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光
(吉林省藝術研究院 吉林 長春 130021)
子弟書屬于我國北方流行的民間曲藝,又被叫做八旗子弟書,清音子弟書,京音子弟書,衛(wèi)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子弟書大概產(chǎn)生于清朝乾隆中期,嘉慶、道光年間繁榮發(fā)展,衰敗于清光緒中期,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基本消亡。子弟書一共流傳下來四百多段,到現(xiàn)在,它的唱詞還能以文本樣式在單弦、京韻大鼓、東北大鼓、二人轉里出現(xiàn)。由于子弟書抒發(fā)感情、寫人敘事極具文采,唱詞高雅,所以無論是民間愛好者還是學者都對它有很高的評價。啟功先生曾高度評價:“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在韻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認的評價,成為它們各自時代的一‘絕’。有人談起清代有哪一種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種杰出的文藝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書’?!?/p>
子弟書的形成有很多說法。
有一種說法認為,其起源于清朝軍中。清朝初期,常年在邊疆駐守征戰(zhàn)的八旗子弟因寂寞難耐,利用滿族薩滿教的巫歌、民間俗曲等曲調,加八角鼓伴奏,填上簡單歌詞,來抒發(fā)情懷,借以寄托思鄉(xiāng)之苦。據(jù)傳乾隆時期,凱旋的部隊進京時采用八角鼓伴奏,唱上述巫歌和俗曲的曲調,內容都是歌功頌德的。大家就把這種演唱稱為八旗子弟樂。受此影響,后期京城八旗子弟中的文人就用三弦演奏八旗子弟樂,冠以十三道大轍為韻,配上七言為主的鼓曲唱詞和詩歌,形成了早期的子弟書[1]。
另一種說法是受戲曲影響,逐漸形成子弟書。如《子弟圖》中這樣寫道:“曾聽說子弟二字因書起,創(chuàng)自名門與巨族。題昔年凡吾們旗人多富貴,家庭內時時唱戲很聽熟。因評論昆戲南音推費解,戈腔北曲又嫌粗。故作書詞分段落,所為的是能雅又可通俗。條子板譜入三弦與人同樂,又誰知聰明子弟暗習熟。每遇著家庭宴會一湊趣,借此意聽者稱為子弟書。別致新奇,字真音穩(wěn),悠揚頓挫,氣貫神足。真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直接痛快,強如聽昆戈,因腔混字多半的含糊?!边@段話把子弟書形成的原因說得很清楚。
有關子弟書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清朝李鏞為顧琳的《書詞緒論》作的序,寫道:“辛亥夏,旋都門,得聞所謂子弟書者?!睍r間指向是1791年,證明子弟書在這段時間形成。北方有很多說唱藝術,滿族聚集的東北地區(qū)就有朱春、八角鼓、蓮花落等,這些都是子弟書形成的土壤。清朝初期政通人和,經(jīng)濟繁榮,有了文化消費的基礎。滿漢文化交流融合達到一定的程度,有了八旗子弟創(chuàng)作的文化基礎。綜合各方面信息判斷,子弟書是受到內因外果的共同加持逐漸形成的。而子弟書形成之初滿族知識分子的參與,對它唱詞高雅風格定下了基調,同時為其沒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埋下了隱患[2]。
一種說法認為,子弟書的演出最早出現(xiàn)在北京的東城,所以就把它稱作東韻子弟書。沒過多久,北京西城的一些滿族八旗子弟按照東韻子弟書的形式,吸收昆曲的元素,用十八個韻腳,形成新的派別,也就是大家說的西韻子弟書。顧琳于嘉慶二年寫的《書詞緒論》的《辨古》一節(jié)說道:“書之派起自國朝,創(chuàng)始之人不可考。后自羅松窗出而譜之,書遂大盛。然僅有一音。嗣而厭常喜異之輩,又從而變之,遂有東西派之別。其西派未嘗不善,惟嫌陰腔太多,近于昆曲,不若東派正大渾涵,有古歌遺響。近十余年來,無論縉紳先生,樂此不疲,既庸夫俗子,亦喜撮口而效”。清朝光緒年間震鈞寫的《天咫偶聞》中講道:“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chuàng)于八旗子弟[3]。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西調尤緩而低,一韻縈行良久。此等藝,內城士大夫多擅場,而瞽人具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遠、趙德壁之屬,聲價極昂,今已頓絕?!绷硗?,清末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寫道:“王瞽師于此外,最精于西韻書。西韻者,出于昆腔,多情致纏綿之曲。如《玉簪記》《會真記》諸折皆有之。尚有東韻書,出于高腔,多悲壯激越之音。如《寧武關》《蒙正趕齋》《十粒金丹》之類。近人震在廷所著《天咫偶聞》中,所稱西城調、南城調者,皆誤。彼所稱者是一種碼頭調,所謂‘大七句’是也?!睙o論什么觀點,看得出來,這段時間子弟書被分為東韻、西韻兩種。西韻風格婉轉娟秀,更多演唱委婉曲折的愛情故事;東韻風格振奮昂揚,更多演唱征戰(zhàn)或歷史故事。
