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訪談,了解大人的童年故事,拉近與大人的情感距離。它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導語,讓學生明確交際對象是身邊的大人,可“針對不同的對象,列出問題清單”。二是問題清單范本,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方面提問,也可以圍繞一個話題提出多個問題”,要根據采訪對象和自身需求,設計合適的問題。三是交際要求,提示學生在采訪中“要認真、耐心地聽別人講話,一邊聽一邊作簡單的記錄,不要隨意打斷別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興趣的內容可以適當追問”。四是小貼士,提醒學生整理采訪記錄并和同學分享了解到的情況和感受,做到“認真傾聽,交流時邊聽邊記錄”“根據整理的記錄有條理地表達”。由此可見,本次口語交際包括三個階段:學習采訪—進行采訪—整理介紹。前兩個階段是本次學習的重中之重。筆者基于教材和學情,將“理”和“情”融入學生的實踐過程,以期實現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走進大人的童年歲月,能增進對大人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初學者往往未必知曉采訪要做到“有條有理”“自然真誠”。
所謂“有條有理”,具體涉及學生與受訪者交談互動的順序、學生的想法和言語的層次,要使采訪順利開展并適時收尾。采訪者若失去應有的條理,一味東拉西扯,會使受訪者把握不住采訪意圖,難以給出有針對性的回答,最終降低交往的質量。
所謂“自然真誠”,具體指學生真心實意地向受訪者提問并認真、耐心地傾聽,邊聽邊作簡要記錄,其間不隨意打斷受訪者,只在不明白或感興趣的地方適當追問。事實上,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了解了部分與采訪相關的注意事項,如“注意聽別人說話;說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使用禮貌用語”(一年級),“沒聽清楚時,可以請對方重復;說話的語氣不要太生硬”(二年級),“有禮貌地向別人請教,不清楚的地方及時追問”(三年級),“借助語調、手勢表達情感”(四年級)。本次口語交際在提問和回應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上,學生對大人的成長過程很好奇,渴望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一旦彼此打開心扉,真情交流,整個采訪將富有感染力。
基于上述原則,筆者進行了兩次教學,在磨課與反思中,體悟到教材編寫者設置本次口語交際,意在讓學生開啟一次對身邊大人童年時光的探秘之旅,親歷一次有“理”有“情”的對話,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互動交往。
初次教學時,筆者發(fā)現,學生未能意識到思路清晰與投入情感的重要性,致使采訪中出現條理欠缺、情感疏離的現象,整體效果不盡如人意。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未能精準預設問題。很多學生照搬教材中的問題清單,隨意選擇采訪對象,簡單提問了事。殊不知,教材只是提供范例,學生需要根據采訪對象對問題進行個性化的設計,要問在自己的興趣點上,問到受訪者的心里。
二是未能分類提出問題。很多學生只是隨心所欲地提問,致使所提的問題凌亂而瑣碎,甚至重復,采訪質量不高。
一是未能精心營造氛圍。有的學生絲毫不考慮采訪的時機和環(huán)境,導致受訪者不能全情投入,只是應付了事,不愿意和盤托出。學生需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確保大人有充裕的精力接受采訪,同時適當創(chuàng)設情境,做好環(huán)境的烘托和氛圍的營造。
二是未能及時表達感激。學生往往只是簡單地以一聲“謝謝”匆匆收場,不會相機小結以示感激,也不會推己及人、有感而發(fā),致使采訪生硬結束,缺少同頻共振與情感升華。
一是未能相機呼應情感。很多學生不會與受訪者進行良性互動。對方有所回避時,他們一再追問;對方渴望回應時,他們默默無語;對方滔滔不絕時,他們無動于衷。殊不知,好的采訪需要真情互動,需要隨機應變,否則難免顯得干癟乏味。
二是未能把握訪談內容。有的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并無任何記錄,白白流失了要點;有的學生只顧埋頭記錄,未能針對疑惑處和興趣點適當追問。殊不知,本次口語交際對學生認真傾聽、簡要記錄、適當追問等交際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訪是一個時時互動的過程:雙方通過言語交流、思維碰撞,做到相互感知、相互理解?;诖?,筆者在再次教學時著力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活動塑造一個個“信息場域”,適時開通一個個“情感渠道”,努力促使交際雙方真誠交往。
為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實踐中打開話匣子,做到有話想問、有話想說,筆者在課始向全班坦言自己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近日追憶童年,誠邀大家盡情采訪,還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探究如何提問可使老師暢所欲言,又令大家喜聞樂見,從而讓問題的預設與呈現更為妥帖。
1.拓寬話題,使提問更有方向
研讀教材中的問題清單時,筆者有意引發(fā)學生思辨:“今天大家采訪老師,只能依樣畫葫蘆地選擇其中一份清單的樣式嗎?”學生的思維瞬間被激發(fā):“可以先用清單一來拉近和您的距離,再用清單二作專題采訪?!薄翱梢悦咳讼胍粋€特想了解的問題,也可以問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筆者含笑啟發(fā):“40 多個同學都想問,如何使老師樂于說,讓大家樂于聽?”“問問老師童年最難忘的人和事?!薄鞍搭悇e分組,每個小組申領一個話題,不重復提問?!备倪M之后,學生的提問從“泛泛而談”到“明確具體”,問得精準到位。
2.理清順序,使談話更有條理
