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鼎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正楷,因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因此而得名??瑫呻`書發(fā)展演變而來,從湖南長沙馬王堆發(fā)掘出土的帛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早在西漢,其文字就已經(jīng)初步具有了“楷書的雛形”,但離形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楷書仍相去甚遠。
其實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楷書所指,與古代有所不同。楷書或正書,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某一時代的規(guī)范字體,所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篆書或隸書亦可以稱之為楷書或正書,有規(guī)范、標準的意思。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與篆書和隸書界限分明的楷書認知觀念的形成,其實是經(jīng)歷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轉變過程。
關于楷書,最早的記載見于《晉書·衛(wèi)恒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蓖醮沃?,東漢上谷郡人,其創(chuàng)字體的說法在歷代文獻記載中大致有四種觀點:一為創(chuàng)隸書,二為創(chuàng)八分,三為創(chuàng)楷法,四為創(chuàng)八分楷法。對于這里“楷法”的具體所指,至今仍有爭論,看法不一,且因其未有書跡存世,于是人們將目光投向了鐘繇。
鐘繇(151—230),漢末至三國時期書法家。李學勤《文字學概要》指出:“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鐘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書是鐘繇所寫的《宣示表》等帖的臨摹刻本。”所以鐘繇作為第一位以楷書名世并有書跡傳世的書法家,被人們視為楷書之祖,他和東漢的草書之祖張芝被人合稱為“鐘張”,又與東晉“書圣”王羲之被人并稱為“鐘王”。唐張懷瓘《書斷》稱其:“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 ?!逼鋫魇雷髌酚小拔灞怼焙汀傲薄!拔灞怼奔础顿R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調(diào)元表》《力命表》。其中《薦季直表》藝術成就最高且可信性最強,多為歷代皇室所藏,流傳有序。后幾經(jīng)輾轉,不幸被毀,今僅存其影印件,極為珍貴?!傲敝浮赌固锉崽贰蹲蚴柽€示帖》《白騎帖》《?;继贰堆┖贰堕L風帖》,全部為晉唐人臨本。其中《墓田丙舍帖》《昨疏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鐘體,雖有所失真,但亦足以窺其概貌。鐘繇的楷書結體高古、樸拙典雅,雖然其用筆和結構還保留有部分隸書的特點,但其能在隸書的基礎上自創(chuàng)新法,已是難能可貴。后世書家包括王羲之父子、顏真卿、蘇軾、祝允明等均受其影響,其對中國書法史影響之巨,無出其右。
從書法史的角度看,一種新書體的出現(xiàn)究其根源應當是興起于民間,源自于無數(shù)人的日常書寫實踐,最后由名家推動形成新體。日常使用的需要,是促進字體更迭的原動力,而文字演變整體是向著去繁就簡的方向發(fā)展??瑫鴷w的出現(xiàn),亦是如此。相較隸書,楷書省去波磔,書寫更加便捷。但漢字書法的書體嬗變并非單純地呈簡化這一單線演進的模式,而是呈復雜的多線性演變,其中就有藝術的需求隱藏其中。這也使楷書在隸書的橫畫、豎畫、波磔的基礎上細分出了撇、捺、鉤、挑、折、點,在去波磔、字形由扁變方、書寫更加地簡便的同時,表現(xiàn)力更加地豐富多變,視覺張力更強。
漢末至兩晉時期的書法遺存中有大量隸、楷雜糅的書跡。刻石如《谷朗碑》《南鄉(xiāng)太守碑》《爨寶子碑》等。新疆樓蘭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量簡牘草紙中也都顯現(xiàn)出了隸書的簡寫和楷化的趨勢。這說明楷化應當是在無數(shù)人的實踐和嘗試下得以逐步完善,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而完成。但我們往往喜歡將這一成就歸結于歷史上的某位名家,這既是為了使文字演化過程節(jié)點更加鮮明,同時某種意義上也體現(xiàn)了國人血脈中對文化傳承的浪漫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