子弟書因為地理位置原因也有分類,比如嘉慶時期子弟書開始傳入天津,然后便與天津當?shù)氐钠渌囆g形式結合,同時加入天津的方言,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被稱為“衛(wèi)子弟書”。不過“衛(wèi)子弟書”流傳的時間不長。嘉慶中期,子弟書傳入現(xiàn)在的沈陽,傳入時因為不用三弦伴奏,稱為東韻清音子弟書,后稱為清音子弟書。子弟書起源于北京,不過它的鼎盛之地在以沈陽為中心的東北,七十年間至少有三代作者(以韓小窗為代表),兩個著名的書社,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為后人研究子弟書提供了依據(jù)。子弟書能在沈陽發(fā)展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不少在京的八旗子弟被遣返回滿族的發(fā)祥地,同時有大量的移民涌入沈陽,這就帶來了北京的各種藝術形式,使得當?shù)氐乃囆g生活豐富起來。而沈陽地屬偏遠,朝廷鞭長莫及,對子弟書的禁錮比較少。這些對“清音子弟書”的大發(fā)展都是有利的。隨著“清音子弟書”的發(fā)展,印刷的唱本大量出現(xiàn),又回流北京,形成影響[4]。
子弟書的語言是十分講究的??梢哉f,子弟書的作家們像寫詩那樣字斟句酌來創(chuàng)作作品。子弟書文學藝術水平高,這是因為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常常能夠借用古詩、詞曲的母體來創(chuàng)作出優(yōu)雅華美的詩句。子弟書的藝術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文辭、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具體的手法包括陪襯、對仗、排比、夸張、比喻等。比如,疊字在子弟書作品中十分普遍?!独C香囊》里面有這樣一段:“喘吁吁行人避暑松蔭下,急煎煎王孫公子把扇扇。紅馥馥榴花似火繞人眼,汗津津過客乘涼楊柳邊。茶呆呆黃犬斜臥柴門外,青湛湛梅子含酸入口難。黑漫漫云生霧起乾坤變,迷糊糊山僧橫睡野寺前。冷破屹微風細雨剛一陣,嘩啦啦電閃交加震翠山。光閃閃雨過初晴清風起,亮堂堂霧散云開又見天?!薄堵稖I緣》有這一段:“林黛玉聽得一句怔一句,霎時間魄散魂飛氣要脫。悶沉沉閉口無言咕嘟了嘴,喘吁吁怒氣填胸噎項脖。怔呵呵面上黢青無了顏色,撲騰騰心中亂跳顫哆嗦?!泵鑼懥索煊竦弥Z寶玉和薛寶釵訂婚消息后萬念俱灰的心情。子弟書《寶釵代繡》中有:“飛飛往往燕忙忙,兩兩三三日日長。雨雨風風花寂寂,重重疊疊淚行行。虛虛實實悠悠夢,淡淡濃濃俏俏妝。切切思思君漠漠,傷心心事事茫茫?!薄兜蹙d山》里的風光描寫也運用了疊字:“一路春光三月好,村花野草不勝情。這一日車馬來至綿山下,山高萬丈好凄清。但只見樹木叢叢無有徑,但只見峰巒疊疊少人行。但只見片片行云穿去鳥,但只見萋萋芳草醉啼鶯。但只見流水潺潺空澗落,但只見春花淡淡半山橫。但只見古寺茫茫鐘隱隱,但只見村煙靄靄霧蒙蒙?!币陨线@些唱詞的疊字寫得既美又貼切。
子弟書的作者憑借自己的詩詞功底,常常能把古詩詞里面的名句很自然地改編并且沒有痕跡地融入唱詞里。比如:“何處寒砧頻搗練,誰家玉笛暗飛聲。”“那如我一葉扁舟桃源路,正所謂江湖滿地一漁翁”“哪里尋桃開似火三春景,只剩下霜葉紅于二月花。”“山光遠望高含翠,草色遙看近卻消?!弊髡咴谶@些詩句中換掉幾個字,按照唱詞的情境再次創(chuàng)作,顯得不違和,完全融入其中。它的語言風格很像唐詩、宋詞,子弟書中的每一段詞都可以像讀詩一樣來欣賞。那是因為它的語言像詩一樣委婉美妙,一些細節(jié)描寫細膩感人。所以說子弟書語言藝術達到了說唱藝術的高峰,可以說,沒有其他的曲藝作品能夠和子弟書相提并論,這并非言過其實。
子弟書產(chǎn)生的影響和一些流傳幾百年的戲曲、曲藝藝術沒法比,但是它在中國曲藝藝術的大家庭里,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5]。清朝后期,我國曲藝藝術有了非常大的發(fā)展,可以說是一個高峰時期。子弟書為后期圍繞北京周圍興起的很多鼓書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子弟書的消失是我國藝術文化歷史上的遺憾,究其原因,無非是曲高和寡,唱詞和曲調過于高雅,最后只能生于民間,死于廟堂。
