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夢奇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了文言文學習,相關的學習要求卻沒有明確出現(xiàn)在學段要求中,而是包含在誦讀的表述中。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度,以編者意圖為準,從教材和學情出發(fā),重視指導學生學習基本的文言文閱讀方法,防止要求過高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產(chǎn)生怕學習文言文的情緒。
這里的“讀對”主要是針對文言文自身特點提出的,即文言文語言簡潔凝練、省略多,還有不少假借字等,這些都是學生讀對文言文的障礙。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讀準字音、讀好停頓來達成讀對文言文的目標。在讀準字音方面,學生只需要將文言文課文中出現(xiàn)的多音字、假借字找出來,進行標注,多讀幾遍就能解決問題;在讀好停頓方面,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學情。比如,《司馬光》是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在此前已經(jīng)有過讀好句子中停頓的訓練。一是在古詩學習中。古詩的詩句實際上與文言文一樣,都是使用文言文詞語,朗讀的時候都需要根據(jù)停頓劃分節(jié)奏,只不過古詩的節(jié)奏是有規(guī)律的;文言文的句式長短不定,在劃分節(jié)奏時就需要根據(jù)意思進行判斷。二是讀長句子。從一年級的《端午粽》到三年級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中,都有讀好長句子的訓練,學生難以一口氣讀出長句子,長句子內(nèi)部需要適當停頓。有這些學習經(jīng)驗作為讀好文言文停頓的起點,學生跟著教師多練習就能逐漸找到讀對的感覺。這里強調(diào)跟著教師多練習,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停頓需要多讀才能感覺到相應的規(guī)律性,學生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沒有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句式做基礎,只能先跟著教師一句句地練讀,尤其是難讀的句子,教師怎么停頓,學生就怎么讀。之后學生再選擇重點句子反復練讀,直到把字音、停頓都能讀正確為止。
熟讀成誦是文言文學習的好方法。學生在練習讀準、讀對文言文后,還需要繼續(xù)練讀,一直讀到熟練為止。雖然說讀熟不是文言文學習的目標,文言文學習同樣需要理解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但是離開了讀熟這個基礎,文言文學習中理解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就是一句空話。由于文言文的句子是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組成的,往往有多種省略的情形,有的是承前省略,有的是蒙后省略;還有文言文中大量使用代詞,尤其是“之”之類的代詞,能夠代替的內(nèi)容太多,如果不弄明白“之”在句子中究竟代替的是什么,學生就難以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司馬光》學習為例,學生在讀準、讀對之后讀熟這一文言文,并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讀個不停,而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組織學生采用多種形式來讀,激發(fā)學生熟讀文言文的興趣。如小組內(nèi)循環(huán)接讀訓練,從看著書讀,到最后閉上書讀;還有男女生比賽讀、同桌比賽讀等。教師讓學生每讀一次都有目標,這樣的訓練就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了。
文言文學習訓練學生朗讀課文,目的還是指向讀懂。對于小學生來說,讀懂文言文的要求僅限于用自己的話說出句子的大意,這與文言文課后練習要求有關。梳理小學階段安排學習的文言文課后練習,多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這方面的要求。原因有三:一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文言文多屬于故事類,適合講述;二是通過講述學生能夠?qū)⑽难晕脑~句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積累與運用,講述文言文故事成了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三是用自己的話講述,與文言文的翻譯有距離,但有意譯的因素包含其中,能夠為后續(xù)文言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有鑒于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講一講課文故事。具體地說,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一是自己練講,學生借助文末的注釋,結(jié)合教師的講解,試著說出每個句子的意思;二是同桌互相練習講一講,互相交流,理解不了的問題就向教師尋求幫助;三是全班交流,解釋難以理解的詞句的意思,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有學生問“人問之”的“之”究竟指代什么,教師可以讓知道答案的學生幫助解答,教師只解答那些明顯在學生理解水平之外的問題;四是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句子連起來,講一講課文故事,檢測學生的朗讀效果,讓學生對文言文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為后續(xù)學習打基礎。
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課文不是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的,而是分散在不同單元中,自然會承載不同的學習目標,這種承載又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學生在讀好、講好文言文課文后,還要根據(jù)編者意圖進一步把握文本內(nèi)容。如《精衛(wèi)填海》安排在神話單元學習,就需要從中體會神話的神奇和人物形象的鮮明特點;《伯牙鼓琴》《書戴嵩畫?!钒才旁趶恼Z言文字中欣賞藝術美的單元,就需要抓住課文中的獨特語言表達,欣賞音樂、繪畫方面的藝術美。實際上這就是根據(jù)文言文課文所在單元學習目標,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文本內(nèi)容。如教學《守株待兔》,這是安排在三年級下冊寓言文體單元學習的一篇文言文,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學習《守株待兔》時,理解這一寓言中包含的道理就是獨特的學習要求。教師需要按照理解寓言寓意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故事中的關鍵詞句理解寓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閱讀與鑒賞”學習實踐活動中對“誦讀”的表述里包含了小學階段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尤其是第三學段的“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就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誦讀文言文的具體要求。因此,“誦讀”既是小學階段文言文學習的整體性學習要求,又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方法,需要教師重視指導學生進行訓練。如教學《兩小兒辯日》,這是一篇帶有思辨意味的文言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指導學生讀出文本中的思辨意味,即文本中的兩小兒既有自己的主張,又有支持主張的理由,互相之間還處在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爭辯狀態(tài)。為了讀出激烈爭辯的情狀,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認可的主張,弄懂支持主張的理由,練習互相爭辯:先用自己的話進行爭辯,再用文言文進行爭辯。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讀的指導,讓多種朗讀貫穿文言文教學始終,打牢文言文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