn)攻克國民黨軍隊的防守,以弱勝強、出奇制勝,擺脫了被四面合圍的局面,為北上抗日打開通途。2006年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被確定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軍民魚水情的見證——洮州蘇維埃舊址

1936年,紅軍主力進入甘南,在甘南臨潭縣(洮州)新城隍廟召開了具有深遠意義的“西北局洮州會議”,研究部隊行動方針,以糧臺為基礎,成立了基層蘇維埃政府[2]。紅軍嚴格執(zhí)行民族政策增進軍民情誼、各族群眾擁護和支援紅軍的事跡流傳至今。現(xiàn)存洮州蘇維埃舊址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開倉放糧的紅色土司

紅軍兩次經過甘南,卓尼土司楊積慶兩次讓開道路,開倉放糧,贈送馬匹、羊只、糧食等物資支援紅軍,為勝利突破天險臘子口奠定了物質基礎。現(xiàn)在博峪村土司衙門舊址上的建有楊土司革命紀念館是甘南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

6.草原深處的革命播火者宣俠父

宣俠父1926年來到甘南,在甘南從事革命活動50天,是甘南草原深處的革命播火人,為飽受封建軍閥壓迫的甘南藏族人民指出了自力、自強、團結起來求生存的光明大道,為在黑暗中尋求民族解放的人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3]。宣俠父烈士在甘南所留下來的民族團結精神,對進一步推進我們的民族團結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位于瑪曲縣的宣俠父烈士紀念館2016年被命名為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除了以上主要的革命遺址、紀念館,還有大量與之相關的歷史文獻、英雄事跡、革命傳說等,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溯源紅色精神血脈,汲取紅色文化中撼人心魄、發(fā)人深省、催人奮進的時代力量,是開展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精神源泉和素材。

二、甘南地域文化的思想內涵

甘南位于唐蕃古道,自古是多民族棲息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漢藏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根植于民族土壤,普遍性中印刻著自身的民族烙印,這種文化本質上與中華文化、文明一樣,積淀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秀成果,有農耕文明天人合一的觀念,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生理念,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有華夏文明的基本特征;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近代還經歷了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甘南增添了濃墨重彩的紅色革命文化。甘南地域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有其自身的思想內涵。

(一)傳承了民族文脈

甘南地域文化是在相對封閉的高原地區(qū)長期繁衍生息的漫長過程中形成的,以游牧文化為主,兼收并蓄農耕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在民族習俗,社會、歷史、經濟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基礎上自發(fā)產生并得到世代繼承,融合了本地域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價值觀等成果,是藏漢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結晶,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現(xiàn)象有其內在的生活邏輯,是維系地域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紐帶。甘南地域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堅守自身的獨特個性,延續(xù)自身的民族文脈,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也是在堅守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以自己的方式傳承民族的文脈不受外來文化的侵襲,是抵制不良文化思潮影響的有力武器。

(二)蘊含了審美價值

甘南地域文化及其物質形態(tài)蘊含了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如唐卡注重形體比例的勻稱、優(yōu)美,設色的淡雅,意境的準確表達,將藝術的象征性與裝飾風格有機融合。甘南民歌、彈唱則以游牧文化為底色,注重將音樂與文學結合,演唱者情不自禁、發(fā)自肺腑的表演,歌曲柔美、悅耳,喚起聽眾情感的波動、精神的共鳴,給人以美的聽覺享受。南木特藏戲以舞臺劇呈現(xiàn),在服飾、道具、面具、舞臺設計等方面滲透著多元的造型和雪域高原明麗的色彩,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卓尼洮硯依石賦形,通過特殊的石質,端莊的石色,糅合傳統(tǒng)藝術形象和地方文化元素,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甘南地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蘊含的審美價值可作為地方院校藝術教育重要的教育資源。

(三)承載著民族精神

甘南地域文化扎根中華沃土,綿延傳承至今,沉淀著這片土地上的民眾的道德情操、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形成了以人文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和工匠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熔鑄于地域文化,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這也是地域文化經久不衰的支撐和內在精神動力,是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近代以來,甘南參與、經歷了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經過了革命的洗禮,在地域文化中又融入了以愛國者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地域文化增添了閃耀的色彩。挖掘甘南地域文化中的思想內核,可作為地方院校開展思政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頭之水。

三、甘南地域文化的傳承路徑:

與地方院校美育耦合

地域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內容豐富、形態(tài)多樣,地方院校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職能,肩負傳播、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地方院??山柚誓系赜蛭幕Y源優(yōu)勢,將美育工作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從地域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中獲取營養(yǎng),實現(xiàn)甘南地域文化與地方院校美育的耦合,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開展以甘南地域文化為元素的美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

在對甘南優(yōu)秀地域文化進行充分挖掘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特點,找準美育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積極開展以甘南地域文化為元素的美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通過情感體驗和親身實踐體驗達到美育的目的。如邀請校外藝人進校園,開展藏族民歌、彈唱、舞蹈展演、創(chuàng)編活動,讓師生親身體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可加強不同民族師生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開展唐卡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唐卡藝術的繪制過程,讓學生體驗繪制,以實踐活動融入本土化特色,注重文化品位、精神高度和文化內涵的統(tǒng)一,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引人入勝、深入人心的效果。

(二)建立以甘南地域文化為元素的美育實踐基地

《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高校美育要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要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在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青年學生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4]。甘南的傳統(tǒng)工藝作坊、紅色革命文化遺址和紀念館,這些都是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最好的資源。建立美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中體驗民族民間文化的美,提升美的感知與鑒賞力,促進文化交流交融,增強文化自信;通過現(xiàn)場的參與與體驗,讓學生從紅色革命文化中感悟革命理想,涵養(yǎng)精神,堅定信念,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

四、結語

甘南地域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獨特面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世代相傳的文化形態(tài),反映了該區(qū)域的風土人情、民俗習俗、歷史發(fā)展及自然環(huán)境等諸多內容,是本地區(qū)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xiàn),有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但是,在現(xiàn)代文化沖擊下,地域文化又顯得很脆弱,如果不有效加以保護、傳承,就有消亡的危險。所以,借助高校的平臺,傳承地域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在文化傳承背景下,將甘南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作為地方院校教育的重要資源,以美育為切入點,實現(xiàn)甘南地域文化與地方院校美育的耦合,是順應美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甘南地域文化傳承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路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張繼元,王麗,李鵬飛.熱血澆鑄的歷史豐碑[N].甘南日報(漢文版),2016-09-06.

[2]楊光.洮岷地區(qū)湫神信仰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3]蹇勇德,李欣,瑤徐錦,等.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N].甘肅日報,2021-04-07.

[4]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站[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2019(05):19-23.

[5]蘇努.非物質文化遺產:奏響文化甘南“交響樂”[N].甘南日報(漢文版),2022-09-28.

作者簡介:

丁忠明(1980.5-),男,回族,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民族民間藝術。

猜你喜歡
甘南美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甘南走讀
甘南九章
甘南記
《去甘南》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誰遠誰近?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武安市| 登封市| 绥中县| 和政县| 兖州市| 从化市| 伊川县| 聂拉木县| 百色市| 台州市| 墨竹工卡县| 吴川市| 安龙县| 克拉玛依市| 灌云县| 永康市| 洞口县| 雷波县| 西林县| 灵山县| 醴陵市| 绥宁县| 东山县| 镶黄旗| 甘泉县| 习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扎赉特旗| 湘西| 宜阳县| 台南县| 东辽县| 双流县| 金乡县| 伊通| 阿荣旗| 武冈市| 紫金县| 习水县| 五指山市|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