筆者播放了初次試教時拍攝的一段學生訪談的視頻,其中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之處,請全班議一議該生在訪談中的表現。學生有的點贊,有的提出建議,還有的結合自己觀看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經驗,提出“讓談話更有條理”的妙招:“用順序詞連接想問的問題,如第一、第二、第三……”“我們可以用表格或思維導圖列好想提的問題,標好先后順序。”“采訪的開場白要簡潔,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過渡也要簡潔?!薄敖M內分工,分成采訪員、觀察員、記錄員、協調員,避免顧此失彼?!备倪M之后,學生的訪談從“隨意提問”到“有條不紊”,問得全面深入。
3.備注感言,使采訪更有中心
在教材提出的“和同學分享你了解到的情況和你的感受”這一任務的驅動下,筆者提醒學生在問題清單中添加一欄“采訪感受”,并根據學生的需要,相機出示三份簡要的“采訪手記”,引導學生用三言兩語備注點滴感悟,及時留存采訪中彌足珍貴的收獲。手記內容如下:“有許多像老師一樣的80后,他們的童年生活雖然貧困,但是趣味無窮!”“今天的采訪讓我明白了要感謝我們的父母,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薄啊恳粋€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好,對于他都是心動神移的最深刻的記憶?!ㄟ^采訪老師,我對冰心的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進之后,學生的采訪從“一味提問”到“心有所感”,問得入情入理。
采訪大人,需要雙方真誠互動,更需要學生全情投入。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筆者在受訪時有意運用富有情感變化的語言和相應的表情、手勢等,使學生產生好奇、欣賞、質疑等反應,讓交往更加真誠。
1.對話中及時補充,表達認同
訪談中,筆者引導學生在收到充滿誠意的回答后能及時、恰當地回應,或肯定,或鼓勵,以確保彼此心情愉悅。
課堂上,小組代表詢問筆者童年的課余生活。筆者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跳橡皮筋、彈彈珠、捉魚、釣黃鱔等難忘的經歷,學生聽得意猶未盡,嘖嘖稱贊:“您小時候有這么多的空閑時間,有這么豐富的課余生活,真的是無憂無慮??!”
有的小組在了解筆者的童年趣事之后,繼續(xù)詢問筆者童年的“糗事”。筆者哂笑著擇一分享,不忘叮囑學生幫忙保守小秘密。學生聽得樂不可支,還貼心地說:“王老師,謝謝您坦誠相告,原來您小時候和我們一樣調皮,童年生活是那么自由自在。我們從心底里更親近您,更喜歡您了?!?/p>
正是這樣的互動,讓交往走向毫無戒備、輕松愉悅的新境界。
2.疑惑時主動提問,擴展新知
接受學生采訪時,筆者鼓勵學生在產生疑惑或難以理解時,及時提出或記錄疑團。
當談到“20世紀80年代農村孩童的勞動生活”這一話題時,筆者告訴學生,自己小時候每天要幫家里割兩大籃草喂兔子、喂羊,有學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團:“您小時候家里養(yǎng)那么多兔子和羊干什么?”筆者順勢引導:“大家不妨猜猜看!”全班學生的話匣子被打開了?!澳菚r,大人從兔子和羊身上剪下毛來,可以賣一筆錢,能增加家庭收入?!薄澳菚r家家都養(yǎng)很多雞鴨鵝,每天可以收蛋,過年可以賣掉,還可以當年貨。”在傾聽與交流中,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對勞動致富的理解也加深了。
正是這樣的互動,讓交往進入開闊視野、增進情感的新天地。
3.感動時真誠剖析,表達看法
在采訪中,當學生有所觸動時,筆者便引導學生真誠地剖析采訪到的內容,并鼓勵其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加強雙方的互動。
在交流“童年的夢想”時,筆者坦言自己小時候家境貧寒,因一點點成績就立下了當作家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宏愿,搖頭感嘆:“我小時候真是太窮了,也太沒有自知之明了!”學生或寬慰,或鼓勵,紛紛亮出各自的觀點。有的說:“您小時候雖然家里窮,但能自己動腦筋做出各種小玩具,說明您的動手實踐能力很強啊。”有的說:“您從小就會帶著大家一起玩,還會編出廣為傳唱的童謠,說明您從小就有領導力,有才華!”“雖然您沒實現當作家的夢想,但您成了語文老師,我們都愛語文課,這就相當于您實現了作家夢!”
正是這樣的互動,讓交往達到傳情達意、溝通心靈的新高度。
學習采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課上的嘗試只是開端,課后的實踐才更具挑戰(zhàn)性。為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筆者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即時評價,引導學生總結采訪經驗,鍛煉其提問、傾聽、追問等能力。
1.自評追尋“理性”,讓交往更精準
對于提問,筆者引導學生說說所提的問題是否符合受訪者的特點且易于回答,如“我有沒有問出有意思的東西?我的采訪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對于傾聽,筆者引導學生考量自己的認真和耐心,是否記錄了要點、疑點和興趣點。對于追問,筆者引導學生反思追問的內容是否與話題關系緊密。
2.互評探究“情味”,讓交往更走心
除了引導學生反思提問的開放度和精準度,筆者還重視引導學生基于觀察,互相評議采訪者的話語是否讓對方樂于回應,如“他的提問讓老師舒服嗎?過渡語是否恰當?”“誰的訪問讓老師滔滔不絕地分享?”學生各抒己見,對采訪的領悟更深了:“我知道了要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不輕易觸發(fā)對方傷感的情緒,可以多問一些讓大人快樂的問題?!?/p>
學生在有理、有情的互動中實現了與人大方、得體地交往。這本身就是一個走向自然真誠的實踐過程。
由實踐可知,在《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一課中,教師關注學生交往的條理性和情感的投入程度,助力學生增加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加深與身邊大人的情感聯結,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使采訪更有“理”,讓交往更有“情”。教師只有用心培養(yǎng)每個學生專注傾聽、禮貌應對、有序表達、移情體驗、真情溝通等良好的口語交際品質,才能切實助力學生樂于交往、善于傾聽、敢于表達,逐步達到“言之有文,行而能遠”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