首先,子弟書形成初期只是八旗子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相互切磋,并沒有以此為生的專業(yè)子弟書演唱者。成立的書社一開始也是在家里,后期才在茶館里。其不過是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子弟書初期的作者是生活在清朝鼎盛時期的一些有經(jīng)濟基礎的八旗子弟,他們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古典詩詞的造詣也比較深,配的曲調相對高雅,這就使得他們寫的子弟書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但使得子弟書不便于在民間普及或者流傳。隨著清朝走向衰落,處于社會頂層的八旗子弟境遇也開始改變,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滿族人越來越多。他們沒有了去茶館消費的經(jīng)費,也就沒有了欣賞子弟書的閑情逸致。沒有了自己的觀眾,也就沒有了子弟書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而一些新興的鼓曲藝術因為能適應社會的變遷,迎合大眾新的欣賞習慣,逐漸代替了子弟書的地位,比如單弦和后期的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都借用了子弟書的唱詞來豐富自己,不過曲調都是單弦的牌子。清朝末期,北京的專業(yè)演出場所基本沒有子弟書演出。
提到八旗子弟,大家可能往往聯(lián)系到紈绔子弟,其實這是誤區(qū)。清中期,八旗子弟生活境遇發(fā)生了改變,已不是既有閑又有錢的人了,他們對人世間的坎坷深有體會。作者里有懷才不遇的,有人生起伏、晚景凄涼的。整個社會風氣變化,階級矛盾突出,清王朝由鼎盛走向敗落,這讓子弟書作者產(chǎn)生了濟世救人的思想。作品中體現(xiàn)出世態(tài)炎涼和是非評判。同時,子弟書的思想主題并不是單一的,它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具有較高的思想性[6]。
初期的作品多歌功頌德,贊揚開疆拓土,鎮(zhèn)壓叛亂,統(tǒng)一祖國的豪情壯志。歌詞里經(jīng)常會體現(xiàn)這種勇武精神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這也是中華民族英勇精神的體現(xiàn)。后期旗人的生活境遇已經(jīng)大不如前,像《老侍衛(wèi)嘆》中寫道:“每日三餐揀著貴的吃。戴的是赤金點軟翠,穿的俱是蠶吐的絲?!焙髞碜兂伞熬苽鶎こP刑幱校厝杖盏浯阂??!备F困潦倒寫得淋漓盡致?!侗逃駥④姟返茸髌方衣读素澒傥劾舻捏颊γ?。同時,子弟書中對被殘害和奴役的勞苦大眾體現(xiàn)了深深的同情,對他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都有展現(xiàn),如《青樓遺恨》《斬竇娥》《紅梅閣》等。子弟書中塑造了眾多俠肝義膽、舍生取義的英雄豪杰和開疆拓宇、建功立業(yè)的明主功臣,如《長坂坡》《訪賢》《羅成托夢》等。這正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和滿族英雄主義的有機融合。
子弟書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清王朝的衰敗,最終死于廟堂。子弟書的興衰與時代的發(fā)展有著緊密聯(lián)系,它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八旗子弟的生活和思想。它的唱詞優(yōu)雅,有著古詩的韻味。它把詩詞與民間曲藝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財富。時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子弟書對于我國的歷史、滿漢習俗、曲藝發(fā)展、詩歌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研究的價值。希望有更多的愛好者關注、研究子弟書,讓它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