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秀君(廣東省廣州市白云中學,廣州 510075.)
對于家有初中生的家長來說,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友好溝通是一大難題,說起這個話題,家長們都覺得太難了,紛紛表示跟青春期孩子說話,一不小心就要踩雷區(qū),真是需要慎之又慎。
初中的孩子處于12 歲到15 歲之間,這個時間段是青春期的前期,處于這個階段的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處處要彰顯自己的個性和自主,同時他們又存在極其幼稚的一面。這個階段是獨立與依賴并存,幼稚與成熟相伴的成長階段。家長跟這個時期的孩子溝通交流一定要非常注意方式,否則一言不合不歡而散,或者費盡口舌,卻依舊沒有成效,孩子甚至還可能用對抗的態(tài)度來應對,讓人身心俱疲。
試試把PAC 理論運用到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也許會得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PAC 理論是加拿大心理學家Eric Berne 在《人間游戲》一書中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不同的角色心態(tài)對人際溝通起到的效果也不一樣。Eric Berne 表示,一個人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觀點時,心理上存在三種自我狀態(tài),即父母(Parent)狀態(tài)—P 狀態(tài),成人(Adult)—A 狀態(tài),以及兒童(Child)狀態(tài)—C 狀態(tài)。
一般來說,父母狀態(tài)(P)是指在交往中表現出權威性和優(yōu)越性的個性狀態(tài),主要表現為統(tǒng)治、訓斥、管教、安撫、遷就的作風;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等,其常用的詞語和句式是:“你必須……”“你不能……”“你應該……”“千萬要記得……”等命令性表達。成人狀態(tài)(A)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客觀、冷靜、平等待人并能從容不迫地處理和決斷問題的狀態(tài),常用的句式是“我個人的看法是……”“我想和你商量一下”等客觀理智性表達。而兒童狀態(tài)(C)是指容易沖動、任性撒嬌、感情用事、討好、服從和被控制、不負責任、缺乏理性的自我狀態(tài),其常用句式:“我不知道”“我不管”“我就要”“我猜想……”“都怪你”等,帶有強烈情緒化語氣的一種幼稚性表達。
這三種不同的角色心態(tài)存在很大的差別,作為家長,如果我們把PAC 理論運用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效果會怎樣呢?例如,家長正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和孩子談話,面對孩子三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我們該如何回應呢?
判斷發(fā)起重要,這個是取得順暢溝通的關鍵一步,判斷失誤,常常引起的后果就是爭執(zhí)、不歡而散等。那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我們要讀懂孩子對話的發(fā)起狀態(tài)。是撒嬌、任性、情緒化的C 狀態(tài),還是強勢的、據理力爭的P 狀態(tài),或者客觀、理性、冷靜的A 狀態(tài)?
第二步,領會孩子期待我們此刻以什么狀態(tài)回應。如孩子說:“媽媽,你這么兇干嗎,你嚇到我啦!”——孩子以示弱撒嬌的C 狀態(tài)發(fā)起,期待父母能夠包容、遷就,此時交流狀態(tài)是“C →P”?;蛘摺斑@不是我的問題,媽媽,你怎么總是這么啰嗦?”——孩子以P 狀態(tài)發(fā)起,期待得到母親的安撫、“示弱”,所以在這個語境中,這句話的完整狀態(tài)應該是“P →C”。而孩子說:“媽媽,你說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我遇到學習難題了,不知如何解決?”——孩子冷靜、客觀地表達情緒和闡述觀點,表現為A 狀態(tài),同樣地希望家長以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回應,此時狀態(tài)為“A →A”。
接下來就看父母如何回應了,為了促成順暢的溝通,先采用平行溝通。我們一般會考慮從對方期待我們的狀態(tài)出發(fā),指回對方的發(fā)起狀態(tài)。
例如:“媽媽,你這么兇干嗎,你嚇到我啦!”這是“C →P”模式,平行溝通應是“P →C”模式,那么類似的,可以這樣回答:“怎么這么膽小啦,快和媽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而孩子說“這不是我的問題,媽媽,你怎么總是這么啰嗦”時,孩子的狀態(tài)是“P →C”,那家長的對應狀態(tài)應是“C →P”,所以回答是類似“別著急,來,媽媽先聽聽你的解釋”,家長的語氣是溫和安撫的C 狀態(tài),既暫時平復了孩子的情緒,又向孩子傳遞了有話好好說的信息。
一般來說,當交往雙方出現爭執(zhí)、產生矛盾時,通情達理、穩(wěn)重得體的A 狀態(tài)是比較合適的處理方式?!癆 →A”的溝通,是平等、客觀、理性的溝通,這種成人模式的溝通比較順暢、高效。比如,要回應孩子提出的“我理解您的意思,但我認為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家長可以回應“我愿意聽聽你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對話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是“A →A”狀態(tài),所以當我們通過一次次達成平行溝通后,待時機成熟時,家長可以啟發(fā)、發(fā)起孩子的A 狀態(tài),嘗試啟動“A 對A”的高效溝通。
下面以一位媽媽和女兒的對話交流舉例:
周五下午放學回家,女兒一臉不高興,媽媽通過“察言觀色”推測女兒是在學校遇到什么問題了。但是女兒不主動說,此時可以讓女兒先緩和一下情緒。到了吃飯的時候,女兒看著桌子上的菜,撇撇嘴:“媽,怎么又是這些菜,真是沒有胃口!”一副極不情愿吃飯的樣子。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來一句:“就是挑剔,沒興趣吃就不要吃了!”(此時的狀態(tài)是P →P),感覺雷可能就要爆了,女兒就要甩臉走人了,那要怎么開啟友好溝通呢?
女兒:(情緒不佳)媽,怎么又是這些菜,真是沒有胃口。(P →C)
媽媽:(溫和)喲,感覺你心情不太好呀,這些菜是你昨天交代媽媽做的呀,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發(fā)生什么事情啦?(C →P)
女兒:(皺著眉頭)我不想說,別問了,好煩!(P →C)
媽媽:(知趣地)哦,我想你可能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了!媽媽的眼睛不是X 射線,不能穿透你大腦看到你的煩惱,所以,如果你愿意,可以說說嘛,看看媽媽能不能給你出一下主意?(C →A)
女兒:(情緒緩和)唉!我今天在課堂上被英語老師批評了,這讓我覺得很難堪。她提問的問題我本來會的,可是我站起來就很緊張,一緊張我就回答不出來,然后她就說我浪費大家的時間,我感到很委屈……(A →A)
媽媽:(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樣啊,在課堂上被老師誤會和批評,確實挺讓人難過的,媽媽能體會到你這種沮喪的心情,謝謝你告訴媽媽,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這件事接下應該怎么處理……(A →A)
根據PAC 理論,當個人呈現A 狀態(tài)時,會更加理性嚴謹,相對成熟,往往可以在更多情景下規(guī)避矛盾,進行有效溝通。因此,當我們面對幼稚但自以為成熟的情緒多變的青春期孩子時,切忌硬碰硬,家長一定要調節(jié)好情緒,在交流時,激發(fā)孩子的A 狀態(tài),以“A →A”溝通模式進行應對,嘗試進行理智、冷靜的對話。
把PAC 理論運用于親子溝通和交流,既能提高親子雙方自我管理和自我照顧的能力,使雙方保持自我,理智冷靜對話,同時又能讓溝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廣大家長朋友嘗試。