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淵基 劉旸沛筠
五千年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孕育出豐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中廉潔文化起源于早期的虞夏商周,并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演化。深入挖掘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廉潔思想資源,從中汲取以民為本、崇德尚廉等精神養(yǎng)分,運用歷史智慧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對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新時代廉潔陣地,具有重要意義。
夯實民本思想,增強以民為本的廉潔自覺?!懊裎┌畋尽笔侵袊鴤鹘y(tǒng)廉政思想文化的重要根源,源出《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毕暮笫鲜最I大禹告誡子孫,人民只能親近,不可輕視,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穩(wěn)固,國家才會安寧,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述。隨著民本思想逐漸豐富,歷代圣賢不斷完善,民本思想與官場貪廉聯(lián)系起來,成為重要的政治準則之一。“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為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蘊。從民本思想出發(fā),為官從政者對待權利需奉職守法、謹身勤業(yè),對待百姓要敬民愛民,尊重人民的歷史地位,為人民謀福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接受人民的批評和監(jiān)督,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遵循本性道德,培植君子慎獨的廉潔自律。為政之本重在廉潔,廉潔之本重在自律。儒家思想常提“慎獨”二字,講的就是修身養(yǎng)性之道?!抖Y記·中庸》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边@句話強調,人應該遵循本性和道德規(guī)則,保持對內心深處和微小細節(jié)的警惕,以達到修身養(yǎng)性、合乎道德的目的。東漢楊震赴任東萊太守途中,昌邑縣令王密趁暮夜無人知時前去送禮,卻遭楊震反問:“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禮物被一口回絕,王密羞愧而出。楊震一生“公廉,不受私謁”,他認為“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這種遺產最豐“厚”,此后,因清廉有德,楊震“四知”的故事流傳為千古佳話。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應深刻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慎獨的廉潔思想底蘊,引導黨員干部自我約束,常懷律己之心,謹遵公序良俗,嚴守黨紀國法,做到心中有底線,行為守規(guī)范。
常抓心性修煉,堅定崇德尚廉的廉潔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賊,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本秤尚纳?,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必須在心性修煉上下狠功夫。古代大儒王陽明以“陽明心學”聞名,其中“致良知”是王陽明廉政思想的核心,他認為正確地辨別善惡是非只要憑借良知本心便能做到。但當妄念貪欲侵擾良知本體,就需要“致良知”讓人重建道德秩序。而要達到心學的“致良知”,必須“破心中之賊”。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黨員干部違法亂紀之根源就是理想信念不堅定,因此更應修好“心學”,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在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中,不斷夯實廉潔自信土壤,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弘揚崇德尚廉風氣,讓正氣長存,邪氣不侵。
(作者分別系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省濂溪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基地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