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遠
上海通志館助理館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以筆描食,以文述史。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不同節(jié)氣有著不同的飲食習(xí)俗,如立春有“咬春”的習(xí)俗,上海人要在這一天吃春卷,祈佑財源廣進、福氣滿滿?;到了立秋則有“啃秋”的習(xí)俗,許多人知道要在這一天吃西瓜,但為什么要吃,為什么是吃西瓜呢?
提?到“?啃?秋?”,?有?一?個?與?朱?元?璋有關(guān)的小故事。據(jù)說他當(dāng)上皇帝、定都南京時,帶進城里的將士都是隨他從?家?鄉(xiāng)?鳳?陽?一?路?南?征?北?戰(zhàn)?過?來?的?老兵,這些人不愛洗澡,也不太注意個人衛(wèi)生,把不少傳染病帶進了南京城,其?中?最?常?見?的?是?癩?痢。10?多?歲?的?孩童患此病的極多,不少人帶著孩子四處求醫(yī),但都無法治愈。后來,城郊的一家富戶讓生癩痢的女兒在夏天常吃西瓜,竟奇跡般地治好了癩痢,許多人紛紛效仿,在南京城掀起了一陣吃西瓜的風(fēng)潮,并逐漸演化成“啃秋”的習(xí)俗。
故事中的“啃秋”是為了治療癩痢,?但?在?古?籍?中,“?啃?秋?”?另?有?一?番作用。由于立秋在?8?月上旬,仍處于酷暑時分,因此,消暑納涼成為立秋時節(jié)的重點。古時人們通過“啃秋”進補味甘性涼的食物以解乏去燥、生津安神。至于“啃”的食物,古今有所差別,在宋朝,人們“啃”的是赤小?豆,《?武 林?舊?事?》?中?有“?立?秋?日,都人戴揪葉,飲秋水、赤小豆”的記載,即在立秋這一天,人們要戴上揪樹葉制成的頭冠、飲用立秋日的清水、吞服?7?顆?或?14?顆?赤?小?豆,?據(jù)?說?這?樣?能夠保證秋天不鬧肚子、不生痱子?;同時,婦女、小孩還會撿拾落在地上的樹葉,剪成花瓣的形狀,插在兩鬢,以迎接秋天到來。明朝時,人們把樹葉換成了桃葉和石楠紅葉,還要吃桃子、?燒?水?洗?澡,?以“?辟?疫?”,?保?持?健康。直到清朝,人們才改為啃西瓜,《津門雜記歲時風(fēng)俗》中寫道,“立秋之?時?食?瓜,?可?免?腹?瀉?”,?目?的?雖?與?吞服赤小豆相似,但西瓜的口感與滋味顯然更受歡迎。到了民國,吃西瓜作為“啃秋”的習(xí)俗被確定了下來,《首都志》里就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的記載。再往后發(fā)展,立秋日要“啃”的東西越來越多,雞鴨魚肉、瓜果梨棗不一而足,成了夏秋之交的滋補佳時。
然而,舊時的上海人對“立秋吃西瓜”有相反的理解,認(rèn)為“秋瓜壞肚?”,?即?立?秋?后?就?不?能?再?吃?西?瓜?這?樣性寒的食物了,不然輕則肚痛腹瀉,重則損脾傷胃,因此,立秋成為全年中可以吃西瓜的最后一天。起初這一習(xí)俗還比較簡單,因為立秋還處于農(nóng)忙時分,人們會在忙碌農(nóng)事之余聚在一起吃西瓜,順便品嘗田里采摘的新鮮果蔬,提前感受豐收的喜悅。后來,隨著漕運與商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立秋的節(jié)日儀式感也越來越強。立秋前,家家戶戶都會提前買些西瓜備在家中?;立秋當(dāng)天,這些瓜不僅要贈予親友以表情誼,還要用來上貢祭祖,以示孝心?;到晚上,全家人暢快吃瓜之余,還可搭配清爽的糟貨與清冽的燒酒,囫圇下肚,體內(nèi)的暑氣也消散大半?!昂熌缓Y涼動玉鉤,梧庭溽暑一時收?;朱盤底事堆瓜果,晴午消閑迓立秋”,風(fēng)土詩中描述的,正是舊時上海立秋日的真實寫照。
除了西瓜,還有些食物在立秋日頗受歡迎,如香薷飲。立秋前一天,將香薷、白扁豆、厚樸一起蒸煮熬煎后放在室外冷卻一夜,在立秋當(dāng)日加少許白砂糖調(diào)味后服用,可健脾祛濕,《紅樓夢》中黛玉中暑后服用的就是這劑藥方。江浙地區(qū)在這一天吃得更多、?更?雜,?當(dāng)?地?人?稱?之?為“?祓?秋?”,如?定?海?人?會?吃?用?蘿?卜?種?子?炒?制?而?成的?萊?菔?子?;舟?山?人?吃?萊?菔?子?和?炒?米粉?;鎮(zhèn)海與奉化一帶則吃綠豆粥與酒曲……雖然品種五花八門,但目的大抵相同,即消食開胃、避免厭食積滯。因此,大家在立秋這一天也要清淡飲食,調(diào)理好身體狀態(tài),以更好的面貌迎接秋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