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劍生
1953 年7 月27 日, 《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在板門店簽訂,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結束,中國志愿軍將士按照志愿軍總部的統(tǒng)一部署,分批回國。遼寧,作為中國距朝鮮最近的省份,作為抗美援朝的出征地之一,理所當然地承擔起迎接志愿軍將士回國的重任。因此,遼寧也成為迎接志愿軍歸國的“歡迎地”。
1953 年7 月,《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部隊共有17 個軍,另有炮兵、裝甲兵、工兵、鐵道兵、后勤部隊、警衛(wèi)部隊、志愿軍總部和各兵團機關工作人員等,共約120 萬人。這其中部分指戰(zhàn)員早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前,就已經(jīng)開始陸續(xù)回國了,只不過大多采取秘密方式進行。
1953 年,志愿軍部分部隊開始公開主動從朝鮮撤軍。各部隊公開或秘密回國后,有的留駐在東北地區(qū),大多數(shù)部隊則經(jīng)由東北再進入關內(nèi)。
當時,遼東、遼西兩?。?954 年合并成立遼寧省) 及各市黨委、政府把對志愿軍官兵的歡迎、慰問、招待等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切實抓緊抓好。特別是距朝鮮最近的安東市任務最重,在市委的領導下,組成了以市長為首的安東市歡迎志愿軍歸國工作委員會,成立了歡迎志愿軍歸國指揮部,在安東火車站貴賓室晝夜工作,迎接了大量撤軍回國的志愿軍官兵。
志愿軍公開撤軍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3 年9 月10日至9 月底,共撤軍7 個師;第二階段從1954 年9 月20 日至10月3 日,共撤軍7 個師;第三階段從1955 年3 月31 日至4 月17日,共撤軍6 個師。在各個階段,安東市人民都積極做好熱烈歡迎志愿軍歸國的相關工作。1955 年4 月17 日是志愿軍公開撤軍的最后一天,遼寧省和安東市各界人士2200 多人在安東市舉行大會,熱烈歡迎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部隊,遼寧省副省長李濤在大會上致歡迎詞。三批志愿軍順利歸國之后,遼寧作為志愿軍的歸國驛站繼續(xù)做了大量工作。
1958 年2 月19 日,中朝兩國政府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提出中國人民志愿軍主動撤出朝鮮的建議。22 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發(fā)表聲明,決定在1958 年年底前,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出朝鮮。
1958 年3 月10 日,安東市委、市人民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歡迎和接待志愿軍歸國的通知》,要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認真做好各項籌備工作。安東市各界群眾得知志愿軍總部等部門要歸國的消息后,熱烈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自發(fā)地投入到迎接志愿軍歸國的各項準備工作之中。鴨綠江橋建起了雄偉、莊嚴的牌樓,安東火車站高層建筑上高懸著“歡迎”的醒目大字,站臺上40根立柱上的160 條彩色標語營造出熱烈的氛圍。
3 月16 日,2000 多名安東人民身著節(jié)日盛裝,打著歡迎橫幅,手持國旗、彩旗、花束,準備了歌舞節(jié)目,在鴨綠江橋頭和站臺上等候志愿軍歸來。上午11 時40 分、中午12 時45 分,兩列滿載志愿軍官兵的列車徐徐駛過,伴隨著列車的轟鳴聲,守候在鴨綠江大橋橋頭兩旁的群眾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鞭炮聲和歡呼的口號聲響徹云霄。列車停穩(wěn)后,240 名少先隊員蜂擁上前向志愿軍代表致少先隊隊禮,并獻上鮮花,歡迎群眾與志愿軍官兵親切握手、熱烈擁抱。
而在剛剛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志愿軍歸國活動后,安東市人民又著手安排舉行歡送志愿軍離開安東市的活動。
1958 年10 月26 日,最后一列滿載著勝利喜悅和中朝兩國友誼的列車駛進了安東市。4500 人的歡迎隊伍歡聲雷動,歡迎場面盛況空前。次日,在安東市各界人士和群眾的歡送下,志愿軍官兵依依不舍地離開安東,奔向北京。志愿軍司令員楊勇和政治委員王平在臨行前,揮毫為安東人民題詞:“感謝安東人民的熱烈歡迎,感謝你們在抗美援朝斗爭中給予我們的巨大支援,祝你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取得更輝煌的成就?!?/p>
1958 年年底,志愿軍全部撤出朝鮮,回到祖國。然而,那些犧牲在朝鮮的志愿軍將士卻只能安葬在異國的土地上。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匆匆離開家鄉(xiāng),離開親人,曾許下“待我回家”的宏愿。誰曾想到,他們偉岸的身軀永遠倒在了朝鮮的土地上。由于當時條件所限,犧牲后,他們只能長眠于他鄉(xiāng),把青春凝成一張張泛黃的照片,望著祖國的方向,留下一句“代我回家”的遺憾。多年后,祖國強大了,先后九批在韓志愿軍遺骸歸國,了卻了他們“帶我回家”的夙愿。
近十幾年來,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并散葬在朝鮮半島軍事分界線以南的志愿軍烈士,經(jīng)韓方發(fā)掘、鑒別后集中安葬在韓國京畿道坡州墓地。2013 年6 月,韓國向中國提出移交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的建議。根據(jù)雙方協(xié)商達成的共識,中、韓兩國每年都對在韓國發(fā)掘的志愿軍烈士遺骸進行交接。2014 年3 月28 日,首批437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15 年3 月20 日,第二批68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16 年3月31 日,第三批36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17 年3 月22 日,第四批28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18 年3 月28 日,第五批20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19年4 月3 日,第六批10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20 年9 月27日,第七批117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21 年9 月2 日,第八批109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以及相關遺物回國。2022 年9 月16 日,第九批88 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及相關遺物回國。從2014 年至2022年,先后有九批共913 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懷抱,安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每次迎接烈士遺骸回國,沈陽桃仙國際機場都清洗一新。飛機緩緩穿過代表著最高禮遇的“水門”,將志愿軍烈士遺骸送回祖國的懷抱。當天,沈陽街頭出租車廣告屏和高樓大廈的屏幕上紛紛打出“英雄回家”的字樣,各界人士送來鮮花擺放在路邊,鮮花上的挽聯(lián)寫著“英雄歸故鄉(xiāng),山河已無恙”等詞句。沈陽市民自發(fā)組織起來,在護送烈士遺骸車隊途經(jīng)的馬路兩旁夾道歡迎烈士回家。有人還開著直播,實時播放護送遺骸的車輛行駛路線及沿途相關情況。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很多群眾一站就是三四個小時,靜靜地等待。當看到護送烈士遺骸的車隊后,“歡迎英雄回家”“國富民強,山河無恙”等呼喊聲響徹云霄。手中搖擺國旗的群眾眼角濕潤,流下熱淚。車輛駛入陵園后,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在陵園門前的群眾依然守護在那里,久久不愿離去……
英勇的志愿軍將士,你們從遼寧出征,遼寧人民必定將你們迎回。你們以自己的鮮血、青春和生命換回了如今的國泰民安、歲月靜好,遼寧人民永遠銘記這一切,必將以今天的努力傳承你們過去鑄就的輝煌,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