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載馳載驅,歸唁衛(wèi)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赜诖蟀睿l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這是《詩經·國風·鄘風》中的一首詩《載馳》,為許穆夫人所寫。也因此,許穆夫人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這首詩表達的是,一名已經嫁到外國的貴族女性,在趕回故國想去吊唁去世國君的路上被大夫們阻攔,心急如焚。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詩經》的詩就像田園牧歌,唱的是遠古先民的喜怒哀樂、生活起居。但其實,在很多詩背后有著驚心動魄的背景和生死攸關的故事。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膀岏R悠悠,言至于漕”“既不我嘉,不能旋濟”“控于大邦,誰因誰極”,短短的幾句記錄的卻是一場慘烈的種族屠殺和大逃亡。
寫此詩的時候,許穆夫人也就二十幾歲。十年前,作為衛(wèi)國公主,她及笄之年面臨婚嫁。在那個時代,各國國君的女兒都是要嫁給別國國君或公子,用來拉近各國之間的關系、建立政治聯盟的。她面對的婚嫁對象有兩個,一個是許穆公,一個是齊桓公。十年前的齊桓公還不是春秋霸主,但已經流露出仗義疏財、扶危救困的君王氣質,因此她很心儀,說:“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意思就是許國又小又遠,齊國又大又近還強,萬一以后衛(wèi)國邊境遇到敵寇入侵,如果她嫁到齊國,不是正好可以讓齊來救援嗎?
后來的事情可以證明她的先見之明。然而在當時,衛(wèi)國新任國君、她的堂兄弟衛(wèi)懿公,卻沒有在乎她預言的危機,而把她嫁給了許穆公——這也是她在歷史上被稱為“許穆夫人”的由來。
嫁出去十年后,危機果然爆發(fā)了。公元前660年,北方蠻族大舉入侵中原,先進攻了邢國,幾乎將邢國滅國,又向衛(wèi)國撲來。作為國君,衛(wèi)懿公自然要動員軍隊抵抗,但此時國內的政治卻敗壞到難以有效組織的地步。導火索是衛(wèi)懿公玩鶴喪志,他愛鶴愛到給鶴封爵,為鶴配車,嚴重挫傷了大臣們的優(yōu)越感,失去了統治基礎。真到需要大臣貴族們出征的時候,大臣們都反應冷淡,說:“讓鶴去罷!祿位是它的,我怎么能夠作戰(zhàn)呢?”
不管衛(wèi)懿公曾經多么荒唐愚蠢,至少在這一刻,他表現得像條漢子。他給了大夫石祁子一塊玉玦,又給了另一個大夫寧莊子一支箭矢,表明了誓死的決心。再對自己的夫人說:“一切聽兩位大夫的吧。”之后就率領著他所能調動的力量出發(fā)了。
在生死關頭,衛(wèi)懿公還保持了他最后的體面——在缺兵少員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用春秋時期的作戰(zhàn)方式,在自己戰(zhàn)車上插著屬于國君的旗幟,毫無意外地吸引了敵人的全部火力,很快戰(zhàn)死了。
他死后,全軍覆沒,城池陷落,國人連夜奔逃。逃亡的衛(wèi)人在黃河北岸被蠻族追及,再次遭到屠殺。僥幸沒被殺死的人也在渡河的過程中淹死。最后活著到了對岸的,只有730人。加上沒有被戰(zhàn)火波及的兩個邑的人口,全國共剩下5000人,都流亡到漕這個地方扎營,新立的國君與大家一起露宿求食,等待救援。
許穆夫人就是在此時寫下了上面這首《載馳》的。得到滅國消息的她求助夫國而不得,自己駕車奔向衛(wèi)國,想去幫助自己的親人和百姓。她晝夜兼程趕到漕地,卻被追趕而來的許國大夫勸回。她看到自己親人的慘狀卻無能為力,只能以一首詩表達焦灼與憤懣的情緒,同時將消息傳遞出去,求救于當年本想嫁而未得的齊桓公。
許穆夫人最終沒能回去幫助自己的親人,不過她心中曾經的英雄出手了。除了她之外,她同父同母的兄弟公子毀也親自趕往齊國求救,齊桓公在得知邢國和衛(wèi)國的遭遇后,親自帶兵奔馳千里,趕往兩地收攏難民,為邢國在夷儀、衛(wèi)國在楚邱重新修筑了都城,重建了兩個國家。這件事,在史上被稱為“遷邢存衛(wèi)”。也因為這件事,齊桓公為各國所重,終成春秋霸主。
(源自《北京青年報》,潘光賢薦稿)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