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洋 繪/李 鵬
夜幕降臨,夜空中除了點點星光,最為閃耀的就是那枚高懸的月亮。從彎月到滿月,月亮以不同的形態(tài)掛在天邊,見證著人間的悲歡離合。
我們的星球上生活著大約兩千多個民族。他們講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但月亮卻是每個民族共有的文化元素??梢哉f,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首關于月亮的民歌。在我國,從西北的荒漠到西南的山區(qū),從邊疆的草原到沿海的灘涂,到處都有“月亮之歌”。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的天山地區(qū),他們的民歌充滿異域情調(diào)。聽眾最為耳熟能詳?shù)乃栕迕窀枘^于《在銀色的月光下》?!拔鞑扛柰酢薄懊窀柚浮蓖趼遒e先生把它改編成我們現(xiàn)在常聽的版本。這首歌幾十年來被不同的歌手翻唱,也曾被改編為獨奏、重奏和管弦樂等各種形式的樂曲。其旋律舒緩悠揚,情感充沛,表達含蓄蘊藉。在演唱版本中,歌詞描繪了銀色月光灑在金色沙灘上的景象,傳遞了曲中人追憶往事、思念舊人的復雜情緒。
◎ 王洛賓
青海省是長江和黃河的發(fā)源地,也是王洛賓先生年輕時經(jīng)常深入采風的地區(qū)。他根據(jù)西北地區(qū)的民間曲調(diào)改編、創(chuàng)作了他的代表作——青海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
和《在銀色的月光下》一樣,這也是一首關于愛情的歌曲,描繪了青年人對愛人的思念、對未來的期待?!栋雮€月亮爬上來》的旋律比較簡單,歌詞樸實,易于傳唱,尤其是由此改編成的無伴奏小合唱,和聲空靈,曲調(diào)清澈,是音樂會上常演的曲目。
和前兩首民歌不同,廣東音樂《彩云追月》起初并非一首歌曲,而是一首樂曲,曲調(diào)形成于清朝,至于作者是誰,早已無法考證。
“廣東音樂”特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珠三角地區(qū)風靡起來的一種絲竹樂?!安试谱吩隆钡淖置嬉馑际窍扇思苤宀氏樵票枷蛟聦m。
1932年,我國國歌的曲作者聶耳將古曲《彩云追月》的旋律改編成“廣東音樂”,由揚琴、竹笛、二胡、琵琶、中阮等民族樂器合奏,并錄制唱片發(fā)行。由于改編效果很好,唱片受到當時聽眾們的熱情追捧。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彩云追月》大多是聶耳改編的器樂合奏版本。
◎ 聶耳
《月光下的鳳尾竹》幾乎是大家最為熟悉的民族音樂作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詩人倪維德在云南采風時創(chuàng)作了詩詞《月光下的鳳尾竹》,作曲家施光南為其譜曲。
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大多是由傣族民族特色樂器葫蘆絲獨奏的版本。葫蘆絲依靠口吹簧片振動發(fā)聲,由吹嘴、葫蘆和竹管組成,音色幽深空靈。至于作品本身,描寫的是月光還是鳳尾竹并不重要,葫蘆絲的獨特音色足以讓我們沉醉于竹林的迷人夜色。
◎ 施光南
“月是故鄉(xiāng)明”,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們而言,月亮最能勾起思鄉(xiāng)之情。臺灣作曲家彭邦禎的《月之故鄉(xiāng)》是用月亮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的代表作。其憂傷的旋律、樸實的歌詞,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寶島人民對祖國的情感,體現(xiàn)了海峽兩岸人民對祖國統(tǒng)一的期盼。
◎ 彭邦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