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詠木老人
梁锽
刻木牽絲作老翁,
雞皮鶴發(fā)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
還似人生一夢中。
木偶戲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從隋代開始,已有用木老人表演故事的記載。這種木老人,亦即木偶,又稱傀儡。木偶刻出后,由人牽絲而活動。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根據(jù)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shù)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稱謂。
本詩為詠物詩,同時又是絕妙的諷喻詩。詩的前兩句,敘述木偶制作得宛如真人,形貌、動作都與真人沒有差異。后兩句,由敘事轉(zhuǎn)入議論,抒發(fā)觀看木偶表演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慨。詩人通過詠嘆受人操縱、擺布、牽制的木偶表演,諷刺那類缺乏自主意識、俯仰由人、一言一行都須仰承他人鼻息的傀儡式人物。
唐明皇酷愛戲劇,被梨園行奉為祖師爺。安史之亂后,肅宗即位,他因受太監(jiān)離間,退居西內(nèi),郁郁寡歡,便經(jīng)常吟誦《詠木老人》一詩以自傷、自遣。其實,何止唐明皇,就連秦始皇也不例外,“自以為一世之雄,海內(nèi)莫為予毒也,而不知趙高弄之如木偶也”。
本詩具有鮮明的哲思理蘊,體現(xiàn)在四個關(guān)鍵詞上:一是“真”,與假相對,說是與真同,實際上,從木老人形態(tài)、裝扮到宛轉(zhuǎn)作態(tài)的表演,沒有一樣不是假的。二是“弄”,在這里是動詞,用得至為恰切,作弄,玩弄,擺弄,耍弄,惟妙惟肖地刻畫出木偶受人操縱、擺布的情態(tài)。三是“須臾”,四是“一夢”,二者結(jié)合起來,揭示了木老人逢場作戲的實質(zhì)。
作為戲劇藝術(shù)的一支,木偶戲同樣具有現(xiàn)場性、假定性、表演性、集中性等普遍特征。倏忽間,方寸地,可以表演無限時空;幕啟幕落,能夠囊括無窮世事。除此之外,它還有其特殊的屬性。演員表演須以木偶為媒介,這樣,舞臺角色身上的人性與媒介的物性便構(gòu)成了有趣的矛盾統(tǒng)一體。也就是說,木偶戲表演者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由人雕繪、刻制成的戲劇角色,而操縱、控制的人則在幕后。木偶戲“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決定了木偶舞臺上需要遮蔽操縱者,以突出木偶形象。這也恰是世間后臺弄權(quán)者與前臺傀儡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